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膈肌痉挛

1 拼音

gé jī jìng luán

2 英文参考

diaphragmatic spasm

3 中医·膈肌痉挛

膈肌痉挛(hiccough[1][2])为症状名[3]。见《万病回春》卷三。一作

逆、逆[3]、哕逆[4]。《内经》称哕[3]。金、元多称咳逆[3]。又称吃逆、吃忒[3]。俗称打咯忒[3]。膈肌痉挛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4]。多因寒凉刺激,饮食过急、过饱,情绪激动,疲劳,呼吸过于深频等而诱发[5]

膈肌痉挛一证,轻重差别极为明显[4]。如偶然发作,大都轻浅,常可自,行消失[4]。或刺鼻取嚏,或突然给以惊恐,或闭气不令出入,皆可取效[4]。若持续不断,则需根据寒热虚实辨证,及时给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始能渐平[4]。若在其他急、慢性病之严重阶段出现,又每为病势转向危重的一种表现,谓之“土败胃绝”,预后欠佳,更应加以注意[4]

针灸对于病程短的实证疗效较好,病程长的虚证疗效较差[6]

本症可见于胃、呃逆和神经性膈肌痉挛,亦可见于危重病证[3]。现代医学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病、尿毒症及其他胃、肠、腹膜、纵隔、食管的疾病,引起呃逆发生膈肌痉挛者,均可参照辨证治疗[6]

3.1 膈肌痉挛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膈肌痉挛是指以呃呃有声,声音短促,持续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特发性疾病[2]

《中医药学名词》(2010):膈肌痉挛是指以胃脘有气上逆,呃呃有声,声音短促,持续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

3.2 古人论述

《内经》首先提出为中上二焦病。如《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胃为气逆为哕……”《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篇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令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阐发了中上二焦产生膈肌痉挛的病理机制。在治疗上,《内经》又记载了取嚏及转移病人注意力以达到止呃等简易方法,如《黄帝内经灵枢·杂病》篇说:“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至今对膈肌痉挛之轻者,仍有其实用价值。《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把它分为三种类型:属于寒呃者,如“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属于虚热者,如“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属于实热者,如“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这种分类和治法,为后世划分寒热虚实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4]

本病自唐末以来,有以欬逆为哕者,如孙思邈之说是;有以于呕为哕者,如海藏、河间之说是:亦有以噫气为哕者,如圣惠以膈肌痉挛为哕癔(癔,或作噫)。以上诸说,都是欠妥的,直至景岳,才有了明确的分析,《景岳全书·膈肌痉挛》篇说:“哕者膈肌痉挛也,非欬逆也,欬逆者欬嗽之甚也,非膈肌痉挛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欬逆也。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4]

3.3 膈肌痉挛的病因病机

膈肌痉挛主要与食积、胃寒、胃热、肝气犯胃等所引起的胃气上逆,扰动膈间有关[7]

3.3.1 饮食不节

如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则寒气蕴蓄于胃,并循手太阴之脉上膈、袭肺,胃气失于和降,气逆而上、复因膈间不利,故呃呃声短而频,不能自制。若过食辛热煎炒之品,或过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盛,阳明腑实,气不顺行,亦可动膈而发生膈肌痉挛,《类证活人书·问咳逆》说:“凡咳逆多有先热而吃生冷,或凉药多,相激而成。”《景岳全书·膈肌痉挛》又指出:“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即包括上述寒、热两个方面。[4]

3.3.2 情志不和

恼怒抑郁,气机不利,则津液失布而滋生痰浊,若肝气逆乘肺胃,导致胃气挟痰上逆,亦能动膈而发生膈肌痉挛。《古今医统大全·咳逆门》谓:“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证治准绳·膈肌痉挛》亦有因“暴怒气逆痰厥”而发生呃邀的记载,均指出与情志有关。[4]

3.3.3 正气亏虚

重病久病之后,或因病而误用吐、下之剂,耗伤中气,或损及胃阴,均可使胃失和降而发生膈肌痉挛。如病深及肾,则膈肌痉挛多为肾气失于摄纳,引动冲气上乘,挟胃气动膈所致。《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说:“病深者,其声哕。”《证治汇补·膈肌痉挛》更具体指出:“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症者,皆病深之候也。”[4]

3.3.4 现代医学解释

现代医学认为多由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及膈受刺激而引发膈肌间歇性痉挛,因空气突然被吸进呼吸道、同时声带关闭而致[7]

3.4 膈肌痉挛的病理变化

膈肌痉挛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而引起胃失和降的病理因素,则有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及气血亏虚等方面。此外,肺气失于宣通,在发病过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手太阴肺经之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之气又同主于降,故两脏在功能上互相促进,在病理变化时亦互为影响。且膈居肺胃之间,当各种致病因素乘袭肺胃之时,亦每使膈间之气不畅,故胃气上逆时,往往断续冲出喉间,而引起膈肌痉挛之证。《内经》取嚏使肺及膈间之气疏通,以助胃气复降的治法,对于理解膈肌痉挛的发病机制,当有一定帮助。[4]

