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陆广莘:特立独行的医学实践

  作者/常宇 ⊙ 编辑/闫立彬

  导读:中国中医药报记者常宇同志七年前曾亲临陆老家,对其进行采访,然后写下此文,编者读罢顿时感觉陆老的形象跃然纸上。其实也只有深入了解陆老后才能发现他的“卓尔不群、特立独行”,惜矣,陆老已于去年仙逝,谨以此文再次缅怀为中医事业付出了一生的国医大师陆广莘。

  陆广莘:卓尔不群,特立独行

  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陆广莘是一个非常和善的老人,当记者找错了陆老家门时,他亲自下楼去接;当他得知记者还饿着肚子,非常过意不去,告辞时执意要记者带上家里的糖果。

  但当你“触摸”到这位亲切慈善的老人的思维时,不得不佩服他卓尔不群的见解和特立独行的医学思想——中医临床有效但用实验方法证明无效,只能说明实验有问题;医学不是科学,科学也不应成为霸权,医学不必拜倒在科学脚下,中医更是如此;中医的医学模式要比西医高明得多,决不是需要西医弯下腰来拉兄弟一把的境况,也没有必要永远跟在人家后面跑;中医需要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卓尔不群的医学见解

  陆老笑称自己是少数派,不过他的医学观点正渐渐被哲学界、科学界、医学界所接受。而很多人也说,中医西医的学科特点、模式、发展等这些战略性的问题,还是去找陆老谈吧,他能把那一套东西说清楚。

  要真正跟上陆老的思维、把他的观点弄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识渊博、见解超前的陆老不仅会讲健康的医学、医学的健康,医学到底是什么?还会脱口而出《吕氏春秋》、《周礼》、《毛泽东选集》、恩格斯、黑格尔的一些医学观点和《医学的目的国际研究计划》的报告,不仅讲“神转不回,回则不转”,还会讲“生命的过程是以物质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自我独立性”。一会儿古代,一会儿现代,一会儿东方,一会儿西方,还会说出很多英语专业术语,记者的脑神经不停旋转,也跟不上陆老敏锐而跳跃的思维。

  ◆陆老最根本的观点是中医要“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重视人体的这种很奇怪的、甚至是无可估量的自愈能力和生命活力。

  ◆基于这样的思想,陆老有一整套的主张,如养生是上工治未病,保健是中工防病,下工才治已病。

  ◆而治病时也多强调重视人体生生之气的诊疗模式,不是简单地杀病毒,也不能像西医学那样仅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来看待和治疗疾病。

  ◆中医不是问“病从何来”,更需问“治向何去”。

  ◆中医学这种研究人体各关系的学科,从生物进化史的角度看,要比从解剖和病毒病因上来简单地看待疾病的西医学高明而且也复杂。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根本上在于只针对于疾病的现代医学模式。

  ◆那么,对待中医学,就应从物质科学认识论中解放出来,从疾病医学的认识论中解放出来,不能用“不知解剖定位、不知药性、不知治病机理”来否定中医这一人类高档的关系医学。

  ◆医学不能拜倒在科学的脚下,中医学更是如此。科学只是对事物分析性的认识论,是已经发生过去了的事情,而医学是实践,是道,是探索向哪里去的生生之道,不适合用科学来评价。探讨中医科学性没什么意义。

  ◆中医的研究也不能像西医那样拆开来研究,“器散则分之”,生命体被割裂开来,生化层次的东西就没有了。

  ◆中医的发展是创造性实践的生生之道,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特立独行的医学实践

  陆老的经历使他对中医和西医、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看得很透。陆老1927年生于江苏,15岁考入高中工科,那时崇尚机械文明的他也是瞧不起中医的。

  抗战后,他回家为学一技之长,先后拜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为师,东西方文化的背景差异、有机论与机械论的观念冲突,中医关于目标动力实践论和西医关于溯因分析认识论的巨大碰撞,是他初入中医之门、思维方式格格不入的重要原因。

