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治疗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治疗

发表者:黄祎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 A S C ) 在我国有1 . 2亿人, 约占 全世界携带者的 1 / 3以上。这部分人除可作为传染源通过一定途径感染正常人群外, 病毒持续携带的本身即存在着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发展为乙型肝炎的可能性, 不但给这些人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且可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同时给工作安排、 职业确定及E t 常生活带来不便。目前 A S C尚无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与药物问世, 实际上临床诊断的“ 健康携带者” , 其肝脏组织多已发生病变, 故仍应积极治疗。中医药在实验研究方面发现和筛选了一批对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的中药, 从而给广大乙肝病毒携带者带来了福音。现就 A S C中医辨证施治阐述如下: 
1   乙肝病毒( H B V) 的中医病因归属HB V是乙型肝炎 的特异性病原体, 具 有致病 性、 传染性、嗜肝性及潜伏性等特征, 中医学理论中并无7 , 1 1 3 : 病毒的概念, 更谈不上对其实质的认识, 但有关温热病、 传染病的理论却有极其丰富的内涵。许多记载与论述可与现代医学互为印证 , 为我们研究 HB V的中医病 因学归属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吴又可《 温疫论》中所论之“ 杂气” “ 疫毒” 作为H B V的中医病因归属较为贴切, 他认为杂气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 温疫等传染病正是由于这种“ 杂气” 引起而非六淫所致…“ 杂气” 及“ 疫毒” 作为一种特殊的致病因子具备 以下特征 : 物质性 吴又可认为“ 杂气” 作为致病因子首先是物质性的, 可采用药物制服。《 温疫论》中写道: “ 杂气……无象 可见; 况无声无臭, 何能得睹得闻”, 但它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他肯定地指出: “ 夫物者气之化也; 气者物之变也,气即是物, 物即是气……夫物之可以制气者药物也” 。 
致病性 《 温疫论》 日: “ 至于一切杂证, 无因而生者, 并皆杂气形成” , 并指 出“ 杂气” 致病“ 不可以年岁 四时为拘 ,… …或发于城市, 或发于村落” 。充分提示了“ 杂气” 的致病
性与致病的广泛性。

传染性 吴又可又明确指出: “ 其年疫气盛行, 所患者重 , 最能传染, 即童辈皆知其内疫。至于微疫似常无有 , 盖毒气所钟有轻重也” 。这里所言“ 疫气” 与“ 毒气” 在概念与实质上均属“ 杂气” 范畴…。 
致病的特异性 “ 杂气” 致病的特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的“ 杂气” 可以导致不同物种的疫病 , 人类疫病与动物温疫不同, 如《 温疫论》 所说: “ ……人病而禽兽不病 , 究其所伤不同, 因其气各异也, 知其气各异, 故谓之杂气” 。二是“ 杂气” 侵入人体后对某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嗜性与选择性, 吴又可指出: “ 盖当其时 , 适有某气人某脏腑经络 , 发为某病, 故众人之病相 同, 非关脏 腑经络 或为之征  ” 。 
潜伏性 吴又可论疫毒时明确指 出: “ 温疫之邪, 伏于募原, 如鸟栖巢, 如兽藏穴, 营卫所不关, 药石所不及, 至其发也 , 邪毒渐涨, 内侵于腑, 外淫于经, 营卫受伤 , 诸症渐显, 然
后可得而治之。方其浸淫之际, 邪毒尚在募原, 必待其或出表或人里 , 然后可导引而去, 邪尽方愈” 。这段论述 明确提出, 作为传染性之温疫邪毒侵入人体后, 可在某一部位潜伏,这一阶段往往无证可辨, 无药可投 , 及之发病之后, 诸证渐显, 才能因势利导, 祛邪务尽。这一过程与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的发展规律颇相近。

