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3】
阴囊出汗
[病案]梁某,男,40岁。 1988年1月24日初诊。患者禀赋不足,体质虚弱。常阴囊自汗,其汗不臭,整日觉身倦无力,嗜睡,四肢酸重,怕冷,下肢尤甚,腰痛如折,小便清长。阴囊触之如冰,出汗甚多,一日换三次内裤,面色黧黑。曾求医多处,罔效。舌淡胖苔白,脉沉弱。
[治则]温阳敛汗。
[方药]肉桂10克,附片10克(先煨2小时),淮山药20克,云茯苓20克,山萸肉10克,熟地10克,川断20克,金樱子20克,五味子10克,黄柏15克,泽泻15克,巴戟天10克,牡蛎20克。3剂之后,怕冷,之像骤减,四肢已不酸重,阴囊微冰,少许出汗,腰酸痛,余症如前。再宜温阳益气养阴。处方:五味子10克,黄芪20克,牡蛎20克,巴戟天10克,肉桂6克,菟丝子15克,金樱子15克,鳖甲10克,黄柏10克,杭白芍20克。连服5剂,病愈。随访二月,阴囊未见出汗。(见《辽宁中医杂志》1989年第9期)
[评析]病者素体虚弱,又长期阴囊出汗,致肾阴虚衰,不暖阴囊。治当先拟温阳散寒,配柔肝滋肾药熟地、山萸肉、淮山药、五味子,取其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之意,使阳生阴长,阳气充盈。二诊时病势已好转,因其阳气虚于前,肾阴受损于后,治则温阳益气养阴敛汗,使体比受损之阳气、阴精恢复正常,故阴囊汗症自愈。(马荫笃)
臭汗
[病案]张某,男,30岁,全身散发着一种臭气,下煤矿井后臭味更甚,上井洗澡,更衣后臭味不除,并感肢体困倦,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弦。
[治则]健脾燥湿,芳香化浊。
[方药]藿香9克,佩兰9克,木香6克,香薷9克,炒苍术9克,零陵香9克,白芷9克,檀香3克,草豆蔻6克。服6剂后,臭味完全消除。随访三年未见复发。(见《辽宁中医杂志》1982年第3期)
[评析]臭汗症多因脾虚胃热,脾虚生湿,湿蕴生热,湿热蕴结,内外合邪交织于肌腠,久之则腐,腐则生臭气。患者是煤矿工人,在井下劳动,井下潮湿闷热更致湿热内盛,湿盛则肢体困倦。方用藿香、佩兰、苍术、草豆蔻,檀香健脾燥湿,芳香开胃,和中化浊;香薷、白芷、零陵香辛开散风除湿,用木香行气,气行则水行,开其蕴结,并使香随气行。大队香药,共奏以香胜臭之效,使臭汗症愈。(李祥云)
冷汗
[病案]胡某,女,63岁。1982年10月24日就诊。经常自汗,遇冷加剧,冬季尤甚,病已十余年,现日趋加重,常汗出湿透棉衣,畏寒肢冷,头目昏眩,心悸气短,双手麻木感,口唇干燥,面目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益气补血,止汗固表。
[方药]当归24克,白芍15克,熟地30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生黄芪120克,肉桂10克,五味子15克,陈皮10克,炙甘草15克,浮小麦15克,麻黄根15克,桂枝10克,干姜3克,大枣5枚。服6剂汗出已减,再进服12剂病愈。为巩固疗效,原方6剂与两只母鸡共炖,弃药食汤肉,每日一次,每次一饭勺。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见《山东中医杂志》1986年第4期)
[评析]因冷而自汗者多因阳虚不敛所致。《内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现患者体弱,营血不足,阴不内守而虚越,卫气虚,阳失固护,腠理大开,如此一越一开则自汗出。患者遇冷,阳气更虚,阴血不足,遇冷虚阴更外越,故遇冷汗出加剧。现用人参养荣汤温补气血治其本,加用浮小麦、麻黄根止汗治其标,加干姜,桂枝温经通阳,诸药合用,标本兼治,相得益彰。(李祥云)
黄汗(一)
[病案]周某,女,48岁。1979年6月初诊。去年秋天劳动结束,在小河中洗澡受凉后,引起全身发黄浮肿,呈凹陷性,四肢无力,两下肢怕冷发凉,下肢无汗,上肢汗出,汗发黄,内衣干浸后呈淡黄色;下午低热,小便不利,腰部经常串痛烦躁。检查:肝脾未触及,血尿常规化验正常,测黄疸指数4,蛋白电泳,白蛋白47.8,α16.4,α27.8,β14,γ24,苔薄白,脉沉紧。
