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牧溪《远浦归帆图》:虚幻的山水世界,唯有本心是真实

原创 拾画书房 2020-04-19 23:44:39

拾画笔记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是清晰明确的。山是山,山中有林,林中有鸟;水是水,水中有草,草中有鱼。可是,在牧溪和尚眼中,世界却是朦胧的,是模糊的,是无色无相的。读《远浦归帆图》,我们或许在那两片孤帆中看到了我们自己,而这个朦胧的世界,或许也正是我们所历练的世界。一切都是虚幻的,却唯有“归心”是真的。这大概就是牧溪和尚直指本心的画意。

中国绘画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形式,即禅画。什么是禅画?似乎很难给其一个准确的定义,就如同我们今天依旧无法给文人画一个准确的定义一般。禅画有几个基本的特性,通常我们说,禅画的“意境深远”、“笔简意繁”、“画中有禅”等。即便如此,这些依旧无法让人对禅画描绘出一个清晰的轮廓。事实上,禅画和文人画有很多的重叠。历来被推崇的诸如文人画代表倪云林、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等也有被视为“禅画”的作品。

我们谈禅画的代表画家,大抵离不开南宋画家牧溪和尚。南宋牧溪和尚,俗姓李,佛名法常,禅画的杰出代表。传有作品《老子图》、《观音猿鹤图》、《烟寺晚钟图》、《远浦归帆图》、《六柿图》等。但是,大多作品散落海外,特别是日本。牧溪和尚的作品在过去不大受重视,我想这可能和禅画不够文人气不够优雅有关。禅画注重的是画家的个性,而不大重视技巧。文人画所说不是以技巧取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文人画家们历来都十分重视技巧的打磨。由此,禅画中的过分的追求个性,反倒成为了一些评论家口中的“粗恶”了。

牧溪《观音猿鹤图》

元代美术鉴赏家汤垕在其《画鉴》说:“近世牧溪僧法常作墨竹,粗恶无古法。” 明代朱谋垔在著作《画史会要》中说:“法常号牧溪,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人物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妆饰,但粗恶无古法,诚非雅玩。”两位理论家对牧溪和尚的作品都给出了同样的一个“粗恶”的评价。牧溪不像文人画家那般可以在一个具有一定话语权的圈子里活动,其作品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实属正常。然而,这种具有特别个性的作品形式却在日本深受好评。牧溪和尚的作品传至日本后,在日本引起了一股牧溪研究热潮,牧溪和尚甚至被日本人视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

《远浦归帆图》为《潇湘八景图》之一。“潇湘”这一意象在中国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潇湘山水”的出现,或许是与宏大的帝国山水对立的,它具有更强烈的私人属性,属于性灵的山水篇章。潇湘山水并非是指今天的“潇湘洞庭”,而是泛指一种江湖的情调与雅趣。牧溪和尚以“潇湘”为旨,融禅理于画,可谓画中有禅,禅中有画。今读《远浦归帆图》,只为见本心。

牧溪《远浦归帆图》 现藏日本京都博物馆

一、《远浦归帆图》:烟岚中的无相世界,或是一个本心的世界

牧溪《远浦归帆图》,纵32.5厘米,横112.7厘米,纸本水墨,现藏日本京都博物馆。这是一幅画面语言格外简洁的作品。虽然《远浦归帆图》可能是根据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演化而来的,但是类似李成、郭熙那种平远的景致已经不太明显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空濛的烟雨所笼罩的江水两岸。创作者不是和景物保持一个平行的视觉,而是站在了景致之外去洞悉一个烟雨山水世界。

整幅画面的构图极有可能取法了南宋较为流行的马夏传统的那种边山边水的构图模式。画面的重心被安置在画卷的左边,且以相对较为实的景进行画面的内容交代。河对岸的山,无论是近些的还是稍远的,都浸染在一片烟岚之中。

牧溪《远浦归帆图》局部1

山体的表现几乎不使用线描,以急速的笔触渲染出一个山的物象世界的基本面貌。河对岸山下的树,如同简化了的印象主义式的意象。而山的脊背上,十来个墨点显得非常奇怪。这些大大小小的墨点颜色较山体以及山下的树都要深得多。在中国画中,“墨点”也是一个经常被画家所使用的意象,可以是一座山,可以是一朵花,可以是一片森林。而在《远浦归帆图》这幅作品中,这些突兀的墨点则更像是在为观者提供一扇进入虚幻世界里的法门。

远山向右边延伸而去,至画卷中间位置,山的轮廓已然和江面上的烟岚融为了一体。是山还是岚,画家大概也不想呈现出一个泾渭分明的山水世界。是山,也是岚,山在岚中,岚笼山形。但是,若是我们如果将视线拉近到画面之中,我们或许会发现一种不同的观画视角,这种视角所产生的感受有点类似于赵无极在他的油画中所展示出来的天地宇宙之意蕴。

