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48 讲~ 49讲:病因:内伤病因


第48 讲 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二)
  七情这一概念是指病因而言,规范的表达在病因学里面就叫七情内伤,习称七情。其他两个含义,那么第一个含义,生理学的意义,七情和五志的关系;最后药物学七情仅作一个了解就可以了,重点掌握病因学的意义。我们又讲了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回忆我们在讲脏腑学说、中医神志学说,强调五脏皆藏神,是以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把脑为元神之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隶属于心之下。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七情的时候,重在讲七情和五脏的关系,而不讲与脑的关系。那么如何来理解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人体结构说的理论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脏象学说是中医结构学的理论。那么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脏腑整体调节的结果。神也是如此,七情也是如此,是从整体来说的。那么就将神一分为五,将七情一分为五。就这个意义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某一个脏腑系统相对应。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言的。这里面的气血应该理解为是生命物质系统的所有物质的代称,不能仅仅理解为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中的气和血。这是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言的。前者从哪些脏腑参与这个调节?从生命的活动的表现,从执行神的功能的五脏,而它们必须(有)物质基础,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理解七情就是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七情和心神的关系。上一节我们提到中医的神志学说,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主导,又强调五脏皆藏神。这里已表述了心神和七情的关系。用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七情属于神志活动的一种表现,它们分别生于五脏,五脏皆藏神,靠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维持神的正常生理活动。按照五行分类,这个神产生以后又分别舍于五脏,五脏藏神。那么心的神和五脏神是什么关系呢?换言之心和七情什么关系呢?是神主导于心,是心神统帅七情。所以我们得出一结论,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心神统帅七情,这就是七情和心神的关系。它也体现了中医神志学说,如我们前面讲的,既有整体观念,又强调某一个脏腑系统在执行这样一个生命活动过程中,它的特殊作用。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将这一个观点告诉我们七情内伤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疾病,一和五脏系统都有密切关系,其中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二在病理情况下来治疗情志性疾病:从整体角度来调节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重在调节心神。用这样一个观点来理解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在讲述七情致病的特点之前,我们再简单地说一下,七情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第一、讲七情与健康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七情是神的活动的外在表现。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根据形神合一的观点。神,神志活动,其中情志活动必须处于正常状态下,意味着健康。就七情而言,喜、怒、忧、思、悲、恐、惊处于和合状态,也就是说它的活动处于正常的生理范围之内。在这样的条件下,神反馈于形,有利于形体的功能的协调,有利于五脏系统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表现为机体内外的阴阳匀平。就这个意义讲,在这样条件下的七情,在生理条件下的七情是人们健康的一种标志。我们前面讲体质的时候,健康标志中就有一个神,讲神应该处于什么状态。我们这里,强调七情和健康的关系,就是神志活动处于正常的活动状态,是健康的标志。正常的情志活动有益于健康。用中医的术语表达,就是情志和合,离开这个条件就不利于健康。它告诉我们要想保持健康,必须不断地来调节自己的情志,使自己处于一个正常的活动状态。在现实当中,刚才我们讲情志是机体心神对机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自身的修养,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七情。