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56个民族的手绘服饰之美

1、汉族
【简介】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 " 华夏 " 的中原 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 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 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 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 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2、阿昌族
【简介】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和梁河县。阿昌族自古以擅种水稻而闻名。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汉文史籍曾记载的 " 峨昌 "," 娥昌 "," 莪昌 " 或 " 阿昌 "," 萼昌 " 等,都是对阿昌族不同时期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长期和汉,傣等民族交错杂居,所以阿昌人一般又能讲汉语,傣语。
【服饰】阿昌族聚居于云南。阿昌族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男子缠藏青色包头。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 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3、白族

【简介】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 贵州、湖南等地。由于白族风俗尚白,历史上曾 有 " 白人 "、 白王 "、 白史 " 之称。 " " 新中国成立后, 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大多数白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工具。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 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 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 秀作品。
【服饰】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4、保安族
【简介】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是保安族的 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作“回回”,“保安回”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家庭生活习俗及社 会等方面与当地回,东乡等民族大体相同。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牧业和手工业。很早就会冶铁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被称作“保安刀”。
【服饰】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 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保安族的腰刀很有特色,制作精美,是保安族人人喜爱之物。

 5、布朗族
【简介】布朗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沿澜沧江中下游西侧的山岳 地带,主要聚居地是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动海县布朗、 打洛等山区,云县、镇康、德、双江、耿马、澜沧、墨江、景东等县亦有部分散居或杂。布朗族聚居地群山起伏,气候暖和,降水较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服饰】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 脚裤。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6、布依族
【简介】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 镇宁等 10 个县 ( 市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布依语和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布依 族过去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解放后,人民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布依文。布依族地区山青水秀,自然风光多姿多彩,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服饰】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 红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 长衫,戴瓜皮帽。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

  7、藏族
【简介】藏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分布于辽阔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 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 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 族自治州。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方言、康方言、 安多方言 3 种主要方言。藏文系参照梵文某些字体于公元 7 世纪前期创制,经过三次修订发展而来,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通用至今。
【服饰】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为肥 腰、长袖、大襟长袍,穿这种肥大的衣服夜间可以 和衣而眠,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又便 于起居,白天气温上升,便可脱出一条臂膀,方便 散热。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 风度。妇女通常梳发辨,戴头饰和发套。各地男女均穿氆氇或牛皮靴。

 8

、朝鲜族
【简介】朝鲜族生活在我国东北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毗邻的长白山地区。这里群山耸立, 峡谷纵横,风光一绚丽,山的主峰-——白头山是我国东北地的第一高峰,海拔 2744 米。著名的旅游胜地 天池宛如一块剔透的碧玉,镶嵌在顶峰上,传说每年都有天上的仙女来这儿沐浴。天池北侧有一个瀑布,浩浩清流悬空而落,犹如白练垂天,银龙飞舞。长白山脉是鸭绿江、图们江和松花江的发源地。奔流不息的海兰江、布尔哈通河、嘎呀河、珲春河、 古洞河等碧波如染、婉蜒回环,滋润着长白山麓的广大地区。这山灵水秀的地方,这就是朝鲜族的家乡。
【服饰】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除日常服装外,还有周岁礼服、结婚礼服、丧服等各种礼服。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好象彩虹在身。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朝鲜族男子常穿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多穿鞋头尖而跷起的船形胶鞋。

 9

、达翰尔族
【简介】达翰尔族主要生活在中国内蒙古地区的呼伦贝尔盟和东北地区的嫩江两岸,从事农 业和畜牧业、渔猎业。 达翰尔 " 是 " 耕耘者 " 之意。 " 达翰尔族人相传祖先居住在东北地区,清朝时被调到西域,从而在内蒙古一代一代定居下来,会说蒙古话。在新疆长期和哈萨克族人杂居的达翰尔族人都会讲哈萨克话,而孩子们多数进入汉语学校学习,因此精通语言,被称为 " 天生的翻译 "。
【服饰】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 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多的民族之一。达斡尔族的服装式样以袍式为主,为便于骑马,袍前后两面开衩。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达斡尔族妇女的发式和装饰品各地不一,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布包头,有的戴头饰。