3.5 膈肌痉挛的分类

膈肌痉挛有寒呃、热呃、气呃、痰呃、瘀呃、虚呃等[3]。也有分为外感膈肌痉挛、内伤膈肌痉挛,或阳证咳逆、阴证咳逆者[3]

3.6 膈肌痉挛的临床表现

《医碥》卷二:“膈肌痉挛,即内经所谓哕,气自下冲上而呃呃作声也。”其声短促,与嗳声沉长不同[3]

临床上,患者自觉胸膈气逆上冲,喉间抽掣而呃声频作,短促而连续不断[7]。轻者可不治自愈,重者则持续不止[7]

3.7 类证鉴别

[4]

膈肌痉挛古名为“哕”。应与干呕和噫气加以鉴别:

干呕为有声无物而呕吐涎沫之证,《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说:“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噫为胃气因阻郁而上升有声之证,《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篇:“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伤寒论·辨太阳病》:“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以上二病证,或作或止,止则安然无恙,预后一般良好,与本病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者有别。本证若出现于急慢性病中的严重阶段,多属难治。膈肌痉挛、干呕、噫气三者,同属于胃气上逆所致的病变,但特征各异,在临床上是不难分辨和区别的。

3.8 膈肌痉挛的辨证治疗

膈肌痉挛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连续或间断发作,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在辨证上首先必须掌握虚实,分辨寒热。一般呃声响亮有力者属实证;呃声低微无力、神疲形枯者属虚证 。在治疗方面,则以和胃降气平呃为主。实证中,属于胃家寒冷者,治宜温中祛寒;属于胃火上逆的,治以清降泄热。虚证中,属于脾胃阳虚者,治宜补中益气,降逆和胃;属于胃阴不足者,治以生津养胃。《景岳全书·膈肌痉挛》篇说:“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滞而逆者,有因中气虚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愈……然实呃不难治,而惟元气败竭者,乃最危之候也。”[7][4]

3.8.1 实证

膈肌痉挛·实证(excessive hiccough[1])是指寒、火、气滞、痰阻、食积等实邪所致的膈肌痉挛[8]

3.8.1.1 胃中寒冷

膈肌痉挛·胃寒证(hiccough with stomach cold syndrome[1])又称胃寒膈肌痉挛,是指胃受寒邪,以呃声沉缓有力,遇寒愈甚,得热则减,常兼胸膈及胃脘不舒,喜热饮,纳食减少,口不渴,四肢清冷,苔白,脉迟缓等为常见症的膈肌痉挛证候[8]

3.8.1.1.1 症状

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愈甚,食欲减少,口中和而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4]

3.8.1.1.2 证候分析

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降,故膈间及胃脘不舒。胃气上冲喉间,故呃声沉缓有力。寒气遇热则易于流通,遇寒则益增邪势,所以得热则减,遇寒愈甚。食少,口和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均属胃中有寒之象。[4]

3.8.1.1.3 治法

温中祛寒止呃[4]

3.8.1.1.4 治疗胃中寒冷型膈肌痉挛的方药

丁香散[备注]丁香散(《古今医统大全》):丁香、柿蒂、良姜、灸甘草为主方。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良姜温中散寒。另可加刀豆子温中止呃,如寒重者,加吴萸、内桂以温阳散寒降逆。若挟寒滞不化,脘闷嗳腐,可加.厚朴、枳实、陈皮、半夏、茯苓等以行气化痰消滞。[4]

3.8.1.1.5 胃中寒冷型膈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方一:

实证取天突、巨阙、膈俞、丰隆、行间(均泻),胃寒者加梁门[7]

方二:

[6]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胃俞、章门、脾俞。

随证配穴:兼呕吐酸水或清水者,加梁门。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加灸。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通阴维,能宽胸利膈。膈俞有利膈镇逆之功。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能和降胃逆。中脘为胃的募穴,章门为脾的募穴,分别与胃俞、脾俞相配,乃俞募配穴,调理脾胃气机。关元补元气,以助温中散寒之力。

方三:

处方:天突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

随证配穴:寒呃-膈俞。

操作:毫针刺,虚用补法,可灸,实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3.8.1.2 胃火上逆

膈肌痉挛·胃火证(hiccough with stomach fire syndrome[1])又称胃火膈肌痉挛,是指胃火上逆,以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膈肌痉挛证候[8]

3.8.1.2.1 症状

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象滑数[4]

3.8.1.2.2 证候分析

多因嗜食辛辣炙煿及醇酒,或过用温补之剂,胃肠蕴积实热。胃火上冲,故呃声洪亮。胃热伤津,肠间燥结,则口臭烦渴而喜冷饮,便结尿赤。舌苔黄,脉象滑数,皆为胃热内盛之征。[4]

3.8.1.2.3 治法

清降泄热止呃[4]

