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洛阳纸贵]背后的故事

引子

公元282年,春暖花开时节,西晋都城洛阳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春的信息,在往年的这个季节里,自然是青年俊男靓女们出城踏青郊游的美好时光。然而今年这些俊男靓女们却都改了脾气,他们都待在了家里,做起了宅男宅女,如果他们需要出门的时候,也是共同涌向城里各个共同的地方“文房店”,因此造成文房店犹如赶庙会一般的热闹非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难道出现了新的装修潮流,拿纸来糊墙不成?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原来他们都在看同一部书和抄录同一部书。文房店的老板们,看到自己的文房四宝突然这么受青睐,也真是受宠若惊,然而当受惊过后,他们看到了巨大的财富商机,那就是笔墨纸砚乘机涨价,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了两千文、三千文,越是涨价越是疯抢,这是百姓的特点,这样在一边涨一边抢购的情况下,后来居然造成洛阳的纸张出现了货源断档……由此历史中也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成语叫做《洛阳纸贵》。

洛阳的人们为什么突然纷纷购买文房?原来是一个叫左思的人,他写了一部著作《三都赋》,就是这本书引起了人们纷纷传抄,同时也就引发了洛阳纸价飞涨、纸张短缺的现象。

“赋”是一种文体,兼有诗歌及散文的性质,极讲究文采与韵律。一般的赋都比较短,而左思的《三都赋》辞藻优美,铿锵有声,长达一万多字,对于做赋来说,一万多字属于巨篇,因此成为举世仅有。

左思写《三都赋》,却是因为两个人的语言与行为刺激了他,才使得他发奋努力写出了巨著,那么这是两个何方“神圣”刺激了他呢?其实他们不是神也不是圣,第一个刺激他的人却是他的父亲;另一位刺激他的人就是古代美男子之称的潘岳,潘岳就是咱们常说的古代美男子潘安,暂且不说他的父亲是因为什么刺激了他,先说潘安和左思那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他们两个人怎么又掐到一块了呢?要想知道这其中的原委曲折,下面听我细细讲解:“丑男PK帅哥”。

掷果盈车

话说魏晋时代,人们崇尚美男子。那时的美男子,除了容貌英俊、帅、与众不同外,还须得性情狂放、有文学天赋,所以像何晏、嵇康、潘岳、阮籍等,个个都是风度翩翩、才华横溢,虽然他们都是帅哥级别,但其中最漂亮、最帅的还要数潘安,他是古代美男子的典范。

潘安,字安仁,又名潘岳,(247—300年),中牟县(河南郑州)大潘庄人。潘安是京城娱乐头条的新闻人物之一,他的头条首先是从他那美如冠玉的相貌开始的,当时老百姓形容哪个男子长得帅时候,就说“貌比潘安”,使得潘安成为美男子的代称。当时美男子的具体标准是:身材修长,丰姿秀美,皮肤白皙,面貌英俊;宽袍大袖,大碗喝酒。这后两条讲的是男子的风度:会喝酒,就放得开;放得开,就显得潇洒。

除了容貌,潘安亦是西晋著名文学家,贾谧开办的文学沙龙“金谷二十四友”之一,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悼亡诗》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开悼亡题材之先河。《悼亡诗》是他写给他的妻子杨氏的,他和妻子十二岁订婚,并一往情深相爱终身,然而不知是不是应了那句红颜命薄的话,杨氏不幸于元康八年(298年)去世,那一年潘安三十二岁,(我想杨氏应该也是三十余岁吧),悲痛之余,潘安为她写下了《悼亡诗》一首以慰思念之情,《悼亡诗》充分表达了他们的真挚爱情,此后潘安并未再娶,在那个一夫多妻的时代,这难得的始终如一成为千古佳话。

潘安是在洛阳城中长大的,从小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少年时就显露出文学天赋,十二岁即能行文作诗,才颖名闻乡里,被乡邻称为奇童,而且容貌又好,真是要才有才要貌有貌,银娃娃似的面庞粉里透红红里透白,那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是那个时代的别人家的孩子。潘安不但学习好,而且还是体育爱好者,星期天和假期,他会整天拿着弹弓,跑到郊外去野游。就这样潘岳除了不停地读书、思考、写作,还坚持郊游锻炼,简直成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他这样地跑来跑去,腿脚麻利,个子不由得疯长,到了弱冠(男子20岁)之年,就完完全全成为了一个美男子。他的身高超出一般人,按现在的长度单位计算,就是1.83米,往人前一站,龙章凤姿,真美啊!因此,长大后不但能写得一手锦绣文章还有一张光滑的皮囊。

有这么一个美艳的外貌,他每次出门,后面都会跟着一大群女子,女子们都追随着他、包围着他,成为当时洛阳一景,刚开始的时候,众女子前呼后拥围着他像看稀有动物似的,他很烦,于是,就闭门不出,不禁仰天长叹:“做帅哥难,做会写文章的帅哥更难!”