所以要想保持七情处于一个正常的状态有利于健康,就要正确处理上述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中医强调通过自身调节来使喜、怒、忧、思、悲、恐、惊处于和合状态。第二点,讲七情与疾病的关系。关于七情与疾病的关系,我们在讲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的时候,曾经讲过一句话,叫因郁致病。因郁致病,就是说一个人通过自身的调节不能使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处于和合的状态,而表现为七情太过和不及。就(是)七情的活动超过了正常的生理范围,或者是太过或者是不及,中医称之为郁。在这样的条件下就会导致疾病。由七情所导致的疾病,中医称之为情志疾病。现代医学把它称之为心神疾病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我们国家的出版社已经引进了几本经典的心神疾病的专著,介绍了现代医学关于心神疾病的理论和对心神疾病的干预办法。中医学七情学说在《黄帝内经》便形成了,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就病因学而言,已经明确的指出:七情失和是致病的特别是内伤疾病的重要因素。就这个意义理解,内伤疾病任何一个疾病都与七情失和有关。因此中医学在内伤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在望、闻、问、切过程中,在辨证论治过程中,有一个和西医不同的特点,即要不断的和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思想感情,工作、家庭环境,其中就有用医生的知识来调节患者已经失和的七情这样的作用。把这个过程,中医学文献里面称之为人事疗法,就是人事部那个人事。又叫做活套疗法,死活的活,套子的套,叫活套疗法。它是作(为)一个具体的情志治疗方法出现的。作为一个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必须掌握这一点。从理论上掌握清楚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始终要贯彻这一点。那就是说,通过临床实践体现了中医学认识这个人是有病的人。而西医学生物医学模式认识这个治疗对象是人的病,认识病。中医重在认识人,人是有感情的。现在西医学也已经明确指出,所有的疾病,不仅仅是精神疾病,现代所谓的,还有的说是心理疾病,不仅仅如此,无论是功能的、器质性的疾病统统纳入到心神的疾病里面去。比如现在的冠心病,心绞痛,严重的可以致死。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冠心病和情绪的改变,和它密切相关。以肿瘤为例,中医已经认识到肿瘤的发生和情志失调有关,是个重要因素。那么现代医学的肿瘤学,现在的研究结果已经得出结论,同样患肿瘤,治疗条件各方面完全齐同的情况下,就是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一个患者情绪良好,对药物的反应效果就好,患者的生命质量就他的生活状况良好。而反之,另外一个人用中医话叫七情不和,用西医的话说他的心态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加快肿瘤的播散和转移,病情逐渐加重,对药物的反应效果不好。举这个例子旨在说明,中医早已认识到七情失和、七情内伤是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贯穿到各个疾病内伤疾病当中。而现代的心神疾病也已经认识到情志因素对人的影响,对疾病的影响。从中医而言,生理情况下的七情有利于健康。病理情况下的七情——七情失和不利于健康,可以使人由健康发生疾病,形成七情疾病。原有的疾病由于情志失和,可以加重疾病。患了病以后能够始终保持自身调节,使自己的七情和合,可以使疾病,原有的疾病向缓解、向愈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七情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讲这个思想,旨在说明中医学对七情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认识的?这样不仅从理论上能解释它的理论意义,而更重要的,作为一个中医的医生如何认识有病(的)这个人七情和疾病的关系,如何在自己的医疗行为当中始终贯彻中医这个思想。
  下面讲第四个问题七情致病的特点。(一)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内伤属于精神性因素,从现代理解属于精神性因素,它和精神刺激有关。它表现出什么规律呢?疾病的病理变化的趋势、病理变化的轻与重和情志有关,和这个精神刺激有关,和情绪有关。前面我们讲七情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讲七情与疾病的关系强调:不良的刺激,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机体内部或者是机体外部的刺激,我们作为一个正常活动的人,每时每刻都接受这种刺激,这种刺激作用到人体以后,在心神的调节下,这种反应(能够)处于正常状态。它要求这种刺激和机体之间的关系处于一个协调平衡状态。当这种刺激这个因素,把这种刺激作为致病的一个因素,刺激到机体以后,心神的反应不能够和这种刺激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使喜、怒、忧、思、悲、恐、惊发生异常的反应。那么这个异常的反应就是从生理状态下的七情转化为七情内伤,最终导致各种各样的情志疾病。