 10

、傣族
【简介】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边境的弧形地带,西双版纳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傣族历史悠久。在汉代,傣族先民称为 " 滇越 ",清代多称 " 摆夷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都从印度字母脱化而来。长期以来,聪明智慧的傣家人用这些文字,记载着傣族深渊的文化和历史。傣族有 " 旱傣 "," 水傣 "," 花腰傣 " 之分,不同的装饰代表着其支系的服饰文化。
【服饰】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 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 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 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 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

11、徳昂族
【简介】徳昂族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德昂 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是德昂族的 先民。新中国成立后称崩龙族,1985 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名为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基本与傣族相同。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昂语支。不少人通晓傣 语,汉语或景颇语。
【服饰】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西南部,其 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德昂族男子多穿蓝、黑色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青年男子戴银项圈等饰物。妇女上着蓝、黑色上衣,下着筒裙,在腰部佩戴数个腰箍。

12、东乡族
【简介】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 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乡族,历史上被称为 " 东乡回回 "," 东乡蒙古 "," 东乡土人 " 等。 泛指古代中亚一带的穆斯林。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东乡族。东乡族语基本上同蒙古语相同,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通晓汉语,汉文。
【服饰】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挂腰刀、烟荷包。妇女多穿圆领、大襟、宽袖的绣花上装。下穿套裤,裤筒后面开小衩,裤筒、裤脚有镶或绣的花边。喜庆节日则穿绣花裙,绣花鞋。男子戴平顶无檐白、黑软帽。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戴遮住全部头发的丝绸盖头。少女和新婚者戴绿色,婚后及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妇女的首饰以银制耳环及手镯、玛瑙珠子为主。

13、侗族
【简介】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侗族的名称,最早 以 " 仡伶 ",后曾出现 " 峒蛮 "," 峒苗 "," 峒人 ", " 洞家 " 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 称 " 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0 世纪 50 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服饰】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临地区。侗族服饰分为南北两种类型。生活在北部地区的侗族男子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妇女上着无领衣,银珠大扣,下着裤。南部的男子多穿对襟衣,裹绑腿,头缠亮布;女子上着紧身衣,下着百褶裙,或上着短衣,下着长裤,盛装时着鸡毛裙。侗族妇女喜爱银饰,以多为美,以重为贵。

14、独龙族
【简介】独龙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 龙河两岸的河谷地带。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如“独龙”, “迪麻”等。 “俅人”,“俅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独龙族。千百年来,独龙河谷与外界处于半隔绝 的封闭状态,保留着较浓厚的原始社会末期特征。独龙人从事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采集和狩猎在家 庭副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部分通晓汉语。
【服饰】独龙族世代聚居于云南的独龙河两岸。 独龙族喜欢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既有古朴的山林风韵,又有现代时装魅力。独龙族男女均喜欢用染色红藤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妇女头披大花毛巾。

15、俄罗斯族
【简介】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市等地, 其余的散居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等省区。中国的俄罗斯族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他们最初是 在18世纪末叶由沙皇俄国迁来的。 进入19世纪,又不断有俄罗斯人迁入新疆等地定居,当时他 们被称作 “归化族” 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并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力,正式改称为俄罗斯族。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在社会上,他们都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中,在与本民族人交往时他们也讲俄语,使用俄文。
【服饰】我国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的移民和苏联归国华侨的后裔,其服饰较多地保留着俄罗斯人的传统特色。男子多穿长及膝盖的套头衬衫和细腿裤,头戴呢帽或皮帽。妇女上穿粗布衬衣,外罩一件无袖、高腰身的对襟长袍,下着长裙。

16、鄂伦春族
【简介】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 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新中国成立后, 统称为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
【服饰】鄂伦春人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之中,创造了适合森林游猎的狍皮 服饰文化。鄂伦春族服装以袍式为主,有皮袍、皮裤、皮坎肩、皮帽、皮手套等。冬季男子普遍穿前后开衩的长袍,妇女也穿长袍,但女袍比男袍长,不是前后开衩,而是两侧开衩。春秋和夏季多穿去毛的光板袍皮短袄和皮裤。

17、鄂温克族
【简介】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族生活的地 区,处于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过去是 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鄂温克族。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有自己的语言。 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服饰】鄂温克族世居于额尔古纳河以南的广阔地区,由于各地生存环境的差异,各地鄂温克人有着不同的服饰文化特点。鄂温克人对服饰的制作和穿着比较讲究,无论男女衣服,其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等镶边装饰。男子一般都要束上腰带,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行为;妇女平时可以不束腰带,但劳动时也要束上。鄂温克人喜爱蓝色的衣服。鄂温克族的皮靴上饰有精美的图案。