[治则]益气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30克,桂枝18克,白芍18克,米醋半茶杯。服6剂,全身浮肿消退,黄汗止,皮肤颜色转为正常。(见《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
[评析]黄汗为风水湿热互郁,交蒸汗液则黄,以汗水占衣,色如黄柏汁故名。黄汗之病因《金匮要略》云:“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今黄汗之治疗,是用《金匮要略》芪芍桂酒汤而获痊愈。方中桂枝发汗解肌,宣通阳气;白芍固表益阴;黄芪重用之以固其表,再用苦酒(米醋)取其酸收,以达通阳除湿,益气止汗之目的。(李祥云)
黄汗(二)
[病案]单某,女,60岁。1990年9月6日诊。三年前收麦回家,烦热汗出时用冷水淋浴,而后全身自汗,上身为重,白衣呈微黄色。之后汗出量多,其色深如柏汁,衣染桔黄色,伴口苦粘,乏力,气短,喘促,心悸,纳差,形瘦,但目无黄染。舌质红,苔黄腻,脉泥细涩。
[治则]清热利湿退黄,益气固表敛阳。
[方药]茵陈60克,栀子10克,黄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黄芪15克,白芍15克,煅牡蛎15克,麻黄根6克,浮小麦30克。4剂后汗少色浅。原方黄芪改30克,加五味子6克,续进4剂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见《四川中医》1991年第12期)
[评析]本例黄汗与黄疸型肝炎之黄汗不同。本案乃湿热风蕴,熏蒸肝胆为本;气虚津亏,卫外不固为标。系湿热郁遏于里,汗出色黄,而两目巩膜不黄。医者以清热利湿退黄兼益气固表敛阴法治之,收效较速。(吕志连)
汗血(一)
[病案]吴某,男,29岁。1990年11月4日初诊。汗出色红伴乏力已二个月,衣衫皆染,色红不退,刮取之呈粉红色。口干欲饮,心烦阵作,睡纳可,二便调。各医院化验检查均属正常。刻诊苔薄白,脉弦细和缓。
[治则]益气摄血,育阴生津。
[方药]太子参10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枸杞子10克,丹皮10克,防风10克,生黄芪12克,白芍12克,早莲草30克,生龙骨36克,生牡蛎30克,浮小麦40克。服4剂,乏力好转,活动后无明显汗血。续以原方5剂巩固,随访未见发作。(见《四川中医》1993年第1期)
[评析]本例为心脾气虚不摄之象,故治守“善治血者,不求有形之血,而求无形之气”。以生黄芪、白术、太子参益气固摄;当归、白芍、早莲草,枸杞子育阴养血;浮小麦、生龙骨、生牡蛎敛汗固涩,更以防风、丹皮祛气分血分之邪,配黄芪而固摄兼收。全方补中有疏,散中寓补,共收全功。(吕志连)
汗血(二)
[病案]杨某,女,35岁。1990年10月16日初诊。前额面部至发际、两手背至肩部汗出红如樱,染衣巾,驱干及下肢汗出如常。病已二年,久治无效。未见红肿、斑疹、紫癜,无痛痒及肌肤破损,汁液无腥臭。每于紧张汗出较多,伴口臭,口渴欲饮,消谷善饥,便秘馊黄,月经如期量多、色黯红,舌红,脉滑数。血小板与出、凝血,时间正常。
[治则]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水牛角120克(先煮2小时),生地30克,生大黄10克(后下),赤芍15克,丹皮25克,白茅根15克,炒山栀15克,黄芩炭15克。5剂后,汗出少。前方加旱莲草15克,五味子6克。共服21剂,汗液减少,色变浅,终至汗液正常。以防后患,改服玉女煎加蒲黄、丹皮炼蜜为丸,每服9克,日2次,服药一个月。随访一年,未复发。(见《江西中医药》1993年第2期)
[评析]汗血即为肌衄,又名脉溢,血自乇孔出。病因有肺热、胃热、肝火、气血亏虚等不同,本例一派阳明热盛,腑气不通而火壅于上,致胃热炽盛,迫血妄行,不循常道而渗于肌肤, 故以犀角地黄汤加,使血凉热清,胃火从下出而愈。(吕志连)
顽固盗汗
