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自---任我行DQG---请送花,绝对精彩


序言
在我实习的时候,我的带教老师就跟我说:“在实习期间,要用80%的时间学习如何与病人沟通和疾病诊断,20%的时间适应环境、熟悉业务和如何治疗”。我非常赞同,并以此为自己的实习指导思路去实践的。

我从来不认为死读书有什么好处。因此,我注重于医学经验的获取,从医至今多年了,我甚至能记得我实习、进修时老师们如何去考虑诊断和治疗某个病人。但我却对书本的理论知识了解不深,总感觉不够用,甚至对病例的讨论虽然很有针对性的提出病人存在问题,但因缺乏理论依据而觉的很空乏,说服力也不那么强。我于是恶补了我的医学理论,看书本、翻资料、进学习班等。理论提高后,感觉就是不一样,厚积薄发嘛。

我感谢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和正在教导我的同事们,我愿意分享我从他们身上学来的和自己总结的一些经验。以下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疗方法推广,不具有医疗规范之作用,更不负由此所致的一切法律责任。建议大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些诊断和治疗上的原则:
一、坚持疑诊从宽,确诊从严的原则。患儿就诊,由于家属提供的病史不那么准确、病情发展不那么典型、患儿不能表述或表述不清、检查化验跟不上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不可能一接触病人就能确诊病人患了什么病。因此,坚持疑诊从宽,确诊从严的原则就很重要,它可以预防诊治上的疏忽、可以预防不必要的医疗官司、可以尽快地找出病因。
二、坚持主观推测服从客观依据的原则。这点有些人比较难办到。但是,在现在注重证据,对医疗官司实行“举证倒置”的年代,我想即便你可能是对的,但没有证据证明也是“诊疗错误”。提高法律意识、自觉保护自己,经常在医疗行为中提醒自己是否符合诊疗规范、是否符合医学道德要求、是否符合法律准绳,是非常必要的。
三、坚持诊断与治疗相符合原则。所有治疗应围绕诊断去执行,发现新的问题、新的治疗,应补充相应的诊断。既要积极治疗,又不要过分治疗。要对病人负责、对医院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去考虑你的诊治行为。不要想当然、不要意气用事、不要有私心。
四、坚持主要诊断优先治疗原则。主要诊断是病人病情的重点,需要优先治疗。次要诊断也需要治疗。在主要诊断和次要诊断不能同时进行(即有冲突)时,在不威胁病人生命和(或)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应需要优先治疗主要诊断存在的问题。如果次要诊断可能或正在威胁病人生命和(或)影响病人生活质量,那么次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主要矛盾了,应及时治疗或同时治疗。

浅谈学好哲学与临床诊治
临床诊治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有时对病情的判断和选择治疗方案上差异往往对一个病人的转归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认为在医学界推广学习哲学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如何学习学好哲学应用于临床诊治呢。我在此浅谈一下我的一些想法和从医以来之一些体会,愿能有助于学医之士,不当之处,欢迎来帖指正。
一、具体病情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学医之人本着医者仁心仁术去给病人治病,就应该学好本专业的知识,积累经验,认真总结上级医师的诊治方法化为己用,做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所谓具体病情具体分析除了避免不懂装懂硬着头皮去给病人看病治疗外,还要深入临床、熟悉病史病情、掌握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动态。多查房、多请示汇报、多查资料、多思考、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重视团体力量,是分解医患之间压力好方法。

二、抓主要矛盾同时避免次要矛盾扩大化。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物的对立统一原则同样适用在我们医学。矛盾之间的互相转化和发展会给我们制造很多麻烦。因此,对一个病人的病情首先就应该从整体入手辨证论治,先急后慢,先重后轻,先整体后局部,做到有什么诊断就有相宜的治疗。对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应该早做应对方案,对复杂病情,在一时无法作出相应诊治时,要跟病人及其家属多沟通,取得理解和配合,边检查、边治疗、边防患。既要把主要病情治好,又要把其他病情变化观察好、控制好、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病因促治疗。对于一个病人的治疗,最好的治疗是根治病因。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了解病因呢?首先要对病情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这就要在病人的病史、病人显现的临床表现、临床体征和检查化验中寻找病情的根源,正确的归因,快速准确地得出诊断、积极有效的制定治疗方案,从而使病人早日康复。

如何说服家长,从而减少或避免小孩感冒发烧用药过度
如何沟通呢?举个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例子
1、先认真检查患儿,让家属觉得你对他小孩的病情有很好的了解。
2、跟家属说明患儿现在的病情就是“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未见异常(指无咳嗽的患儿)
3、建议口服药物治疗,不适随诊。家属不同意口服药物,要求静脉输液时
(1)说清楚静脉输液容易使患儿体内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从而导致每次看病都要依赖静脉输液的可能
(2)静脉输液容易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大部分药物的作用机理都药跟人体内的球蛋白结合产生杀菌作用的,而球蛋白的多少正是人的抵抗力好坏的一个衡量标志
(3)口服药物的疗程与静脉输液的疗程相差不多,都要3--5天
4、口服药物效果不佳的,再考虑静脉输液(要留有余地),当然,我们是建议,不是一定,如果你认为静脉输液好,我也同意你的看法,因为静脉输液的作用效果肯定比口服效果好
5、如家属同意口服药物治疗:建议要先给小孩退热后,再让其回家,并嘱随诊。
6、如不同意口服药物治疗,给患儿开静脉输液吧,毕竟钱是人家的,小孩也是人家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没办法的事!

现在社会上有一股要撤消中药房的风,我是不同意的!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反省中医与中药之路究竟应该怎么走才能走的宽、走的远、走的顺。我认为认识现状很重要:
1、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可谓翻天覆地,今非昔比。人在生活上的快节奏,导致人们病不起,更拖不得,请假看病在一些单位也是很难的。中医药的治疗起效比较慢是有目共睹。因此,选择西医就势在必然了。
2、西医在中国应用时间虽短,但却立足基层应用宣传较多。不象中医要讲究祖传秘方、偏方等,秘而不宣,既不利民便民,又无大的经济效益,更不能达到宣传祖国传统医学之功效。
3、学中医的人对祖国传统医学了解熟悉掌握多少我无从考证。但是,但凡有能力运用中医学去给病人治好病者,应该比较少,如果多的话也不会出现“中医无用论”。中医学是要靠经验积累,是越老越吃香的职业,也导致医术后退,青黄不接之原因。
4、有的江湖郎中略知皮毛就利用中医药去招摇闯骗,扯大旗做虎皮,骗人钱财害人性命,进而损害中医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5、有的中药厂家,中药里面掺西药,名曰中药或中西结合,实则西药在起作用,挂羊头卖狗肉。有的甚至为了迎合大众追求病好的快心理,竟然加入毒性高、不良反应多的西药或加大药物剂量,害人不浅啊。一旦真相被揭穿,其后果可想而知。
6、我国中药制剂的提取技术差,导致临床应用时不良反应多,也限制了医生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7、药厂多,良莠不齐,竞争大,次品多,药品监管不力等导致药品信任度下降。

近一个月来,在急诊室上班,从17:30到第二天8:00,一个晚上要看70-80个急诊病人,神经绷的紧紧的。我来说一个吧。就在前天,一个4岁大的患儿发热半天,来的时候40度,马上给予温水擦浴,并体查后静滴头孢他定、病毒唑,各用4:1SOL 100ML备之 ,先锋V皮试阴性。1小时滴完病毒唑后,接头孢他定静滴10分钟,患儿自述不舒服,护士喊我过去时发现患儿面色苍白、全身皮疹(风团样)、呼吸困难、心音低钝。我心率是马上加快,脑海一闪过敏性休克,急忙叫护士用肾上腺素(万分之一)半支0.5ml就用上了,地塞米松8MG、吸氧、非那根 13MG 肌注,马上换了滴管及原液改为静滴10%葡萄糖酸钙 10ML,继续补液、转儿科住院部心电监护,总算抢救过来。这个患儿以前经常静滴头孢类药物,没有过敏现象,这次过敏考虑药物问题。家属当时非常紧张,救过来后,也对药物纯度表示质疑。我科还是考虑患儿过敏体质有关,因为该患儿4.5岁大,体重35KG,曾有对虾过敏现象。当时,真是生死一线啊,体会就是要快用肾上腺素,我剂量都没算,就跟护士说:“万分之一肾上腺素半支”。当然,其它药物和治疗也要快。家属经过耐心解析后没有意见,今天,患儿出院了。

如何主诉
第一种写法是避因就果法:现在小孩的是什么情况就写什么情况。比如:窒息复苏后小孩有呼吸急促,唇周四肢发绀X分钟,那么就主诉为“呼吸急促伴唇周四肢发绀X分钟”,第一诊断就为1新生儿吸入综合征第二诊断考虑窒息3考虑HIE?(不包括早产儿)

第二种写法是:避实就虚法:要是患儿肤色,呼吸,反应还是肌张力都是很好的,而抢救了10分钟后转入主诉就为:“全身发绀10分钟”

第三种写法是:套取法:从转院的医生或病人家属口中套取他们认可的、小孩客观存在的症状或体征作为主诉

第四种写法是就事论事法:自己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对那些家属讲不清楚小孩症状,而在你体检小孩时又确实存在的

原则是:
1、什么主诉构成什么诊断,关键要自圆其说
2、以病情的严重的诊断优先于病情的轻的诊断
3、以症状出现的先后作为判断第一诊断之先后
4、疑诊从宽,确诊从严,不能确诊的第一诊断可先写XX查因

摘抄了一些生活警言,很有处世哲理,希望大家喜欢:
1、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2、人要知福、惜福、再造福,对父母要知恩、感恩、报恩。
3、真正的爱心是照顾好自己这颗心;爱不是要求对方给予,而是要求自身付出。
4、并非有钱最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
5、得意淡然,失意坦然!一个人的快乐,不是他得到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
6、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7、小事不做,大事难成;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8、静 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9、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10、复杂的事要简单做,简单的事要认真做,认真的事要重复做,重复的事要创造性地做。
11、 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到很多。
12、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了就不要停止;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了就不要悔恨;人生不是彩排,不能重来!
13、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是“得不到”和“已失去”?是现在能把握的!
14、你无法左右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态;你无法改变容貌,却可以展示微笑;你无法影响他人,却可以充实自己;你无法预知明天,却可以善待今天;你无法样样顺利,却可以无怨无悔。

加强沟通是医患关系和谐的桥梁。以病人为中心,尽责尽力,可以减少和化解医疗纠纷和矛盾。
举个例子吧。
我今年3月份,收了一个早产儿,G5P1,G32W,剖腹产,男婴,有肺透(HMD),并且病情比较重,要上PS和CPAP。这小孩可是宝贝啊。全家人都来了,要求一定要救到小孩,压力是很大的。而且,家属对病情根本就是盲目乐观。好象用了PS和CPAP就OK了,患儿就好了。大家知道早产儿有八大关,每一关都可能要了小孩的命。家属们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种,没有钱搞不好的事。解释工作超级难。一开始,我们也有点急躁,不听就不讲,反正对牛弹琴。但是,病情发展并不是那么乐观,越是家属急、难沟通,小孩的病情就越复杂(好象有这种普遍现象)。患儿用了PS后氧饱和度不稳定,随时有生命危险。解释工作还是要沟通,要不然出了事就麻烦了。得找个突破口啊,我们找到了小孩父亲和小孩舅舅,他们比较有文化,而且也很少要求我们什么,就叫我们尽力治疗。况且小孩父亲是直接监护人,能做主。把他们叫到办公室,从病史、病情、检查化验,一直讲到预后等等,又是翻书给他们看。总算让他们相信了病情的复杂和危重。之后的治疗也是得心应手,还好患儿住院28天,体重长到2.2KG出院了。家属还给我们买水果,送锦旗,哈哈!皆大欢喜!

早产儿有"八大关"是指:
第一关:呼吸关。早产儿缺乏PS,肺发育不成熟,呼吸功能差,易致呼吸暂停及呼吸衰竭等,故为第一关;
第二关:感染关。早产儿免疫及屏障功能差,自身细胞免疫及抗体合成不足,抵抗力弱,易发生败血症、NEC、感染性肺炎等;
第三关:喂养关。早产儿吸吮能力及吞咽能力弱,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容量小,易发生呛奶、溢奶、呕吐、吸入性肺炎等;
第四关:黄疸关。早产儿肝功能不全、肝脏不成熟,胆红素结合和排泄能力差等易致黄疸加重,从而出现黄疸难退或胆红素脑病等危险;
第五关:贫血关。早产儿体重越小,出生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越早开始降低,易发生贫血及出血;
第六关:体重关。由于消化功能差,易发生腹泻、腹胀等,加之肝功能、肠道功能差等因素易致早产儿体重增长缓慢,进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差,易感染等;
第七关:循环关。早产儿症状性PDA发生率高12%,心脏功能代偿能力差等,易致心衰、低血压、肺及肾功能损害等;
第八关:体温关。早产儿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少,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储备少,容易引起体温不升。其汗腺功能不全、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差,易致包裹热等
此为早产儿“八大关”,个人总结,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有不对之处,请多多指教。

按小儿体重计算药量时,我总结的一些经验:
(1)、实际体重低于标准体重时,应以实际体重算,如:有营养不良的患儿。
(2)、实际体重高于标准体重时,应按标准体重算,如:有小儿肥胖症等。
(3)、在正常体重下,体质差的或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儿,应用药物时,应选择正常偏小剂量。对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儿有人主张根据药动学计算。
(4)、如年长儿按体重计算已经接近或超过成人剂量,可采取三个方案:
1、按照药物剂量选取较药物小剂量区间计算,如40KG的年长儿 ,用头孢唑啉时‘正常用药量是50--100MG/KG/D。
那么,我们选50MG/KG/D的量,用到2G就可以达到治疗量了。
2、按体表面积算,虽然此算法比较麻烦,但却是最精确和适合人体药物代谢的计算方法,通常用在化疗上。
3、按年龄算。
年龄剂量
初生~1个月--1/24成人剂量
1~6个月--1/24~1/12成人剂量
6个月-----1岁--1/12~1/8成人剂量
1~2岁----1/8~1/6成人剂童
2~4岁----l6~1/4成人剂量
4~7岁----1/4~1/3成人剂量
7~11岁---1/3~1/2成人剂量
11~14岁--1/2~2/3成人剂量
14~18岁--3/4成人剂量
注:成人系指18岁以上至60岁

附:
小儿体表面积推算法:体表面积(平方米)一体重(千克)×0.035+0.1


参加值班的医生有以下事项值得特别注意:

