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临床一症一方(7)
 
 中医临床一症一方(7)

老年失音

小青龙汤加味、方剂组成:
麻黄法半夏、五味子、干姜、细辛、白芍、甘草各5g,桂枝、桔梗、木蝴蝶各10g。
主治疾病:
出现症状:
言语不出,头重如裹,身重无汗,肢冷,干呕发热,咳而微喘,少腹满闷不舒。舌淡、苔薄白,脉浮。
具体体征:
肺气郁闭。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宣畅气机,温阳散寒。
典型病例:
庞某,男,70岁,1992年1月5日初诊。声音不扬,言语不出,头重如裹,身重无汗,肢冷,干呕发热,咳而微喘,少腹满闷不舒。舌淡、苔薄白,脉浮。证属肺气郁闭。治宜宣畅气机,温阳散寒。方拟小青龙汤加味。2剂后,汗出声扬。5剂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口冷症

补中益气汤加味
方剂组成:
生芪20g,当归12g,炒白术12g,陈皮9g,党参9g,炙甘草6g,升麻4g,柴胡4g,葛根12g,防风6g,生姜3片,大枣3枚。
主治疾病:
口冷
出现症状:
形瘦体弱,面色萎黄,口唇色淡,口周无皲裂脱屑。舌淡瘦,苔薄白,六脉虚弱,双寸浮。
具体体征:
皮胃虚弱,风冷上乘。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一老妇,七十有二。自述口唇发凉怕冷已数月。形瘦体弱,面色萎黄,口唇色淡,口周无皲裂脱屑。舌淡瘦,苔薄白,六脉虚弱,双寸浮。证属皮胃虚弱,风冷上乘。药中病机数月疾恙,三剂霍然。

肺寒失音

小青龙汤、
方剂组成:
麻黄10g,桂枝10g,细辛4g,干姜10g,法夏10g,甘草8g,五味子7g,茯苓15g,焦术10g,杏仁10g,桔梗10g。
主治疾病:
寒饮失音
出现症状:
失音,咽不痛,有哽塞感,面部浮肿,脉细浮紧,苔白滑中心厚。
具体体征:
肺寒夹饮。
方剂用法:
水煎内服,每日一剂。
方剂功效:
温肺散寒、利湿化饮。
典型病例:
乐某,女,47岁。1992年10月8日就诊。患者因感冒后出现咳嗽,继而失音,咽不痛,有哽塞感,头部及全身恶冷,鼻及背部恶寒尤甚,咳嗽痰多清稀涎沫,从咽部至胃腕有冷栗感。面部浮肿,脉细浮紧,苔白滑中心厚。询问病史,每年冬季有咳嗽清痰史。肺寒夹饮。温肺散寒、利湿化饮。乘热饮药后,身微汗出,旋即音开,药后1小时又失音,共服药3剂,效不显。在上方基础上加附片10g,党参10g。服药3剂,每次饮药后,全身微有热感,音开,但持续2小时又失音,咳嗽仍不畅,脉仍浮细紧,考虑为寒饮内闭较甚,即在上方基础上加苏子,莱菔子各10g,同时并用理疗法,即用5千瓦灯泡照射背部肺俞穴20分钟,并及时热饮中药一杯;约1小时觉腹中肠鸣,继而泄泻稀水便,半日泻下4次-5次,随之音开如常人;继用附子理中汤加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而愈。

声带麻痹

祛风通络方
方剂组成:
桑叶、菊花、荆芥各9g,防风4.5g,鸡血藤15g,豨莶草9g,蝉衣4.5g,千张纸1.5g,安南子4.5g,淮山药、茯苓各12g,生米仁15g,生甘草4.5g。
主治疾病:
声带麻痹
出现症状:
嘶哑1个约,无发热及颈部外伤史。检:左侧声带外展障碍,血沉3mm,胸透(-),心肺(-)。脉细,舌淡红苔薄腻。
具体体征:
风邪阻络。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祛风通络。
典型病例:
杨某,女,15岁。嘶哑1个约,无发热及颈部外伤史。检:左侧声带外展障碍,血沉3mm,胸透(-),心肺(-)。脉细,舌淡红苔薄腻。证属风邪阻络。7剂药后,主诉吞咽时仍右呛咳,续原方加减用药,7剂。复诊诉右作羟好转,发音转佳,脉细,舌淡红。肌原方服药20剂,检查:左声带已能活动,发音盖伞,闭合欠佳。再已原方14剂,妇查左声带活动已基本正常,发音良好。