[病案]陈某,男,27岁,1982年3月17日就诊。连续盗汗达十年之久,几经治疗未愈,每夜大汗淋漓,不仅衣衫被褥湿透,且棕棚因潮湿而霉烂坏掉,后改用铺板亦因潮湿久渍,而板面也变形不平,可见其出汗量之多。无分寒暑,从不间断,冬甚于夏,多多纷扰,汗时衣被湿尽,汗后畏寒盛。纳便尚可,余无不适。1978年曾患过急性肝炎。
[治则]活血化瘀,佐以固摄酸敛。
[方药]当归10克,桃仁9克,红花9克,赤芍10克,生地15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五味子5克,乌梅6克,枣仁10克,玉屏风散10克(包煎)。服14剂后症情有所改善,每日出汗次数减少,汗量亦少,只在前胸背后及二小腿处。原方又服14剂后,曾有三天无盗汗,其余数日虽有汗,但衣衫基本不湿,汗后由畏寒转怕热,夜梦亦少,出汗时间山凌晨1~2时转至4~5时,症似由阴转阴之兆。仍宗原方加丹皮9克。又服7剂后,汗出已止。原方巩固之,(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9期)。
[评析]本案乃属久汗瘀阻,营卫失调,气虚津耗,腠理不固所致。《医林改错》中有治“天亮出汗”的病例,故仿用血府逐瘀汤意加味调治,活气化瘀,调和营卫,酸敛止汗而得满意疗效,(黄宣能)
自汗重症
[病案]王某,女,64岁。1984年11月9日就诊。曾因精神刺激引起不寐已二十年,甚者彻夜不眠,身体虚弱,迎风易感冒,近来又严重自汗,汁出先心烦不舒,继则汗山如雨,汗珠大如豆粒,一次发作约持续2分钟,轻则3~5天,重则每日发作一次,以头、面、颈、背、腋下为甚,汗出后倦怠乏力,时时感冒,舌红少苔,脉浮扎数。
[治则]调和营卫。
[方药]熟附子9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甘草6克,大枣5枚,生姜3片。服10剂即汗出减少,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以后又续服10剂药病愈。二年后随访,偶有复发,每当汗出服上方2~3剂即可愈。(见《山东中医杂志》1987第5期)
[评析]患者长期不寐,身体虚弱,营卫失和,卫气昼行于阳则寤,夜行于阴则寐,卫阳不足,运行失常,则友寐不安,阳不卫外,则肌表疏漏,营阴外泄,故汗出恶风,《伤寒论》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桂枝附子汤主之。”今患者即服用该方,桂枝汤意在调和营卫,附子回阳固表止汗,如此治疗,腠理致密,故自汗重症治愈,(李祥云)
五更汗
[病案]胡某,女,56岁。1989年10月6日诊。七年前患过伤寒,治后热退而汗出不止,又服玉屏风散后汗止,但每于五更仍有汗出。多方求治不效。刻诊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每晨五更时不管寐寤均见汗出,汗出时有畏风感,汗出15分钟左右自行停止,苔薄白,质红,脉弦细。
[治则]和解少阳,透泻郁热。
[方药]柴胡24克,黄芩12克,党参12克,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红枣12枚,煅牡蛎20克,瓜蒌仁15克,5剂后心胸渐觉开朗,汗出濈濈。原方柴胡改15克,加黄芪30克,续进8剂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见《四川中医》1991年第11期)
[评析]五更汗甚为少见。本例乃长期来邪热未得透泄之故。五更为少阳木气旺盛之际,少阳病得肝木旺气相助,正邪相争,有欲解之机,故五更汗出,发有定时。医者击中病机,投小柴胡汤加味,使内外宣通,上下调达,三焦疏利,气机和畅,久病霍然而瘳。(吕志连)
半侧头面多汗
[病案]杨某,男,53岁。1984年5月24日诊,右侧头而多汗已八个月,从鼻中线以右头面部10×10厘米皮肤汗出,如水流漓,动则尤甚,余处无汗。伴口苦头晕,鼻中发热,右半侧肢体麻木,四肢乏力,溲黄便干。曾服桂枝汤、玉屏风散及西药皆不效。诊见颜面发红,右胁下及脐周有压痛感,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实。
[治则]清泻里热,固表止汗。
[方药]大黄12克,芒硝9克,枳实9克,牡蛎60克,黄芪60克。3剂后泻下秽物较多,头汗而止,诸症悉平。(见《陕西中医》1985年第10期)