  1.接班时,不仅应准时到达,而且应争取适当提前。因为临床工作的交接班决不只是互相见面,打个招呼就完毕的事。交班人员应全面报告自己值班过程中发生的重要情况和处理经过,重症患者的现状和可能发生的问题,上级医师的指示和处理要点,必要时还需共同巡视患者,进一步研究对策。交班人离开后,接班人应有充分思想准备,以期能对各种突发性情况做出正确的处理决定。抽空检视各病人正使用的各种治疗监护设施的情况,各种抢救用品性能是否完好,药械储备是否充分,补充渠道是否通畅,问清上级值班医师的行踪和联系方法,必要时应主动向上级医师报告一下重要病情。如有时间,应重点复习有关病历记载,以便能对病情了解得更全面和深入,有利于预见其发展趋势,设想更合理的处理方案,做到心中有数,减少临时慌乱出错。

  2.值班期内不得随意离岗。因事暂时离开,应先通知护士,讲明去向,并尽快返回。依靠电话联系者,不得闲谈与工作无关的私人琐事而长期占用电话,以免延误工作。对重症患者,应定期巡诊。如值班时期允许睡觉,应自觉尽可能少脱衣服以缩短起床所需时间。无论何时得到护士的病情报告,除对某些特殊紧急的情况可嘱先行准备甚至争分夺秒的处理外,均需尽快前往诊视患者,不可未见病人即下口头医嘱而不再过问。因为有些貌似一般的小问题后面可能隐藏着极为严重的情况。

  3.值班期间相对平安无事或根本没有重要情况的可能性当然有的,但宁静后面可能正蕴酿着强大的风暴,故仍需强调不可因已接近交班时间而警惕性稍有松懈。有的医师在离交班半小时前已经心不在焉,开始盘算下班后的私事,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和整装打扮,个别人甚至在离交班尚有几分钟时就洗澡去了。有的人因几次这样并没发生问题而颇为自得,其实每一瞬间都潜伏着极大的危险。

  4.值班时间虽有规定,但绝不意味着超过规定时间值班人员即已无责任。如接班人员因任何原因没有按时到达,原值班人就必须继续负责工作下去,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出现无人值班的情况。交班虽已完毕,但如病人出现突然恶化,人手不足,已交班的人应自觉留下协助工作一段时间。这些,实际上是对自己医德的一种检验。

初步诊断是如何确立的:
1、问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出生史等采集病史应从病人的主要病情入手。但主要疾病与主导症状之间并非一定密切相关,有时自觉症状只是一种假相。也有病情严重而症状相对轻些或毫无症状的情况。所以“主诉”虽然一般是病人首先诉说的情况,如“发烧、咳嗽5 天”;但有时主诉完全是一种客观情况,如“查体发现右肺门团块状影”;而较多见的是经医师综合概括出来的词,如“渐进性皮肤黄染1个月”等。采集病史的关键是“问”而不是单纯的“听”和“记”。不应轻视过去病史。
2、体格检查:通过病史收集, 我们对疾病的诊断有了初步的印象, 排列出几种最大的可能性。为了证实或否定它们, 就要通过查体来获得相应的体征作为客观根据。查体是我们获得疾病证据最简便快捷的手段, 它不需要特殊的设备, 不受人员、设施的制约, 病人也不必因此支付更多的费用。但是, 却要求我们具备扎实可靠的基本技能, 也要求病人配合良好。
  3、辅助检查化验:一般而言, 约60%-70%的病例可通过病史和查体获得正确诊断。但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希望从实验室及影像室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应该肯定, 从对病人负责和避免医疗差错的角度看, 这样做是正确的。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出现以下几种偏差: ①没有仔细收集病史和查体,更没有认真地分析思考, 即开出大量检验单和申请单;②对各种特殊检查的原理、意义、准确性和误差率了解甚少, 靠死记正常值而机械地把某项检查异常等同于某种疾病; ③由于对临床资料研究不够和迷信先进仪器检查结果, 不善于分析某项检查结论与临床所见是否符合, 因而有时被误导。由于上述误差导致的后果, 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 病人因此还要承受一些不必要检查带来的不适, 临床还可能因各项检查结果不一致而难以判断, 导致诊断治疗错误, 引起医源性问题。不少事例表明, 其后果有时十分严重, 甚至是致命性的。
4、鉴别诊断:所有与临床主要诊断有矛盾或有疑问的检查化验及病史,都有必要采取鉴别的方法加于确认或排除。

通过以上四点,我们的思路清晰了,我们的诊断也比较明确了。如果仍不能明确第一诊断,可考虑以“XX查因”来诊断,并寻求检验和上级医师的支援。

关于气管内冲洗术,以前我作为经验介绍过,在这里简单说一下,希望有助于大家了解:
摘贴:羊水有胎粪污染者,经清除口咽、鼻胎粪粘液后必须用新生儿喉镜检查,并予气管插管吸净为止,未吸净之前不宜正压通气。胃内容物也应吸净,避免呕吐再次吸入和厌食等胎粪性胃炎的发生。
入新生儿室后,尚需重点监护,给超声雾化每4~6小时一次以求稀释,雾化后接着根据病变所占肺段的支气管走行方向作体位引流、拍击、震动等胸部物理治疗,有利于疏导梗阻物,改善肺不张。雾化液中按需要可加入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和粘液溶解剂。严重病例当血气异常、PaCO2进行性升高者,可用气管内冲洗方法:将患儿置于远红外线抢救台予以血氧饱和度、脉搏监护,患儿侧卧于冲洗侧,每次向气管内注入冲洗液(注射用水)0.5~1ml,用呼吸囊加压给氧数次,使痰液稀释,左右拍击胸背,然后用气管内管插入气管内吸引,吸痰机负压以15~20kPa为宜,每次吸引时间一般为8~10s,重复注水、冲洗、吸引5~6次,总冲液量不超过10ml,极低体重儿不超过5ml。冲洗 时严格做到无菌操作,以免造成呼吸道感染致使分泌物增多。吸引至分泌物清晰为止。灌洗后若自主呼吸有力可拔除气管导管,密切观察。若患儿有自主呼吸,吸入高浓度氧能保持PaO2在5.33~6.67kPa (40~50mmHg),可不用机械通气,而给酚妥拉明。


喘息性支气管炎治疗体会:
1、喘息发作时,首选雾化吸入,雾化液生理盐水+普米克+万托林+爱全乐
2、以上雾化吸入建议在治疗前期用Q6H,控制到早上或所有时间段无喘息则逐渐减少次数。
3、常规用抗病毒药,有合并感染者可考虑有头孢类药物及阿奇霉素等
4、喘息发作难于控制或喘息超过3天以上(在外院治疗效果不佳者),适当用甲强龙1---2MG/KG/次 ,1--2次/天,连用3—5天。
5、对以上治疗欠佳者,适当加用抗组胺药:如扑尔敏等。其实,口服用药也很重要的。
6、支持治疗方面可考虑应用维生素C、IVIG、血浆等


小儿腹泻治疗体会:
1、治疗关键不要让患儿脱水,补液量估计要尽量准确。这点有赖于问病史时,是否问清了大便的性状、颜色、次数和大概的量,有呕吐的也要问清。进食情况也很重要。
2、治疗目标大便次数和性状明显减少和改善,直至正常大便。
3、应嘱咐患儿家属注意饮食卫生和调节,不要吃含糖份高的食品。中国人对乳糖不耐受,所以,可以建议患儿家属,在腹泻期间,买对乳糖不耐受婴儿专用奶粉给患儿喂养。
4、补液遵循三定(定性、定量、定速)、三见(见尿补钾、见惊补钙、见酸补碱)、三量(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三先(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简称“四个三”
5、抗病毒药必用,能量合剂常用,抗生素少用
6、尽量让患儿睡觉有利于增强体质和减少大便次数(方法很多,自己考虑,不主张用安定或水合氯醛等),家属也不会那么紧张,你也就没那么烦了,哈!一举三得。
7、不要用次碳酸铋之类的止泻药(止的快,吐的厉害)记住一点:“通则不吐,吐则不通”。用思密达、妈妈爱,口服、灌肠均可。
8、支持治疗也很重要:血浆、氨基酸、维生素C等

我科采用纳洛酮与氨茶碱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
1、首剂用纳洛酮后,接着用氨茶碱静滴,是立即使用
2、首剂纳洛酮后使用维持量时纳洛酮0.03-0.05mg/kg/h,是每小时的量,要算出5个小时量举例说明如:0.04X体重X5小时=5小时纳洛酮维持量,用10%GS40ML则滴速为8ML/H即可维持5小时纳洛酮

氨茶碱还有一个作用大家可能没有看到,就是收缩心肌,增加心排血量,血压波动很大如果脑出血引起的呼吸暂停,血压的波动会加重脑出血,上次我科一个新生儿就是这样挂了,血压从70波动到110,到外院查一下脑CT,发现多处脑出血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诊断:
一、定义:是指心功能减损、心博出量减少不能满足静息或运动时周身及其组织代谢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征象,它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小儿常见危重症。

二、心衰的临床表现有三个方面突出点:
1、心功能减低:表现烦躁不安,多汗(特别是婴儿心衰时)心慌气短,重症心衰时脉搏动无力、血压下降、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等末梢循环障碍表现,心动过速(是心衰较早出现的体征),舒张期奔马律,长期心功能不全时合并生长、发育迟缓。
2、肺循环充血(左心衰竭)表现,呼吸急促浅表、婴儿呼吸 频率可达60~~100次/分,哺乳或平卧时加重,直立抱起或半卧位症状减轻。年长儿可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者端坐呼吸伴发绀。呛咳、咳泡沫痰。双肺可闻及喘鸣音或湿罗音。
3、体循环淤血(右心衰) 表现颈静脉怒张,年幼儿手背静脉充盈饱满。肝大是右心衰最早期、最常见、最重要的体征,同时并有边钝及触痛,肝静脉回流阳性。周围水肿是右心衰重要的体征,严重者有腹水或胸水,婴儿周围水肿不明显,应每日测量体重作为观察体液潴留的客观指标。重症心衰可伴有轻、中度黄疸。小儿时期尤以婴幼儿期多为全心衰竭,同时具有左心衰竭、右心衰的表现。
X线检查:心影扩大、心博动减弱,肺水肿或肺淤血(常用检查方法,要会看)。超声心动图检查:除心脏原发病特征外,心脏扩大,短轴缩短率、射血分数、心脏指数、收缩时间间期均减低。
三、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诊断标准:
(1)凡有以下4项可考虑心衰:①心动过速婴儿大于160次/分、儿童大于100次/分②呼吸急促婴儿大于60次/分、幼儿大于50次/分,儿童大于40次/分;③心脏扩大④烦躁不安、多汗、呛咳、喂养困难、体重增加具有2项以上。
(2)凡有(1)中4项加以下1项,或(1)中2项加以下2项可确诊为心衰:①肝大婴儿≧3CM、儿童≧1CM,同时伴有肝脏进行性增大及触痛意义更大②肺闻及湿罗音或喘鸣;③心尖部闻及舒张期奔马律;④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肢端温度下降。

治疗另议!


新生儿胃肠外营养
一、常用液体:
5%GS,50%GS,10%GS,6%AACo,20%脂肪乳、10%NS、10Pot chloride、
10%Caill Gluconate、5%碳酸氢钠、水乐维他。
二、常用液体在总液体中的浓度:
1、葡萄糖在静脉(外周血管)内的浓度应小于或等于12.5%,20%的高渗糖禁用
于周围血管。
2.氨基酸在总液体量中的浓度应小于或等于1.5—2%。
3.20%脂肪乳虽然不限制浓度,但不应超过3g/kg/d,在整个液体中与糖、氨基酸的比例不应大于15%,即糖占50%,氨基酸占35%,脂肪乳占15%。
4.10%NS在总液体中的张力一般为1/4—1/6张,不超过1/3张。10%Pot chloride的浓度不超过0.3%,水乐维他一般为1ml/Kg/d。
三、常用液体在静脉营养时的用量用法:
(一)用量:
日龄       总液体量 ml/Kg/d
<1000g 1000-1500g 1500-2500g >2500g 热卡kcal/kg
第1天 80-100 60-80 50-60 40-50 20-40
第2天 100-120 80-100 60-80 50-70 20-40
第3-7天 120-140 100-120 80-100 70-90 60-80
第2-4周 150-180 120-180 100-150 100-150 100-120
(二)具体用法:10%GS=总液量—氨基酸量—脂肪乳量。此法简单、快捷,但应注意各液体浓度及患儿所需热卡量是否得到充足的补充。
(三)按热卡量计算法:
1g葡萄糖=4Kcal 1g氨基酸=4Kcal 1g脂肪乳=10Kcal
(四)各种常用液体的用量:
1、氨基酸的用量一般从0.5g/Kg/d,逐渐增加至3g/Kg/d。
2、脂肪乳的用量一般从0.5g/Kg/d, 逐渐增加至3g/Kg/d。
3、10%NS足月儿为2-3mmol/Kg/d,早产儿为4-6mmol/Kg/d。
4、10%pot chloride足月儿为1-2mmol/Kg/d,早产儿为1-2mmol/Kg/d。
(五)全静脉营养的适应征:
指先天畸形、发育不成熟或患病等原因,较长时间不能经口喂养的患儿如:
1.胃食道返流、呕吐厉害。2.肠狭窄。3.食道瘘。4.上呼吸机患儿。
5.脐膨出。6.NEC。7.顽固性腹泻。8.寻求治疗需要长时间休息以治愈原发病。9.极低体重儿,胃肠功能不成熟,特别是有NRDS。10.多次反复发生呼吸暂停患儿等。
(六) 部分静脉营养的适应征:
  有些新生儿可部分经口喂养,但所补充的热卡量不足,必须经静脉营养补充以摄取足够营养。
方法:早产儿奶100ml=88Kcal
全  奶100ml=66Kcal 均约吸收60%左右,即约占总奶量的1/2被利用。
总液体量—总奶量/2=剩余静脉营养量