但一个大活人总不能老待在家里,可他刚出了大门,马上就有人通风报信,大姑娘小媳妇马上停下手中的活计,都跑出来看他。女子们追随着他的车子、簇拥着往前走,那些女子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他,就像潘安把她们的魂都勾了去似的簇拥着往前走,她们的眼神告诉人们,她们都恨不得把车子掀翻了,拥他入怀……

可是古代的fans和现代的fans到底在礼教上有所不同,那时男女拉拉扯扯是有悖礼教的,所以当时的女fans们,只能跟着潘岳的车子往前走,只想多看他一眼就足矣。后来那些fans们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既然不能与他亲近,就让他尝尝水果吧。此后,潘安再出现在街上时,女子们就往他的车子上仍水果,潘安在街上转悠一圈之后,车上的果品就快把他埋了,所以一个“掷果盈车”的故事就产生了。潘安一看,高兴了,免费水果天天随便吃,这不错啊!于是想吃免费水果的时候,他就上街,结果不言而喻,自然是满载而归。

恨铁不成钢

说完了帅哥,下面该说一说咱们本文的主人公:左思。

左思,字太冲,山东临淄人(约250—305),西晋文学家,诗人。左思出身寒微,不善交游,相貌难看,长相属于歪瓜裂枣型,而且说话还有点口吃。左思祖籍山东,他来到洛阳,是因为他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他的妹妹是当时的女才子,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属于女学霸女博士类型,有这样的学识和文采,名声自然远播在外,就连晋武帝都闻其名,所以招致宫中陪王伴驾,随之全家沾光,举家就从山东迁到了洛阳。他的父亲左熹,原是一个小吏,因为女儿的原因,这个父亲也就沾了光,也从一名小吏,步步高升,做到了戈阳太守、太原相、殿中侍御史等职。在外人眼里,也算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了。

女儿虽然为家里争了光,但左熹明白,女儿再好,那都是人家的人,老话说:“女孩就是泼出去的水”,那是人家的人指望不住的。要想光耀门第还得是男孩,但事情总是那么事与愿违,他唯一的儿子左思不但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还八字脚,罗圈腿,而且说话还有点口吃,模样痴痴呆呆,独自一个人常常都会待上大半天。左熹每每看到这个样子的儿子都会非常沮丧,这简直是拿不出“手”嘛。

左思幼年时母亲便去世了,他的父亲看到这个从小就没有母亲的孩子,可谓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孩子幼年就失去母亲,恨的是,虽然他对左思的教育和培养花尽了力气,但他依然是一块儿烂铁,没有一点钢亮,这和左熹的愿望相差甚远。左思小时候的功课那真是一塌糊涂,德、智、体、音、美样样不过关,按照现代教学的逻辑,这是请家长最勤的学生之一,他的父亲给他设计的除了功课外,还有书法,音乐,绘画,兵法等等,左熹的愿望是想让儿子成为一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国之栋梁,虽然他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左思给他的“答卷”却是一塌糊涂,他的父亲每到检查他作业的时候,就会头大,因为左思与他的愿望总是相差甚远。就这样年复一年,父亲看到要学习没学习,要模样没模样,歪瓜裂枣的他,那真是咋看咋不顺眼。他的父亲总是唉声叹气地对人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他现在还远远不及我年轻的时候。”这句话传到左思耳朵里,深深地刺痛了他。

就在这时另一件事同样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就是左思在家里常常看到女佣们聚到一块眉色飞舞地交头接耳,谈一个青年男子怎么怎么样,左听右听最后左思终于听明白了,原来是在谈一个叫潘安的人,夸他怎样的有才怎样的有貌等等,还说他只要一上街,年轻的姑娘们就给他的车上仍水果的故事,左思搞明白事情原委后,心的话,这有什么稀罕的,这小子我认识,不就是那个会做文章的潘安吗?也值得你们这样津津乐道,想吃免费水果还不简单吗?我也是个青年男子,也会做文章,看爷明天到街上转一圈,也给你们弄车水果尝尝,你们就不这么眼光短浅了。