牧溪《远浦归帆图》局部2

牧溪《远浦归帆图》局部3

画面的下方左半部,画一块三角陆地区域。四棵枝干尚且清晰的树和周围面目无法分辨的草木混糅在一块。最右侧的一棵树的左侧,画家别出心裁地画上了露出半截的房屋。屋前的旗杆和周围的树保持着相同的姿态,它们正被从画卷右方的风吹得飘向左侧。房屋前有两人,其中一人的身旁放着担子,两人有着较为清晰的肢体语言。从整个画面的画意来看,可以推测这是一处提供过往的行人歇脚的旅店或者酒肆之类的地方。

循着风的方向移动我们的视线,来到画卷的右侧的江面上,两只鼓着船帆的船只一前一后地向着画卷的左方驶去。船只的面目依旧是朦胧的。除了船帆,我们甚至无法分辨清楚船体。整个江面此刻看起来分外平静,然而,我们知道,这种平静也是虚幻的,是不真实的,拨开烟岚,或是一江翻腾的江水。

全卷所呈现出来的潇湘意味十足,我们对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无法通过画迹去追寻,但是牧溪和尚的《远浦归帆图》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潇湘山水的理解方式。这种理解大概离不开牧溪作为僧人所赋予的禅思。水墨这种独特的介质,遇到禅,便是一个无相的世界,而我们相信,这个无相的世界或是一个本心的世界。

牧溪《远浦归帆图》局部4

牧溪《远浦归帆图》局部5

二、虚幻的山水中,唯有归帆的本心是真实

画面中没有画出风的形象,却处处给人以一种疾风扫过的感受。江水中鼓起风帆的两艘船,在风的催促中,从一个不确定的,更加虚幻的远山远水中驶向一个稍显确定的此岸。对于杨帆的船来说,此刻是彼岸,船的彼岸或是虚幻中的真实。而站在观者的角度看,此岸则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牧溪和尚抛弃了南宋所塑造的精细用笔传统,而追求一种如同禅家“不立文字”一般的洒脱与智慧;同时,在这幅画卷中,我们又似乎能够读到某种不安定,或者说动荡的情绪。关于牧溪,史料极少,关于其具体的生卒年月也不确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牧溪经历过宋元之交。由汉人建立的帝国瞬间在元人的铁蹄下灰分湮灭。一同湮灭的还有汉人知识分子,包括汉人僧侣心中过往所依赖的传统。

牧溪《远浦归帆图》局部6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牧溪写《远浦归帆图》的时间,但是从这个角度上看,或许可以读到牧溪和尚心中同样有着一份来自传统的羁绊与幻灭。这片山,这片水,此刻无不陷在看不见的疾风之中,山是模糊的,水是模糊的,树是模糊的,世界宇宙尽在模糊的幻灭之中。可是,即便如此,那两艘扬帆的船,像极了仕途追寻传统,渴望回到曾经起航的彼岸。

所谓“归帆”,或是“归心”,即便此时的世界已然是模糊的。从禅家的眼光看,这个世界本是无相模糊的。摈弃了线描的牧溪,在画面中始终不在于呈现由线条构建的确定山水世界。融合了大量水分的墨,在纸中渲染出来的,是禅家的世界,是本心的世界。

如果要给禅画一个具体的参照,或许牧溪和尚的作品是最好的对象。“禅中有画,画中有禅”大概说的就是牧溪和尚的画。读读牧溪和尚的《六柿图》、《莲燕图》、《叭叭鸟》等作品,或许可以更深有体会。

牧溪《六柿图》

牧溪《莲燕图》

牧溪《叭叭鸟图》

三、莫忘本心,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我们在生活中或许会有这样的经历,面对一个多年不见的朋友,稍加闲聊,我们或许会对朋友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是没有变。这里的“没有变”我想大概就是本心没变吧。

最近一首《少年》火遍全网,歌词中写道: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没有一丝丝改变

时间只不过是考验

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眼前这个少年

还是最初那张脸

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

这首歌之所以打动了这么多人,大概是因为简单朴素的一句“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勾起了每个成长后的我们太多的回忆。而“少年”所代指的不正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心”么。曾经的我们,或许有着改变世界的本心,或许有着救死扶伤的本心,或许有着戎装保家卫国的本心,或许有着以笔为刀的本心。

时间像开水,我们的本心就如同杯中的茶叶,最初冲泡时的茶香四溢,到最后被冲泡得索然无味,本心终究成了口中的那股留香,而杯中的茶水,寡淡无味。成年人的世界,有很多无奈,有很多不得已。当我们处在一个独处的时刻,或许,我们才会卸下往日里裹在身上的一切,像少年那般哭,像少年那般笑,像少年那般静静地睡去,在梦中寻找少年时的本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牧溪《潇湘八景之远浦归帆》(传)
牧溪画的一套中国名胜图,被日本奉为上品,日本画家一度忘我竞绘
他是津门画坛领头人,画风清劲,独树一帜,感谢分享转发
亚坤夜读丨听“枢“⑰米芾与长沙八景台(有声)
王洪潇湘八景之《远浦归帆》
【元曲三百首】落梅风·远浦归帆 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