(七)静脉补液过程的监测:
1.入量。2.排出量。3.体质。4.尿比重(1.008—1.012)。
5.血糖、尿糖作为决定葡萄糖用量(浓度调节)及滴速调节的依据。 6.身 PH、BE、PaO2和电解质测定,作为决定补碱和补充电解质的依据。
7.血清尿素氮作为肾功能的测定。
8.临床体征、症状,如水肿、脱水程度的监测决定入液量。
(八)目的:补充液体及电解质。
1.维持人体必须热量及新生儿正常生长发育。
2.维持电解质正常浓度及酸碱平衡。
3.维持血液和尿的正常渗透压。
4.维持足够血容量。
(九) 补充:
新生儿出生后2—3小时内开始喂5%葡萄糖5ml/次,约2—3次
第一天基础奶为30ml。
两次喂奶间要喂5%葡萄糖。
正常新生儿:
第一天:30—60ml/Kg/d。
第二天:60—90ml/Kg/d。
第三天:90—120ml/Kg/d。
第四天开始以每日增加10ml/Kg。
早产儿:
出生天数: 1 2 3 4 5 6 7 8 9
奶量(ml/Kg)30 60 90 120 150 160 170 180 190
一般早产儿每次加奶量在原有的奶量上加5ml以内。
胃管注入奶液者每次加奶量不能超过2ml。
(十)实用操作补充(指住院患儿):
1、早产儿第一天可用白开水或5%GS试喂,一般量为2—3ML/次 Q3H
早产儿人工喂养时应注意大便情况、有无腹胀、有无肠型、有无肠鸣音、有无呕吐及便血等。凡住院足月儿也应试喂糖水,如无禁食指征,建议尽早开奶。早产儿如吞咽能力差可予鼻饲,鼻饲时残奶量超过应喂奶量1/4者,要减少饲入量;残奶量超过应喂奶量1/2者,应停喂1—2次;若早产儿喂奶量达120ML/KG/D时,可停止输液。
2、第一天用10%GS作为补液基本成分,有电解质降低者,可适当补充相应缺乏之电解质成分,应逐渐补充至正常。一般来说,24小时内不补钠,2天内不补钾。不包括用利尿药等患儿。太早补钾易至高钾血症,可能与新生儿早期红细胞破坏后,细胞内液释放大量钾离子有关。
3、脂肪乳应在患儿感染得到控制后使用。使用脂肪乳应监测血常规及临床症状、体征,加强护理减少呛奶及院内感染(无菌操作)。
4、长时间使用氨基酸时应注意监测肾功能,浓度不要超过2%。
5、应注意热卡的计算补充,早产儿至少要维持在非蛋白热卡(NPC)50Kcal/Kg/D及蛋白2.5g/Kg/D,可保持正氮平衡。
6、注意调节糖速:早产儿葡萄糖速度从4—6mg/kg/min开始,足月儿从6—8mg/kg/min开始。如出现高血糖,勿用胰岛素,主要靠调整糖的速度及浓度。
我举一个出生第3天,体重为3Kg,需全静脉营养患儿为例:
用第一种方法:首先应注意1、如患儿长期医嘱上有液体的,应予减之。
2、此计算所得总量为24小时维持量
3、计算要考虑糖的浓度、氨基酸的浓度、钾的浓度、脂肪乳的比例等

首先算出所需补液总量为:3X80=240ML
其次算出第一天氨基酸(这里是指6%AACO)的量为:3X0.5G=1.5G即为第一天6%AACO=25ML,第一天20%脂肪乳为:3X0.5G=1.5G即为20%脂肪乳=7.5ML,第二天10%氯化钠为5ML,第一天10%氯化钾为3.5ML,水乐维他为3ML.为配成10%G.S,应加入50%G.S提高到10%的浓度所需量为50%G.S=180/15=12ML.
所以10%G.S=240-25-7.5-5-3.5-3-12=180ML
最后为
10%G.S=180ML
6%AACO=25ML
20%脂肪乳=7.5ML
10%氯化钠=5ML
10%氯化钾=3.5ML
水乐维他=3ML
50%G.S=12ML
回纳可算出糖浓度为: (18G+6G)/240ML=0.1,其余浓度均在正常范围,滴速可为10ML/H.
http://www.dxy.cn/bbs/post/view? ... 1&age=0#9413247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时的给药顺序
在谈到给药顺序前,我想先概述一下感染性休克定义和临床特点:
一、定义: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引起的休克称为感染性休克。以细菌感染为多见,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机体一系列反应,造成循环障碍,导致重要脏器血液灌注不足,进一步产生细胞的损害。儿科常见的病因有脑膜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腹腔感染、肠梗阻、坏死性小肠炎、大叶性肺炎等
二、临床特点:
1、皮肤四肢循环不良,肢端凉,唇、指趾轻度发绀,面色苍白、皮肤发花,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2、心率加快、脉搏减弱,严重者脉搏触不到
3、血压改变;休克早期血压可正常,病情进一步发展后血压下降,先以收缩压下降明显,脉压差变小,以后血压可下降至零;
4、尿量减少或无尿;
5、精神意识的改变;休克早期多神志清楚,但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有时烦躁不安。晚期可出现意识朦胧、嗜睡、昏迷、谵妄、惊厥等。
6、呼吸改变;休克患儿早期可无呼吸改变,但亦有在休克早期因酸中毒,呼吸代偿而出现呼吸深而快的呼吸。休克伴发脑水肿影响呼吸中枢时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和幅度的改变。休克合并ARDS时,可出现费力而增快的呼吸。进行性加重并出现紫绀。
7、除上述休克表现外,感染性休克可有发烧或体温不升(新生儿多见)等感染中毒症状,并有不同病因有不同原发病表现。

注意:感染性休克须与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鉴别,特别是要与心源性休克做好鉴别,因处理原则有相反之处。

三、感染性休克治疗时的给药顺序:
救治措施简述:1、补充血容量2、纠正酸中毒3、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5、抗生素的应用6、肝素的应用7、氧气疗法8、纳洛酮的使用9、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合并症10、感染性休克时对患儿的监测。
四、给药顺序:
感染性休克要开通多条静脉通路,如果每条静脉通路都有输液泵来掌握和控制静脉速度最为合理。
1、感染性休克治疗时的第一条静脉应给予补充血容量,即给2:1等张碱性液、生理盐水(新生儿主张用之)或右旋糖酐。应在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入液体(剂量为20ML/KG)。继续补液量应根据血压回升是否稳定(最好能测中心静脉压)和患儿一般情况决定。此时输液速度应比首批减慢,此阶段约需液体(30~60ML/KG),有时可达90ML/KG,时间约在4~8小时内输入。维持输液阶段,休克基本控制后,第一个24小时的输液量50~80ML/KG,此时患儿一般应有尿,可考虑补钾。液体张力可为1/2~1/3张力。
2、当静脉开始补充上述液体后,立即准备氟美松(0.5~3MG/KG,1~2次/日)或甲基强的松龙(2~4MG/KG,1~2次/日),疗程均不超过两天。可不占据时间。
3、第二条静脉应给抗生素。
4、如果第二条静脉被抗生素占用,则再穿刺第三条静脉,给予多巴胺持续静脉点滴。
5、此时第一条静脉的扩容液体应该注完,可根据血气分析决定是否继续补充含5%SB液体,并交替补充胶体液,例如补充完2:1液后补充血浆。
6、肝素可以插在其中一条通道快速滴入。

关于补充血容量
所有感染性休克患儿均需扩容。感染性休克的开始10min内可给予20ml/kg甚或40~60ml/kg的液体〔4〕,此项治疗可安全进行而没有增加肺水肿的危险。如果肝脏增大或肺部听到新的湿罗音,应考虑是否继续扩容。当精神状态、毛细血管再充盈、脉搏和尿量得到改善,应考虑停止扩容。然而,在某些儿童,第1小时扩容可能需要更多的液体。
因为有效循环血量的不足是感性性休克的突出矛盾。故扩容治疗是抗休克的基本手段。扩容所用液体应包括胶体和晶体。各种液体的合理组合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恒定。胶体液有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白蛋白和全血等。晶体液中碳酸氢钠复方氯化钠液较好。休克早期有高血糖症,加之机体对糖的利用率较差,且高血糖症能导致糖尿和渗透性利尿带出钠和水,故此时宜少用葡萄糖液。

1.胶体液 ①低分子右旋酐(分子量2~4万):能覆盖红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壁,增加互斥性,从而防止红细胞凝聚,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流。输注后可提高血浆渗透压、拮抗血浆外渗,从而补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血粘度、疏通微循环,防止DIC。在肾小管内发挥渗透发生性利尿作用。静注后2~3h其作用达高峰,4h后渐消失,故没速宜较快。每日用量为10%500~1500ml,一般为1000ml。有严重肾功能减退、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出血倾向者最好勿用。偶可引起过敏反应。②血浆、白蛋白和全血:适用于肝硬化或慢性肾炎伴低蛋白血症、急性胰腺炎等病例。无贫血者不必输血,已发生DIC者输血亦应审慎。细胞压积以维持天35~40%较合适。③其他: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能提高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副作用少、无抗原性,很少引起过敏反应为其优点

2.晶体液 碳酸氢钠林格液和乳酸钠林格液等平衡盐液所含各种离子浓度较生理盐水更接近血浆中者水平,可提高功能性细胞外液容量,并可部分纠正酸中毒。对肝功能明显损害者以用碳酸氢钠林格液为宜。

5%~10%葡萄糖液主要供给水分和热量,减少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25%~50%葡萄糖液尚有短暂扩容和渗透性利尿作用,休克早期不宜用。

扩容输液程序、速度和输液量
一般先输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平衡盐液),有明显酸中毒者可先输给5%碳酸氢钠,在特殊情况下可输给白蛋白或血浆。滴速宜先快后慢,用量应视患者具体情况和原心肾功能状况而定:对有明显脱水、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以及化脓性腹膜炎等患者,补液量应加大;而对心脏病的患者则应减慢滴速并酌减输液量。在输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有无气促和肺底啰音出现。必要时可在CVP或PAWP监护下输液,如能同时监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PAWP的梯度,对防止肺水肿的产生有重要参考价值,若二者的压差>1.07kPa,则发生肺水肿的危险性较小。扩容治疗要求达到:①组织灌注良好:患者神情安宁、口唇红润、肢端温暖、紫绀消失;②收缩压>12kPa(90mmHg)、脉压>4.0kPa;③脉率<100次/min;④尿量>30ml/h;⑤血红蛋白回复基础水平,血液浓缩现象消失。

回2楼: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旨在调整血管舒缩功能、疏通微循环淤滞,以利休克的逆转。

1.扩血管药物 必须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使用。适用于低排高阻型休克(冷休克)。
适应症:①血容量已补足,但血压、脉搏、尿量等休克表现未改善;②有交感神经过度亢进表现,如皮肤苍白、四肢厥冷、脉压小及毛细血管充盈不良;③心排出量下降,周围血管阻力正常或增高。

常用药物:①酚妥拉明10~20mgml液体中静脉滴注;②多巴胺,每分钟5~2ug/kg静脉滴注;③阿托品或654-2;④氯丙嗪0.5~1mg/kg,肌注或稀释后静脉滴注;⑤异丙基肾上腺素2~4ug/min静脉滴注,心率>120次/分或有快速心律失常者禁用。

2.缩血管药物 仅提高血液灌注压,而血管管径却缩小,影响组织的灌注量。此此输液中加入缩血管药后限制了滴速和滴入量,并使CVP假易用地上升,故从休克的病理生理而言,缩血管药物的应用似弊多利少,应严重掌握指征。
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应用:血压骤降,血容量一时未能补足,可短时期应用小剂量以提高血压、加强心缩、保证心脑血供;与α受体阻滞剂或其他扩血管药联合应用以消除其α受体兴奋作用而保留其β受体兴奋作用,并可对抗α受体阻滞剂的降压作用,尤适用于伴心功能不全的休克病例。
适应症:①血容量不足,但暂时无法快速补液者;②补液及扩血管药物疗效不佳者;③暖休克表现,如皮肤湿暖,无紫绀,尿量>25ml/min;④维持收缩压13.3~16.0kpa,平均压在10.6Kpa左右为宜。
常用的缩血管药物有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间羟胺。剂量为:去甲肾上腺素0.5~2.0mg%,滴速4~8μg/min;多巴胺每分钟20~40ug/kg静脉滴注;间羟胺10~20mg%,滴速20~40滴/min。近有报道在补充血容量和使用小剂量多巴胺无效的病例,于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后休克获逆转者。

谢谢wsshihan 战友的友情加盟,我同意你的看法。确实如此“休克早期有高血糖症,加之机体对糖的利用率较差,且高血糖症能导致糖尿和渗透性利尿带出钠和水,故此时宜少用葡萄糖液”。 我在抢救患儿时,发现很多小儿在疾病危重时都有应急性高血糖现象(其时还未补充任何液体)。
但是有的患儿不但有休克,而且还存在重度酸中毒,此时的纠酸应该很重要,当然上呼吸机也是解决的办法之一。但是很多基层是没有呼吸机的,我想从他们的治疗角度考虑的话,我们也许要给他们一些更实用的方法,值得关注。

关于扩容纠酸:感染性休克患者,微动脉由痉挛到舒张,微静脉痉挛,血液重新分配而大量瘀积在内脏、大网膜、肌肉等部位,回心血量减少,有效循环量不足。此时,即使无显性体液丢失和脱水,也需立即扩容,才能维持正常微循环灌注、血流动力学平衡和脏器功能。过去主张扩容要一早、二快、三足量,并以需多少补多少为原则,甚至主张可以超量扩容。实际上,感染性休克患者有效循环量不足系病理性转移所致,故补液不宜过快、过多和用分子量较大的液体,尤其是婴幼儿,否则将增加心脏负担,影响治疗效果。
休克早期,组织缺血缺氧,后期微循环进入瘀血缺氧阶段,都可发生酸中毒。酸中毒抑制心肌收缩力,促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使微血管主要是微动脉平滑肌反应性降低,影响血管活性药物效应,并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外渗,血容量进一步减少,还可使溶酶体破裂、脑微循环自动调节能力降低,导致脑水肿。酸中毒程度多与休克严重程度平行,因此纠正酸中毒很重要。