声带结节

化瘀解郁,清热利咽方
方剂组成:
生地12g,玄参10g,天冬、麦冬各9g,绿萼梅5g,厚朴花、枳壳、桔梗各4.5g,桃仁、浙贝母各6g,丹参、生苡仁各30g,夏枯草、生牡蛎各15g,生甘草3g。
主治疾病:
声带结节
出现症状:
疲乏倦怠,易怒,胸闷,五心烦热。
具体体征:
舌黯红、苔薄白而干,脉弦细。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王某,女,28岁,1993年9月20日初诊。声音嘶哑伴咽干半年余,说话时间稍长则嘶哑加重,疲乏倦怠,痛苦不堪,性情急躁易怒,胸闷,五心烦热。午后为甚,舌黯红、苔薄白而干,脉弦细。喉镜检查:诊断为声带小结。治宜化瘀解郁,清热利咽。服用上方7剂后,声嘶、咽干等症明显 好转,药已对症,效不更方,服药30余剂而愈。喉镜检查:声带正常。

声带肥厚

凉血四物汤加减
方剂组成:
当归20g,川芎15g,赤芍10g,生地15g,丹参30g,鸡血藤30g,丹皮10g,珍珠母30g,海浮石18g,连翘15g。
主治疾病:
声带肥厚
出现症状:
声嘶,咽干。
具体体征:
阴虚血瘀。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清热散结,活血化瘀。
典型病例:
赵某某,男,46岁,1989年12月4日初诊。主因声嘶,咽干7年,反复不愈,求治我科。检查:咽部轻度充血,间接喉镜下见双声带充血边厚色暗,闭合留隙。证属阴虚血瘀。治宜清热散结,活血化瘀。服上方6剂后二诊:药后症减,咽喉也感舒畅,检查见咽部充血减轻,声带肥厚变化不大,嘱上方加红花服12剂。同服养阴清肺丸和麦味地黄丸,早晚各服1丸。1988年1月7日三诊:声嘶、咽干明显减轻,检查见咽部正常,声带肥厚减轻。嘱原方加木蝴蝶6g,胖大海3g,连服20剂,继服丸药。3月12日门诊随访:发声正常,咽干消失,检查见声带已无明显肥厚,闭合良好。嘱继服上述丸药各2盒,以善其后。

咽痛

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剂组成:
法半夏6g,枳壳、黄芩各9g,蒲公英30g,桔梗4.5g,黄连、干姜、甘草各3g,金银花15g。
主治疾病:
咽痛
出现症状:
咽喉疼痛,干燥,口苦不渴,心中烦闷,嘈杂似辣,形寒肢冷,纳食不佳,大便溏薄。
具体体征:
舌淡、苔腻微黄,脉缓。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李某,女,32岁,1993年10月10日初诊。咽喉干痛2月余,曾服中药20余剂及西药先锋霉素等效果欠佳。刻诊:咽喉疼痛,干燥,口苦不渴,心中烦闷,嘈杂似辣,形寒肢冷,纳食不佳,大便溏薄,舌淡、苔腻微黄,脉缓。检查:双侧偏桃体Ⅰ°肿大,咽后壁慢性充血,有滤泡增生。台以寒热并调,佐以利咽。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服用5剂后,咽喉干燥疼痛明显减轻,继服5剂,诸症悉除。