它这个致病特点告诉我们,人生活在世界当中,生活在人群之中,机体内部的环境、外部的环境作为一种刺激因素时时刻刻对我们的机体有着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来保持和这些刺激取得平衡,来协调平衡,保证使自己处于健康状态?通过自身的调节在心神的作用下,通过五脏的调节,不能和这些刺激取得平衡的时候,就会使这些刺激转化为致病因素,而形成情志疾病。所以中医认识人的、考察人的疾病的时候,一定要考察这个有疾病的人,他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人际关系乃至婚姻关系。我们前面讲过问诊求因。就是详细了解这个人的生活史、家属史、疾病史、治疗过程,以及他的工作环境。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呢?就是了解给予他的刺激。用我们现代语言讲叫良性刺激呢还是恶性刺激呢?所谓良性刺激,是指这种刺激因素,通过他自身的作用能取得平衡,有益健康,叫良性刺激;所谓不良刺激呢?是指这种刺激能够使这个人发生情志失和,情志内伤,那么发生了情志内伤就一定会导致情志疾病。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物质文明不断地发达,生存水平的发达、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那么工作节奏加快、风险意识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外界这些刺激刺激到机体,能不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使这些刺激变成什么呢?良性刺激,不至于使情志七情变为情志内伤,这是第一。
  (二)直接伤及内脏。为什么说七情的致病是直接伤及内脏呢?(1)七情属于神的范畴,神是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系统功能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神的活动、七情的活动,是五脏系统正常生理活动所产生的。一旦这个七情失和、七情内伤,那么七情内伤的产生,是由脏腑系统功能活动不正常而产生。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脏腑气血是产生神志活动,是产生七情的基础。脏腑发生了功能异常,一定会导致七情的异常。就这个意义讲,七情发于心而因于五脏,叫七情从内而发,是指七情是由于脏腑功能活动异常的结果。这个情,七情内伤的刺激,刺激到了某一脏,使脏腑发生了功能异常。是由于脏腑某一脏产生的功能异常的反应,表现为七情内伤。表现它的因果关系,它既生于五脏,在正常情况下。反之,在异常情况下,它又直接对应于某一脏。最终损伤了脏腑的功能活动。就这个意义讲,它直接伤及内脏。那么怎样伤及呢?有什么规律呢?五脏与五神相对应,和七情相对应。那就是五志和五脏相对应。那就是怒伤肝,注意这里的怒是指七情内伤的怒。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这里面的怒、喜、思、悲、忧、惊、恐,是指七情内伤而言。这就叫做直接伤及内脏。这个规律有什么实践意义呢?它不仅有上面讲的理论意义,它还有重要的指导实践的意义。例如中医叫做暴怒伤肝,这个结论是说这个人的怒这个情志失和。怒太过,中医称为大怒,或者称为暴怒,马上想到这个七情内伤它首先侵及哪个内脏呢?首先侵及到肝。所以在临床看病的时候,说这个人老爱发脾气,中医一定会想到最容易侵袭肝脏,表现为肝气横逆、肝火上炎。为什么这样想呢?这个思维过程是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即根据直接伤及相应的内脏而言的。就是说五志把七情转换为五志,它直接伤及内脏。是怎样伤及内脏的呢?伤及相应的内脏,相应这两个字就是五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按照五行分类而得来的,它就是这样的实践意义。
  (三)影响脏腑气机。我们前面讲了脏腑经络的气机运动,特别是脏腑气机运动的一般规律,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气机要进行升降出入,发生形气的相互转化,维持正常的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表现为正常的生命过程,意味着健康。情志一旦失调就会危及气机升降出入的运行,就会危及每一个脏腑的气机升降。就这个意义讲,七情内伤致病特点是影响脏腑气机。那么为什么说它具有这个特点呢?我们在前面讲肝主疏泄的时候,讲肝主疏泄的第一个功能就是调畅气机。(在)心神当中除了强调心主神明之外,在情志当中,调节情志活动,精神情志活动,突出强调肝的功能,肝主疏泄的功能,这一最重要的功能在五脏系统中它突出表现为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所以虽然调畅气机的功能是由五脏协调活动的结果,我们唯独在肝里面讲,作为一个肝脏独立的功能讲它调畅气机旨在说明在调节全身气机过程中,肝脏占有特殊地位。七情失调以后,影响脏腑气机,主要是指肝脏的疏泄功能失调导致肝调畅气机的功能异常,从而影响了全身的气机调畅,引起全身的各个脏腑系统气机发生紊乱。这是七情内伤可以影响脏腑气机的。第一点,必须掌握的它这个基本观点。其二、每一个脏腑的气机升降的趋势不近相同,说不同,每一个脏腑对应于七情当中一个,也就是说每一种情志作用于相应脏腑以后,它表现出现来的气机升降失常的趋向各不相同。那么这个各不相同就是七情当中某一情志,对应于相应内脏,作用的结果,在正常情况下,它能够调节这个脏腑的功能使之保持正常的升降出入;在七情内伤的情况下,就会打乱了某一脏腑相应脏腑的气机升降失常。这个气机升降失常表现的特点、规律就是那一个脏腑的气机正常升降的趋向的反面。按照这个规律来理解,七情影响脏腑气机升降。在这里,给同学们介绍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忧则气闭,恐则气下,就是七情作用于机体以后,通过脏腑的功能失调,表现为气机升降异常,从而得出了结论。