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明河南 浪漫七夕——与国画的约会 不失为一种美的享受

       今天正值农历七月初七,旧称农历七月七日晚为七夕,这一天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好日子。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文化的主体,就是位于中国四大传说之首的“牵牛织女”故事。这个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告诉你个秘密,据考究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河南的南阳,牛郎织女传说被列为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顺便告诉你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也起源于我们河南。

      汉水最大的支流白河环绕南阳,素有“天汉中白水”之称,形似“牛郎织女传说”中的河汉、天汉、银河。据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楚辞》地名考”引萧詧《愍时赋》:“彼南阳之旧国,实天汉之嘉祉。牛郎织女传说中南阳城西二十里之“牛家庄”(又称桑林)位于白河西岸,应合了南朝梁殷云的《小说》所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废织紝,责令归河东。    

      ”根据古今流传的故事发生地,我们仍可以在南阳城西二十里处寻到古时的桑林及相关遗迹、风俗和传说。桑林与桑庄在全国各地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版本中,要么没有交待故事发生地,而交待故事发生地的,几乎都指向了“南阳城西二十里有个牛家庄……”或“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    

      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主要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今人谈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凄美动人,在中国的历史上,在民俗、文学、美术、戏曲等各个领域,有关七夕的各种作品可以说是蔚为大观。北宋画家燕文贵据说曾作《七夕夜市图》,画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由安业界北头向东头潘楼竹木市一带的风俗景物, 状其浩穰之所,至为精备 ,可视为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创作的先声,可惜此幅《七夕夜市图》早已失传。在一年一度的七夕来临之际,翰墨书画选出关于“七夕”的中国画,让我们在国画中感受“七夕”。

           五代 佚名 《乞巧图》  现存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此唐宫七夕乞巧图以鸟瞰式构图描绘贵族妇女们在庭院中设宴乞巧的景象。

五代 佚名 《乞巧图》局部

五代 佚名 《乞巧图》局部

宋 赵伯驹《汉宫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人物虽小,然姿态婀娜。人物之结体较修长,为南宋典型风格,非要有高超之技巧不可。

明人仿仇英《汉宫乞巧图》卷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我国古代民间流行在“七夕”时妇女向织女星求智巧的习俗。图中妇女梳高髻、环髻等,穿襦裙装,有的披帛,有的着腰裙,有的佩带结。

清 陈枚《月曼清游图册》

表现了宫廷贵妇们“桐荫乞巧”的华贵场面

清 任颐 《乞巧图轴》

此幅描绘的则是民间女子简朴的乞巧场景。作者通过刻画女子们关切地瞩目碗中月影的神态,准确地表达出她们渴望成为能工巧妇的迫切心情。

清 丁观鹏 《乞巧图》 上海博物馆藏

此卷用白描写出七夕夜间庭院中妇女们燃烛斋供的情景。

清代汤禄名《七夕图》

清  费丹旭 七夕图轴

               傅抱石 《七夕》

               当代 邢玉强  《归园田居图》

男主人荷锄而归,一头憨厚的老牛,见证了和美的一家

       从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七夕乞巧相当隆重,现在,七夕节的许多古老习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社会上出现了只知道情人节不知七夕节的迷茫。我们应更多关注、挖掘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并结合现代生活,把这些文化资源重新整合,赋予它们新的涵义,让“七夕节”根植于人民群众生活的土壤中逐步成长,并更好地传承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
中国的情人节||王元
具有中国元素的情人节
七夕乞巧--彦子
从“七夕”说起:中国历史上的节庆民俗流变丨近代史论语
中外七夕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