干燥性喉炎

一贯煎
方剂组成:
生地12g,北沙参12g,当归12g,杞子12g,麦冬12g,石斛12g,玄参12g,桔梗9g,生甘草5g。
主治疾病:
干燥性喉炎
出现症状:
声音嘶哑,声音发干,发粘,有异物感。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温服,5天为1疗程。治疗1-2疗程。
典型病例:
张某,女,56岁,声嘶,咽干反复发作3年,伴干咳少痰,两胁忍痛,双声带充血,闭合时有裂隙,症为肝阴亏虚,声带失润。药用基本方加白芍/12g,川椒/12g,服药5天诸症减轻,再用原方5天,诸症消失,随访2年无复发。
加减条件:
大便秘结加蒌仁;干咳明显加川贝、百合。

咽痒咳嗽

麦门冬汤加味
方剂组成:
麦门冬30-50g,半夏5-10g,人参2-6g,甘草3-5g,粳米3-6g,大枣2-3枚。
主治疾病:
咽痒咳嗽
出现症状:
咽痒干咳乏痰,咽干少津,舌红脉细。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耿某,男,6所以,咽部干痒咳嗽,咳痰不 爽伴轻微疼痛月余,曾经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采用麦门冬汤加瓜蒌、浙贝、桔梗,服3剂收效,再进3剂咽痒咳嗽 消失。
加减条件:
虚热灼津,痰稠不易吐出者加知母、赤芍、丹皮、瓜蒌、胖大海、蝉蜕、桔梗。

咽峡炎

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剂组成:
生芪、北沙参、党参各15g,漂白术、云茯苓、麦冬、柴胡各10g,甘草、升麻各5g,川黄连2g。
主治疾病:
咽峡炎$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咽喉神经官能症
出现症状:
感咽喉部似有物梗塞,吞之不下,欲吐无物,胸部隐痛不适,伴见头昏,精神,疲倦,语低弱,纳食减少,大便溏。身形消瘦,面色苍白,咽部淡红,舌苔微黄,脉细。
具体体征:
久病体虚又长期服用清热降火之剂,耗伤肺脾之气,致中气不足。
方剂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益气升阳,调补脾胃。
典型病例:
刘某某,男,60岁。1983年9月6日就诊。诊为“咽峡炎”、“扁桃体炎”,经抗炎治疗疼痛一度缓解,不久又复发如潮,再赴某院经中西药综合治疗近3月,罔效。1983年5月诊断为“慢性咽喉炎”、“咽喉神经官能症”。感咽喉部似有物梗塞,吞之不下,欲吐无物,胸部隐痛不适,伴见头昏,精神,疲倦,语低弱,纳食减少,大便溏。身形消瘦,面色苍白,咽部淡红,舌苔微黄,脉细。证属久病体虚又长期服用清热降火之剂,耗伤肺脾之气,致中气不足。治当以益气升阳,调补脾胃。拟补中益气汤加减。服上方3剂诸证显著减轻,守方略事加减,共服药12剂,咽喉部疼痛,梗阻感及胸痛不适消失,语言如常、精神、食欲均正常,病告痊愈。

急性咽喉炎

小柴胡汤加减方
方剂组成:
柴胡、黄芩、姜半夏、连翘、桔梗、太子参各10g,银花15g,生甘草3g,生姜3片,红枣5枚。
主治疾病:
急性咽喉炎
出现症状:
咽痛口干,口苦乏味,并伴有寒热往来,寒时欲加衣,热时欲入水,交替发作,发无定时,浑身不适,昏昏然不欲工作,舌苔白滑而浮黄,咽喉部略有红肿。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叶某某,男,47岁。1986年6月诊。咽痛已20余天。诊断为“急性咽喉炎”,曾用庆大霉素,白霉素等抗生素静注,未见疗效。证见:咽痛口干,口苦乏味,并伴有寒热往来,寒时欲加衣,热时欲入水,交替发作,发无定时,浑身不适,昏昏然不欲工作,舌苔白滑而浮黄,咽喉部略有红肿。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服用上药3剂,诸证悉除。半年后,因外感,此证又发,脉证如前,不更方而见效。