那么这个结果,缓、乱、结、消、闭、下,是一个病理的特征,病理变化特征。气机升降失常的规律,就是符合本脏气机升降的规律。那么有的地方又不完全符合,这样又回到我们前面讲的中医理论它的思维方法。既然每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是采用类比的方法,用五行的属性类比出来的,那么生理功能便不能被完全来说明,仅仅用五行属性说明,同样病理也不能完全这样。这就会出现按照刚才讲的,七情失和以后影响了脏腑的功能,这个功能异常通过气机升降失常,就是气机紊乱来表现出来的。它表现的规律是某一个脏腑,它的气机升降主要趋势是什么?就是它的特征,那么它主要的趋向失常,是与它原来生理上的主要趋向相一致的。那么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这几个,这是从《内经》以来一直讲到现在。我们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掌握它的概念,这里面又反映出来和上面讲的规律不完全相同。因此在掌握影响脏腑气机,导致脏腑气机紊乱这样一个规律的时候,要求同学们知道怒、喜、惊、思、悲、忧、恐,最后能够出现什么样的病理结果?导致气机升降失调。这几个概念记住什么意思?它的含义记住就可以了。
  (一)怒则气上。气上就是气逆的意思,主要是指气机上逆和横逆。怒对应于肝而言,因此怒则气上,是指因过怒而使肝气上逆,或者是肝气横逆而言。在这一点,肝主疏泄,肝主升发,它的气机升降易升,但是七情内伤的怒之气上是指肝主升发过度。它会表现什么结果呢?比如前面曾经提到了肝郁火盛,讲到目赤,讲目和肝的关系时说,目赤,易怒,易激动。怎么来解释这个目赤呢?中医说肝失疏泄,肝气上逆的结果。有的人一生气立刻脸红头痛,肝气上逆的结果——怒则气上。有高血压的患者,中医的医生反复告诉他千万不要太生气,一生气脸一红,头痛还会出血,脑出血就死了。中医叫什么呢?叫肝气上逆,血随气逆为之大厥。厥,手脚凉,意识不清楚。大厥就卒然昏倒,不醒人事,手脚冰凉。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就肝的气机升之太过了,横逆,木旺必克土。旺不是往上去而是往横的方面来。那累及到脾就会出现什么呢?脾胃的功能失调,所以讲肝气郁结必累及于脾,就是肝气郁结的时候一定要出现消化吸收功能异常。
  (二)喜则气缓,缓,气缓,它有两种意思。一是缓和紧张的情志,就是紧张的情绪;二这个气缓使心气涣散,这两种意思。在生理情况下的喜能够缓和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我们在这里面作为一个病因学出现,就是过喜、大喜。中医说大喜则伤心,乐极必生悲。大喜通过什么机制影响了心的功能呢?使心气涣散。出现什么样一个病理结果呢?出现神志病变。心藏神,喜伤心导致了神志功能的异常,表现为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甚则失神。所谓失神在这里暂时理解为就是神志异常。大家看电视剧,这个人突然由某一个偶然事件使其太高兴,从来没遇见过的,非常高兴,高兴之极,精神失常,送精神病院去了。中医怎么看这个问题呢?叫大喜则伤心,喜则气缓,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所以他就疯了,上精神病院去。中医强调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通过自己的调节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平和状态。受到了精神刺激以后,外界环境刺激以后一定要调节自己的七情,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这样才能维持正常健康状态。从日常生活来讲,那么你的成功经得起考验,你的挫折和失败也得经得起考验。经得起这两方面的考验,你能通过你自身的调节保证七情和合,意味着你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味着你是健康的。否则尽管形体壮实,仍然意味着不健康。
  (三)悲则气消。气消在这里面限定为、理解为能够使肺气消耗,就是过度的损伤肺气。过度的损伤肺气,使肺气的功能减弱,除影响呼吸功能之外,还表现为全身的气虚。在神志上,七情在情绪上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日常生活举个例子,看过度悲伤的结果,表现为外表最突出的就是哭。但是过度悲伤表现为大哭,哭得非常厉害。没有一个人大哭之后都说我气力很足,大哭的结果,都是上气不接下气。如何用中医理论来理解,如何大哭之后上气不接下气呢?悲则气消。就是悲,过度悲伤耗伤了肺气,使肺气的功能下降,表现为神志上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尽管这样解释似乎是有些牵强,但是实践证明,中医用这个实践来证明来指导调节精神情志的异常是科学的、是合理的、是真实的。尽管解释,多次提到对某一个科学事实在理论上解释允许有不完善,甚至是谬误的解释。但是用这个理论呢,用这个事实证明了它的实践解决的办法是正确的。如何来解释?那需要不断地来完善。在这里面解释悲则气消同学们听起来,李老师讲的还是论据不是那么充分,但是到今天为止,中医理论就是这样来解释的,从《内经》到现在就是这样来解释的。大家就这样来理解。那你大幅度悲伤以后,上气不接下气,假如来找你看病,你自杀啊,首先想到不能够疏肝吧。那么你想到悲则气消,首先想到要看看肺的功能如何?如何来保证已经虚的气?出现气耗气虚了,那你就得治气了,肺主一身之气。就是从这儿来入手的。那么这样一个思路指导这样一个临床实践,它是正确的。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第49 讲 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三)、饮食失宜