18、高山族
【简介】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其余散居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有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 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
【服饰】高山族男子衣饰类型,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巾等。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雅美人服饰简单,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19、哈尼族
【简介】哈尼族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自称很多,有 " 哈尼 ", " 卡多 "," 豪尼 "," 碧约 "," 布都 "," 白宏 " 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 语言,无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20 世纪 50 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服饰】哈尼族男子上穿对襟衣、下着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 妇女服饰主要为棉布的衣裙和长、短裤。哈尼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蓝靛将衣服再染一次。

 20

、哈萨克族
【简介】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哈萨克族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的 " 乌孙 "。 " 哈萨克 " 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厥语的一些游牧部落。" 哈 萨克 " 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至今。据民间传说,意为 " 战士 ",或 " 白色天鹅 "。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 族。现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
【服饰】哈萨克族男子穿套头式衬衣,喜欢在衬衣外套穿坎肩,冬季穿不带布面的羊皮大氅或大皮袄,下穿皮裤。妇女着名色连衣裙。夏季,外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则罩棉衣。哈萨克 人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种类、式样很多。

21、赫哲族
【简介】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4245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两县,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个民族乡。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 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 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 立后, 统一族名为赫哲, 意为居住在 “东方”及江 “下 游”的人们。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有不少语汇与满语相同。现在40多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大多已不会说民族语,通用汉语。赫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过去曾信仰过萨满教。
【服饰】三江流域的丰富野生动物资源造就了赫哲人独特的渔猎文化,其众多的鱼皮服饰 构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赫哲族人将鱼皮熟制后,用来缝制上衣、套裤、靰鞡 ( 一种鞋 )、腰带等,上衣较长,式样类似旗袍,主要是妇女穿用。赫哲族妇女比较注重发型和首饰,喜欢戴金、银、铜、玉 的耳环和手镯等。

22、回族
【简介】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 13 世纪蒙古人 3 次西征 后大批东迁的,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 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服饰】回族衣饰简单,老年男性一般穿黑色或灰色长衫,或低领对襟衬衫;中年人穿对襟白衬衫,外套黑色坎肩,着白裤子;妇女穿大襟右衽衣服;年青人除参加宗教仪式外,大都穿与汉族相同的服装。回族男子普遍戴白色或黑色的小圆帽,称礼拜帽,或用白毛巾和白布裹头。妇女戴盖头、披头巾。盖头的颜色依年龄而有别,在服饰的颜色上,回族人崇尚白色,视白色为洁净之色。由于回族分布广泛,受当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在服饰上表现出不同特点。

23、基诺族
【简介】基诺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基诺族是 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 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由于多种原因,基诺族的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直到 50 年代初期,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是其传统的耕作方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万物有灵。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 过去多刻竹木记事。典型的民族服饰是砍刀 布和尖顶帽。
【服饰】基诺族男子一般穿白色圆领无扣对襟衣,下着 及膝宽腿裤,裹绑腿,喜用长布包头,戴耳环。妇女穿圆领无扣、镶七色纹饰的短上衣,内衬紧身衣或盘三角形刺绣胸兜,下穿前开合短裙,头戴披风式尖顶帽。

24、京族
【简介】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渔业为主,以农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 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 等地定居,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新中国成立后, 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服饰】京族的传统服饰以衣裤型短装为主,既简洁美观,又适宜涉水乘船的水上生活。 妇女上身内挂一块菱形遮胸布,外穿紧身、窄袖 短上衣,下穿肥大的黑色或褐色长裤,节日时喜穿旗袍式淡色长外衣。

25、景颇族
【简介】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先后出现了 " 峨昌 "," 遮些 ",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 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20 世纪末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服饰】景颇族男子大都穿对襟衣和制服裤,头缠两端缀有红绒线球的白色头巾。妇女都穿黑色圆领大襟或对襟短上衣,衣领周围和前胸处缀满银泡银链,下围右侧开合的红色筒裙,束腰带。