急性喉炎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方剂组成:
麻黄、细辛、桂枝各6g,服至、生姜、桔梗、苦杏仁各10g。
主治疾病:
急性喉炎
出现症状:
咽喉痒痛,吞咽不利,发热头痛,恶寒。
具体体征:
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沉迟。
方剂用法:
水煎,日1剂,分2次温服。
典型病例:
陈某,男,55岁,1995年3月3日初诊。1周前出现声音不扬,咽喉痒痛,吞咽不利,伴见发热头痛,恶寒等症。当初自认为风热乳蛾,自采草药煎服。服后反觉病情加重。诊断为急性喉炎,遂前来就诊。症见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沉迟。咽喉肿胀明显。3剂,复诊:药后畏寒已减,吞咽较畅,发音较清,精神转佳,喉头阻塞减轻,效不更方,原方略加减续服3剂而愈。

喉喑

补阳还五汤加减
方剂组成:
黄芪15g,当归尾6g,川芎6g,赤芍10g,地龙10g,桔梗6g,甘草3g,天竺黄10g,落得打10g。
主治疾病:
喉喑
具体体征:
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数。
方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典型病例:
魏某,男,56岁。1995年11月17日就诊。声音嘶哑3年。平素嗜烟酒。2周前形声带息肉摘除术,术后声音嘶哑依然,并有加重感,咽喉疼痛,有异物阻塞感,讲话费力,咽干思饮,咯痰较多,质粘稠色滤泡少许,右侧声带弥漫性充血水肿,活动欠佳,声门闭合不密,假声带超越,诊断:喉喑。药进7剂,咽痛剂咽部阻塞感明显减轻,痰亦减少,大便1日2行,质软,但声嘶依然,口干仍存。痰热已残存无几,败血仍瘀阻声门,原脂增减,方药改黄芪/2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蝉蜕/3g,桔梗/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药进10剂,声嘶好转,原方又进1月余。1个月前感冒基本消失。言语也轻松。检查:右侧声带清白,无水肿剂息肉增生,声门闭合已佳。

喉痹失音

养肺和脉复声汤
方剂组成:
野百合、干地黄、南北沙参、浙贝母、挂金灯、茯苓各10g,广陈皮、炙诃子、桔梗、制半夏各6g,木蝴蝶、甘草各3g,珍珠粉冲服0.6g。
主治疾病:
喉痹失音
出现症状:
双侧声带光滑,右声带固定于旁中位,右披裂有外展性振动。
具体体征:
甲状腺术后声带麻痹:肺阴不足,阴窍受损。
方剂用法:
针:中诸、外关、风池、合谷,先泻后补;耳穴贴压:肺、咽喉、毛细血管。
典型病例:
王某,女,42岁。干部。1986年3月7日诊。患者于1985年123月12日行“甲状腺手术”后声音嘶哑以致失音。痛苦难言,颈部紧迫感,气短,虚汗,迭经中西药物及理疗等未能恢复。检查:咽(-),双侧声带光滑,右声带固定于旁中位,右披裂有外展性振动。肺阴不足,阴窍受损。复方15帖后语声已有,至4月28日语声已恢复上班,声带运动正常。至今未发。