       总之, “ 杂气” 与“ 疫毒” 学说中有关传染性疾病的理论具有很高的科学性, 从这些理论中获得的启示使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 杂气” 作为一种传染性致病因子虽然并非等同于乙型肝炎病但其为病与乙肝病毒之感染人体确有颇多吻合之处。乙肝病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 杂气” 而有选择地为
害于人类, 感染人体后而入肝脏, 或使人体处于病毒携带状态, 或造成发病。 
2  A S C的中医治疗
A S C常无明显的肝炎相关症状和体征, 仅血清 HB V D —N A阳性, 往往无症可辨, 用药无所遵循。 目前, 中医药对A S C的治疗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尚无成熟的经验, 在认识上较为混乱, 用药极不统一, 疗效参差不齐, 因此, 真正寻找有效的方法与药物, 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现就 A S C中医治疗简述如下 : 
A S C中医用药的基本原则  A S C中医治疗与用药的基本原则就是扶正祛邪。大量研究表明, A S C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体内T B细胞应答能力不定 j ,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激起免疫反应以清除病毒 , 从而导致病毒长期携带。免疫功能低下, 机体正气不足, 包括脾肾亏虚, 中气不足等, 因
此扶助人体正气如补脾益肾、 益气养阴等均可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而达到清除 H B V的 目的。人体清除 H B V有赖于细胞免疫及干扰素的共同作用 j , 大部分益气扶正药如黄芪、党参、 灵芝等除调节免疫外都有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索的作用, 亦有助于 H B V的清除。扶正可以祛邪, 也可直接选用对
H B V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如大黄、 黄芩、 虎杖、 茵陈、 麻黄、蚤休、 白花蛇舌草、 板蓝根、 丹参、 猪苓、 大蓟、 大青叶等; 也可扶正与祛邪并用, 其 目标是一致的, 就是清除 H B V 。 
         A S C中医用药的总体思路 ①积极寻找辨证的依据: 大部分A S C临床上并无症状和体征, 给辨证用药带来很大困难, 临床医生应注意从多方面积极寻找辨证的依据。 如从体质方面、 从舌象脉象方面、 病史方面发现线索, 进行综合分析, 力求分辨阴阳, 查明虚实, 找出本质, 以便对症下药,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②抗 H B V治疗 : 抗 HB V治疗是 A S C治疗的目标,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筛选体外具有抑制作用的单味中药方面, 各地作了大量工作, 筛选了一大批抗 HB V的
单味中药, 并按作用强弱进行排序 , 这些研究结果为临床抗H B V治疗提供了药效学依据, 虽然实验研究结果与临床研究结果与临床疗效相距甚远, 但目前仍是临床医生在进行抗H B V治疗用药时所首先参考的。目前, 对某些治法和中药复方抗 H B V作用研究尚少, 而治法和复方抑制 H B V的研究
对临床指导作用更大, 实验结果与临床疗效也许会更为接近。③调节免疫: 既往的研究结论告诉我们, 某些中药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是肯定的, 而这也是清除HB V的重要手段。如补气药黄芪、 人参 、 灵芝等增细胞免疫; 补 阴药如炙鳖甲、 沙参 、 麦冬 、 天冬等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助阳药如仙灵脾、 补骨脂、 肉苁蓉等提高细胞免疫; 补血药如黄精、 枸杞子、 首乌、 当归、 冬虫夏草等促进抗体生成和淋巴细胞转化, 而这儿类药物在 A S C治疗中应用频率很高, 疗效较好。 
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药在抑制免疫反应的同时, 也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这即是对免疫系统的双向调节作用, 如黄芩、黄连、 白花蛇舌草、 蒲公荧、 山豆根、 大黄、 虎杖、 板蓝根、 败酱
草、 丹参、 赤芍、 丹皮等均可调节机体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为 A S C治疗所常用。调节免疫研究的结论是肯定的, 但仍感不足的是各类中药的“ 免疫反应点” 不明确, 机械地用补益法来调整免疫功能仍带来很大的盲目性。 
3  A S C常用治法与药物
清热解毒法 本法适用于A S C体质好、 无明显不适者,或有舌红口干、 苔薄黄、 尿萤等证者。常用药物如双花 、 连翘、 板蓝根 、 大青叶、 公英、 甘草、 明矾、 白花蛇舌草、 蝉衣、 蛇蜕、 土茯苓 、 野菊花、 山豆根、 蚤休、 半枝莲、 虎杖等。
益气健脾法 本法适用于 A S C体质较弱, 或者食欲较差、 全身无力、 腹胀或倦怠表现者。常用药物如黄芪、 党参、茯苓 、 莲子肉、 桂圆、 山药等。

滋补肝 肾法 本法适用于 A S C偶有肝区隐痛、 腰酸 、 或有失眠多梦等证者, 或无不适而见阴虚体质者。常用药物如女贞子、 旱莲草、 枸杞子、 炒枣仁、 丹皮、 桑椹子, 五味子等。 
温肾通阳法 本法适用于 A S C阳虚体质如见 自汗、 腰酸 、 畏寒、 舌淡等证者 常用药物如巴戟天、 菟丝予、 仙灵脾、桑寄生、 肉桂等。 
益气固表法 本法适用于A S C阳虚自汗、 气短懒言、 易患外感等。常用药物如黄芪、 白术 、 防风、 西洋参、 五味子、 生牡蛎、 浮小麦等。 
凉血解毒法 本法适用于A S C舌暗或有瘀斑、 脉沉涩,妇女月经色黑有块者。常用药物如丹皮、 赤芍、 丹参、 紫草、茜草、 茅根、 生地、 红花 、 三七粉等。 
      除上述治法外, 各地报道还有疏肝理气法、 清营解毒法、 清肝利胆法、 清热祛温法等, 亦较为常用。如前所述, A S C往往无明显的临床证侯。 使辨证和确立治法感到困难, 各种治法依据有时界限并不分明, 因此, 临床上往往数种治法同时应用, 以上所列仅仅反映- - 一 个较为简单的用药轮廓。 
4 中医药治疗 AS C疗效的评价
多年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已经表明, 中医药治疗ASC是有一定疗效的, 表现在某些病毒标志物的阴转, 这可以从近年来各地大量的报道中得到证明, 疗效的机理估计可能主要与某蝗治法与方药抑制 HB V、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诱导人体产生干扰素等作用有关  。研究也表明,就目前治疗看, 疗效还是很有限的,大多数资料报道的所谓 HBsA g 、H B e A g等转阴率都是不可靠的, 是经不起临床重复的, 目前对 A S C的用药还是较为肓目的, 单味药的药效学结果与实际疗效的差距、 实验研究与辨证用药的矛盾等问题都未得到很好解决。因此, 目前尚无公认的、 较为成熟的经验, 但以中
医辨证理论为指导, 以调节免疫功能的方法可明显提高 A S C 的治疗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愈乙肝先补肾,中医药治疗乙肝的几大优势
乙肝会自愈吗
哪个年龄段,乙肝容易由耐受进入清除,正确理解抗病毒治疗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病毒能否根除?专家来解答
【科普】为什么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提前抗病毒?
近十年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治疗概况与展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