26、柯尔克孜族
【简介】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北 部的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县。柯尔克孜族世代过着以游牧为主,兼事农耕的生活。柯尔克孜族,清代,沿用蒙古准噶尔语,称之为 " 布鲁特 ",意即 " 高山上的居民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实厥语族。 开始创制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许多柯尔克孜族人已兼通维吾尔语文和哈萨克语文。
【服饰】柯尔克孜族男子的典型衣着,是上穿白色套头衬衫,外穿交领长衣 (“袷袢”), 下穿长裤。女子着连衣裙,外套紧身坎肩,下着灯笼裤,外出时穿“袷袢”。柯尔克孜族男子戴各种颜色的圆顶小帽,女子戴红色圆顶花小帽或扎头巾。

27、拉祜族
【简介】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 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 治州。拉祜族源于古代氐羌系统。清代文献中被称 为 " 倮黑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拉祜族。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和傣语。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后来,在原有的字母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推广使用。
【服饰】拉祜族男子多穿 圆领对襟短衣,宽腿长裤,包头或戴青布便帽。妇女服装有两种类型:一是黑布长衫,两边开衩齐腰部,衣襟上嵌有银泡或银牌,下着长裤;另一种是小开襟、圆领、齐腰短上衣,下着筒裙。拉祜族喜欢黑色,服装大都以黑布为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拉祜族男女均喜戴银饰。

28、黎族
【简介】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黎族由古代越人发展而来,与 " 百越 " 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 普遍使用,沿至今日。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黎族是最早的纺织先民。
【服饰】由于地处亚热带和热带,长夏无冬,黎族服装亦无季节之分。 男子多穿无领对襟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穿圆领对襟的上衣,下着筒裙。

29、傈僳族
【简介】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
 

 30、珞巴族
【简介】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 称呼,意为“南方人”。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 语族。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服饰】门巴族男子穿藏式氆氇长袍,外穿长及腹部的黑色贯头坎肩,背一块野牛皮。妇女穿麻布圆领对襟窄袖上衣,外披一长方形披肩。妇女们喜戴多串五颜六色的项链

31、满族
【简介】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满族历史悠 久,可追溯到 2000 多年前的肃慎人。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 " 女真 "。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 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1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服饰】满族服饰高雅华丽,满族服饰的基本式样为袍式、立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袢、两侧开叉。男子服装以长袍马褂为主,妇女衣装也以袍褂为主,褂有别于男装的短马褂,是与袍齐长的长褂。努尔哈赤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故满族人所穿的袍服被称为“旗袍”。除了旗袍和马褂外,满足人还有独具特色的坎肩,满族的坎肩镶有花边, 绣有花卉图案,做工精致。满族妇女的头饰很有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是一种黑色扇状头冠,上面以绢 花或珠宝装饰,称为旗人的礼冠。满族妇女的鞋为木质底,底高达15至20厘米,其底上宽下圆,形似化盆,俗称“花盆鞋”。

32、毛南族
【简介】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毛南族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毛南族自称 " 阿南 ",意为 " 当地人 ",说明他们是该地区的土著居民。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 有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义拼记过毛南语的民歌等,称 " 土俗字 "。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现通用汉文。
【服饰】毛南族服饰简洁朴素,男女都喜欢青色和蓝色的右襟上衣和宽管长裤,女装有花边装饰,成年妇女还喜戴围裙。

33、门巴族
【简介】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门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于世界屋脊喜马拉 雅山东南,13世纪错那以南的门隅地区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在政治,经济,文 化,宗教上与藏族有着密切联系,长期使用藏历,藏币。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 门隅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门巴族。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藏语支。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语,藏文。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服饰】门巴族男女都穿赭色氆氇长袍,束腰带,头戴褐色圆顶小帽,足穿氆氇制成的皮靴。妇女在袍外加一条白色圆筒围裙、背披一块小牛皮或山羊皮。妇女们盛装时均戴各种首饰。

34、蒙古族
【简介】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 " 逐水草而迁徙 " 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 " 草原骄子 "。
【服饰】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蒙古袍的特点是袖长而宽大,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摆不开衩。袍子的边缘、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 图案或虎、 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蒙古族男子多喜欢穿兰色、 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蒙古人认为, 象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佩挂首饰和戴帽是蒙古族人的普遍习惯。男子多戴各色扁帽,已婚妇女多戴“顾姑帽”,另外还有袱头,即包头。腰带是蒙古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用 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 骑马时又能保持身体的稳定,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 蒙古靴分为布靴和皮靴,布靴柔软轻便,皮靴防水抗寒,是蒙古人民的杰出创造。