白喉

滋阴润肺,清热解毒方
方剂组成:
南沙参15g,麦冬12g,生地15g,川贝母6g,桑皮12g,玄参18g,丹皮6g,芦根15g,淡竹叶3g,银花6g,连翘9g。
主治疾病:
白喉
出现症状:
面色[白光]白,呈急重病容,咳嗽气喘声哑,发热(体温39.5℃),手心灼热,咽喉疼痛发红,喉内关有少许白膜,吞咽困难。舌苔薄少,舌边尖微红,津液不多。
具体体征:
肺阴耗损,清肃无权。
方剂用法:
水煎服,一昼夜服完。配用喉科吹药,1-2小时吹1次。
方剂功效:
滋阴润肺,清热解毒。
典型病例:
彭某某,男,3岁。1874年12月19日初诊。患儿于昨起喉痛,微热,食欲减退。入某医院就诊,诊为白喉。患儿面色[白光]白,呈急重病容,咳嗽气喘声哑,发热(体温39.5℃),手心灼热,咽喉疼痛发红,喉内关有少许白膜,吞咽困难。舌苔薄少,舌边尖微红,津液不多。乃因肺阴耗损,清肃无权。宜以滋阴润肺,清热解毒。服用上方2剂。药后:喘咳较平,声音仍嘶嘎,咽喉疼痛减轻,体温降为38℃,内关假膜未增加。药已中病,不必更张,守方再进两剂。药后体温正常,气喘已平,声哑亦开,喉内假膜几不可见。惟大便稀泻,偶有咳嗽,遂于原方减去滋腻之品,改服3方,连服3剂后,咳嗽全止,大便正常,告愈。

噎塞

两益气津,通瘀降逆方
方剂组成:
竹蜂10g,红参5g,白芍20g,甘草5g,鲜牛乳冲服30毫升,米醋15g,丹参13g,丁香3g,柿蒂7g,旋复花布包10g。
主治疾病:
噎塞
出现症状:
进食有渣食物即吐。舌红,苔薄白黄,脉沉细虚数。
具体体征:
因气津两亏,热郁血瘀,胃脘及食道干枯所致。
方剂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两益气津,通瘀降逆。
典型病例:
郭某,女,43岁。1980年10月23日初诊。进食有渣食物即吐。4月下旬入某院治疗,经钡餐透视诊为“食道狭窄”,治疗未愈而出院。诊见舌红,苔薄白黄,脉沉细虚数。证属噎塞,乃因气津两亏,热郁血瘀,胃脘及食道干枯所致。治拟两益气津,通瘀降逆为治。服用 上方6剂,每日1剂,清水煎,分数次慢慢温服。11月2日二诊:脉沉细虚数,舌红、苔薄白黄干。已能食稀粥,大便烂日行二、三次。仍照前方加减。拟二方服6剂。11月9日三诊:脉沉细虚数,已能吃粥及肉糜,大便成形,病情续有进步,仍照前方加减。拟三方服6剂。11月14日四诊:饮食较好,能吃较稠米粥及肉糜,脉沉细虚数,舌淡苔白。照前方加党参20克。服6剂,服法同前。1981年4月15日随访能吃稠粥和疏菜,已上班数月。

喉风


方剂组成:
控涎丹3g冷米汤吞服,炙麻黄6g,杏仁、炒僵蚕、胆星、炒牛蒡子、贝母、化橘红、山栀各10g,瓜蒌15g,竹茹12g,生石膏30g,生甘草6g。
主治疾病:
喉风
出现症状:
咽痛,喉部紧痛,吞咽困难,发音声嘶重浊,胸闷气急。
具体体征:
舌红苔黄糙,脉滑数。
方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另用熊胆通关散吹喉。
典型病例:
沈某,1982年初诊。病起恶寒发热,随即咽痛,喉部紧痛,吞咽困难,发音声嘶重浊,胸闷气急,伴见“三凹”症。查咽喉粘膜焮红略肿,舌红苔黄糙,脉滑数。服本方1剂后吐出大量粘稠痰液,大便3次,喉部肿痛随即见减,呼吸通畅。次日前方去控涎丹、生石膏、瓜蒌、炙麻黄,加入银花、连翘、桔梗,服3剂痊愈。

喉风


方剂组成:
控涎丹3g冷米汤吞服,炙麻黄6g,杏仁、炒僵蚕、胆星、炒牛蒡子、贝母、化橘红、山栀各10g,瓜蒌15g,竹茹12g,生石膏30g,生甘草6g。
主治疾病:
喉风
出现症状:
咽痛,喉部紧痛,吞咽困难,发音声嘶重浊,胸闷气急。
具体体征:
舌红苔黄糙,脉滑数。
方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另用熊胆通关散吹喉。
典型病例:
沈某,1982年初诊。病起恶寒发热,随即咽痛,喉部紧痛,吞咽困难,发音声嘶重浊,胸闷气急,伴见“三凹”症。查咽喉粘膜焮红略肿,舌红苔黄糙,脉滑数。服本方1剂后吐出大量粘稠痰液,大便3次,喉部肿痛随即见减,呼吸通畅。次日前方去控涎丹、生石膏、瓜蒌、炙麻黄,加入银花、连翘、桔梗,服3剂痊愈。