  三位老师不仅给了他诊病的技术,更给了他高层次的指导思想:在“发皇古义”基础上“融会新知”;欲求融合,必先求自我之卓然自立;对疾病的对抗疗法要“心知其意,不为所囿”。在老师的引领下,他后来渐渐改变了对中医学的看法。

  1952年,陆广莘考入卫生部中学西班,在北医系统学习西医时,他常常和老师的意见相左。

  西医病理学老师说肝硬变→die(死亡)。陆老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南方治过肝硬变,给他们治好了,其中一个女孩子还结婚生了孩子,肝硬变是可以逆转的。

  上世纪60年代,陆广莘的脸上长出了蜘蛛痣,掌心变得发红,各种化验指标都说明他得了肝硬化。他开始了用自己的思路给自己治疗:一是相信肝脏的再生能力,二是阻止炎症的不断发生,三是减轻肝脏的负担,就这样他一步步好起来,到80年代初完全康复了。

  1957年,陆广莘毕业分到中央人民医院中医科,在全国一流的西医院看了30年的病,组建了第一个西医院的中医病房,所以他非常了解西医和中医的差别,中医不守旧、不迂腐,但中医不是万能的,西医也不是万能的。陆老的这一观点不只是感情上为中医振臂高呼,而是上升到一种学术的高度,后来明白他想法的人都说他高瞻远瞩。

  1963年,陆老发表了《王履医学思想》,王履指出对抗疗法的“治其旺气,是以反也”,就在于“粗工不知求属之道”的观点,由此他提出血压血糖不应当是治疗对象,不赞成肝炎患者大量吃糖,再障大量输血,肾炎严格限盐,这一观念在文革中受到批判,被指责为把病人当试验品。

  陆老早年在人民医院从事过乙脑、急腹症、肝炎、肝硬化、糖尿病、肾炎、高血压、哮喘的中西医治疗和观察,但后来没有着眼于一病一方的研究,而是从战略的高度彻底地思考了中医诊疗的本质和中西医医疗模式的不同。大道无术,也不知道一路独行的陆老有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1983年,陆老奉调中国中医科学院任中心实验室副主任,他倡导中医思路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实验室后来发展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他提出了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互动并进的观点和“旁开一寸,更上一层”的研究策略。

  法无定法的养生原则

  陆老在生活中非常平易近人。今年82岁的陆老从相貌上看也就50岁左右,走路上楼下楼还两步一跳的,绝没有耄耋之年的老态龙钟。

  陆老的养生原则是天道自然,百无禁忌。陆老是父亲老来得子,家里认为其先天不足,特让他吃百家奶长大。陆老从小就特别聪明和调皮,家里很娇宠,吃饭很慢,饭量很小,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吃多少吃多少,到现在也一直是这样。一般认为鸡蛋黄胆固醇高,陆老不怕,他倒觉得鸡蛋是胚胎,很有营养,故每天吃上四个鸡蛋。

  陆老自认为对自己的职业还是忠心耿耿的,他一直保持着年轻的容颜和体力,经常出差讲学,逢人便讲他那生生之道。

  尽管谈的都是很高深的内容,但记者还是深受陆老感染,要知道,对于中医这样的学科,多少人怀疑,多少人迷惘,而学科本身又受到多少无端的指责。陆老本着中医当卓然自立的民族精神,于高一层次上对中医学的俯瞰性明视,使后学者顿生自信,当然也使中医人茫然无助中寻得精神依靠。

  【本文转自2008年10月8日《中国中医药报》,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中医书友会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陆广莘: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陆广莘】医学的目的和中医走什么路?
第38集 陆广莘_医学的目的与中医学术研究1
中华医道|阴阳的主客关系——从还原分析到综合体验
陆广莘的养生观(转)
陆广莘:不要问“病从何来” 只需问“治向何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