35、苗族
【简介】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 ( 约占苗族总人口的50%),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省 ( 区 )。 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 苗族自称 " 牡 "," 蒙 "," 摸 "," 毛 ",建国后统称为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服饰】苗族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地区。苗族男子着对襟或大襟上衣,下着大裆裤,盛装时则穿绣 大花彩色“百鸟衣”。苗族妇女多穿短上衣、百褶裙或宽脚裤,衣料多为蜡染。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妇女盛装时必佩银饰,昂贵且繁多。

36、仫佬族
【简介】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90%聚居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 族多自称"木冷 ","伶人", 即 清代有"姆佬"之名。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仫佬人民的意愿,统称仫佬 族。以信奉道教为主。也信佛教。仫佬族属汉藏 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服饰】仫佬族服饰简朴,尚青色。男子多穿对襟上衣、 长裤,头戴六片三角形合成的碗形青布帽;妇女 穿大襟上衣、长裤,姑娘梳辨,婚后结髻。

37、纳西族
【简介】纳西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丽江地区纳西族自治县,宁蒗、水胜、维西、 中甸、德钦、在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量分布。纳西族历史悠久,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支系有渊源关系。自称 " 纳 "、" 纳西 "、" 摩梭 " 等。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纳西族人民创造了灿烂古代文化,使用过自己的象形文字,明末清初,接受了汉族文化,汉文便逐渐为纳西族人民普 使用。
【服饰】纳西族男子服装与汉族基本相同,而女子服饰则具有本民族的特色。有些地区女子上穿彩色布镶边的上衣,下着双层百褶裙,用牦牛尾毛掺在头发内,梳成粗大的假发辨;有些地区的妇女则上穿大褂,外套坎肩,下着长裤,梳发髻戴帽或包头。

38、怒族
【简介】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泸水, 福贡,贡山,兰坪县。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与僳僳族长期共处,怒族人民普遍会讲僳僳语。
【服饰】怒族男子穿麻布长衫,束腰带,下着及膝长裤,裹绑腿,蓄发包头。怒族妇女穿右开襟上衣,外加黑色或红 色坎肩,下着长裙,梳辨,以青布或花布包头。

39、普米族
【简介】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当地民族杂居。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 或“培米”(“白人”) 之意。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普米族有 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普米 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 道教和藏传佛教。
【服饰】普米族男子穿麻布短衣和宽裤,披白羊皮坎肩。 妇女着白色短衣,套黑褐色绣花坎肩,穿长裤或百褶裙,包头。男女均喜戴各种饰物。

40、羌族
【简介】羌族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县。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 另一说为藏语支 )。 分南、北两种方言。许多人懂汉语。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
【服饰】 羌族男女皆穿麻布长衫,外套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男衫长过膝盖,女衫更长一些。羊皮坎肩,晴天毛向内,两天毛向外,可以防寒、遮雨。女服的领边、襟边、袖口、腰带常绣有各种 花纹图案。羌族尚白,以白为吉,以白为善。

41、撒拉族
【简介】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州县。 撒拉族,早在元朝时,其先民 -- 中亚撒玛尔罕人 经新疆长途跋涉迁徙循化,后与周围的藏, 汉, 回, 蒙古等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称 " 撒拉尔 "" 撒拉回 " 等是汉人对他们 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 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的乌古斯组。由于和邻近的汉,回,藏等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无文字,通汉文。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其生活习俗大体与回族相似。
【服饰】撒拉族男子头戴白色或黑色圆顶帽,上穿白色衬衫,外套黑色坎肩,束腰带,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冬季穿皮袄。妇女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外套坎肩,下穿各色长裤,戴头盖。

42、畲族

【简介】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人口63.0378万(1990第四次人口普查)。1984年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较集中的地区建有57个民族乡。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红薯,小麦,油菜,烟叶为主。畲族居住的山区生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服饰】畲族服饰在明清时代,闽,浙,粤,赣等地基本相同。男畲族服饰女“无寒暑,皆衣麻”,都说他们“男女椎髻,跌足,衣尚青、蓝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理路状”。

 

