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可染丨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2016-04-15 08:37


和恩师齐白石

导 读

李可染先生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引西入中与融合中西,激活并发展丰富了山水画的民族传统,树起了山水画划时代发展的一座丰碑。

李可染原名李永顺,1907年出生于徐州一个平民家庭。入小学时,国画老师王琴舫看到李永顺出众的绘画天分,称赞他:孺子可教,素质可染。遂取学名可染。今年的3月26日,是李可染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18年前的12月5日,是李可染辞世的日子。2007年的这个岁末,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

雨亦奇 李可染 1954年 44×59cm

“为祖国山河立传”

“为祖国山河立传”是李可染的夙愿,而李可染在现代中国画领域的开拓性贡献,正是他那被誉为“李家山水”的山水画。早在1942年,在重庆的李可染就认识到要从事中国画革新,必须具备对传统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因此确立了“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用最大勇气打出来”的基本路径。在《谈对中国画改造的看法》一文中,李可染提出了“改造中国画首要第一条”:“必须挖掘已经堵塞了六七百年的创作源泉。什么是创作源泉,古人说是‘造化’,我们现在应当更进一步的说是‘生活’。” 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是李可染的断然选择。20世纪50年代,他展开了大规模的写生,每一次写生都倾注了自己对中国画发展的冥思苦想。1954年,时年47岁的李可染与张仃、罗铭赴江南写生三个月。李可染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自励,他自释“胆”者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者是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这两句印语也成为了李可染一生对待艺术和做人的座右铭。1956年,李可染进行了一次行程数万余里的写生。他自述到:“这次写生,时间长达七、八个月之久,遍历太湖、杭州、绍兴、雁荡山、黄山、岳麓山、韶山、三峡、重庆……”他后来说:“没有1956年,就没有后来的作品”。这一次写生,从“对景写生”发展到了“对景创作”。1959年,李可染又南下桂林写生。此后人们发现,桂林山水成为了李可染后来百画不厌的题材,也构成了“李家山水”的重要风格来源。

家家都在画屏中 李可染 1954年 40.5×44cm

嘉定大佛 李可染 1956年 59×43cm

“李家山水”给人一种山势扑面而来的感觉。李可染摒弃了传统山水画的“留白法”,他喜欢满构图,如有空白也常常会用大段的题款加以补足,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构图大多取的“平远法”在“李家山水”这里也一变为“仰视法”,山体因此显得顶天立地。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世纪可染--纪念李可染诞辰一百周年艺术展》的展厅里,三幅《万山红遍》因为其鲜艳的颜色而显得十分抢眼。人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李可染大部分山水画都是“以墨胜彩”(吴作人评语),而借“黑”出奇正是李可染山水画变革的一大独创。在光线处理上,李可染则借鉴西画的测光、逆光手法来表现山的神秘与雄浑。受老师黄宾虹的影响,李可染“惜白如金”,在“李家山水”中,瀑布、梯田、小屋的高光留白总能成为画中的“点睛之笔”。李可染的学生、中国著名国画家范曾有这样一句评语:“于中国山水画史上,有两艘锦缆宝筏--李可染和傅抱石,已然被公认为黄宾虹以后不争的伟大存在。”。李可染独创的富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李家山水”,形成了“黑、满、重、亮”的崭新山水画图式,将中国山水画的变革向前推了一大步。

德累斯顿暮色 李可染 1957年

麦森教堂 李可染 1957年 48.5×36cm

“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画之”