[评析]本例半侧头面多汗,临床报道罕见。医者辨为阴明腑实之症,里热迫劫汗液上蒸。故以大承气汤峻下,荡涤肠中之热,使腑气通畅,头汗辄止,又加黄芪、牡蛎以固表敛汗,故收效甚速。(吕志连)
半身汗出不止
[病案]郑某,男,43岁,1983年4月3日初诊。近月余每天左侧半身汗出不止,无其他不适。服过谷维素、维生素类药无效。患者素体肥胖,无恶寒发热,但汗出后全身不舒,舌脉无明显异常。
[治则]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红枣4枚,服3剂后,症状大减。继服3剂,半身汗出止,全身不舒感消失,随访六年未复发。(见《江西中医药》1990年第4期)
[评析]身体或左或右半身出汗,中医用之汗出偏汛、本例辨为营卫不和为根本原因,营卫失和才使体内调节机能失调,使偏左(或偏右)半身汗出。《中医临症备要》认为,“偏左或偏右半身汗出,多因气血不固……气血不调,不是止汗所能收效,用十全大补汤加减,助阳固卫。”用十全大补汤之类,最终也是通过营卫和调而达止汗目的,故本患者纯以桂枝汤服6剂而愈。(吕志连)
半身盗汗
[病案]刘某,男,50岁。1989午1月诊。因感冒后,每于晚11时至次晨2时,右半身汗出,已一月余,伴乏力,心烦,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虚弦。
[治则]调和阴阳,通达营卫。
[方药]柴胡9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8克,炙甘草6克,生牡蛎30克,生姜4片,火枣5枚,4剂后症减,续服3剂而愈。嘱用补中益气丸调理善后,(见《浙江中医杂志》1990年第3期)
[评析]本例乃外邪未解入少阳,子时为阴阳衔接之时,阴阳不顺,估卫不和而致右半身汗出。故用小柴胡汤调和阴阳、通达营卫而愈(吕志连)
无汗症(一)
[病案]蒋某,男,28岁。1977年7月12日就诊。患者自幼即患无汗症,暑天烦热难忍,伴低热口干,肌肤干燥,肢麻,甚则作痛,溲多且清,满舌裂纹,苔剥,脉弦细数。多年来进服中,西药物无效。
[治则]益气养阴,清燥润肺。
[方药]生石膏30克(先煎),玄参12克,知母9克,鸡苏散30克(包煎),太子参15克,生地12克,葛根9克,山药9克,桑白皮12克,阿胶9克(烊冲)。服7剂皮肤潮湿,有出汗感。效不更方,原方又服7剂,汗出如常人。病愈。1978年夏天随访,汗出如常,肌肤湿润,低热亦退。(见《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析]无汗症临床少见。今患者自幼汗闭,脉症分析,属肺气,肺阴不足之故。肺气虚不能宣散皮毛,肺阴不足,汗源缺乏故为汗闭。方用清燥救肺汤加鸡苏散加减,方中加用葛根解肌疏表,加用淮山药固肾气,以止渗利过甚,小便过多。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清燥润肺之功,使肺阴充足,汗液有源,肺气足而宣散皮毛,故汗出溱,肌肤湿润,病愈。(李祥云)
无汗症(二)
[病案]张某,男,21岁。于1963年3月起,全身出汗减少,且日益加重,天热时,全身皮肤发红,干燥无汗。劳作后更甚,甚至体软无力,心跳加快,烦躁。冷天或阴凉天气,则症状减轻。某院皮肤科检查,病理报告认为汗腺存在,但输汗管闭塞,周围有轻度炎症浸润,经多方治疗未效。诊见患者颧部微红,口唇鲜红,时值盛夏,除鼻尖、口唇周围,腋下皮肤湿润外,全身皮肤干燥无汗,身微热(体温37.5℃)倦怠,心跳不宁,失眠梦多,大便干苦,喜温饮,舌苔薄白,脉浮细而数。
[治则]清金保肺,养阴润燥。
[方药]皮尾参6克,麦冬12克,川贝6克,杏仁9克,玄参12克,阿胶12克,火麻仁15克,陈皮4.5克,桑叶9克,枇杷叶9克,甘草4.5克。上方服4剂后,全身皮肤略湿润,诸症亦稍减轻。先后诊治8次,原意出入共服39剂,全身出汗如常,面、唇潮红已退,大便调和,诸症平息。活体病理切片复查:除真皮和汗腺周围有少数炎性细胞浸润外,余无特殊发现。汗腺管闭塞已通。六个月后随访,未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11期)