43、水族
【简介】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 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 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 江,从江等县。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 水族的远祖是古代 " 百越 " 的一支。唐宋时与壮 侗族各民族一起被统称为 " 僚 "。北宋时在水族 地区设 " 抚水州 "。" 水 " 族之称,最早见于明代 史籍。新中国成立后,水族被正式定名。水族语 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水族先民曾创制 过自己的文字,称为 " 水书 ",其形状类似于甲 骨文和金文,但只有 400 多个单字,且多用于巫 术活动。
【服饰】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妇女穿青黑蓝色圆领历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穿绣青布鞋。

44、塔吉克族
【简介】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时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经是祖国西陲帕米 尔高原这块土地上的主人。从公元前二世纪起,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通,这里便成了东 西丝路的孔道。数千年来,塔吉克人不断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了自己颇具特色的历 史与文明。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服饰】塔吉克族男子多穿套头的衬衣,外穿长外套 (“袷袢”),束腰带。妇女穿连身裙,上套布肩,下着长裤。塔吉克族男帽呈高筒圆形,妇女戴圆顶绣花帽。塔吉克妇女喜欢佩戴各种首饰。

45、塔塔尔族

【简介】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当数散居在布尔 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塔塔尔族史称“达旦”,“鞑靼”,“达怛”等。20 世纪初起,该族部分人迁入新疆,遂成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服饰】塔塔尔族男子穿宽袖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坎肩或黑色长衣,下穿窄腿长裤,头戴绣花小帽。妇女多穿有宽大荷叶边的连衣裙,外套深色坎肩或西服上衣,头戴小花帽,喜欢戴首饰。

46、土家族
【简介】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自 称 " 毕兹卡 ", 意为 " 土生土长的人 "。 新中国成立以后 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土家族 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 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服饰】土家族男子穿短衣和宽大的裤子;妇女穿筒裙或百褶裙,戴各种首饰。

47、土族
【简介】土族是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 治县, 被称为 " 土族之乡 ", 土族人大都居住在这儿。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土族之乡便是互助县。关于土族的先祖,学术界尚无定论,大多数倾向于吐 谷浑说。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族,在 4 世纪初迁牧 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肃南部,后逐渐建立吐谷浑王国,公元 663 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王诺曷钵避走凉州 ( 今甘肃武威 ),后又迁居今宁夏,其部属之一部分散居祁连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县一带。后来经过与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 初时形成土族,史书上称之为 " 土人 ",互助土族 则自称 " 蒙古尔 "," 察汗蒙古尔 "。土族具有十分 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故事众多,歌谣丰富。
【服饰】土族男子,春夏秋三季多穿小领、斜襟长袍或高领白色短褂,外套大襟黑色或紫色坎肩,下着长裤,冬穿皮袄。妇女身穿高领或翻领斜襟长衫,两袖用五彩布或彩绸拼制而成, 外套坎肩,下穿百褶裙。土族妇女梳发辨,以珊瑚、松石装饰,然后再戴上织锦毡帽,美观漂亮。土族妇女的耳环下垂五色珠,并在珠上结穗子。

48、佤族
【简介】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佤族自称 " 阿佤 ", 是周秦时期 " 百濮 " 的一支。清代有 " 嘎刺 "," 哈瓦 "," 卡佤 " 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 称佤族,意为 " 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过去长期 用木刻和实物记事。20 世纪 50 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 " 圆圈舞 ", " 舂碓 " 等。 圆圈舞 " 不分男女老少, " 舞者手拉手, 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
【服饰】佤族男子上身穿黑、青布无领短上衣,下身穿宽而短的大裤脚裤子。 用黑、 白或红布包头。 青、喜戴银镯。 女子多穿无袖紧身短衣,下穿红、黑色横条纹筒裙,小腿包腿布。多披发,以银箍或竹藤圈勒额束发,戴各种银饰。佤族人在颈、臂、腰、腿上戴若干竹圈或藤圈。

49、维吾尔族
【简介】" 维吾尔是 " 民族自称。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 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 ( 今新疆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 一。
【服饰】维吾尔族男子通常内着衬衣,外穿宽袖对襟、无领无扣的长袍,俗称“袷袢”,下 穿长裤,束腰带。妇女内着长及膝的各色衬衣,外穿宽袖连衣裙。维吾尔族服装使用的纺织品中最具特色 的是“艾得丽丝绸”,这是一种富有浪漫色彩的衣料。维吾尔族男女外出时,尤其在节日、歌舞时必须戴绣 花小帽。这种小帽俗称“朵帕”,不仅是装饰品,还是贵重礼物。

