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十条"的16项作用

  4月16日,环保部对国务院刚印发的《水十条》做了技术方面的解读,提出水十条的16个方面作用。


  用系统思维解决水问题

  水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解决水污染问题需要系统思维,《水十条》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和谋划。一是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二是协同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淡水与海水、大江大河与小沟小汊。三是系统控源,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四是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并举,切实落实治理任务。五是部门联动,打好治污“组合拳”。六是构建全民行动格局,落实政府、企业、公众责任。


  把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三道关

《水十条》提出了“调布局、建设施、促利用”全过程控制思路,要求调整优化布局,实施养殖场清洁生产及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一是强化源头控制,调整养殖布局。二是建设治污设施,促进清洁养殖。三是加强种养结合,引导综合利用。


  保障生态流量,促进水质改善

  《水十条》明确提出要科学确定生态流量,加强江河湖库水量调度管理,维持河湖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这是统筹保护水质、水量和水生态的重要举措,将有力推进水环境改善。一是科学确定生态流量。二是强化调度管理。


  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实施《水十条》资金需求巨大。在积极发挥政府规范和引领作用的同时,必须用好税收、价格、补偿、奖励等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一是健全税收政策,引导生产消费行为。二是理顺价格机制,保护好资源环境。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树立行业标杆。四是实施生态补偿,解决跨界污染。


  创新模式,为水环境产业提供新动力

  《水十条》是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保障国家水安全的行动纲领,将为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动力。一是指明了相关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二是促进相关环保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三是提升相关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四是相关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前瞻谋划,打好融资三大战役

  《水十条》投资需求主要集中在环境综合整治、节水、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污水再生利用、农业农村污染防治、船舶港口污染控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领域,需要前瞻谋划,打好三大融资战役。一是金融与环保融合。二是开发经营权益捆绑。三是环境绩效合同服务。



  以跨界水环境补偿机制推进水质改善

  《水十条》提出,实施跨界水环境补偿机制。探索采取横向资金补助、对口援助、产业转移等方式,建立跨界水环境补偿机制,开展补偿试点。一是完善顶层设计。二是加强指导协调。三是研究建立补偿标准体系。四是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重拳打击违法行为

  《水十条》重拳打击违法行为,要求加大执法力度,完善国家督查、省级巡查、地市检查的环境监督执法机制。对实行“红黄牌”管理,对超标和超总量的企业予以‘黄牌’警示,一律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对整治仍不能达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企业予以‘红牌’处罚,一律停业、关闭。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对违法排污零容忍。


  陆海统筹,加强海洋环境保护

  《水十条》提出,完善流域协作机制,健全跨部门、区域、流域、海域水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等要求,统筹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修复,健全污染物协同控制与区域联动机制,协同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建立环保协调机制,联合开展环评会商、执法监督、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等工作。二是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综合多部门监测断面(点位),定期共享和交换监测数据。三是健全规划体系,统筹重点流域、近岸海域、近海陆域等相关规划。四是建立陆海统筹的行动体系。


  编织环境管理“天罗地网”

  一是划分监管网格,《水十条》提出,各市、县应自2016年起实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二是明确水体单元,控制单元以自然水系控制断面为节点,统筹汇水范围内的各行政区,既能兼顾自然水系完整性,又能分清行政责任,避免了跨界纠纷。


  强化环境质量目标管理

  一是整合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等工作成果,明确水体水质目标。二是逐一排查各水体单元水质状况,明确达标时限、措施任务、工程项目,并分解落实到责任主体。三是公开评估考核结果、达标方案、达标时限等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四是运用挂牌督办、区域限批等行政手段,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


  抓两头促中间,带动水环境全面改善

  “两头”指“好水”与“差水”,分别对应Ⅰ~Ⅲ类与劣于Ⅴ类水质的水体,“中间”指Ⅳ~Ⅴ类水质的水体。《水十条》提出,到2020 年,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等要求。


  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水十条》提出,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每半年向社会公布治理情况。一是坚持水质目标导向,落实截污优先、治理为本、开源增流、生态恢复、系统治理等要求。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建成区污水直排等瓶颈问题,制定实施“一河一策”。三是坚持工程建设与长效管理两手抓,将水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创新工程运营维护模式。四是严格考核,国家开展城市水环境状况排名,地方定期向社会公布城市黑臭水体清单与治理进程。


  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协同控制

  《水十条》创新思路,要求系统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打破“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局。一是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同步监控地表地下水污染状况,统筹环保、国土、水利等部门的地表水、地下水监测断面(井),提升环境监测和风险防控能力。二是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特别是傍河地下水开采,控制地表水污染物向地下的运移。三是在岩溶地区、京津冀等区域进行示范,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及影响,并试点开展修复。


  改革创新,构建水污染防治新机制

  《水十条》提出,改革创新水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依法施策与市场驱动并举,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多主体共治,推动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一是健全执法监管体系,锻造向水污染宣战的法治武器。二是行政与经济手段并举,健全水污染防治约束和激励机制。三是运用系统管理思维,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四是从政府一元管理走向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多元共治。


  推进社会共治

  《水十条》提出了“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模式。在强调政府、企业和公众合理分工、明确权责同时,公众和企业不仅仅是“参与”和“配合”,更需要积极主动地献计献策、贡献力量。社会共治主要包括:一是推动环境服务第三方治理;二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三是完善水污染防治信息系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翟青: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敲定路线图
我国水质监测行业在环保趋严下稳健发展 监测设备销量快速增长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养鱼污染了水质,生态环境部门如何处理?
流域污染特点与改善之策
上海未来几年如何防治水污染?一张图看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