[评析]本病是由燥伤阴,津液不足所致。肺为水之上源,主皮毛而司治节。今上源之水告竭,故皮肤干燥无汗。又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则津液不能下润,故大便干燥而结。且汗为心之液,心肺同居上焦,肺金不能生水以济心火,势必心阳上亢,心阴不足,故见心跳、心烦不寐等症。用清金保肺,养阴润燥,仿清燥救肺汤意,是为辨证精当,用药确切,因此收效甚捷。(黄宣能)
无汗症(三)
[病案]李某,男,17岁。1978年6月6日初诊。幼年有鼻衄史,身体瘦弱,皮肤不泽,舌淡,脉大而虚,神志清晰,无寒热象,口渴不贪饮,饮食及二便正常。几年来,冬春好过,夏秋难熬,酷夏季节,更因无汗而皮肤灼热,颜面潮红,息粗声促,到处求医,迄未见效。
[治则]沃焚清热,宣肺养血。
[方药]太子参20克,石膏60克,山药15克(代粳米),知母10克,甘草6克。6剂后虽未见明显变化,主诉精神较前见爽。上方虽有沃焚之力,但缺乏宣肺之品,原方加麻黄6克,生地15克,杏仁10克。继服至7月15日,虽仍无汗,但皮肤已有润泽感,面红灼热减。选三拗汤合当归补血汤同用:麻黄7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黄芪20克,当归6克。4剂后,上半身先有汗,又用2剂,下半身亦有汗。从此未再用药。追访一年无反复。(见《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评析]该患者有鼻衄病史,素体瘦弱。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因此患者长期无汗之主要原因是阴竭,贫血。初诊方缺乏宣肺之品,嗣后以三拗汤合当归补血汤,辛温解表之麻黄辅以甘温走表之黄芪,生地配合当归,互济共助,辛温甘润同功,使津血充足,阴阳调和,阳加于阴则汗出矣。(马荫笃)
无汗身痒症(一)
[病案]李某,男,40岁。1978年3月初诊。患者全身起风团样皮疹,无汗身痒,有焮热如蚊咬样感,口干欲饮,胃纳不佳,大便如羊粪。经中西医治疗数月未愈。舌红中心光剥、无苔,脉象细数。
[治则]益胃生津,祛风凉血解表。
[方药]党参18克,北沙参30克,玉竹24克,生地18克,麦冬15克,元参15克,土茯苓30克,忍冬藤18克,白蒺藜9克。服4剂后,身焮热刺痛感基本消失,风团疹,身痒未除。上方加白藓皮,续服4剂,身痒除,风团未消。上方去白蒺藜,白藓皮,加丹参15克,再服3剂,汗出痒止而愈。
[病案2]黄某,女,70岁。1978年7月初诊。患者全身瘙痒无汗,四肢及背部瘙痒较甚,面与四肢浮肿,神疲乏力,纳差腹胀,暖气则舒,大便3~4天一解,小便混浊。经中西医治疗数月无效。舌淡有黄浊苔,脉滑数,重按无力。
[治则]补益中气,消滞化湿。
[方药]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桑寄生18克,防风9克,谷芽12克,大腹皮9克,陈皮6克,白蒺藜9克,炙甘草6克。服8剂后,微有汗出,身痒减轻,肢肿略退,胃纳渐增。以后略有加减,去防风,桑寄生,加地肤子12克,白藓皮12克,麦芽12克,茯苓15克,草决明15克等。一共服药28剂,患者诸症均除,(见《新中医》1980年第1期)
[评析]两例均属胃虚无汗身痒。一因胃阴不足,无津作汗,肌失濡养,一因胃气虚弱,阳虚不能化律作汗,肌失温养。病案1因无汗阳气怫郁,郁久反成水湿,故用土茯苓、忍冬藤、白蒺藜等祛风除湿,方中加党参益气以强津液复生,最后加丹参配生地活血养血以消疹块而治愈。病案2是中气虚弱,脾虚水湿潴留则肢肿,胃虚不化则食滞,故虚中有实,在补中益气药中加消滞之品。方中有玉屏风散之意,原治表虚自汗,今治无汗是因中气不足,表气不固和阳虚不能化汗之因,故用之有效。(李祥云)
无汗身痒症(二)
[病案]施某,男,43岁,1980年6月25日初诊。全身无汗已四个多月,心中烦闷而热,遍身肌肤有烧灼感(腋下体温38.5℃),胸背、臂部有鸡皮疙瘩,有针刺状瘙痒,面色深红,额上青筋浮露,齿干,舌质红、苔薄滑9微黄,脉浮数。曾在香港及国内多家医院诊治,行各种化验检查未见异常,进服中西药物无效,诊断为内分泌功能失调。
[治则]通阳发汗,调和营卫。