3.8.1.2.4 治疗胃火上逆型膈肌痉挛的方药

用竹叶石膏汤[备注]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竹叶、石膏、麦冬、人参、半夏、粳米、炙甘草加柿蒂、竹茹以清火降逆。方中人参可改用沙参,配合石膏、竹叶、麦冬以清阳明胃火;半夏、柿蒂以化痰降逆。如大便秘结,脘腹痞满,可合用小承气汤[备注]小承气汤(《伤寒论》):大黄、厚朴、枳实以通腑泄热,腑气通则胃气降,而膈肌痉挛自止。[4]

3.8.1.2.5 胃火上逆型膈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方一:

实证取天突、巨阙、膈俞、丰隆、行间(均泻),胃热者加陷谷、合谷[7]

方二:

[6]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天枢、合谷、内庭、公孙。

随证配穴:口干口苦者,加陷谷。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通阴维,能宽胸利膈。膈俞有利膈镇逆之功。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能和降胃逆。手阳明经穴合谷,与足阳明经荥穴内庭,大肠募穴天枢相伍,以泻阳明胃火。公孙属足太阴脾经穴,通于冲脉,与内关相配,可降胃气。

方三:

处方:天突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

随证配穴:热呃-公孙,内庭。

操作:毫针刺,虚用补法,可灸,实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3.8.1.3 胃满食滞

因饮酒饱食而改膈肌痉挛者,辨为胃满食滞,积热蕴结引起。

方药治疗:用泄热通便之调胃承气汤而愈。亦有人采用保和丸、苓桂术甘汤、黄芪建中汤等治疗。

针灸治疗:实证取天突、巨阙、膈俞、丰隆、行间(均泻),食积者加建里、里内庭[7]

3.8.1.4 气机郁滞

膈肌痉挛·气滞证(hiccough with qi stagnation syndrome[1])又称气滞膈肌痉挛,是指肝郁气滞,胃气失和,以呃声连连,胸腹胀满,心烦易怒,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膈肌痉挛证候[8]

3.8.1.4.1 症状

膈肌痉挛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伴有胸闷,纳减,脘胁胀闷,肠鸣矢气,舌苔薄白,脉象弦[4]

3.8.1.4.2 证候分析

情志抑郁,肝气上乘肺胃,胃气上冲,故膈肌痉挛连声。病由情志而起,故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气逆于胸,则胸闷。木郁克土,脾运失司,故纳减。脘乃胃之所属,胁为肝之分野,肝胃不和,则脘胁胀闷。气多流窜,下趋肠道,故肠鸣矢气。舌苔薄白,脉象弦皆为气滞之征。[4]

3.8.1.4.3 治法

顺气降逆[4]

3.8.1.4.4 治疗气机郁滞型膈肌痉挛的方药

五磨饮子[备注]五磨饮子(《医方集解》):乌药、沉香、槟榔、积实、木香加减。方中木香、乌药顺气;枳壳、沉香宽中降气。可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川楝子、郁金舒肝解郁。如气郁化火,心烦、便结、口苦、舌质红,脉象弦数者,可加山栀、黄连等,泄肝和胃。若气逆痰阻,则可有头目昏眩,或时有恶心,舌苔薄腻,脉象弦滑,可合旋复代赭汤[备注]旋复代赭汤(《伤寒论》):旋复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二陈汤[备注]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卉局方》):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化裁,以顺气降逆,化痰和胃。[4]

3.8.1.4.5 气机郁滞型膈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方一:

实证取天突、巨阙、膈俞、丰隆、行间(均泻);肝气横逆者加太冲[7]

方二:

处方:天突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

随证配穴:肝气郁结-太冲。

操作:毫针刺,虚用补法,可灸,实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3.8.1.5 气滞痰阻

膈肌痉挛·气滞痰阻证(hiccough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phlegm blockade[1])是指气滞痰阻,胃气上逆,以膈肌痉挛连声,胸胁胀满,脘闷食少,恶心嗳气,或肠鸣矢气,或呼吸不利,头目昏眩,平时多痰,苔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膈肌痉挛证候[8]

3.8.1.5.1 气滞痰阻型膈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方一:

[6]

治法:理气化痰,和胃止呃。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侠溪、期门、太冲

随证配穴:眩晕者,加风池、百会。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方中前四穴如前所述。配足厥阴经原穴太冲及募穴期门,以疏调肝之气机;足少阳胆经穴侠溪,以助顺气解郁之力。

方二:

处方:天突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

随证配穴:痰饮-丰隆。

操作:毫针刺,虚用补法,可灸,实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眩晕(针灸治疗)
【中医】中医内科学重点精华汇总(第二部分)!值得收藏 !
中医诊断学课件-闻诊-贾钰华教授
【中内冲刺】最后阶段如何学中内?——证型归纳总结
距20考研仅剩48天—本周重点知识摘选
【中医辨证】五脏六腑辨证、配穴、诊治指南,建议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