扩容与纠酸常同时进行,具体输液方案可分两个步骤:
(1)抗休克阶段:首批快速输液:应于1~1.5个小时内快速静脉推注300~400ml/m2或20ml/kg等张含钠液。如2:1液、5%葡萄糖盐水、生理盐水等。此类晶体液可恢复维持血容量;降低血液粘稠度,纠正轻度酸中毒。但只有25%能保留于循环血液中,仅起暂时扩容作用,适用于轻症患者。血浆代用品一右旋糖酐可提高血液胶体渗透压,有强大扩容作用,又可降低血液粘稠度,疏通微循环,使红细胞、血小板解聚,防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对休克患者经常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疏通微循环效果更佳,但分子量小 (2~4万),排泄快;扩容效果较短暂;故有人主张用中分子右旋糖酐(6万~7万);右旋糖酐可干扰血型鉴定,并可引起发热、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对重症休克患者,多选择晶体液和胶体液同时输注扩容;此时宜开放两条静脉通道,其一快速推注低分子右旋糖酐10ml/kg;另一通道滴注5%碳酸氢钠5ml/kg。右旋糖酐不含钠盐,因此相当于输注等渗碳酸氢钠15ml/kg,另5ml液量酌情选用2:1液或生理盐水。
继续输液;轻症休克者首批快速输液后,血压多可回升,并趋稳定。重症者血压往往仅略有回升,但远非正常或虽明显升高却很不稳定。此时,需继续输液,可按每批200~400ml/m2或10~20ml/kg输液。直至休克基本纠正。此阶段总液量约需400~800ml/m2或30~60ml/kg,有时可用至1200ml/m2。监测中心静脉压对指导输液意义重大。多先用等张液或 3/4张液,以后逐渐减少液体电解质含量,输液总张力宜为1/2 ~ 2/3张左右。治疗中仍应注意纠正酸中毒。因扩容后微循环疏通,大量积存的酸性代谢产物被冲刷到血循环中,可再次使pH值降低;因此,需根据血气、血生化结果随时调整输液方案,使pH值维持于 7.25 以上。
⑵维持输液阶段:休克基本纠正后,第1个24小时的输液量为50~80ml/kg(800~1200ml/m2),多用含钾维持液。如有液体异常丢失,可酌加液量和调整电解质供给。 在制定输液方案、扩容纠酸时,尚应注意以下问题:
5%葡萄糖液虽为等渗液,但输入人体后随即燃烧耗尽,扩容效果欠佳,可视为无张液体。另一方面,休克时糖代谢障碍,利用减少,有使血糖增高的可能,故治疗早期不主张给大量糖。
国外有人主张用血制品扩容,认为白蛋白和血浆可提高胶体渗透压,在血管内保存时间较久,又可减少渗出,回吸水分;使血粘稠度降低;同时只输晶体液也可造成暂时性低蛋白血症,复苏后易发生严重水肿,因而强调给予血制品。但血制品得来不易,价钱昂贵,快速推入时易发生不良反应和增加心脏负担;严重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者还可外渗导致组织水肿,故首批快速输液时不宜大量使用。如患者原有低蛋白血症或扩容后血压不够稳定,继续输液阶段加入血制品则较合理。有人认为,红细胞容积小于30%,血浆渗透浓度(即渗透压)小于307mmol/L时,可用血浆和其他血制品扩容。 至于对休克患者是否输血;何时输血,看法不一。一般认为,休克时血浓缩,粘稠度明显增大,血流缓慢,应先输晶体液,后输血,以免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但如患者呈重度贫血,红细胞压积<0.30,可紧急输血。国外资料表明:人体休克时红细胞压积为0.30时,毛细血管灌注最佳,供氧最好。输血既可扩容,又可降低血乳酸浓度,同时也输入了抗体。以输入新鲜血效果最好。
休克患者酸中毒、组织破坏、钾离子由细胞内逸出,使血清钾增高,细胞内低钾。故早期可不用含钾液;直至尿量增多时,由于排钾增加,酸中毒纠正,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为避免低血钾发生,再开始补钾。

纠正酸中毒:最好根据动脉血气分析来决定碱性药的用量,可选用下列药物静脉滴注:
(1)5%碳酸氢钠,每次2~4ml/kg。
(2)11.2%乳酸钠,每次1~1.5ml/kg。
(3)7.28%三羟基氨基甲烷,每次2~3ml/kg。

另外,关于监测

本着简单易行的原则,通过以下项目的监测,对估计病情、判断预后有帮助:

①体温急剧变化:T>40℃或不升,或肛指(趾)温差>6℃ ;

②神志改变:淡漠、烦躁不安、半昏迷或昏迷等;

③血压:脉压差<2·6kPa(20mmHg),或血压比原来下降4kPa (30mmHg),脉搏与血压关系密切,若脉搏规则有力,血压也大致正常,若脉搏细弱们不到,血压也多数降低或测不出;

④尿量减少或无尿:尿量是监测循环状况的重要指标,少尿是指学龄儿童<400ml/d、学前儿童<300ml/d、婴儿<200ml/d,24小时内总尿量<30~50m1称无尿;

⑤水肿,通常伴有白蛋白浓度下降。

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及一些新的进展:
1.儿科休克有以下难点:
年龄差异:血压心率等各年龄组正常值不同血流动力学参数监测途径困难。
脏器功能(尤其心脏)发育不完善,代偿能力弱,液体复苏要求精细,易出现肺水肿、心力衰竭,脑水肿。因此有些对成人适用的方法并不适合儿科,应针对儿科特点进行监测和整体治疗策略。这在指南中已经有了较为详尽的说明。
2..感染性休克属于分布性休克,从心排出量和体循环阻力改变的特征来看,分布型休克的低前负荷型及正常前负荷型,这与既往降感染性休克分为高动力型及低动力型有明显不同的意义。目前研究认为感染性休克时的血流动力学类型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前负荷状态,而与感染致病菌的种类无明显关系。休克早期当前负荷明显不足时,表现低排高阻(低动力型休克),前负荷基本正常或积极的液体复苏后,如心脏前负荷恢复正常,则几乎所有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均表现为高排低阻(高动力型休克)。如果按照致病菌分为低动力型及高动力型,往往使低动力型休克患者失去积极液体复苏的治疗机会。
3.EGDT((Goal Directed Therapy):
以在感染性休克发病6 h内达到复苏为目标,力争在“隐蔽性休克”(cryptic shock)状态下(相当于感染性休克早期)即能发现重症患者,以便及早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和全身性组织缺氧,防止发生更严重的炎症反应和急性心血管功能衰竭。接受EGDT的患者在6 h内输血、输液量及多巴酚丁胺使用量均大于常规治疗者,在7~72 h的输血、输液量及药物使用量均少于常规治疗者,已达到了治疗目标并得到了有效巩固。EGDT方案中虽然也使用了基本治疗理念和常规药物治疗,但强调了治疗的时间性,更重要的是将在生命体征正常情况下的组织缺氧提高到临床水平,找出相应的定量监测指标,进行针对性治疗,从而逆转了器官功能衰竭的出现或进行性加重,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因此,尽量不要将患者拖到难治性休克期。
4.关于“休克复苏的目标”:
早年间,休克复苏治疗以纠正低血压为终点,导致许多休克患者在血压恢复后出现急性肾衰及上消化道出血。目前,多数临床医师以血压恢复正常,心率下降,尿量恢复,四肢温暖作为休克复苏的目标,但从休克的病生理角度考虑,达到上述目标后,仍有可能存在脏器缺氧,仍有可能发生MODS,因此上述目标显然不够,目前认为,休克复苏应以纠正组织缺氧和氧债为目标。当然具体实施所有目标有诸多困难,尤其在儿科现阶段难以实施。
大致可将休克的复苏治疗过程分为ABC、DE、F三个阶段:
A:airway 建立人工气道
B:breathing 辅助呼吸或控制通气
C:circulation 恢复循环
ABC阶段目标:血流动力学稳定
D:delivery of oxygen 提高氧输送
E:extraction of oxygen 改善氧摄取
DE阶段目标:纠正氧代谢紊乱
F:future development 防治MODS
F阶段目标:防治发生MODS
5.关于血管活性药物的一些新观点:待续
6.关于免疫调节剂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待续

附: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诊疗推荐方案:  

                             

治疗过程的技巧:
1、治疗过程中,对病情解释与患儿家属沟通的技巧。
(1)要合理归因,引导家属配合治疗。比如,肺炎患儿病情好转时,出现大便稀烂,3~4次/天,无脓血,大便常规化验也正常。这时可以解析为大便稀烂、次数增多可能是由于痰液影响(患儿咳嗽后,不会吐痰而痰液本身仍可含有病原菌从导致肠道感染或消化不良等),可观察,必要时予口服思密达等治疗,并告诉不要紧张。
(2)要自圆其说,减少患儿家属的猜疑。患儿病情容易变化,有时刚解释完病情不久,患儿病情又出现了其他变化。那么,要认真考虑病情发展的合理化解释,尽量能让家属通俗易懂地接受事实。比如:早产儿刚开始可能呼吸正常,随之出现了进行性呼吸困难,考虑HMD存在时。就应该告诉家属这是由于患儿肺未发育成熟有关,缺少PS所致,不排除合并肺炎可能(其实这些在入院时就应该告知)。
(3)对家属已经知晓的医疗差错(指小失误,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的),要有理、有度,坦诚告知,争取谅解并积极及时弥补差错。(建议要跟科主任汇报)
(4)对患儿病情解释时,既不要夸大病情,又要考虑多种病情发展可能(适可而止)。避免使用“一定会好”、“马上见效”、“病情稳定”等江湖术语,可多用“我们会尽力的”、“用药后要观察疗效的(不是仙丹)”、“病情有所好转或比较稳定,仍须观察”等。

2、治疗用药的技巧:
(1)用药应尽量根据病情、检查化验、患儿体质、本地区用药习惯(指有疗效的治疗方案)等综合考虑。
(2)对患儿出现的新的症状,既要重视处理,避免次要矛盾转化;又要合理分析,防止过度治疗。
(3)是药三分毒,用多危险也多,对小孩也不利。既要准确判断病情,合理用药,又要谨慎小心,多为患儿考虑。无法判断用与不用时,建议请示上级医生或进行病例讨论。
(4)有药物过敏史的、有服药治疗史的(在家或外面诊所治疗过不久的)、有抽搐或哮喘病史等患儿,要避免使用易过敏药物、适当延长本次药物的用药时间间隔(有条件的要问清用药情况,避免同类药物在短时间内重复使用)、积极预防抽搐或哮喘持续状态的发生等。

给新生儿告病危时的几点意见:
1、并非所有新生儿都要告病危,但是我主张所有新生儿都要告病重,原因很简单新生儿病情变化快、生长发育差(特别是器官)、体质差等。
2、对早产儿、症状体征重的、预测可能有病情加重趋势的、病情复杂且存在潜伏病情变化者要考虑告病危。
3、对一般情况良好,病因明确,临床经验上治愈率高的可先考虑告病重,但要告知患儿随时有病情变化之可能,根据病情变化考虑告病危。
4、告病危要慎重,应告知患儿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合理解释,既不把病情扩大化,也不隐瞒病情。对自己无法判断的病人,首诊医生可请上级医生会诊,再决定告病危与否。
5、对所有正在威胁病人生命和可能存在后遗症的患儿,早期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时,应考虑告病危。
6、告病危时,要有理(能说服患儿家属)、有度(病情解释恰如其分)、负责任的态度(有病情变化随时告知家属,取得理解与配合)、要重视患儿(经常巡视患儿、加强护理、精心治疗)。

我想谈谈一些常用药物的使用禁忌和技巧:
首先说非那根,非那根是颇有争议的药物。很多人说不可用了,(有人援引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2006年4月25日发布安全警讯,严格禁止2岁以下儿童使用含有盐酸异丙嗪(非那根)的任何制剂)。我从事工作这么多年来,经常对各年龄段使用非那根,并未见不良反应等现象。使用非那根时剂量应偏小,不要用到1mg/kg/次.我通常用到0.7~0.8mg/kg/次。

非那根治疗小儿呕吐、哭闹、腹泻、止咳、抗过敏、退热等
1、治疗呕吐时,首先要排除肠套叠等外科疾病,注意检查腹部情况及大便情况,用非那根0.5--1mg/kg/次止呕,急性胃肠炎常用之,加用维生素B6也可加强止吐效果
2、哭闹时,首先也要排除肠套叠等外科疾病,注意检查腹部情况及大便情况、精神状态等,非那根0.5--1mg/kg/次,加用654-2 0.2mg/kg/次解肠痉挛
3、腹泻时,用非那根0.5--1mg/kg/次,足三里注射或肌注也不错的,主要是让小孩休息及减慢肠蠕动
4、止咳,常用在干咳无痰或变异性咳嗽,有痰小孩建议别用,非那根可使痰干结难排出肺部
5、抗过敏,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说了
6、退热:非那根的退热作用很强,可使正常体温下降,临床用在高热惊厥及亚冬眠治疗

二 不良反应、常见嗜睡,其次为眩晕、口干、困倦,偶见胃肠道刺激症状、皮炎。

三、注意事项1、癫痫病患者及肝功能减退者慎用。不宜与氨茶碱混合注射。避免与哌替啶(度冷丁)、阿托品多次合用。2、婴幼儿(<2岁)慎用。

我也说一下关于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是2005年AHA推荐的处理方式:

在分娩前、生产时或复苏时吸入胎粪可导致严重的吸入性肺炎。一项减少吸入的产科技巧是在胎头娩出、胎肩尚未娩出时吸引婴儿气道的胎粪(产时吸痰术)。一些研究表明产时吸痰术可有效减少吸入综合症的危险性,而后一个多中心随机实验数据认为效果不明显。所以现在不再建议对因母亲羊水胎粪污染出生的婴儿行产时口咽和鼻咽吸痰术作为常规
过去的教学推荐对胎粪污染的婴儿生后立即行气管插管,并应用气管导管边退边吸出胎粪。随机控制实验表明这种做法对那些出生时有活力的婴儿并无益处(I级)。有活力婴儿的定义为:有强的呼吸运动,肌张力好,心率>100次/分。而对生后无活力的婴儿应立即行气管内吸引术(级别未定)。

方法为气管插管直接吸入(直接在产房里,生后第一次呼吸前完成。当然,如果是综合医院很难做到,谁理你小小儿科啊。。。郁闷。。)。用胎粪吸入器(一种特殊装置,我们医院准备引入,不太贵)连接在气管插管和吸引管之间来完成吸引。当直接插管内吸引时,缓慢退出吸引管,机械吸引的复压设置不能高于-100mmHg。大量资料统计表明,在有明显的胎粪存在时,可能需要重复插管和吸引,直至吸引干净。当患儿情况不稳定时,可能在吸尽气管内所有的胎粪之前就必须正压同期。在病情初步稳定后,需放置一根口胃管排空为内容无,防止胃内可能存在的胎粪返流、再吸入。