  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七情致病的特点。讲了,七情致病与精神刺激有关,多发生情志性疾病;2.直接伤及相应的内脏;3.影响脏腑气机,我们讲了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下面我们讲恐则气下。这里的气下是指精气下陷,或者叫做肾气下陷而言。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反应。恐则气下是指长期的恐惧或者突然的惊吓,使肾气受损,导致精气不固,肾气的摄纳作用失常。主要表现为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它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常常是二便失禁。这就是恐。突然的或长期的刺激损伤了人体的肾气,使肾气不固。它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的特征:有趋下的特征。就这个意义来理解,恐则气下。咱们现在的研究,用动物模型研究中医学的这个肾的内涵。这个在临床研究好办,动物模型研究七情与肾的关系怎么办呢?有一种方法。尽管还不成熟,毕竟是做了好多工作。把小鼠放到笼子里头,采取突然惊吓的方法,就是取惊恐伤肾,恐伤肾。根据这个原理给小鼠进行刺激,这个小鼠会表现什么样呢?大、小便失禁。不给它这个刺激,它就没有大、小便失禁的特征。根据这个原理,按照这个原理模拟出的动物模型可以类似惊恐伤肾,结果类似肾气不固的模型。研究惊恐、恐惧这样一个情志,它损伤肾气,使肾气不固的机制。这就是举这个例子。我们现在关于七情和脏腑的关系,它的作用机理现在已经作了一些工作。我举这个恐则气下,判断这个小鼠刺激以后用什么来判定伤没伤肾了呢?就看它是不是二便失禁了。把这个叫做恐则气下。
  (四)惊则气乱,气乱是指气机紊乱,主要是指心气紊乱。大家注意,主要是指心气紊乱。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地用惊这种刺激,也就是说突然受惊,结果这个惊引起心气紊乱,心神失守。把这个意义叫做惊则气乱。就是说心气紊乱,表现为特征:惊慌失措。解释这个惊慌失措是惊导致心气紊乱,心的气机紊乱的结果。所以临床表现出来惊慌失措。
  (五)思则气结,这里的气结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思会导致气机结滞,就是气机运行阻滞,叫结。而在这里面讲,情志直接伤及内脏,根据这个原理,这里的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容易导致脾气郁结。脾气郁结就是指脾的气机运行发生了阻滞,或者说发生了异常,影响了脾的功能。这个和这里面用脾气郁结这个概念,就是脾气结。那么脾气郁结和肝气郁结不完全是同义的。导致脾的气机紊乱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升清功能或者是统血功能,总之是通过影响脾的气机升降失常而表现就是脾的功能异常。中医经常讲思虑伤脾,思就是思虑。在现实生活当中,这个人如果经常过度的思虑,有什么事经常想,想不通,那么生活上一个很不好的表现就是不爱吃饭,食欲下降。没有一个人每天都愁眉苦脸的总是那么心事重重的,他食欲很旺盛。现实生活当中心事重重,中医用过思来定义它。那结果呢?食欲下降。中医看由于这样一个原因引起的脾胃的运化功能发生改变,怎样来理解呢?思则气结。是脾气郁结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关于七情影响脏腑气机紊乱就要求同学们记住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注意这里面我们把怒则气上仅仅和脏腑相应,因为它直接影响脏腑气机。将来学习气血失调的病机的时候,这个气上还不仅仅包括这个概念。将来我们在后面讲病机学说的时候来进一步定义它。注意这里限定的是情志失调影响相应的脏腑,所以我们在讲情志的时候仅仅地定义在脏,讲肝气上逆,而没有说它和其他脏腑的关系。注意这个概念,回答气上这个概念的时候只有在怒这个条件下,理解它和肝的关系。离开这个条件,这个气上不能仅仅理解是这样一个定义。七情是咱们内伤疾病里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内伤病因当中占第一位,足见中医学对七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二、饮食失宜
  下面讲内伤疾病的第二个原因,占第二位置的,饮食失宜。饮食,“民以食为天”,饮食本来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来说,饮食、空气、土壤、水都共同组成了人们的生活环境。饮食是人类的重要的生活环境,饮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第一我们讲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中医学强调饮食要膳食结构合理,用中医的话说叫五味俱全,无所偏嗜。把这个叫做宜,膳食宜。宜,正合适。用我们现代的语言说就是合理的膳食,是指饮食的结构合理。用中医的话说叫五味俱全,寒温适宜,进食的量合理,节律合理,统统称为合理的饮食。那么合理的饮食有什么作用呢?使人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水谷精微在脏腑功能的作用下,能够正常地由水谷转化为精微。水谷转化为精微,为气血精津液的化生和相互转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这些生命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脏腑经络当中去,从而维持人体脏腑经络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表现出健康的生命指征。