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总觉得自己可怜”的孩子经历了什么?
总有一种“孩子”,他们一直生活在孩子的世界里,用孩子的眼光看着周围的高大、美好和丑恶,事实上却是从未长大一样。

他们会把周围的一切的发生认为是对自己的“伤害”,甚至是“针对自己”。所以经常会陷入敌意、抱怨、不满,或者孤独的自我奋斗,如果有一天自我奋斗“成功”,他们会很快从“自怜型人格”变成“自恋型人格”去“施舍”他人。

自怜的孩子往往从小到大的成长中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经历简单。

他们正因为没有经历过复杂,所以会无限放大很多小事,并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为“委屈”。并且在之后继续这种简单的经历,甚至不顾亲人和朋友。

二、家中最小。

因为有“大人”替代的缘故,他们参与的家庭与社会活动较少,从自身那里获取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强烈缺乏。所以会对他人强烈的依赖,但是却不自知。

三、自我中心。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释自己和经历,因为“自我中心”的缘故,他们容易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在现实中只是做了一个“演员”。他们会故意呈现轻松,自信,背后可能是对自己和亲人的无视和残忍。
“可怜”这词一般与“穷”“老”“弱”“病”“残”等词相关。本身就是一个低能量词汇,“觉得自己可怜”本身就是联结低下的状态。

“自我可怜”是一种建立在自卑心理上的心理平衡机制。一定程度的自怜可以避免自卑者因孤独产生的痛苦,并且防止其自我攻击。因为自卑的人本质上是讨好,对于别人的冷漠对待容易产生自罪情绪,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自怜则可以很好开脱自罪情绪,进行自我保护。
所以自怜者,要么通过自虐式努力获取“成功”,要么彻底“摆烂”随波逐流。

但是,可怜自己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忽略一个事实,不论是别人可怜你,还是自己可怜自己,都表明自己有着时隐时现的可恨之处,忽隐忽现死不承认而已,直面即是最好的方法,可惜的是他们不敢承担这个直面自己的责任。

那么,如何避免?

首先,鼓励孩子的“参与”

参与自己、家庭和社会的生活过程,是我们为孩子所能提供的最基础的教育。过度的剥夺和替代只能是培养一个可以预见的“病人”。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的事情抢着做”“社会的事情尽力做”……无论做了什么,做到哪里,都有父母的看见。

其次,饱含父母的“耐心”

我们常常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脸色长大的”,孩子从父母的耐心里会收获一种持久的、稳定的“心境”,这种“心境”一旦形成将不会轻易被“心情”带跑,不会轻易被他人带跑,何时何地都会有自己的“主人之见”。

所以,我经常说“父母的耐心里藏着孩子一生的智慧”。

第三,跟进孩子的“情绪”

孩子是用情绪支撑成长的,没有情绪的孩子成长就会受阻,情绪的发展一直都在助力孩子的生命自驱。

父母对孩子情绪的跟进,能够让这种自驱顺利联结大脑皮层的智慧,成为一个“心智健全且成熟的人”。

而这“跟进”就是感受孩子感受,共情孩子情绪,觉察孩子需要,达成情绪升华。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说了一句极端却应景的话:“永远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习惯性的同情自己、可怜自己是对生活的一种躲避,对自我局限的一种默许,是置自己于受害者心态的一种匮乏。

最后,希望“自我可怜者”能够尽快走出孤苦伶仃、哀哀父母、粒米束薪、可怜兮兮、无依无靠、孤家寡人、楚楚可怜、孤立无援甚至摇尾乞怜的状态。

也希望正在把孩子培养成“自我可怜者”的父母,能够迅速用你的觉察与行动培养一个简单而本质的孩子、心灵旺盛的孩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教了那么久,我爸妈还是不会用微信”:请包容父母的不完美
孩子逐渐长大,如何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
情商教育(1)帮助孩子克服急躁情绪
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有质量的相处
学习不到5分钟就坐不住,造成孩子“没耐心”的原因,很多家长都大意了!
不生娃不养娃的人,到底在怕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