50、乌孜别克族
【简介】乌孜别克族分散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和北部,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和睦相 处。乌孜别克族源于 14 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 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撤马尔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乌孜别克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陆经商,往来 频繁,络绎不绝,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渐在新疆一些城镇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 语族西匈语支。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通晓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乌孜别克 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舞蹈,优美轻快。
【服饰】乌孜别克族男子多穿套头衬衣和长及膝盖的长衫,下 着长裤。妇女多穿宽大多褶的连衣裙,不束腰带。乌孜别克族男女老幼都戴各式各样的绣花小帽或素面小帽。乌孜别克妇女还喜欢佩戴各种首饰。

51、锡伯族
【简介】锡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锡伯 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16 世纪编入蒙古 " 八旗 " 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 稳定的农业经济。18 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 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 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锡伯族以勇武骑射著称。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 -- 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服饰】锡伯族男子喜穿两边开衩的长袍马褂,戴圆顶帽,束腰带。妇女多穿开衩绣花长袍,或多褶连衣裙,外套短坎肩。

52、瑶族
【简介】瑶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因其生产方式, 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篮瑶, 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20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成了他们的统称。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
【服饰】瑶族服饰的特点是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男子一般上穿短衣,下着长短不一的裤子。妇女服饰分为三种:一是大襟上衣,束腰着裤;二是圆领短衣,下着长短不一的百褶裙,三为穿长衫下着裤。瑶族妇女的头饰多种多样,颇具特色。

53、彝族
【简介】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 " 诺苏 "," 纳苏 "," 聂苏 " 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 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 支,有 6 种方言。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至今使用 花包头是彝族的典型服饰。
【服饰】川滇大小凉山的彝族,男子穿大襟右衽、窄袖上衣,下着长裤,女子上着大襟右衽 衣,下着百褶裙。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彝族, 男子穿对襟上衣,着长裤,女子穿大襟上衣,着长 裤,戴银饰。彝族人具有尚黑、敬火、尚武的传统 文化心态, 在其服饰中也有反映, 彝族人以黑为美,以黑为贵。

54、仡佬族
【简介】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以农 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 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仡佬族历史悠久,商 周至西汉时期的 " 百濮 ",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 " 濮 "," 僚 ",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 仡僚 ", " 葛僚 "," 仡佬 " 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 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 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 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 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 佬语。
【服饰】仡佬族男子多穿对襟短衣、长裤。妇 女穿大襟短衣、长裤,青年妇女喜穿褶裙,衬衣 外套坎肩,头顶一方块头巾,额顶用一绸带束住。

55、裕固族
【简介】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9 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纥。他们与邻近各族交往相处,逐渐形成为一个单一民族。裕固族自称”尧乎尔”。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裕固族。裕固族现使用三种语言,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在风俗习惯上近似藏族。
【服饰】裕固族服饰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男女均 穿高领、大襟、右衽长袍,着长裤。男子系红、蓝 色腰带。妇女穿的长袍,在衣衩、袖口、衣领、襟 边上绣有花边和图案,外罩一件用大红、桃红、翠绿缎子缝成的高领坎肩,束腰带。裕固族妇女头戴 嗽叭形红缨帽,并戴各种头饰。

56、壮族
【简介】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 " 布壮 "," 布土 "," 布侬 ", " 布曼 "," 布雅依 " 等 20 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 统称 " 僮族 "。后来改为 " 壮族 "。壮族有本民族的 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古文字 是 " 模仿 " 汉字《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 语语音一致的 " 方块壮字 "。20 世纪 50 年代,根据 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一种全民族能够接受以拼 音字母为基础的壮字。目前仍在推广使用。
【服饰】壮族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男子服装几乎与汉族服装相差无几,只是腰间束带而已;妇女服 装多用花边装饰,腰间束围裙,裙装逐渐被裤装代替。 壮族妇女普遍包头和佩戴银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俗风情|中国瑶族:源自远古,延续千年
艳丽多彩的撒拉族服饰
西藏服饰艺术
瑶族——最古老且最长寿
课外知识阅读-中国56个民族简介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特殊服饰、代表食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