人们喜爱的还有李可染笔下的牛。李可染的牛,同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并称为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李可染画牛始于20世纪40年代。他曾在《自述》中回忆了自己画牛的起始:“1941年后,文委会(李可染)的工作告一段落,我有较多的时间恢复对中国画的研究。当时我住在重庆金刚坡下村民家里,住房紧邻着牛棚。一头壮大的水牛,天天见面。它白天出去耕地,夜间吃草、喘气、啃蹄、蹭痒,我都听得清清楚楚。记得鲁迅曾把自己比作吃草挤奶的牛,郭沫若写过《水牛赞》。世界上不少有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把自己比作牛。我觉得牛不仅具有终生辛勤劳动、鞠躬尽瘁的品质,它的形象也着实可爱,于是以我的邻居作模特,开始用水墨画起牛来了。” 从此,李可染画牛不断,直到生命结束。 1980年,在人民画报社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李可染受邀欣然为人民画报作画以示纪念。可染先生赠给我们的画正是以牛和牧童为题材。画面上,两个天真活泼的牧童分别坐在牛背上,似乎正在对话,简单几笔画成的两头牛看形神兼备,有一种让人莞尔的可爱之气。画的上方,可染先生题跋曰:“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牵犁驾车,终生劳瘁。事农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肉,无不有用。形容无华,器宇轩宏,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画之”。细细欣赏眼前的这幅画,品味着这些朴实的句子,我不禁对老舍先生的一句话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极爱那几笔抹成的牛啊!” 爱牛的李可染还为自己的画室取名“师牛堂”,这个开始于1979年的斋号,一直被使用到可染先生生命终结之时。可染先生爱牛,而他自己更是以牛的吃苦精神感动人们。他称“我是一个苦学派”。

人在万点梅花中 李可染 1961年 57.5×45cm

鲁迅故乡绍兴城 李可染 1962年 62×44cm

“我是一个苦学派”

李小可在回忆父亲李可染的文章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1940年,林风眠先生住在重庆金刚坡的一间破旧房子中画画,条件极为简陋。父亲经常会带点便饭去看望老师,每次去都看到林风眠先生在画画,从未间断,每日都画几十张,画完的画,堆在身后,直摞到屋顶。父亲常对我说,人们往往只看到林风眠先生一气呵成的惊人之作,却不知他背后付出的代价。” 正像李可染感叹林风眠的辛劳付出一样,我们也被李可染的苦学精神所打动。“峰高无坦途”、“废画三千”、“学不辍”、“白发学童”是他喜欢的印语,这也正表达出他的苦学精神。即算在失去创作自由的“文革”期间,他仍然借助风景图片和风景画册进行“山的研究”,并以无比坚忍的毅力,发愤练习创出了被自己戏称为“酱当体”的书法。李可染说:“我不是依靠什么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是一个苦学派”。以苦学精神认真求艺的可染先生终于登上了可以鸟瞰世界艺术原野的高峰。然而,晚年的李可染却对夫人邹佩珠说:“我这一生从未做过好梦。每次做梦都在爬山,眼看爬到高头了,又总是摔下来,从梦里惊叫吓醒。” 晚年的李可染开始思考东方文化复兴的长远课题。1989年12月5日上午,他坐在北京寓所的画室里和大家继续商讨着“东方既白”的话题。刚刚谈开,他突然头一偏,仰靠在了沙发背上。在画坛辛勤耕耘了近70年的李可染因心脏病猝发而再也没有苏醒过来,享年82岁。就在生命结束前十天,他还把在京的弟子们召来,告诉他们:“我要变,变得吓你们一跳!” 李可染自述片段:我不画花卉,但是跟齐白石老师十几年,学习他作画态度、笔法,学习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构图经营。

万山红遍 李可染 1964年

树杪百重泉 李可染 1982年 79×110cm

我自己读书不够,学习不够,头发白了,感觉自己还是个小学生。

“我身体不好,若是在10年前,我还可以有更大的变化。我画了将近70年的画,一直在前进。有人说:'李可染还要再跨进一步',我说:'跨进一步是可以的,但不能跨到西洋那里去。'” 中国画到今天仍是蒙尘的明珠。中国画的水平是很高的。有一次看中国画和别国友邦的联展,感到水平差距很远。回来以后,我就请王镛刻了一方图章:“东方既白”,是借用苏东坡《前赤壁赋》的结尾一句:“不知东方之既白。”东方文化复兴的曙光一定会到来,中国画会在世界上占很高的地位。

(梁夙芳 来源:《人民画报》2007年第12期 )

无尽江山入画图 李可染 1982年 67×111cm

漓江山水天下无 李可染 1984年

春雨江南圖 李可染 1986年 89x53cm

投资创造价值,价值引领投资

与20万艺术品爱好者共同领略艺术之美

微信丨ciaaart

邮箱丨ciaaart@126.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可染: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李可染画瀑布
李可染艺术精品展开幕 四大篇章兼具崇高与纯真
河山如画 无涯惟智--山水画欣赏
六个角度读懂李可染的黑白山水
师生一起看名作(之李可染绘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