就这个意义说,饮食与人的健康关系非常密切。中医学强调人以五谷为养,谷就是我们吃的粮食;所以以五果为助,还要吃水果;以五畜为益,咱们还要吃牛羊肉、吃鸡翅;以五菜为充,还得吃蔬菜。早在几千年前,《内经》就已明确地指出人的膳食结构应该是什么。这仅仅从膳食过程中,配餐既要有肉,又要有粮食,还要吃水果,还要吃蔬菜。我们归纳起来,刚才讲叫做五味俱全,寒温适宜。粮食、肉类、水果、蔬菜它属于中医学的本草学的范畴之内,特别是其中记载在《食疗本草》当中,就是这些中有些东西既能治病,又可以食用。中医强调合理的膳食,就是说人摄取的营养、摄取的水谷,转化为精微,它与人的健康关系非常密切。饮食的好坏也是衡量一个人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二讲饮食与疾病,本来饮食是健康的保证,它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转化为作为一个致病因素?一饮食不节,节是指节制,是指进食的量和进食的时间而言,这个节制含有这个意思。所谓饮食不节是指饮食过饱、过饥、无规律而言的。换句话说,过饥、过饱、无规律统统称为饮食不节。在这种条件下,饮食作为健康的保证转化为导致疾病的原因。因此用这样一个术语叫饮食不节。饮食不节,一是量的改变,有过饥和过饱,我们统称为饥饱失常。那么过饥,进食不够,它有什么致病特点呢?损伤脾胃。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水谷精微,脾胃运化的,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进食过少会导致水谷化生精微的来源不足,叫做化源不足。化源不足的结果,生命物质不足,气血精津液化生不足。气血精津液化生不足,就会导致全身各脏腑的功能减退。全身各脏腑的功能减退,我们用正气来标志健康,那就是正气虚弱。同学们注意,在现代,有的人不是这样做的。现代人,胖的人希望减肥,希望瘦,希望体型匀称一点,常常是少吃,这个少吃,我们用一个过字讲的。中国历代讲究膳食应该是吃七、八分饱。如果十分是满足最大量的话,都主张吃七、八分。就是达到进食的量,按照生理需要每餐进食量为机体所需的80%左右。而过饥就是进食的量低于生理所需(量)的下限,生理需要下限的量。在这种条件下称为过饥。将来同学们可以进一步参照现代的营养学来计算,按照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每天需要多少热量?这些热量都是从哪些物质成分中,饮食物当中摄取?如何来配餐?参照现代营养学。我们这里讲过饥就是摄食少于生理活动的需要,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就会损伤脾胃,导致化源不足,引起全身机能减退。用中医的术语说叫做正气虚弱。
  过去有一个报道、一个资料,进行健康检查,进行流行病调查,长期吃素食,咱们且不说这个食量够不够,长期素食,这个素食就是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不合理。长期这样的结构使之处于一个营养不良的状态,用咱们中医的话说都是处于化源不足的状态,这是一个例子。作为日常生活,经常处于饥饿状态,这个人就没有办法保持旺盛的精力,(没有办法保证)人体各个脏腑机能都很旺盛。用中医的解释就是进食过少,化源不足。进食的量过少不可以,过多可不可以呢?过多也不可以,这个过饱是指他所进食的量尽管是膳食结构合理,但是他进食的量已经超过了机体所需要那个量,在这种情况下,它的致病特点是什么呢?损伤脾胃。同样,过饥损伤脾胃,过饱也损伤脾胃,超过了脾胃的运化功能所能承受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运化功能失调,表现为食积停滞。本来水谷可以转化精微,因为没有全部的消化吸收,停聚于体内,胃肠内较多。这种情况下,把这个饮食未完全消化的饮食叫什么呢?叫食滞,叫食积。由正常的水谷转化为一种病理产物,作为致病因子出现了。那么导致什么结果呢?经常出现吞酸、嗳腐。嗳腐就是打嗝,出现未消化伤食味。严重地可以出现胃脘疼痛,消化不了,胃痛啊,甚至可以出现腹泻。这在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当中也可以是经常出现的吧。大家情绪很好,周末又吃又喝,超过了生理所能承受的程度,那么偶尔一次还可以,若常常这样就会损伤了脾胃的运化功能。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致病因子的产生,刚才讲了没有消化的水谷停留在体内,由水谷转化为食积,食积在体内存留以后它会产生什么样的病理因子呢,会产生湿、痰。后面我们讲痰饮的时候就会讲痰的概念,就会产生这样一个产物,痰、湿这个病理产物。痰、湿一旦在体内停留,就会引起痰饮、疳积等等。疳积是小儿科的一个病。小儿科将来在儿科再学习。这小孩头大脖细,面色白。这小孩一看,长得挺好,但是营养不良状态,头很大,这个脖子,颈非常细,再看一个特点,肚,小肚鼓鼓的,一敲鼓鼓的,四肢很细。儿科大夫一看,疳积,肯定是消化不良,父母喂养不当。怎么来的呢?食积停留在体内。为什么食积停留在体内了呢?小孩进食不合理、不规律,尤其是经常吃零食,老是处于非常饱的状态,他的脾胃的运化功能难以完成这个任务,最后就形成食积,最后形成这样一个病。这是量的改变,太少不可以,太多也不可以,都会引起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都会导致机体生命物质发生异常,最终引起脏腑的功能紊乱。第二个叫饮食无时,讲的是没有节律。中医学强调饮食必须有固定的时间,有规律地进食。咱们中国人的习惯是早、中、晚三餐,按时进食,在量既不少又不多的情况下,必须是按时进食。