以上是引自AHA的文字。强调的是入室前处理。

传统的气管插管气道内冲洗,一存在造成湿肺的可能,二当遇到稠厚的胎粪颗粒时,生理盐水不可能靠你拍背几下就把胎粪溶解,而且吸痰管直径有限,当遇到大于吸痰管的胎粪时,会吸不出,甚至堵管。

当然,任老所说的是指新生儿入室后的处理,不知道你们医院入室前的处理是怎样呢。。。如果AHA入室前处理+任老的入室后处理,简直就perfect拉~~呵呵

附一张胎粪吸引器的简易画图。

我认为:诊疗工作无小事,小心能驶万年船。

要经常提醒自己“人命关天”

对我们来说,诊疗工作当然也有大事小事之分。诊断有难有易,病情有轻有重、手术有大有小、有简单有复杂。但是,小到一个简单的处方或医嘱,大到一个复杂的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案,对病人来说都是涉及健康和生命的大事,可惜这一点我们并非都经常放在心上。

  对于治疗,我们最在意的是总体效果,可是病人及家属却会把各种细节都当一件大事而放心不下。手术时间长短,切口大小,缝了多少针,是否一期愈合;打针疼不疼,穿刺顺利与否,有没有造成皮下瘀斑;吃药有没有毒副作用这些,也只有当我们把自己放在病人和家属的位置才能理解得深些,想得周到些。但是,并不是说病人和家属的想法一定就对,其中不少属于宣传解释问题。

  先讲用药。药是治疗疾病最常用的手段,但是许多年来在某些病人心里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药可以“有病治病,无病保健”,而且用药种类似乎多多益善。病人医学知识的浅薄、社会风气的误导和对自己病情认识不足等。病人往往会要求用什么药或什么样的治疗方案(如:肌注、静滴、口服等)。因此,碰到这种情况就需要认真解析病情和最佳治疗方案的好处了。这里体现了一个耐心。在与病人交流时,还要从他的口中了解他的心理需求,这里体现要有一些心理知识和细心。

  无论在门诊、急诊或病房都不要忽视一些细节。不了解细节,就谈不上真正掌握了某种技术。如果不懂这些,在实际使用时就会手忙脚乱,甚至发生危险。我们医院就因为“阿托品”剂量,出现一个低级的医疗纠纷。产科因产妇宫内胎心不好,要用“新三联”,里面有阿托品,但是规格不同了,原来的规格是1MG/ML,现在的规格是5MG/ML 。要用0.5MG的量,所以,护士以为还是原来规格制剂,就想当然抽了半支给产妇静推了。结果可想而知。

  在门诊,碰到疗效不理想的病人,最好不要简单地推给别的医师。为了不耽误患者,及时请上级医师诊视是对的,因为可借以认识自己原来诊治不当之处,以便改进。但是想回避困难,那就不利于自己提高。年轻医师要注意在工作中学习才好。对住院病人,年轻医师的任务不应止于写病历、开入院医嘱(外科医师再加个“手术拉钩”) 。他应多动脑子想办法,并提出来请教于上级医师。这种学习方式也很重要。临床中遇到少数特别疑难的病例,可能主要靠上级医师去解决或再请各方面专家会诊继续想办法。但在任何情况下年轻医师都不应该觉得心安理得,应该看到自己与病人接触最多的优势,以顽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对病人做仔细的临床检查观察。

 不要因为害羞或嫌别人脏而放弃任何有必要的检查。我在刚毕业不久就遇到一例,因为患儿是10岁女孩,患儿主诉会阴不适,家属代诉说的很详细,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因为我刚上门诊有点害羞,所以也就没有检查就考虑“泌尿系感染”,吃药等措施。三天后家属找回来说还是不见好转,就叫女医师给她检查,发现竟然是处女膜闭琐膨出压迫了尿道口。 以后,有女孩会阴不适的,我都叫她先到妇科检查了再回来。


一、        光疗过程中应注意问题及副作用
(1)血清结合胆红素浓度超过68.4umol/L(4mg/dl)或有肝功能损害者不适合进行光疗,因可致青铜症。
(2)光疗时要用眼罩保护眼睛,用尿布保护会阴部。但尿布遮盖面积不可过大,以便使皮肤与更多的光接触。
(3)光疗箱应有自动调温装置,每隔4小时测患儿体温1次,光疗时两次喂奶间补喂开水,每日液量较正常需要量增加20Im/kg。
(4)如发生腹泻时,轻症不必处理,严重者停止光疗。
(5)如出现斑丘疹或瘀点,如数量不多者,继续光疗,严重者停止光疗。应同时注意检测血小板,因光疗时可使血小板数量减少。
(6)光疗时注意补充维生索B,每日0.3mg即可。因光疗可破坏维生素B2。
(7)光疗合并青铜症:当血清结合胆红素高于68.4umol/L(4mg/dl),且有肝功能损害,肝转氨酶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肝脏肿大,皮肤粘膜呈现青铜色,即为青铜症,要立即停止光疗。光疗停止后可缓慢恢复。
(8)光疗合并低血钙症:光疗过程中可引起低血钙症发生,但一般并无临床症状,只要使用钙剂或停止光疗,低血钙一般可以得到恢复,值得注意的是严重低血钙可发生呼吸停止,青紫,甚至危及生命,机理可能由喉痉挛所致。
(9)记录灯管使用时间,灯管使用时间过长疗效减弱应及时更换。
(10)发热:为光疗过程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体温可达38-39℃,也有在39℃以上者。这是由于荧光灯的热能所致,夏季更易发生此现象。

二、青铜症的预防及治疗:
1、尽早使用肝太乐等护肝药物
2、间歇光疗,减少光疗副作用。建议监测皮肤黄疸情况,当TCB小于180MMOL/L时可停光疗。待黄疸反弹超过205MMOL/L时考虑继续光疗。(TCB值为个人临床经验所得,无参考意义)
3、减少肝肠循环,促进大便排泄。可以用Smecta、活性碳等口服。
4、换血可考虑用洗涤红细胞+AB型血浆,减少继发溶血。
5、适当使用维生素E、维生素B2等可以稳定细胞膜和继发性贫血。
6、大剂量IVIG的使用也有利于抑制溶血过程。
7、其他相应治疗也应注意。如酸中毒、抗感染、避免使用磺胺类药物等
8、后期的黄疸用中药治疗是比较好的。如茵陈冲剂、三黄汤等

国内外多数学者主张,对高热(特别是超高热)病人应在病因治疗的同时,酌情应用激素,以迅速降温退热、改善病情、降低病死率。指征:一般认为,凡有以下情况者为激素的应用指征:(1)严重细菌感染,如败血症、暴发性流脑、中毒型肺炎、中毒性菌痢、伤寒、粟粒性结核、结核性脑炎、结核性浆膜炎(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2)中毒性流感、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急性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并发黑尿热等所致的感染性高热;(4)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药物热、输血或输液反应、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塞综合征、溶血危象、甲状腺危象、肾上腺危象等所引起的高热。据我们体会,凡中毒症状显著、神昏谵妄、血压下降、小儿抽搐伴高热者,利多弊少,可起到退热、缓解中毒症状、改善病情的作用,亦为用药指征。使用方法:临床上治疗高热多采用大剂量短程疗法.但因特大剂量易致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故应慎用。对病情需要给予中程、长程或替代疗法者,应调整剂量,并改为口服强的松。

  注意事项:(1)使用激素应权衡利弊,不可滥用,除危重高热病人外,对一般发热者不应轻易使用;(2)因激素可抑制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的功能、抵制抗体生成和免疫反应,从而降低机体防御能力,故应先用或并用足量敏感的抗生素,以防炎症扩散,对感染病人不可单独使用激素;(3)因应用激素有时可掩盖病情、出现症状好转假象,故应提高警惕,避免因此误治;(4)使用激素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明显增加,4~6h达高峰,但多于24h恢复正常;(5)因氢化可的松以乙醇为溶媒,故对肝病应避免使用。
药物使用关键是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当然,也要注意后期影响(即是否会导致后遗症或预后不良等)。激素的应用其实很广泛,疗效的好坏关键看一个医生对病人病情的掌握程度和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的把握,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本着对病人负责,在考虑使用药物时,要象在治疗自己的亲人一样去考虑用药,综合考虑疗效、副作用、使用指征、使用时间长后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及时预防或纠正就好了。我们是医生,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不是神仙,也不是神医。有可能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状况,但是,问心无愧就好了。

1、        当患者家属本来有人,但患者住在6楼以上的高楼,没有电梯,家属认为既然叫了120,应该由120抬下来,这种情况怎么处理?
首先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如果患者家属本身有人抬担架,医生应该从旁协助、指挥,并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果人力不足,医生可帮助抬担架,但应在后面,方便能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2、患者家属上车后要求救护车送其他医院,但这家医院很远,我们怎么办?如果比自己医院隔得近些,大家送吗?医院的要求是怎样的?
应视患者病情严重与否而定。病人转院,如估计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不及时治疗时)。应尽快就近原则实施抢救,待病情稳定或危险过后,再行转院。如患者家属坚决要求转院,应告知转运途中之风险,并形成文字,签名同意方可转院。有条件可电话通知医教科报备。

3、到现场后发现我们带的急救药品、急救器材不够用怎么处理?大家出诊时带的出诊箱中内科箱准备那些器材和药品?外科系列呢?
基本急救药品、急救器材是必要的,不够用有点说不过去,但也是有的。通常做法就是沉默和尽力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如徒手心肺复苏等。大家出诊时带的出诊箱中内科箱准备那些器材和药品?外科系列呢?(略)

4、如果救护车到达时间很长,原因很多:如接到120的电话本来慢了;道路难走,包括很多路被小商贩占道而且不让;道路滑坡或者堵车;报告人没说清地点等;
(1)、应及时与患者家属联系,告知现状,取得理解,并同时建议联系其他医院或自行用车送。(2)、注意指导患者家属观察病情和采取简易有效的治疗措施。(3)、与医务科取得联系,可能情况下,派出另一辆车,由其他路径救护病人。(4)、核实地点,必要时可请当地人做向导,费用由患者方出,但要事先沟通好。

5、救护车在出诊途中被另外的病人拦下并且坚决不让,怎么解释都不行的情况下你先送哪个?怎么处理?
谁先叫谁优先原则。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可现场实施一般救护,但应视第一个急救病人病情而定。可帮助联系120前来救护。

6、遇到假的120电话,我们到现场后发现根本没有病人,你的心情如何?
心情好啊!权当散步!

7、到达现场患者已经死亡,请问你怎么办的?如果面对情绪失控的家属打人怎么办?
装出尽力抢救的动作(按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药物能省则省,用点盐水?),抢救40分钟后再宣布抢救无效。如果情绪失控的家属打人?看动机了!如果是因悲伤且打的力度不是很大,就算了。如果是恶意的攻击,建议采取正当防卫(指PK)。如果是恶意群殴,你又不会武功的话,能跑就跑吧,莫逞匹夫之勇,哈!哈!

8、患者到医院后因各种原因拒绝交费,但医院要求120出诊医生、护士负责催缴,没追回来扣医生、护士怎么办?
不公平的,这是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不想多说,说了白说。

9、在出120过程中,医生的职责是什么?
救死扶伤

10、出诊到现场后发现患者病情超出我们注册的执业范围怎么办?
徒手心肺复苏操作等维持基本的生命体征,尽己所学,尽力救治、尽快回院。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抢救准备.

11、患者家属打了120,另外家属打另外医院的急救电话,两个医院的救护车同时到达,患者家属意见不统一,我们怎么办?
要进行必要的抢救措施,待患者家属意见统一了再说。

12、碰到危重患者转运前是否签同意书?怎么设计好?
要的!设计?参照楼上的。

13、遇到被人打、杀的并且患者在120车上死亡,把医院列为共同被告你认为怎么应对?
由医院出面,法院会作出公正的判决的

14、在120出诊过程中,是否做气管插管?如果病人昏迷、短颈等难插的呢?
有必要就做!气管切开!抢救病人时,有时可以“不择手段”的,救活病人才叫本事。

1.        新生儿皮肤护理:新生儿皮肤娇嫩,所以要小心呵护。穿衣包裹的材料要使用纯棉的,不要使用化纤材料,会刺激皮肤产生不适。要注意新生儿皮肤的清洁卫生,最好可以为新生儿洗澡,如缺少这方面的条件,可作面、颈、腋窝、腹股沟、臀部、肛门、阴部的清洗工作,保持颈部臀部干燥清洁对预防新生儿脓疱疮有重要意义。

2.保暖问题:对于新生儿,要根据环境温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保暖办法,环境温度高,比如夏天,就不要包裹严密,以防散热不良引起新生儿焐热,出现发热,烦躁哭闹等症状,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完成,对环境温度敏感,易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体温的变化,保暖太过,易出现焐热综合征,不注意保暖,尤其是冬季或开空调的夏季,则会发生新生儿硬肿症。所以新生儿保暖,要适当。以手足温暖,皮肤干湿适中,安静入睡、体温正常为标准。

3.测量体温问题:新生儿测量体温,头三天一日三次测量,以肛表为准,因为肛温是反映的真实的体内温度,环境对它影响小,准确性高。方法:先在肛表的表面涂一层润滑油(如石腊油),轻柔插入肛门约2~3cm,3~5min后取出。肛温<36.5为低体温,要考虑保暖不够,严重感染,低血糖能量不足等情况。肛温>37.7为体温升高,或称发热,但肛温37.7~38间,首先考虑保暖太过,包裹太紧太多所引起的焐热,可先解开包裹促进散热,处理后再观察体温变化。护理人员在发现新生儿有体温异常,要及时通知产科医生,体温是四大生命体征之一,出现异常,马虎不得。

4.喂养问题:新生儿从子宫环境进入大自然这个环境,失去了对母亲的依赖,生命的维持在出生后就只能靠自已,出生后建立肺呼吸和大循环,是很辛苦费力的事,所以新生儿的能量储备是很少的,就需要及时补充能量-吃奶。但实际中,产妇分娩后的24小时内,母乳常不足或没有,此时就需要及时的补充配方奶,及时给予新生儿能量,但给配方奶的原则是每次都先让新生儿吮吸母亲乳房后,再给配方奶。也就是先试母乳喂养再实行人工喂养。经过几天的混合喂养,待产妇母乳增多后,过渡到纯母乳喂养是顺利的。几天时间,新生儿不会仅适应乳胶奶头而不习惯母乳。吮吸母乳是每个新生儿的天性。不要执着于以前爱婴医院的规定:奶瓶不能带入产房。这样做是不人性化的,看着新生儿在饥饿而不给予食物,是不人道的。及时给予配方奶,可以有效的预防新生儿低血糖,观察新生儿的吮吸能力等,都有着比较积极的意义。