声带息肉

桔梗汤
方剂组成:
桔梗10g,甘草6g,牛蒡子15g,僵蚕10g,浙贝母15g,夏枯草15g,丹参15g,赤芍20g,玄参15g,泽兰15g,蝉蜕15g,木蝴蝶6g,射干10g。
主治疾病:
声带息肉
出现症状:
声音嘶哑,言语听不清楚,喉中塞闷不适,遇风加重,苔薄黄粗腻,脉沉弦细。
具体体征:
痰火瘀血凝结。
方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剂功效:
化瘀消痰,散结利咽。
典型病例:
汪某,女,70岁。1991年5月23日初诊。患者声音嘶哑1年半,某省级医院检查:右侧声带鱼腹状息肉,长约1cm,中间厚约0.3cm,伴有声带水肿。诊断为慢性喉炎,声带息肉。建议分次手术切除。病人改求中医诊治。声音嘶哑,言语听不清楚,喉中塞闷不适,遇风加重,苔薄黄粗腻,脉沉弦细。证属痰火瘀血凝结。治拟化瘀消痰,散结利咽。服本方3剂,诸症稍减,效不更方,又服10剂,嘶哑减轻,声音幅度变宽,上方去射干,加炮山甲6g、瓦楞子20g,继服14剂后,五官科做喉镜检查:息肉减小约2/3,声带水肿基本消失,双侧声带呈暗红色。上方又服15剂,声音基本恢复正常,只是遇风时稍有沙哑。喉部检查:息肉全部消退,只有声带面较粗糙,呈淡红色。嘱其注意饮食调养,后随访已痊愈。

顽固性失音

麦味地黄汤加味方
方剂组成:
麦门冬、熟地、山药各18g,五味子6g,泽泻、茯苓、山萸肉各12g,蝉蜕、丹皮、胖大海各10g。
主治疾病:
顽固性失音
出现症状:
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具体体征:
肾阴亏虚,肺失濡养,声道失润。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滋肾润肺,利咽开音。
典型病例:
李某某,男,61岁。1986年9月17日诊。患者素禀薄弱,两年前因劳累后突感咽中不适,体倦乏力,继而声带嘶哑,经某医院检查,诊为“声带肥厚、慢性咽喉炎”。近两年来虽间断服中西药物,但声嘶症状反而加重,甚则完全无音。察其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证属肾阴亏虚,肺失濡养,声道失润。治以滋肾润肺,利咽开音,方用麦味地黄汤加味。服上方为主,酌加太子参、桔梗、诃子、凤凰衣等,共进20余剂,声音复常,且体质增强。随访二年,未见复发。

乳蛾

大承气汤加减
方剂组成:
大黄后下枳实各15g,厚朴10g,芒硝冲服、马勃各20g,桑白皮30g。
主治疾病:
乳蛾
出现症状:
双侧扁桃体充血、肿大,进食、说话困难,咳痰色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具体体征:
舌红、苔黄厚而干,脉洪数。
方剂用法:
水煎服。
典型病例:
徐某,男,41岁,1996年6月19日初诊。缘患者20天前外感风热,经治疗后诸症好转。但仍有咽部肿痛不适,经肌注青霉素、口服先锋霉素及清热解毒、养阴凉血中药而无明显变化,乃延余诊治。刻诊:双侧扁桃体充血、肿大,进食、说话困难,咳痰色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而干,脉洪数。治宜攻下实热,荡涤燥结,佐以泻心肺之火,大承气汤加味。2剂,二诊扁桃体红肿头痛明显减轻,他症亦好转。效不更方,守方再进1剂。三诊扁桃体红、肿、痛已除,进食、说话如常,病愈。