不按时进食,同样它也可以引起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最后通过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它不仅仅是引起脾胃的功能失调,而且由脾胃的功能失调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失调。这一个原理也告诉我们,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想保持健康,除了进食要合理,指量要合理之外,也必须规律。无论工作怎么紧张,学习怎么紧张,不吃早餐,这是违背了中医学关于饮食健康的原理的。现代营养学、消化生理学也证明不吃早餐一个结果,用现代医学的话来说多易发生慢性胃炎。作为女性,经常不吃早餐,不仅仅是会引起胃肠道疾病,还会引起其他系统的疾病,有损于健康。所以我们现在要想保持健康,减肥不吃早餐就违背了咱们强调要有规律,违背了这个原理,必然是有损于健康的。第一个问题我讲了饮食转化为病因,是指的量的异常和规律的异常。二不洁,不洁是进入口内的饮食物不清洁。用现代语言说是指有污染,这个不洁产生的原因,食物有污染,或者是腐败,或者有毒的食物。总之,我们进口的饮食物违背了环境的条件的要求,不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的统统都称为不洁。它的致病特点为损伤脾胃,最轻的是损伤脾胃,出现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腹痛、腹泻等等,这是最直接的也是最轻的。如果进的食物含有寄生虫卵,那么就会导致各种寄生虫病的发生,胃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生。如果是有毒的食物,腐败变质甚至有毒的食物,那么进食以后就可以产生食物中毒。这一些统统归究于不洁。所以从这个原理,中医学强调必须进食清洁的食物,不吃腐败的食物,更不要吃有毒的食物。在当前饮食的安全,国家药品监督局改为食物和药品监督局,强调食物的安全性。中医很早就强调清洁食物,保证入口的食物对人体是安全的,才能保证脾胃源源不断地化生气血,否则就会引起疾病。所以我们在进食的时候,注意食物的安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有好多食物不安全的因素。不洁都是食物在正常状况下转化为致病的因素,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称这个饮食是作为致病的因素而出现的。第三叫饮食偏嗜,偏嗜是指对某些食物有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而且这个喜欢和不喜欢超过正常的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用中医说叫做偏嗜。嗜,酷爱。偏,这个嗜是不正常的,叫做偏。都有几类偏嗜呢?我们这里讲一个是种类的偏嗜。
  刚才讲既要吃谷类,又要吃肉类,还要吃水果,还要吃蔬菜。种类要作合理的搭配,不能单吃蔬果,吃蔬菜,也不能只吃肉类,吃谷类。就是按照合理的膳食结构搭配水谷的种类。把这个叫做种类不偏嗜。对其中某一类吃得很多,其他不吃,这个叫做种类偏嗜。种类偏嗜的结果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异常,导致脏腑功能异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这里举几个病,比如酒,喝酒,饮料,嗜酒。那么过多的嗜酒,酒也是正常的膳食结构之一,中医学从古至今都强调酒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只是强调一个量、规律。如果饮酒无度,过度嗜酒(酒,咱们传统的酒不像现在是勾兑出来的,是酿造的,由谷物酿造的,偏嗜,特殊地爱好酒)。中医讲酒能生湿热,会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而引起一系列的病变。比如现在比较多见的喝酒过多,从西医来说,从西医这个角度说,一是人体内脂类太多了,沉积在不同部位,血脂高;再一个很重要的,目前我们国家这种疾病也是发病率逐渐上升,就是长期嗜酒影响了肝脏的功能,注意我讲这个西医的肝脏功能,损害了肝细胞的功能,形成肝炎。由于长期嗜酒引起的肝炎,现代医学把它称之为酒精性肝炎。这种肝炎最容易肝纤维化,从而导致肝硬化。其与传染性乙性肝炎、甲性肝炎、丙性肝炎相比较,最容易导致肝硬化。而现在这个病,特别是在45岁以下,35岁以上这一段发病率非常高。为什么呢?它违背了咱们中医学所要求的,告诉你饮食不得偏嗜。酒是可以喝的,但是不能喝得过多。喝得过多,就(会产生)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到那个时候就难治了。就以白酒为例,正常的从古代到现代的文献记载,每天不得超过二两酒,50度左右的酒,喝二两酒可以。再多就超过了机体的承受能力,连续喝十年肯定要得酒精性肝炎的。啤酒,现在那个罐是多少毫升?一罐就350毫升,都精确计算出来了,按它的含酒精量人体属于正常的能承受得了的。喝葡萄酒一杯150毫升,你每天都喝一杯也没关系,你超过这个量就意味着偏嗜。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反复强调,就是当前过度饮酒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国家酒精性肝炎现在发病率在逐渐地上升。过去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欧洲,酒精性肝炎发病率高。现在我们也是酒精中毒性肝炎,就是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越来越多。它也告诉我们,用中医的解释你违背了种类偏嗜。这是告诉大家,要想维持健康,必须合理的搭配种类,缺一不可。有的同志减肥,每天都吃水果,不吃粮食,违背了中医这个规律。