5.预防新生儿产后窒息:常见的一种是农村有习俗,头面上盖一块布(常是尿布),可以避邪,但易引起窒息,冬季如果盖被子不注意,被子盖在新生儿头面部而未被发现,也会发生窒息,因为新生儿不会说,也不会推开头面的衣被,新生儿是一个人生命周期中最脆弱的时期,28天是一个生命关。 还有一种情况是呛奶、吐奶窒息。呛奶时奶液会吸入气道,仰卧睡的出现吐奶也会把奶液吸入气道,尤其是呕吐出的奶液,经过胃酸的作用,变为糊状奶液或半固体状的奶块,这样就更容易阻塞气道,引起窒息。怎样避免吐奶呛奶引起窒息,需要指导家长在喂奶后,要把新生儿轻轻抱起,头伏在肩上,空心手掌轻轻从下而上拍背,听到打膈后,说明胃内气体已排出,5-10min后,可放入床上。在床上,新生儿最好保持侧卧,可以把新生儿的头部偏向一侧,也可以在新生儿的背部一侧垫一块厚度适中的毛巾。这些办法可以有效的防止吐奶呛入气道引起的窒息。

6.  新生儿大小便问题:大 便: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会有胎粪出现,胎粪是呈墨绿色状的大便,是新生儿来到人世的第一次大便,当然是与从不同的。如果24小时内没有胎粪出现,则要考虑是否有先天性肛门闭锁(这一般在测体温时就可以发现)或先天性巨结肠等先天性疾病。新生儿大便次数多这一情况在临床中是经常遇到的,如何鉴别是母乳性腹泻(生理性腹泻)还是病理性的,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般情况下,以母乳性腹泻最为常见。在纯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大便次数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只是尿布上有,常是解小便时会带出大便,一般情况下都会有一次量正常的大便—多出现在早上。如果新生儿吃奶好,精神好,吃奶后能安然入睡,不哭闹,大便常规正常,体温正常,体重增长正常,则考虑母乳性腹泻。一般不作特殊处理,可常规给“妈咪爱”一包一次,一日二次。母乳性腹泻的判断也可以试着让新生儿吃几天配方奶,如腹泻消失,也可证明是母乳性腹泻。母乳性腹泻不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一般在4个月添加辅食后就慢慢好转,直至消失。如果新生儿哭闹、腹胀呕吐,吐奶情况增多等情况,需要考虑病理性腹泻,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新生儿出现病理性腹泻的机会很少,因为母乳都是无菌的,母乳中含有的SIg A,对胃肠道呼吸道都有保护作用,这个保护一直维持6个月左右,可以保护呼吸胃肠道不受病毒细菌的侵犯。而生理性腹泻是见的最多的。 小便:小便的出现与是否及时喂养有较大的关系,喂养的晚出现的也要晚些。一个喂养好的新生儿,一天的小便肯定是在5次以上的,虽然无法判断小便的量,但可以根据换尿布的次数来估计,新生儿使用尿不湿的情况,我们医院不多见,其实尿不湿也可以测重量的变化来估计尿量。小便次数多、吃奶后能满足的安静的入睡-这是判断新生儿是否吃饱的两大指征。

7.  新生儿黄疸的问题:无论是新生儿,还是小婴儿,黄疸问题是比较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的原因,一般考虑常见的:血型不和的溶血比如ABO溶血,RH血型不和、新生儿先天性感染TORCH中的巨细胞病毒感染会引起婴肝综合征而出现黄疸、新生儿败血症也会出现黄疸。还有一种是最常见的母乳性黄疸。溶血出现的黄疸都比较深,黄疸指数也高。感染因素所致的可以从病原学检查中明确。母乳性黄疸的诊断,在基层医院较为困难,因为诊断的前提是要排除其他引起黄疸的因素,最后才说:是母乳引起的。但我们不可能每一个黄疸时间延长的小儿,我们都让其去上级医院,母乳性黄疸,一般黄疸不是很深,但也有特殊的比较深,这种小儿,吃奶睡眠生长发育精神状态都是很好的。这种情况的小儿,考虑母乳性黄疸的可能性比较大,有一个笨办法:就是停止母乳喂养,改人工喂养,如果黄疸消退,那可以明确。但是对于每一个黄疸的小儿,我们首先建议的还是去上级医院检查,因为高浓度的胆红素,对大脑神经系统会引起损害,就是核黄疸。这样的结果会影响小儿以后的智力的,再说核黄疸的发生,有时在血液胆红素浓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也会发生,有个体差异,因事关重大,所以我们要这样做。对于母乳性黄疸的处理:一种情况可以停母乳,但一般不采用,可以在观察的情况下,如果黄疸不是一天比一天深,而是渐渐变淡,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如果黄疸一直比较重,可以暂停母乳改人工喂养,在黄疸消退一些后,再改用母乳,如此反复即可。母乳性黄疸一般是没有危险性的。我们可以购买:经皮测胆红素仪。可以对这些新生儿黄疸的小儿进行监测,有数值的变化,无论是医生还是家长,心里要有底许多。判断生理还是病理性黄疸,在临床工作中,黄疸出现的时间这一因素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8.  关于新生儿喂水、甘草水、糖水的问题:农村有习俗,出生后的小儿,会喂点糖水或是甘草水,因为甘草有解毒作用,喂甘草水有祛胎毒祛火的作用。其实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主张的。一般4个月以内的婴儿,是不主张喂水的。喂糖水虽然有一定的预防低血糖的作用,但喂入的糖水会刺激新生儿胰岛素水平升高,带来一个后遗效应就是如果不及时补充母乳或配方奶,则更易出现低血糖。所以新生儿无论喂什么水,都是不主张和没必要的。唯一的就是母乳或配方乳,除非有仙水可喂。记住:4个月内的婴儿是主张纯母乳喂养的,当然也可以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但并不需要喂水,因为那些乳液中含的水份足够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了。

9.  新生儿抗生素使用的问题:对于剖宫产和羊水粪染这两种情况,这样的新生儿是主张常规使用抗生素的。抗生素的选择,建议使用:头孢曲松。原因有三:1.头孢曲松为第三代头孢菌素,无论对G+还是G-菌,均有明确的疗效2.头孢曲松的半衰期是在所有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中是最长的,药典规定的使用是一日一次,这样可以减少新生儿的痛苦,减少因为肌注而导致臀大肌萎缩的发生率,又可以保证疗效3.使用头孢曲松可以避免新生儿是否要做皮试这个问题的干扰。因为从法律程序走的话,新生儿是必须要做皮试的。
使用剂量:50—100mg/kg,一般用50mg,如果母亲在生产时已有明确的感染,则可加大剂量至100mg/kg,甚至在特殊情况下(比如需要药物透过血脑屏障治疗脑炎)可以更大。羊水粪染,说明肯定存在宫内缺氧,因为只有宫内缺氧,才会使胎儿的肛门括约肌松弛而提前在羊水中排出胎粪。

10.  新生儿吸氧的问题:新生儿吸氧可以采用面罩、头罩、鼻导管等,分主动和被动(加压给氧)吸氧,一般自主呼吸好的情况下,给氧都是主动方式的。足月儿,如果因为医学需要吸氧,可以短暂给氧,鼻导管一般给氧浓度在3L/min以下,大了会有不适。一般足月儿因医学需要给氧是不要家长签字的,但解释工作是少不了的。对于早产儿吸氧,因为涉及吸氧会引起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问题,所以都比较慎重,不仅要向家长做详细的解释工作,还要签字为据的。婴糼儿的非加压给氧,一般是不采用鼻导管的,最多用的就是头罩。

11.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对于有新生儿窒息等明确的缺血缺氧病史的,要注意本病的发生。需要严密的观察。1.有没有睡眠的改变,一般新生儿吃饱后睡三个小时左右会醒来觅食,如果嗜睡、兴奋不睡、睡眠时间很短都是异常。2.反应是否有异常:是太敏感还是迟钝,太敏感就是易激惹,稍有刺激就会哭闹,惊跳,甚至面部抽动,口角抽动,全身抽动,这些都是反应过大的表现,迟钝的表现就是新生儿呆哄哄的,其实就是反应差。3.囟门,颅骨骨缝,如果前囟张力高,冠状缝间距大,要注意是否有颅内压增高。4.反射情况:新生儿有先天性的反射,这些反射都是为生存建立的,是天性。如觅食反射-新生儿饿了觅食时,很像小鸟觅食的、拥抱反射、吮吸反射。这些反射出现异常,要注意神经系统的病变。

12.新生儿哭闹:最常见的是生理性哭闹,也就是需求没有满足而哭闹,比如饥饿、尿布湿了、环境吵闹烦热不舒服、需要拥抱等。还有一种,新生儿发泄情绪,他(她)就是想哭一下,这样比较爽。病理性因素:1.腹痛腹胀:新生儿也有肠套叠的报道,如出现频繁的吐奶和血便,是需要考虑的。常见的是着凉了,影响了消化功能,出现消化功能紊乱。此时也会肠痉挛腹痛,肠胀气腹胀不适,均会哭闹,这种哭闹都带有吐奶增加,腹泻腹胀或大便性状次数改变,吃奶减少,肠鸣音活跃或亢进等情况。2.头痛:这种情况一般都比较重,为神经系统病变,这种小儿的哭闹常伴有尖叫,所以有“脑性尖叫”的说法。而且可伴有囟门张力高,抽动的表现。
生理性哭闹和病理性哭闹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生理性哭闹在解决了小儿的需求后,再哄哄,是会安静入睡的,病理性哭闹是哄不住的。但是那种昼夜颠倒的夜哭郎,是不能这样判断的。

13.补钙问题: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对小儿重视程度常常是超过对父母关爱的万倍。所以给小儿进补,家长也比较重视。对于小儿,现主张常规补充预防剂量的Vit AD滴剂,比如“伊可新”一天一粒,从出生半个月后开始服用,一直维持到2周岁。这种剂量的补充是不会过量中毒的,是安全的。这样做是最大限度的减少佝偻病的发生。因为目前的小儿,室内生活的比较多,皮肤直接接受阳光的机会少,其实所有植物的叶子都知道去拥抱阳光,偏偏人不知道,反而靠人工的维生素补充,还美其名日:维他命。如果出现小儿易出汗,夜啼易哭闹,脾气不好,暴躁易怒,情绪不稳定,方颅,囟门闭合迟或较大、枕秃、肋骨串珠、XO腿,这些都是缺钙的表现,当然也可以查微量无素,以确定是否真的缺钙和缺钙程度,以后补钙治疗也可以有一个判断疗效的数值。如果缺钙,则要加大Vit D的用量,并同时服用钙剂,小婴儿,以水剂或颗粒剂的钙为主,如葡萄糖酸钙、金箍棒冲剂。大一点的儿童,可以服用片剂或咀嚼片或是胶囊。补钙剂量一日不少于150mg,钙剂一般选择碳酸钙或生物钙,常见的钙尔奇D,盖天力、金箍棒等是碳酸钙,乐力钙是生物钙。碳酸钙比较经济实惠,疗效也确切,为首选。要注意,有些补钙产品,里面已加入一定剂量的Vit D以促进钙吸收,所以在与Vit D同时服用时要注意,不然可能会出现Vit D过量中毒。钙剂的服用需要单独服用,并与吃奶隔开一小时。不可混入奶液中一起服用。

14.新生儿抢救的电话会诊问题:新生儿在基层抢救时,一方面可以请上级医院新生儿科医师会诊,但当时情况危急,可电话求教于上级医师,如抢救结束后这位上级医师在现场,那么抢救病程记录就需要这位医师审阅和签字。

15.新生儿转诊转院问题:如果是医学需要,医院产科决定转诊,则转诊转院需要有相关医护人员全程陪护。如果是患方要求转诊转院,那可以不陪同,但需要说明转诊转院过程中的风险,并签字。这两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电话联系上级医院派车来接收转诊的病儿。

浅谈如何解释病情和沟通
解释病情就是针对病人的疾病现状、疾病发展的可能趋势与及预后的一个大致的评估和预见。不同的疾病严重程度和不同的疾病发展趋势又会导致不同的预后结果。如何针对病情去说明、说好、说服病人及其家属,使之能配合、理解、相信(树立信心)是很重要的,也是我们医生的基本功。下面我根据自己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解释病情不要言之无物,要讲证据。要根据病情现状和检查化验结果去说明。
2、病情发展不能在自己的预见范围的(或者疾病有可能发展到比较差的预后,但现阶段病情还未出现相应体征做依据的),首先要建议和提供最好、最有利于病人病情好转的治疗方案;其次,要一分为二的,把疾病可能的转归(治愈、好转、留后遗症、死亡等)。如果属于市级(包括市级)以下医院,病情在本单位无法提供相应的抢救条件和检查化验,从而影响病人疾病转归的,应尽早建议转院,除非家属或其本人不同意转院,但要有书面谈话和签名。
3、解释病情时,要注意抓住主要病情和主要治疗方案进行说明,对任何可能导致病人预后不良的治疗,都必须权衡利弊。如果利大于弊,而弊又能在短期内消失的,如药物的副作用,应尽力说服家属和告知可能有的副作用等,使之配合同意治疗。如果利大于弊,而弊可能对病人机体造成一定损害,可能无法恢复的,但为救治患者生命必须使用的如早产儿的吸氧问题。要充分告知可能出现的所有后遗症,并形成文字,签名同意。
4、解释病情要讲究技巧,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要实事求是。对于目前病情不明朗的,要考虑多一点、想的复杂一点、讲的泛一点,不要搞非此即彼,要建议多做一些相关检查化验去明确。
5、解释病情要注意病人家属和病人言语脸色,及时了解心理动态,打消疑虑、对可能引起纠纷的要合理归因并要向上级医生反映,不要扩大矛盾。对治疗存在疑虑要尽力说服,使之配合治疗。

婴儿慢性腹泻原因及治疗方法

一、首先我们先了解婴儿慢性腹泻的定义:婴儿慢性腹泻是指婴儿每天排便次数超过3次以上,大便性质稀薄或水样,而且腹泻时间超过2月的疾病。但是,有的小于6个月的婴儿,尤其是喂母乳的婴儿常常也有这种表现:长时期的腹泻,大便每日次数甚至多达8~9次,大便除稀外还带粘液、“奶瓣”等。这种腹泻和真正的婴儿慢性腹泻完全不同。这种腹泻的婴儿,除了大便不正常之外,并无其它症状,食欲精神均佳,生长发育不受影响。等到添加辅食以后会自然痊愈,因而被称为“生理性腹泻”。而婴儿慢性腹泻则不然,除了大便不正常之外,还会出现食欲、精神欠佳,体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止增长或体重下降。

