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床经验] 浅谈“血痹”
 
 

浅谈 血痹 - 中医临床经验版- 爱爱医医学论坛---孙绍丹



    痹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痹者,闭也,痛也,乃气血为邪气所闭,不通故痛也。属中医学一大类疾病。中医学对痹证的认识,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素问·痹论篇》,与《灵枢·周痹》篇,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及症状均有论述。以后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痹证不断提出新的见解,使痹证的理论不断完善,范围不断扩大,病种日益增多,但后世对风寒湿痹论述较多,对其他痹证论述较少,现将其中“血痹”浅谈如下:
1 血痹的病因病机
1.1        感受风邪,血凝为痹
    《素问·五藏生成篇》:“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问答式进一步阐明如下:“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诸病源候论·血痹候》:“此由优乐之人,骨弱肌肤盛,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肤腠开,为风邪所侵也”。《灵枢·九针论》:“邪入于阴,则为血痹”。《诸病源候论·血痹候》解释:“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为痹,故为血痹也”。
    以上说明凡不从事劳动,素食甘肥的人,肌肉虽丰盛,实则筋骨脆弱,腠理不固,因而抵抗病邪的能力至为薄弱,稍为劳动,即体疲汗出,汗出则阳气更虚,虽微风亦足以引起疾病。《素问·评热病论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即尊荣之人感受风邪,血行不畅而为痹之故。
1.2        伤后血瘀,邪入成痹
    《诸病源候论·落床损伤候》:“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若因坠落损伤,即血行失度,随伤损之外,即停积”。《圣济总录·伤折恶血不散》论曰:“脉者血之府,血行脉中,贯於肉理,环周一身。因其肌体外固,径隧内通,乃能流注,不失其常。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治宜除去恶瘀,使气血流通,则可以复完也。”上述说明,外伤引起瘀血停留,必须及时除去,否则局部瘀血,气机不畅,而致筋脉失常,抗御外邪能力低下,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加重脉络闭阻,不通则痛,导致痹证。
    2 临床表现与诊断
《诸病源候论·血痹候》:“其状,形体如被微风所吹”。《圣济总录》:“血痹之状,形体肌肤如被微风所吹者,是也”。《血证论》:“痹痛,身体不仁,四肢疼痛”。《医林改错·痹证有瘀血说》:“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以上多属邪入血凝为痹。
血瘀感邪致痹者,症见肢体关节疼痛,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不移,日轻夜重,拒按,或有窜痛,放射痛,局部肿胀,皮肤色表紫暗,肌肤干燥无泽,关节屈伸不利,舌紫暗有瘀斑点,脉细涩,或弦细。
血凝与血瘀的鉴别:《血证论·痹痛》:“瘀血窜走四肢,亦发疼痛,证似血痹。惟瘀血痛,多如锥刺,脉不浮,不拘急,此略不同”。
1983年9月,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痹证专题学术讨论会上,将“痹证”的概念确定为“是指人体营卫气血失调,肌表,经络遭受风、湿、热之邪袭,气血经络为病邪闭阻,而引起经脉、肌肤、关节、筋骨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肿大、僵直、畸形、肌肉萎缩等,为其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血痹亦在此范畴之内,但同中有异。
    3 治法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血痹……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血证论·痹痛》:“虚人感受外风,客于脉分则为血痹,仲景用黄芪五物汤,以桂枝入血分,行风最效。失血家血脉既虚,往往感受外风,发为痹痛,或游走不定,或滞着一处,宜黄芪五物汤重加当归、丹皮、红花;如血虚火旺之人,风中兼火,外见痹证,内见便短,脉数,口渴等证,则不宜桂枝之辛温,宜四物汤加防风、柴胡、黄芩、丹皮、血通、秦艽、续断、羚羊角、桑寄生、玉竹、麦冬治之”。
3.2        身痛逐瘀汤
《医林改错》:“明知受风寒,用温热发散药不愈,明知有湿热,用利湿降火药无功,久而肌肉消瘦,议论阴亏,遂用滋阴药,又不效。至此便云病在皮脉,易于为功;病在筋骨,实难见效。因不思风寒湿热,入皮肤何处作痛;入于气管,痛必流走;人于血管,痛不移处。如论虚弱,是因病致虚,非因虚而致病。总滋阴,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明此义,治痹症何难。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身痛逐瘀汤”。药用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羌活3g、当归9g、没药6g、五灵脂6g(炒)、香附3g、牛膝9g、地龙6g、甘草6g。若微热,加苍术、黄柏。若虚弱,量加黄芪30-60g。全方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祛风除湿之作用。把逐瘀活血与祛风除湿,结合运用,是王清任的一大贡献。
3.3        麻桂温经汤
    《伤科补要》:“治伤后着寒,通经活络去瘀”。药用麻黄、甘草各6g,桂枝、桃仁、红花、白芷、赤芍各9g,细辛3g水煎服。本方有温经散寒,活血去瘀,通经镇痛的功效。用以治疗损伤日久及伤风寒客注所致的痹痛等症。
3.4        化瘀通痹汤
娄氏创立了“化瘀通痹汤”,针对“瘀血痹” 。药用当归18g、丹参30g、鸡血藤21g、制乳没各9g、香附12 g、透骨草30g。方中乳没前者活血,后者散瘀,相得益彰,为治本要药;元胡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香附理气解郁,为血中之气药,气行则血行,加强活血祛瘀之功;当归、丹参、鸡血藤活血养血,祛病而不伤正;透骨草祛风除湿,通络以治标。诸药合用,共同达到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4 讨论与体会
4.1 风邪血凝为痹:辛苦劳勤之人,皮腠致密,筋骨坚强,虽有风寒湿邪,莫之能客。正如《素问·刺法论篇》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惟尊荣奉养之人,肌肉丰满,筋骨柔脆,素常不胜疲劳,行卧动摇,或遇微风,则能痹着为患,不必风寒湿之气杂至而为病也。
    4.2 外伤瘀血成痹:主要决定於外伤程度,但与人体体质强弱,也有很大关系。素体强壮之人,外伤后恢复较快,气血不致停留为患。 如素体虚弱之人,则气血阻塞不易流畅,便容易出现痹证。正如《素问,经脉别论篇》云:“度水跌仆,……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4.3 伤后受邪致痹:若素体虚弱之人,当肢体损伤之后,气血运行不畅,或因阳气不足,腠理空虚,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经络;或筋骨损伤日久失治,气血凝滞,风寒湿邪滞留而致痹,每遇气候变化,则发痛或加重,治宜温经通络祛瘀。《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主要参考文献
①《黄帝内经·素问》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年版
②《灵枢经》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年版
③晋·王叔和《金匮要略方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年版
④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会  1955年版
⑤清·钱秀昌《伤科补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年版
⑥裴正学《血证论评释》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0年版
⑦类玉铃《中国痹病大全》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年版⑧丁继华《伤科集成》(上、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瘀血证的中医临床辨证治疗(一)
周围血管疾病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法
瘀血生百病 —— 看仲景先师如何治疗瘀血情况
经方发挥大承气汤+瓜蒌桂枝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新加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茯苓丸与当归芍药散+桂枝汤
《血证论》在线阅读
气伤痛,形伤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