  第二、寒热偏嗜。中医学将人们所吃的谷物、肉、水果、蔬菜,将来同学们学习中药学的时候,建议大家念一念《食疗本草》。对每一种肉,每一种水果,每一种蔬菜,每一种谷物,它的性味功能都作了详细的描述。按照中医阴阳的分类法,无非分属阳还是属阴。那么属阳和属阴表现为性质上一寒一热。要求做到什么样的呢?就是你进食的这些饮食物搭配起来以后,必须处于一个寒温适宜,也就是说恰到好处,处于阴平阳秘状态。这才是人体健康条件下所需要的。如果这个寒性和热性搭配不合理,过于寒或者过于热,叫做什么呢?都会使本来就是合理的膳食转化为不合理的膳食,使它成为一种致病的因素。注意这和某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有关系。四川人就喜欢吃辣的,湖南人不仅吃那个一般的辣椒,还吃那个非常细往上长的那个椒,那是地域环境使然,对于生活在这种地域下的人它必须保证吃辣的,它和那个潮湿环境有关系。咱们这儿讲是从总体来看,寒热不得偏嗜。过热也损伤脾胃,会造成胃肠积热;过寒损伤脾胃的阳气,都不可以。不是我们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那么喜欢吃辣的尽吃辣的。我不喜欢吃辣的,每天都吃冰淇淋,吃得很多,长期损伤脾胃的阳气,这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这是中医的饮食营养学,科学的营养学。将来同学们学习养生学的时候,有一句话,要想养生说补,条文上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怎么补?其中就寒热属性来说,必须补的结果,调整饮食搭配的寒热属性,和机体的寒热属性搭配到一起。这里讲到体质,和体质的属性有关。比如我这样的,我就属于偏阴质的体质,阳虚。同样吃水果,我不敢多吃,多吃立竿见影,保证大便是稀的。我喜欢吃温的、吃热的,就和体质有关系。按着体质的不同,合理的搭配膳食以什么为标准呢?寒热适宜,对每个具体的个人来说,做到寒热适宜。这种饮食才叫正常的饮食,健康的饮食。五味偏嗜,从中医看,每一种饮食物它都按照药物的属性分酸、苦、甘、辛、咸几味,按照前面讲五行,说五行生克制化的结果,处于平衡状态。那么五行和五味相对应,我们把五行这两个字去掉,那就是说饮食的五味要处于什么平衡状态。把这种状态体现的饮食,五味体现这种状态,保持机体各脏腑系统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称之为五味俱全。五味俱全,而且要搭配合理,其中没有一个偏嗜,也没有一个偏少,过多过少都意味着按照五味来看结构不合理。那就是饮食物从味所反应出来的结构不合理,它也会转化为致病的因子,容易导致生痰生热。不仅会影响脾胃的功能,尤其是进一步还可以发展为各种各样的病变。咱们这里面举了一个眩晕、胸痹,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内科的时候讲胸痹,比如现在的心绞痛、冠心病,就属这个范围之内。按照现代医学说冠心病和动脉硬化有关系,和血脂过高有关系。那么五味偏嗜就可以出现这个。肥胖,过多喜欢吃某一种味也可以出现肥胖,就是说五味不全意味着结构也是不合理的。怎样搭配合理?将来学习中药的时候,大家注意学习《食疗本草》,注意学习。将来学习营养学的时候,注意现在有《中医营养学》专著,有中医的《食疗本草》,《现代中医食疗本草》。同学们可以参照,在今后学的(时候)也可以参照这个,以合理的处理饮食,合理搭配饮食,保证我们所进的食量、食性都符合健康的要求,不违背健康的需要。在当前,在我们国家出现了好多过去中医书上没有记载的疾病,现代医学临床医学也没有记载的疾病,其中好多是属于膳食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就饮食不合理而言,从现代医学看,它是人们社会行为方式异常。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已经认识到社会行为方式异常是作为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现代医学在近几年才认识到社会行为异常是病理现象的一种表现。所以要想保持健康,必须注意饮食有节。这一个原理它不仅解释了饮食、水谷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而且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在治疗任何疾病过程中,都要考察这个人的进食情况、消化功能,考察脾胃的情况。从脏象学说来说,考察的是本,后天之本的情况如何?从饮食来说,实际上就是考察你的饮食如何?就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在人体会造成哪些伤害?这是一;第二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不管治疗什么疾病,前面我们讲胃气的时候,曾反复强调注意保护胃气。那么胃气要想处于正常状态,其中一个条件是膳食结构合理,饮食有节,饮食有规律。所以在治疗任何疾病的时候,都注意保护胃气。实际上除了药物调整之外,中医学非常强调患者注意饮食的调节。它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今天从病因这个角度,来进一步论证脾胃为后天之本,进一步论证胃气的重要作用。从不同的角度都来强调人的脾胃消化功能在生命当中的作用,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指导意义。好,这节课到这里。休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3
七情六欲的“七情”是如何导致我们生病的?
中医的心理疾病——情志病
小结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22)病因--七情内伤 慎防过度的情绪对自己的伤害
情绪致病,七情内伤,气机一乱,疾病丛生 (学辩证之:病因辩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