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平夫教授运用附子的经验

刘平夫教授运用附子的经验 

者:王艳,刘平夫*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导师刘平夫教授深通医理,经验丰富,遣方用药,颇为精当,本文仅就刘平夫教授运用附子的经验,介绍如下:

  1  审证精准,打破常规

  1.1  肝经实寒证  吴某,男,56岁,因自觉四肢凉,下肢尤甚,阴囊潮湿冷痛,迁延致小腹疼痛,腰痛,小便时伴尿路涩痛6个月而前来就诊。舌质黯苔白润,脉沉弦。辨证:寒凝 肝脉。治法:温阳散寒,通经止痛。方药:炙附子45 g,巴戟天30 g,肉桂5 g,生地黄50 g,白芍25 g,川楝子15 g,吴茱萸15 g,细辛3 g,黄连5 g,薏苡仁30 g,甘草30 g,玄参15 g,干姜10 g,麻黄5 g,小茴香15 g,黄连5 g。服该方1周后复诊:下肢冷感减轻,仍自觉阴囊潮湿冷痛迁致小腹疼痛,无腰痛,小便正常。重调方药:在原方基础上去薏苡仁加用炙附子90 g,菊花20 g,丹参20 g,炙麻黄5 g,生地黄30 g以增强其活血通脉之功,同时适当配伍滋阴清热药,以防温补太过。继服1周后复诊:仅下肢凉,无其他症状。重调方药:去菊花、巴戟天。服药1周后痊愈。导 师认为,在治疗上,应重视其温阳散寒止痛之功,盖寒盛则阳微,寒湿内蕴,阳气被遏,阴寒之邪非得温热不能除。因附子辛热,气血得温则行,故打破常规束缚, 应用大剂量的附子,取得满意的疗效。

  1.2  肾阳不足证  宋某,女,67岁,因患慢性肾小球肾炎5年,乏力,浮肿加重1个月前来就诊。症见:乏力,颜面、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腰痛,口干,口苦,畏寒,食少,小便 频数,大便时溏,舌质暗红,脉沉细。尿常规:尿蛋白,潜血。辨证为肾阳不足,治宜温肾壮阳,化气利水。方药:炙附子15 g,炙麻黄10 g,桂枝10 g,白术15 g,白芍20 g,生地黄30 g,补骨脂15 g,猪苓30 g,细辛3 g,茯苓30 g,泽泻15 g,甘草15 g,干姜10 g,麦冬25 g,远志15 g。服用1周后复诊,浮肿减轻,仍乏力、畏寒,偶有腰痛,口干缓解,饮食及睡眠可,小便频。舌质淡暗,脉沉弦。尿常规:尿蛋白+,潜血。故在原方基础上 加炙附子25 g,黄芪30 g,增加温阳补气之功。服用2周后复诊,自觉诸症明显缓解,仅轻微浮肿,略感乏力、畏寒,饮食可,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脉弦。尿常规:尿蛋白+。根据症状 改善去麦冬、细辛。服用2周后患者复诊,自觉无明显不适,复查尿常规:未见异常。嘱其将方药制作成丸剂继续巩固服用1月。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1.3  上热下寒证  张某,女,54岁,因口唇糜烂,心烦,背热,而自小腹以下凉甚3个月而前来就诊。症见:口唇糜烂,心烦,口干、口苦,偶有头晕,背热,自小腹以下凉甚,腹 胀便溏,夜眠欠佳,舌暗红,无苔,脉弦细。辨证为上热下寒,治法:清上温下,方药:炙附子15 g,肉桂5 g,黄芩15 g,山药20 g,生地黄30 g,厚朴10 g,黄连10 g,甘草10 g,远志15 g,知母15 g。服用1周后患者自觉诸症明显缓解,舌质淡暗,薄黄苔。续服5 d痊愈。在本案中刘教授本着阴阳调和、水火既济的原则,巧妙运用附子温下达上,使下寒得解,同时配伍黄芩、黄连等清热药趋上焦热,使阴阳水火周济表里维持 机体平衡。

  2  用量、用法及配伍

  2.1  用量、用法  附子因其含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有毒物质[1],在其用量上颇有争议:本草书籍以1.5 g为起点,9 g为最高量;《中药大辞典》上载煎汤内服剂量为3-9 g,中药典上规定附子剂量为3-15 g。仲景《伤寒论》中主张助阳扶阳剂量宜小,回阳救逆、散寒湿止痹痛剂量宜大,温脏腑祛阴寒量随证治组方而取用之。大约用量多在15-90 g,近代老中医吴佩衡、刘民叔、李继昌用附子量亦大,一般均在30 g以上。四川龚志贤曾言:“附子重在煮透,煮至入口不麻,就无毒性反应了。余用制附片30 g以上者,必须先煮1 h,用量在60 g者必须先煮2 h以上,以入口不麻为度。”刘教授在继承开拓前人的经验、成果上,主张附子用量应考虑患者的病情、炮制及配伍情况而定,且多用炙附子入药,30 g以下煎煮30 min,60-90 g宜煎1 h以上,30-60 g煎煮介于两者之间。

  2.2  配伍精当  如治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等证,多与干姜、甘草同用,《证治要诀》云:“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治虚寒性的阳痿宫冷, 脘腹冷痛,多与白术、生姜同用;下焦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气泛溢所致泄泻,水肿诸症,多与茯苓、干姜同用;肾阳虚衰,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下肢浮肿,脉沉 细弱,用熟附片配肉桂引火归元、纳气归肾;在治疗自汗、盗汗,四肢欠温,乏力,气短等阳气虚证时,多佐以黄芪达到补气助阳、止汗固脱的目的;治寒痹痛剧 证,多配以芍药、知母。

【参考文献】
    [1]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0:59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痹十法”与方药(上)
乌头桂枝汤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江湖医侠
学术探讨 | 肖鲁伟教授运用附子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经验
附子用法综述(l转自己张存梯的《火神派》一书章节   - 转贴专栏 - 民间中医网 -
近20年附子超大剂量应用概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