喉痹

会厌逐瘀汤加味
方剂组成:
桃仁6g,红花6g,赤芍15g,桔梗10g,生地15g,玄参15g,当归12g,川芎8g,麦冬15g,枳壳6g,甘草5g。
主治疾病:
喉痹
出现症状:
咽中干燥微痛。
具体体征:
咽部滤泡增生。
方剂用法:
口服。
方剂疗效:
1例,1个月后痊愈。
典型病例:
黄某某,女,38岁,咽中干痛不适年余,常服润肺之中药均无效,现:咽中干燥微痛,多说话尤甚,口干不欲饮,纳寐俱可,舌质黯,边有较多瘀点,苔薄少津,脉细,咽部暗红,源泡增生,有的联合成片,诊断::虚火喉痹。曾服“润肺中药”无效,经会厌逐瘀汤治疗1月后痊愈。

牙疳

补中益气汤加味方
方剂组成:
党参、黄芪各30g,白术、当归、升麻、柴胡、蒲公英、补骨脂、骨碎补、黄柏、知母各10g,薄荷、陈皮、炙甘草各8g。
主治疾病:
牙疳
出现症状:
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小便清长,形体消瘦,面色[白光]白,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具体体征:
脾虚气陷、肾虚牙疳。
方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三次。
方剂功效:
调补脾胃,升阳举陷,益肾壮骨,而清虚火。
典型病例:
陈某某,女,37岁。1988年3月18日诊。牙痛2日,遇风尤甚,牙龈肿胀、糜烂。某医院牙科诊为“牙周炎”,予以青霉素肌注,内服抗菌消炎药物,不效。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小便清长,形体消瘦,面色[白光]白,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证属脾虚气陷、肾虚牙疳。故拟补中益气汤加味调补脾胃,升阳举陷,益肾壮骨,而清虚火。服用3剂后,牙龈肿胀疼痛减轻,10剂而肿消痛除。随访一年,未复发。

齘齿

二陈汤加减
方剂组成:
陈皮10g,法夏10g,茯神20g,甘草6g,芦根20g,淮山药30g。
主治疾病:
齘齿
出现症状:
形体消瘦,牙已因动摇而脱落,舌边有齿印,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滑。
具体体征:
脾虚痰湿齘齿。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健脾化湿。
典型病例:
练某某,男,34岁,1978年3月5日初诊。证见形体消瘦,牙已因动摇而脱落,舌边有齿印,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滑。证属脾虚痰湿齘齿。治宜健脾化湿。服上方五剂后齘齿消失,改服陈夏六君汤三剂以巩固疗效。今后一月,患者因他病来诊,谓之齘未再发作。

顽固性啮齿

归脾汤
方剂组成:
黄芪20g,党参12g,生龙骨15g,龙眼肉8g,当归8g,白术8g,茯苓8g,酸枣仁8g,石菖蒲8g,僵蚕8g,大枣8g,陈皮5g,五味子5g,炙甘草5g,生姜5g。
主治疾病:
顽固性啮齿
出现症状:
夜间磨牙4年,伴头晕乏力,梦多健运,精神萎靡。
具体体征: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典型病例:
钟某,男,15岁,患夜间磨牙4年,伴多梦,头晕乏力,健忘,用本方治疗10剂后磨牙次数减少,又服10剂后治愈。

