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典诗词多样化教学手段

古典诗词多样化教学手段

  陕西延安中学    韩晓蓉

 

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古典诗歌几种好上手易操作的教学手段,以就正于方家。

教学手段一:反复朗读法

反复朗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涵咏,强化学生对于诗歌的深层次解读。教师可以通过轻重、快慢、高低、升降、抑扬等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同时反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必不可少的手段。

吟诵,这一手段虽传统,但是必不可少。可以说是古已有之并被历史确证为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古典诗词的方法。古人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确实如此,古典诗词言近旨远,韵味无穷,潜心诵读才可以结合自身的文化积淀细细体悟、层层深入。古诗词独具的空灵蕴藉特征框定了吟诵作为学习方法的主流性流传。     

正如刘熙载《艺概》中所写:“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斜阳草树,云泉烟霞,物皆寓情,情中含理,文化的气息挥不去,取不出,唯有细细吟咏,方能深深体悟。

教学手段二:描述诗意法

用描述诗意的办法解读文本。描述诗意是我在教学中为了区别于文言文学生翻译文意而特别命名的诗歌训练方式,相当于扩展语句的能力训练,要求学生不是“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文言文翻译原则,而是要在感受原诗意境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合理的扩展。描述诗意的训练是整个鉴赏的基础,从教学实践看描述诗意过程中学生能否对诗句、文辞进行准确解读,尤其是对古代诗歌中常用词语特定含义能否理解直接决定学生对于诗歌意境个情感的把握。描述诗意可以说是学生诗歌鉴赏中的基本功。

以《望海潮》为例:

原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描述诗意: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从这首诗的描述举例中可以看出,描述不是单纯的复述或者翻译,而是学生建立在对诗歌意思揣摩基础上的个人创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描述诗意既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课文中获得的多方面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提高。这种以写促读,以读助写,相得益彰的写作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

教学手段三:问题阅读法

无论怎样教学,不不应该背离了问题基本特征。作文语文离不了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作为诗歌离不了意象意境的鉴赏,结合以上阅读特征,在诗歌教学中就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鉴赏手段,一方面一些鉴赏术语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意象、意境、动静、虚实、衬托、对比等等的了解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认识诗歌特征,感悟诗歌之美。另一方面一些基本的鉴赏问题和环节的学习才能让学生的鉴赏有模有样。

比如是写景抒情诗歌,整体把握是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理、志等,下一步就是写了哪些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营造了什么意境,尤其是教会学生“文本意识”,即每个鉴赏都要结合文本的诗句来说明,其次要抓住每个物象前诗人所用的“修饰词”,因为这个是作者的“意”之所在。明白写了怎样的景色,下一步就是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写景,有什么特色。这个鉴赏要建立在给学生结合诗歌教授一些诗歌艺术手法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其次是抒发了什么情、理、志的鉴赏,同样是哪里是写情感的句子,具体抒发了什么情感,并结合作家作品背景“知人论世”分析作品深层次的情感。明白写了怎样的情感,下一步就是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来抒情,有什么特色。这个鉴赏要建立在给学生结合诗歌教授一些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其他类型的诗歌思路基本相近,不过是把景和情切换成事、史、物等等罢了。

参照以上鉴赏问题,学生即使照葫芦画瓢也是有葫芦可照,不至于老虎吃天无法下手,也不至于老师每首诗歌都要领着学生鉴赏,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这些基本鉴赏问题的引导下,再假以时日学生的鉴赏必然是有模有样的。

教学手段四: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是诗歌鉴赏教学的丰富、延伸和拓展。在比较中,一种方法是同一诗人的众多作品比较,主要是求同。一种方法是不同诗人同一题材或者类型作品比较,主要是求异。

例如教学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时,大可将王维的其它山水田园作品一起推荐给学生,例如《鹿柴》《山居秋暝》《归嵩山作》《鸟鸣涧》《辛夷坞》等等作品,让学生比较中总结这些作品主要选取什么意象,意象有什么相同特征,营造意境有什么特点,大多抒发什么情感,并进而体会这些诗歌中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同样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的《别董大》这两首同时代的送别诗,它们一抑一扬;一直率粗犷,一深婉含蓄;一热烈奔放,一黯然神伤。虽然风格相反,情调异趣,但都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绝句艺术中的珍品。为什么同一题材可以用两种截然相反的风格来表现,又都能获得巨大的艺术成就?要分析这过问题,就必须把这两首诗抽象化,通过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共同的规律来。例如:这两首诗都善于描摹环境、渲染气氛、以景衬情;都善于跳跃式选取典型镜头和使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直抒其情。这种抽象、分析、归纳以至重新条理化的思维训练,无疑可以帮助发展学生的智力。当然同为送别诗还可以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宋代的有柳永的《雨霖铃》等比较。同是送别题材,却情怀有别,手法各异。相信这样的延伸拓展必然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思维,并不断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总之,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典诗词读写一体化教学初探
语文学习:让诗歌回归诗意
古典诗词名篇诗意、鉴赏与朗读179首(下89篇)
古典诗词名篇诗意、鉴赏与朗读179首(篇)
古典诗词名篇诗意、鉴赏与朗读179首(篇)
古典诗词名篇诗意、鉴赏与朗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