[方药]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甘草4克,杏仁10克,生姜3克,大枣4枚,干浮萍6克,鲜葱白7个。服6剂,鼻部汗珠出,继而额上微汗出,余处无汗。再进3剂,全身汗出濈濈,诸症随之渐消,病愈。随访二周,一切如常。(见《新中医》1982年11期)
[评析]患者无汗,但胸背臂部起鸡皮疙瘩。有如太阳伤寒麻黄汤证或葛根汤证,但无恶寒身疼,亦无项背强,无汗而心中烦闷与阳明病无汗、心中懊恢、湿热郁蒸于内略相似,然无小便不利之现象。分析病因该患者系寒闭肌表,阳气怫郁,导致营卫失调。故治以通阳解表,调和营卫。用麻桂各半汤加味,仅服9剂,数月之疾,霍然而愈。(李祥云)
口舌不辨五味
[病案]白某,男,64岁。1981年12月7日初诊。十多天来,五味不辨,食糖不知甜,食醋不知酸,食盐不知咸,纳少,口时流涎,疲乏无力,脉弦滑重按无力,舌淡休胖,苔中根白厚腻。脉弦滑,重按无力。
[治则]补脾祛湿。
[方药]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陈皮9克,木香9克,半夏9克,苍术9克,六曲9克,炙甘草3克。6剂后,食醋已知酸味。原方加干姜9克,继进20剂后,食糖,醋,盐均己知味,病告痊愈。(见《河南中医》1983年第1期)
[评析]本案分析:脾开窍于口,脾气虚弱,不能上养其口,故口不知味,脾主运化,脾气不足,运化无力,故纳少,胃以降为和,脾气亏损,胃气上逆,故口时流涎;脾气虚弱,不能温养形体,故疲乏无力,舌淡体胖、苔中根白厚腻,脉弦滑重按无力。此均为中气虚弱,寒湿内停之象。本例应用健脾和胃之法,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以补助脾气,脾气充足,能运化消磨水谷,并补益中气,温养形体,且逐散寒湿。脾气足能上通于口,故口能辨五味矣。(马荫笃)
口甘(一)
[病案]曹某,女,成人。1981年5月20日就诊。自感口中口甜已十余日,四肢乏力,腹胀纳差,舌淡,苔白腻,脉濡弱。
[治则]健脾益气,芳香化浊。
[方药]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苍术6克,法半夏6克,陈皮6克,广木香3克,砂仁3克,甘草3克。服3剂病愈。(见《湖北中医杂志》1982年第6期)
[评析]口甘属脾瘅的范畴,《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该患者为脾失健运,浊邪上犯所致。今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起益气健脾,芳香化湿之功效,奇病治愈。(李祥云)
口甘(二)
[病案]王某,女,54岁。1979年3月某日就诊。平时自觉口甘甜如含蜜糖,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心悸怔仲。病已三年,舌红、少苔,脉细弱。曾服用芳香化湿之中药无效。
[治则]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方药]归脾丸,每次一粒,一日2次,服十天口甘消失,时有心悸多梦,再连续服用三个月,病愈。随访五年未复发。 (见《山东中医杂志》1987年第4期)
[评析]口甘症古人称为脾瘅。“治之以兰”,即是用芳香清化之藿香、佩兰等治疗。然而本案遵古人教诲投以芳香化湿之品无效,细辨证,患者心悸怔忡,全身乏力,心脾两虚,故改用归脾丸治之,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心血足,脾气健,运化如常则病治愈(李祥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24】
经方人注意了!这里有2则治汗的高效验案。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选方
什么叫气虚?+中医补气养生+夏季汗多需补气 无汗补血不可缺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治疗体会
不同过敏性鼻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