慢性牙周炎

补肾固齿汤
方剂组成:
熟地24g,黄芪15g,山药12g,骨碎补12g,女贞子12g,萸肉12g,党参12g,焦白术9g,甘草6g。
主治疾病:
慢性牙周炎
出现症状:
牙龈出血成伴口臭,溢脓;牙龈炎症,伴牙龈萎缩,牙因袋形成,患牙松动,持续钝痛,急性炎症。
具体体征:
X线检查,显示牙槽骨吸收。
方剂用法:
加水800ml,煎取汁500ml,1个月1疗程,疗程间休息7天。
方剂疗效:
54例中,治愈10例(18.5%),好转37例(68.5%),无效7例(13%),总有效率87%。
典型病例:
刘X,58岁,全口牙齿松动Ⅰ度,咀嚼无力,牙龈萎缩,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渴,咽干,服药10天后症状减轻,1个月后症状缓解。续服本方1月,痊愈。
加减条件:
火热明显加生栀子9g,川连6g;肿胀者加花粉9g,连翘12g,夏枯草9g;出血明显加白茅根15g,槐花12g,旱莲草9g;溢脓多者加皂角刺6g,漏芦6g;虚上炎加生地12g,知母9g,黄柏9g。

慢性牙周炎

补肾固齿汤
方剂组成:
熟地24g,黄芪15g,山药12g,骨碎补12g,女贞子12g,萸肉12g,党参12g,焦白术9g,甘草6g。
主治疾病:
慢性牙周炎
出现症状:
牙龈出血成伴口臭,溢脓;牙龈炎症,伴牙龈萎缩,牙因袋形成,患牙松动,持续钝痛,急性炎症。
具体体征:
X线检查,显示牙槽骨吸收。
方剂用法:
加水800ml,煎取汁500ml,1个月1疗程,疗程间休息7天。
方剂疗效:
54例中,治愈10例(18.5%),好转37例(68.5%),无效7例(13%),总有效率87%。
典型病例:
刘X,58岁,全口牙齿松动Ⅰ度,咀嚼无力,牙龈萎缩,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渴,咽干,服药10天后症状减轻,1个月后症状缓解。续服本方1月,痊愈。
加减条件:
火热明显加生栀子9g,川连6g;肿胀者加花粉9g,连翘12g,夏枯草9g;出血明显加白茅根15g,槐花12g,旱莲草9g;溢脓多者加皂角刺6g,漏芦6g;虚上炎加生地12g,知母9g,黄柏9g。

齿衄

清泻胃火、凉血止血方
方剂组成:
生石膏100g,大黄15g,在地生50g,知母15g,栀子15g,牡丹皮15g,牛膝15g,白茅根50g,木香5g,赤芍15g,黄芩7.5g,三七5g。
主治疾病:
齿衄
出现症状:
面色[白光]白,大便秘结,舌质淡,有瘀斑,苔黄少津,脉洪数。
具体体征:
胃热炽盛,迫血妄行。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清泻胃火、凉血止血法。
典型病例:
杜某,女,44岁,1982年5月17日初诊。反复齿衄2年余,每经治疗好转,近10天来,因饮酒后齿衄加重,血量甚多,来长治疗,诊断为牙周病出备。血常规化验:血小板11万,血红素8.9万。经用止血药及大量维生素等治疗无效,诊时诉齿衄近500毫升。诊见面色[白光]白,大便秘结,舌质淡,有瘀斑,苔黄少津,脉洪数。既往有胃病史。证属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所致。故拟清泻胃火、凉血止血法。患者服药3剂,齿衄明显减少,上方继服6剂,齿衄消失。后以竹叶石膏汤调治月余,胃病亦愈。次年随访,齿衄未复发。

牙痛

一贯煎加味
方剂组成:
生地15g,沙参10g,枸杞子10g,当归10g,川楝子6g,麦冬10g,石膏30g,柴胡6g。
主治疾病:
牙痛
出现症状:
右侧牙痛。
方剂用法:
日1剂,水煎服。
方剂疗效:
1例,痊愈。
典型病例:
刘某,女,47岁。右侧牙痛。服各类治牙痛药乏效。予上方治疗,服药3剂,痛势缓解,继服原方3剂而病告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临床一症一方(3)
263.中医一症一方汇编
中医临床一症一方(2)
每天一方剂-慢性咽炎与急性咽炎
十六个中医小秘方偏方 铲除声带息肉
治喉喑(声带病)秘方(方5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