二、婴儿慢性腹泻原因及治疗方法

1)糖不耐受症:原发性双糖不耐受在出生后不久,宝宝便腹泻,原因是缺少双糖酶,使大量糖不能吸收,在肠道内形成渗透压增高,使大量水分吸收到肠腔中,形成腹泻。继发性双糖不耐受更多见,是由于胃肠炎后肠黏膜受损,致使双糖酶缺乏。这种腹泻可持续数月。

对策:从食物中去除不耐受的糖。对原发性不耐受糖的宝宝,需长期限制糖,但随年龄增长对碳水化合物不耐受会有所改善,此时可适当添加一些牛奶、淀粉和糖。对继发性不耐受糖的宝宝,限制糖仅是暂时的,经过数周或数月后,可以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2)牛奶过敏:牛奶是一种异性蛋白,其中一种乳球蛋白会损害小肠黏膜,是主要的过敏原。有些小宝宝对致敏的牛奶蛋白清除及处理功能较差,就会发生腹泻和腹痛。此时不停牛奶,腹泻就迁延不愈。

对策:从宝宝的食物中去除牛奶。由于羊奶和马奶也有交叉过敏反应,所以也不宜服用。如无母奶,可用豆奶、肉汤和酪蛋白水解物代替牛奶。也可改用代乳粉喂养,同时加辅食品,如蛋黄泥、菜泥、胡萝卜汁等,以后逐渐增加固体食品即可。

对牛奶过敏也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少,一般到了2岁后牛奶过敏巳很少见。在宝宝6个月后可给予少许牛奶以了解是否过敏,若无过敏症状可逐渐增加牛奶量。

3)菌群失调:当宝宝患了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或手术后抵抗力明显下降,若在此时应用大量广谱抗菌素或皮质激素治疗,使免疫功能低下,对抗菌素敏感的肠道内正常细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的致病菌就会大量繁殖引起长久的腹泻。

对策:停用所有的抗菌素及皮质激素,然后补充肠道正常菌种,以恢复肠道内微生态平衡,使正常菌种占据绝对优势。常用的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等。

4)对麦类过敏:宝宝对大麦、小麦和黑麦中麸质(麦粉中的蛋白质)的抗原部分过敏,引起局部肠道过敏反应。当脂肪进入小肠后不易被肠壁吸收,遂从粪便中排出,造成持久的脂肪泻。

对策:停用所有含麦类的食品。初期应给予含果糖与葡萄糖的食物及脱脂牛奶。待病情好转逐渐增加蛋白质食品,如豆浆、瘦牛肉、鱼、鸡肉等。以后酌情增加淀粉及脂肪食品。如再次发生消化不良症状及腹泻,立即恢复初期食品。

5)营养不良:容易使腹泻迁延不愈,持久的腹泻又促进营养不良,这样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多见于人工喂养的宝宝。

对策: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针对性地进行营养补充,防止宝宝的饮食品种单一,增加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适量补充含维生素类丰富的食物。

爱心提示:无论是秋季腹泻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腹泻,都容易使宝宝体内失水,出现电解质紊乱。因此当食疗效果不明显时,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检查,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

宝宝腹泻之5类忌食食物

1)导致腹胀的食物:黄豆、豆腐、豆浆、绿豆、赤豆等会使肠内胀气,使腹泻加重,需忌食。过多的牛奶也会使肠胀气,应予以适当限制。而酸牛奶含有乳酸杆菌,能抑制肠内有害细菌,可以食用。

2)含有长纤维的食物:西瓜、生梨、青菜、芹菜、菠菜、柚子、广柑等含有纤维素较多,能加速肠蠕动,加重腹泻,需忌食。

3)多糖食物:糖果、巧克力、甜点等含糖量较高,糖在肠内会引起发酵而加重胀气,故应少吃糖。

4)高蛋白食物:鸡蛋、鸭蛋、肉末等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这些食物在肠功能己紊乱的肠道内易发酵腐败,加重腹泻,故少食。

5)高脂食物:肉类、奶油、动物内脏等含有较高的脂肪,导致滑肠,久泻不止,应忌食。即使用植物油烧菜,也要注意用量别太多。

腹泻中的宝宝吃什么

1)脱脂奶:可用市售的脱脂奶粉和水配制,家庭也可自制。将鲜牛奶煮沸后冷却,等液面上出现一层奶皮,即用小匙将其除去,再煮沸冷却,除去奶皮,反复去奶皮三次,即成全脱脂奶,可用于对脂肪消化不良的患儿。半脱脂奶即除去一层奶皮,适用于患一般腹泻的婴幼儿。 
 
2)酸牛奶:鲜牛奶消毒后经乳酸杆菌发酵而成。酸牛奶的凝块小,易消化,能刺激胃肠道消化酶分泌,同时有杀菌作用,适用于经常腹泻的婴幼儿。

3)胡萝卜汤:将胡萝卜洗净切块煮烂,包于纱布中挤榨,去掉纤维,将挤出的泥状物加水放糖即成胡萝卜汤。胡萝卜是碱性食物,含有果胶,有促使大便成形和吸附细菌及毒素的作用。适用于婴儿腹泻。  

4)苹果泥:取新鲜苹果一只切开,用金属小勺轻轻刮取。苹果的纤维较细,对肠道刺激小,富有碱性,含有果胶和鞣酸,有吸附和收敛作用,对腹泻治疗有益。 

5)焦米汤:先将米粉炒至焦黄,加水和适量糖煮沸成稀糊状。米粉遇水加热即成糊精,易于消化,而且米在炒制时表面部分炭化,具有吸附止泻作用。腹泻严重时可以选用。

6)浓缩鱼蛋白粉:鱼肉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蛋白质组成十分适合儿童的生理需要,人体对其消化吸收率为95%,而且鱼肉脂肪含量低,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人体生长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如铁、锌、硒等,也是维生素的良好来源。浓缩鱼蛋白粉含有较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其营养成分符合腹泻患者的要求,特别是一岁以下的婴儿,在腹泻时乳糖酸分泌不足,而鱼蛋白粉中不含乳糖,不会加重腹泻婴儿的糖代谢紊乱。此外,鱼蛋白粉中含有的多种微量元素亦有利于消化功能的恢复。因此,浓缩鱼蛋白粉对喂养不当引起的腹泻更为适用。

7)山楂粥:适用于饮食不节引起的腹泻。表现为大便稀、带粘液,酸臭不化。方法是将山楂10~20克,大米30克、白糖5克,共煮成粥,一天分3次服下,可连服3~5天。也可用焦山楂(将山楂去核炒成炭)研末,加适量白糖冲水服,每次3克,每日3次。可治腹泻和由此而产生的腹痛。尤其是夏季饮凉积食而造成的腹泻和由此产生的腹痛,吞服焦山楂有温化止泻之功,服用方便,效果良好。

8)米壳饮:取米壳10克,水煮,去渣,加冰糖或白糖适量,趁热服。此法可治各种腹泻和消化不良。

2.西药的用与忌

  常用药:双八面体礞托石粉能吸附病原体,固定毒素,并能加强胃肠粘膜屏障功能,促进受损的肠粘膜修复。常用的制剂有思密达、必奇等。此外,应补充锌、维生素A、B、C、B12及叶酸。

  忌用药:易蒙停适用于急、慢性腹泻。但其作用较强,对婴幼儿有不良药物反应,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目前对5岁以下小儿禁用。复方苯乙哌啶用于急、慢性腹泻,对肠道平滑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由于此药对小儿可致中毒,所以婴幼儿禁用。药用炭可吸附在肠壁上,减少毒物对肠壁的剌激,并减少肠蠕动,从而起到止泻作用。但是该药吸附作用无选择性,对消化酶活性有影响,长期应用可致小儿营养不良,对3岁以下宝宝不能长期应用。

  3.中医治疗方法多

  辨证论治:脾胃虚常见久泻不止,便稀不臭,夹有不消化物,食后即泻,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可用党参10克、茯苓12克,山药12克,炒苡仁10克,肉果10克,焦山楂10克,煎汤,每日服一剂。脾肾阳虚常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四肢较冷,面色苍白,精神萎软。可用炮姜3克,熟附子3克,柯子10克,炒白术10克,山药12克。煎汤,每日服一剂。

  单方、验方、中成药:附子理中丸用于脾肾阳虚久泻。参苓白术散用于脾气虚久泻。焦山楂、鸡内金、炒山药按1:1:2分配,研成细粉,每次服2克,一日3次,用于脾虚久泻。

  外敷中药:丁香1份,肉桂2份,共研细末,每次3克,用米醋调成糊状,置于脐部,用纱布包裹,胶布固定,每晚一次。

  药物穴位注射:用黄芪注射液1毫升,分别注射双足三里穴,每日一次,连用7天。适用于脾气虚腹泻。

  推拿:最常用的是捏脊。从背部骶部捏至颈部。家长以两手拇指与食指合作,将皮肤轻轻捏起,同时向上提,然后拇指向食指方向搓动,均匀前推至颈部为一次。捏脊时间为15分钟,每天一次。由于小儿皮肤较嫩,推拿时可采用姜汁、葱白汁或冬青油润滑皮肤。

慢性腹泻食疗也有效

  1.云母(硅酸盐)20克,糯米50克。将云母研成细末。另把糯米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煮成稀粥,再调入云母,将粥煮烂,早晚各服一次。有温胃肠、健脾、止泻作用。适用于慢性脾虚泻。

  2.苹果一只去皮,放入碗中隔水蒸软,每日吃一只。苹果含有果胶,可吸附毒素和水分,并含鞣酸,有收敛止泻作用。

  3.淮山药50克,粳米50克。同煮成粥。每日分两次服。具有健脾止泻功能。对慢性腹泻好。

  4.炒苡仁30克,粳米50克,鲜胡萝卜二只。炒苡仁与粳米同煮,半熟后加少切碎的鲜胡萝卜,至煮熟。每日分两次服。有健脾利湿作用。适用于迁慢性腹泻。

  5.用10个熟鸡蛋黄放于砂锅内用慢火烤,油烤出后用勺盛出,剩下的黑渣除去。烤出的油分三天服完。每天分三次服。如不愈再服一疗程。

  6.山药200克,芡实200克,扁豆100克,将以上食品捣碎和匀。每日30克,代茶饮。有健脾、收敛止泻作用。


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 umol/L,且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血清胆红素超过342 umol/L,且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者。如有条件应考虑换血治疗。至少应向患儿家属对病情和相应可以提供的治疗措施和采取相应治疗后可能出现的风险(1、保守治疗2、换血治疗3、换血治疗之风险4、保守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之风险)等作出说明,并由家属作出换血与否的判断。
2 、当核黄疸已发生,不论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低都应考虑换血,因为核黄疸发生后(特别是核黄疸警告期患儿),换血治疗可以减轻血中游离胆红素继续上脑的可能,进而减轻后遗症导致的症状和体征,有利于减少死亡几率,有利于降低后遗症发生机率。同时,核黄疸的发生与否,除与血清胆红素量有关外尚有其他因素参与。比如溶血性黄疸、败血症等这些疾病通过换血疗法同样可以达到减轻原发病对机体的影响。但是,我们知道,核黄疸一旦已经产生,换血疗法是不可能把已经上脑沉积在基底神经节和脑干神经核的胆红素换出来的,因此,针对病情和相应的治疗作出详细的说明和形成书面文字是非常必要的。
3、无治愈核黄疸的治疗方法,治疗仅是对症。
4、没有一种可靠的实验能确定某一新生儿发生核黄疸的危险,确诊是通过尸体解剖。
5、当我们向家属作出上述说明,家属表示需要对患儿行换血治疗的。如果当地有条件者,应尽早进行换血治疗。如果无条件则尽早建议转院。
6、换血治疗是存在高风险的一项治疗,因此,对相应换血过程中可能出现之风险要作出详细说明,并签名同意方可。
7、我科对一些血清胆红素超过342 umol/L(小于450MMOL/L),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者,且无核黄疸症状者,经家属同意采用保守治疗,即用光疗、静滴白蛋白、口服鲁米那、护肝、碱化血液、部分放血等,未见有在治疗中出现核黄疸症状者。但应慎重选取此方案,主要应取得家属同意(在详细说明换血治疗和保守治疗之间利弊时)。

治疗方法的一些个人看法:
一、治疗患儿,首先就是跟患儿家属沟通问题,一个患儿要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最好的治疗方案,没有家长的配合一切都是空谈,毕竟小孩是他的,钱也是他的,我们能说服他们配合治疗是关键、也是前提。说服方法有很多,这里讲几种常用的:1、实事求是的解释病情,取得理解和配合。这种对有知识的,特别医学知识比较了解的家属适用之。2、对于不太在乎小孩病情(可能是对病情不了解、对医生有抵触情绪、或者比较关心钱)的人 ,个人认为,要认真分辨何种情形,再对症下药比较能说服他们。3、对病人病情完全不在乎的人,则要通过跟其他家属,间接沟通为宜。
二、第一步做好了,第二步就是治疗方案的选取。首先,病史、体格检查和检验结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致的诊断意见,通过初步诊断结果,给出基本的诊疗方案是很简单的(参考诊疗常规就可以)。其次,药物的选取,小儿的治疗很大程度上靠药物的针对性治疗,尤其是抗菌药物的选取。其次,对症治疗,急诊病患的对症治疗是很关键的,要认真判断和及时对症下药。再次,一些细节上的治疗。比如,腹泻的病人,合并有呕吐,首先就应该针对止呕吐治疗,而不是止泻;反复肺炎的病患,要注意是否有胃食管返流、或哮喘家族史(病史)等。
三、对病情反复或病情加重的病患要认真分析病因,针对病因治疗。比如:体质差的病人,病情容易反复,可建议使用IVIG治疗;病因不明确且病情加重,本院诊疗能力有限,应注意尽早建议转院,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四、任何治疗,都需要一个过程才观察到疗效,病人家属对此不了解,可能会跟你急,我们不能急,要镇定和科学分析给病人家属满意答复(答复里绝不能含有“一定能治好”的口语)
五、认真的观察病情和督察护理执行情况也是医生治疗病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观察病情越仔细就越能把病情的发展变化控制在自己能够掌握的范围,从而使自己处处主动,不会给病牵着鼻子走,更不会给病人家属抓住把柄。督察护理执行情况,也是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或护士治疗偏差,另外,熟悉护士的护理执行过程有利于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

小儿发热退烧方法
一、物理降温法

发热是由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升高而出现产热增多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上升的现象。多为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有利于疾病恢复。只有在易出现发热惊厥的小儿或肛温在39℃以上时,可用非甾体类解热药物如扑热息痛、布洛芬等,多有良好的退热效果。在体温高于41℃的紧急情况下急需迅速降低体温时,可以使用物理降温。但要注意避风,并要随时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通常体温降到38℃即可。如出现皮肤发花等异常情况,应停止物理降温。
1. 辐射降温法:小儿高热时,若周围环境温度不很冷,采用揭去被子、解开衣服等是促进人体散热的最好方法。主要适用于新生儿。
2. 温水降温法
1) 温水擦浴:解开患儿衣服,如室温在22℃以上可脱去所有衣服。用小毛巾在温水(32-34℃)中浸透,给患儿进行擦浴,持续擦洗前额、枕部、颈部、腋窝、腹股沟部等大血管流经处及四肢20min左右。
2) 温水洗浴:将门窗关好,不可有对流风或直吹风,室温在24~26℃之间,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托起关肩部,身体卧于盆中,时间以5~10min为宜,半小时后测体温。注意:水温不可过冷或过热,浴中需加水时应在远离患儿处搅动。病情重及精神、面色、呼吸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
3) 温湿敷:30度左右温水沾湿大毛巾。注意事项同上。按着热的扩散原理,随孩子的大小,用小毛巾或大毛巾浸泡于低于病儿体温1~2度的温水中,拧干后辅放在患儿的胸腹部,或裹住患儿身体,只需露出面部及足底约10min左右更换一次。如病儿脸色发紫、发抖、四肢发凉时,应停止使用。
4) 温水浸足法:用低于体温2℃~3℃的温水浸足30min。
2. 冷敷降温法:温水降温法及解热剂无效时,在应用冬眠灵的基础上使用。
1) 冷湿敷法:将毛巾浸湿在冰水或冷水中后拧成半干,将毛巾放在病孩头上,待毛巾变暖后更换,两块小毛巾可交替使用。高热时还可以放在额部、腋下、大腿根部。
2) 冰敷法:将10%盐水冰袋外边用布包好,将冰袋按平,置于前额或置于枕后,如没有冰袋可将10%盐水放于热水袋或双层塑料袋中冰冻后应用,情况紧急时也可用冰棍代替。注意:皮肤和冰袋之间要用毛巾或手绢隔开,以免患儿不舒服或局部组织冻伤。胸部和腹部不可放冰袋,以防止心率减慢或腹泻。
3) 酒精擦浴:酒精是一种挥发性液体,同时也具有刺激皮肤血管使之扩张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热量的发散,可将纱布浸透在30~50%的酒精或白酒中(加等量温水或加热到30℃左右),拧成半干后进行擦浴。按全身方向如下,上肢:腋下→颈侧→上臂外侧→手背;腋下→上臂内侧→手心;下肢:侧髋部→大腿外测→足背;腹股沟→大腿内侧。注意:   ①3岁以下不应用;②胸腹部不可擦,以免引起心率减慢及腹泻;③动作要轻柔,皮肤擦至发红为宜,不要将皮肤擦破。
4) 冷盐水灌肠:婴幼儿用冷盐水150-300ml,儿童用300-500ml,冷盐水温度为20℃左右。
二、38.5度以下,选择物理降温。
降低周围环境温度,
如为新生儿,可以松开包被,降低温箱温度。大一点儿童可以用冷毛巾湿敷额头。甚至温水浴。
三、38.5度以上,可以选择
物理降温
1、冰袋敷额头或其他部位
2、冰枕头部
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
APC、泰诺林退热口服液,甚至感冒冲剂也有退热作用。
高热达39.度以上者,可以考虑用
1、双氯酚酸钠纳肛,效果不错 2、肌注退热药物,如复方氨基比林
3、冰盐水灌肠,也有很好的降温作用
如果高热40度伴有抽筋者,一定要考虑用冬眠药物,否则很难有效果。
冬眠药物为:
1、氯丙嗪和异丙嗪,各1mg/kg,肌注,效果不错。
四、综合退热
1、温水擦浴+口服泰诺林+安乃近滴鼻
2、来比林+地塞米松(哮喘或可疑病毒感染者慎用)
3、来比林+异丙嗪肌注(有哮喘或癫痫病者忌用)
4、柴胡+泰诺林+温水擦浴(适用较广,尤其G-6-PD缺乏者)
5、口服美林(含布洛芬)+温水擦浴(体温39度左右,家属不同意肌注和静推的)
6、使用以上办法后,高热不退的,氯丙嗪和异丙嗪,各1mg/kg,肌注+冰敷也可用鲁米那代替复方冬眠灵(即氯丙嗪和异丙嗪),最后也可考虑用地塞米松。
7、有抽搐者,首选安定+来比林+地塞米松+冰敷。有抽搐史者可早用鲁米那预防。

夏天,孩子容易发生腹泻,特别是岁以下婴儿更容易发生。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1800万。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二位常见病、多发病。
夏天,为什么孩子特别容易腹泻呢?这孩子的生理特点决定的。
孩子的胃肠道尚未发育成熟,特别是胃酸比成本低,杀菌能力差;再加上夏天过多地进食饮料,又稀释了胃酸,这样,病菌就不能过多地进食饮料,又稀释了胃酸,这样,病菌就不能被胃酸杀死,很容易闯过胃酸这一关,进入肠道而引起腹泻。
另外,儿童胃肠道中各种消化酶也比成人分泌得少,这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腹泻。再者是婴幼儿生长迅速,需要足够的营养,而这些营养物质又都要经过胃肠道来消化吸收,与成本对比,儿童胃肠道的负担相对较重,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夏天气温高,细菌容易繁殖,也是增加了感染的原因之一。
对于小儿腹泻的防治,近年来提出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观点:
提倡母乳喟养
母乳含有小儿所需要的多种消化酶和抗体,各种营养成分都非常适合儿童的消化和吸收,比牛乳及一切母乳代用品优越得多,而且卫生、经济、服务方便。母乳喟养可预防小儿腹泻。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若广泛宣传母乳喟养,全世界每年可100万婴儿免于死亡。
放弃奶瓶,改用碗勺喟奶油
因为奶瓶容易污染,不易清洗消毒,特别是橡胶奶头,很容易污染病菌,导致小儿腹泻。改用碗勺,污染的机会比奶瓶要少。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们不妨一试。
大力推广口服补液,提倡家庭治疗
造成小儿腹泻死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脱水和酸中毒,因而补充水和电解质的早晚及充分与否,往往决定小儿的生存死亡。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的“口服补液盐”(英文缩写PRS)是最经济、方便又科学的口服补液办法。每袋含有适当比例的糖、盐和碱(苏打),服务时每袋冲水250-500毫升(看包装大小),只要耐心地给孩子一勺一勺喟下去,就可以收到与静脉输液同样的效果。这种口服补液法在第三世界已救治了成千上万濒于死亡的儿童,被称为“生命之水”。在没有“口服补液盐”时按适当比例自制糖盐给患儿饮用。
不要滥用抗生素
目前小儿腹泻,应用各种抗生素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实际上小儿腹泻约一半以上为病毒所致,或者由于饮食不当引起。对这些原因引起的腹泻,抗菌药物不但无效,反而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乱,加重腹泻。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制剂、整肠生、培菲康、乳酸菌素片等。这类药物是以扶植肠道正常菌群为目的,通过生物拮抗作用,抑制病菌的生长,间接达到杀死病菌的效果的,而且无副作用的。当然对于严重的痢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也是必要的。
腹泻患儿不应禁食
以往患儿腹泻,比较强调限制饮食,或干脆禁食。理由是让胃肠道得以休息,并认为禁食后,腹泻会减轻。近年来,专家们认为禁食有害无益。特别是在腹泻大量丢失水分的情况下,会加重脱水和酸中毒;同时进食太少,小儿处于饥饿状态,会引起肠蠕动增加和肠壁消化液分泌过多而加重腹泻。所以,现在学者们认为,腹泻时不必禁食,应多补充水分,特别是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牛奶、肉汤之类。只要孩子能吃,精神好,给予适当的饮食,孩子即使腹泻次数多一些,也会逐渐好起来的。

携带乙肝病毒产妇可以哺乳

采取联合免疫,多重阻断方法后,携带乙肝病毒的产妇可以为婴儿哺乳。这是南京市第二医院一课题组近日得出的结论。 哺乳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调查表明,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中,60%~80%系母婴传播,而我国每年分娩的2000万产妇中,约有200万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些携带乙肝病毒的产妇能否为婴儿哺乳,一直是困扰产妇和医务人员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南京市第二医院以唐引荣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在两年预试验的基础上,从1997年开始,对300对母婴(母亲均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按自愿原则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进行临床研究。其中对母乳喂养组采取多重免疫阻断的方式,具体为:从怀孕第28周起到分娩,对孕妇注射不少于3次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降低母血中乙肝病毒的浓度,减少传给胎儿的可能;在婴儿出生后24小时之内和第15天,对其各注射1次乙肝免疫球蛋白,以增强婴儿对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在婴儿出生后的第1个月、第3个月和第7个月,为其各注射乙肝疫苗1次,让婴儿自身产生抵抗乙肝病毒感染的抗体。 一年半的随访表明,两组婴儿的表面抗体的阳转率和保护率无显著性差异,携带乙肝病毒的产妇喂养的婴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并未增加。提示在采取联合免疫,多重阻断方法后,乙肝病毒携带产妇可以给婴儿哺乳,以克服人工喂养对母婴双方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且可降低费用。 经江苏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查新报告,国内外未见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基因乙肝疫苗免疫来预防乙肝病毒通过哺乳传播的报道

乙肝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血液传播:主要包括输血及血制品、注射器针头及针炙、牙科及手术器械等医疗行为,纹身、纹眉、穿耳眼、做双眼皮、刮面等具有损伤性的美容行为。

2、母婴传播:指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期、分娩期、哺乳期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婴儿的一种方式。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有40%-50%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婴儿,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双阳性的母亲有90%-100%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婴儿。

3、性接触传播:男女性生活可通过精液、阴道分泌液传播乙肝病毒。

4、密切接触传播:家庭日常生活可造成传播的情况主要有:HBsAg阳性人的创伤出血、月经血、痔疮血污染家庭环境;与HBsAg阳性人共用牙刷、口杯、毛巾和剃刀;HBsAg阳性人同乳幼儿密切接触,尤其是口喂小儿。

但一般经水和食物是不会感染的。

对乙肝传播途径的认识存在误区,约50%的患者认为”共同进餐”及其它唾液传播方式会传染乙肝。这无形当中给乙肝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前面我们提到的关于乙肝歧视等社会问题是来源于很多人对乙肝疾病的不了解,突出反应在患者对乙肝传播途径的认识上。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传播途径存在误区,比如很多患者认为一起吃饭、工作、握手等都会造成乙肝病毒的传播。其实乙肝真正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及其它体液传播,一起吃饭、拥抱、工作等普通社会接触是不会传染乙肝病毒的

氨茶碱过量中毒该如何急救?
1、出现茶碱中毒症状后,首先要停药,给予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纠正低血钾,以稳定病人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功能。内服活性炭可减少药物吸收,加快茶碱的清除。如中毒症状严重,对症治疗又无效时,要采用血液透析疗法,迅速降低血浓度。
2、静推安定可以镇静止痉,可用速尿利尿减轻心脏负荷,护肝用能量合剂

小儿惊厥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有热惊厥,往往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如脑膜炎、脑脓肿、扁桃体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和菌痢等。另一类为无热惊厥,常发生在一些非感染疾病,如颅内出血、脑水肿、癫痫、脑发育不全、脑积水、小头畸形,以及营养障碍、代谢紊乱(如低钙惊厥)、低血糖症、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及某些农药中毒等等。

急救措施

1.小儿发生惊厥,也就是痉挛时,首先要镇静。不要大声哭叫或摇动小儿,也不要喂水,更不要给孩子吃药。要让患儿安静平卧,头向一侧,衣领松开。用布包着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间,以防痉挛时咬伤舌头。并可用指甲掐人中穴止痉。

2.如有高热,可在患儿的前额上放一块冷湿的毛巾,经常更换冷敷。也可用30-50%的酒精擦浴腑下、后背、头颈、大腿内侧2-3遍。

3.如果采取以上处理,痉挛仅不能平息,立即用安定止惊厥-吸氧,可用鲁米那加强抗惊厥,15分钟痉挛仅不能平息可再用安定.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如用上述止痉药物无效,改用异戊巴比妥钠静脉慢滴,惊厥停止后,立即停止使用。婴儿可同时使用维生素B6及硫酸镁。惊厥不易控制往往提示颅内器质性病变或严重中毒,宜积极对因治疗,同时给脱水剂防治脑水肿
4、除一般退热治疗外,可加用地塞米松
5、抗感染(有热惊厥)+腰穿(考虑颅内感染者)
6、CT头颅、查碱性磷酸酶及血钙、查血糖、腰穿(慎重,防止降颅压过快,导致脑疝形成)等,根据检查结果进一步诊治(无热惊厥)

注意事项

1.高热是引起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6个月-3岁的小儿,6岁后罕见。

2.痉挛平息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进一步观察及检查。

小孩的病是很难看的。就等于跟一个哑巴人看病。而且有不知道用动作告诉你。作为医生是要整体观念的,就是像有句谚语:“下定义比实践是更容易”。我是刚出来的医生,工作只有2年,现在自己单独值班,每次遇到自己棘手的病人,就像昨天在急诊遇到一个阵发性室上速的7岁小孩,心率170-180次|分,其它症状好。查体及辅助检查都显示上诉诊断。但由于自己怕用心率平,家属又不想住院,我请示上级过来看,他说急诊的她不住院,就让她,你也不要给她用药,后果她自负。当时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是好,还好病人经过我的一番处理,最后好了。我想如果真的一下出现了心率衰竭,最后死了,那则么办呀,我现在感觉有许多临床上的事,是要活用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7-02-07主治医师内、外、妇产、儿科试题
新生儿出生后肚子鼓得像「皮球」,感染性休克,原因竟是......
【育儿】猜疑的代价
护士资格考试历年高频考点800条(301
先休克,后过敏 ——过敏性休克抢救一例 ‖ 田丰辉
巴比妥类用药六项注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