东施效颦

第二天,左思换上一身新衣服,特意坐上一辆敞篷车子就出门了,他手摇折扇专往那女子集中的地方凑,一场男版的东施效颦在京城洛阳就这样上演了。可当那些女子们看见他来招摇后,就像看到鬼怪似的,都大声惊呼、惊叫,并纷纷捡起石子、砖头瓦片扔过来……在砖头瓦块猛烈风雨的攻击下,吓得他落荒而逃,他跑回到家里一看,满车的“建筑材料”,不但没有吃到水果,身上还被打得生痛,头上还有一个包,一身新衣服也成了灰尘一片,还不知哪位竟把袖子给扯破了。

左思气坏了,心想:这些女子们太不讲理了,你不给我果品也不应该给我“建筑材料”吧,我又不盖房子。他把自己关在屋里想了一整天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他的梳妆台上就有个铜镜,如果此时他上前照一照,就会一切都明白了。可是这个铜镜自从在他屋里“安家落户”那天起,他从来就没用过,更没关注过它,甚至直接忽略了屋里还有面镜子,因为他每天都是邋里邋遢,不修边幅,什么洗脸、梳头都是很随意,从来没讲究过,甚至有一种可能,他根本就不知道桌上那个发黄发亮的圆东西有什么作用,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关注过屋子里的这些摆设,而且家里也没人敢议论这位少爷的容貌,自然,他也就不知道自己的五官长得不过关,长的对不起大家。自从受了这次刺激后,有好长一段时间他几乎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

左思长得不但丑还笨,他的父亲对他很是失望,在外人面前言里言外,都是对他的指责,抱怨,他的父亲都是这样看不起他。所以连左邻右舍也都轻视他,经常对他指指点点。虽然他脑子笨,在想问题上总是慢好几个拍。但他一天天在长大,总会有明白的时候。随着岁月蹉跎,他终于明白所有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不是夸耀他,赞美他,姑娘们走路都躲着他,并不是见了青年男子害羞,而是因为自己长得丑,姑娘们看了怕晚上做噩梦,他终于明白,自己长的实在对不起大家。

可是他不甘心,决定通过奋斗改变命运,长得丑,人们讨厌,但书本不管你的丑与美,于是左思就和书本做朋友,用知识来填补容貌上的缺憾。从此他发愤读书,笨没关系,就多读多看多学,别人学一遍就会的他就学两遍三遍,甚至四遍五遍,就这样在几年时间里他博览群书,奋力笔耕,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在诗词歌赋上都大有长进。当时的都城洛阳,聚集着一大批文人学者,学术氛围特别浓厚,文坛上群星灿烂,人才辈出,这些人对他都有很大的影响,也都是他学习的榜样。经过他的勤奋,逐渐在文坛里也有了一定的名望,后来并被贾谧开办的文学沙龙招入,成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

左思在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后,他就琢磨:要想出人头地,仅靠零敲碎打写写诗、写写词是不行的。要闹,就闹出点大动静,给文坛一个大地震。

他在筛选了前人和今人的写作方向后,他决定写赋,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可以铺排,容易展开,也最能体现一名作家谋篇布局、遣词用典的能力。

在此之前,东汉的班固已经写过《两都赋》,张衡也写过《两京赋》,都写得很好。左思认真读后发现,这两篇虽然气势宏大,词藻华丽,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气派,但却犯了大而无当的毛病,显得空洞无物。他决定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期的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一一细陈,立志在各方面都要超过前人。

左思要写《三都赋》还和另一个人有很大的关系,那就是同为“二十四友”之一的潘安,因为金谷“二十四友”里也有潘安的身影,而且每当这二十四人在石崇的金谷园里相聚时候,一起喝酒的时候,一起谈论诗词歌赋的时候,左思只要一看到潘安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心慌的感觉,他一看到潘安就会想起,自己上街和潘安上街,那些美女们对他们有两种的待遇、对待,他的心里就不自在。再没见到潘安之前,他还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委,但自从他和潘安同为金谷“二十四友”以后,他们接触的次数多了以后,他这才发现潘安长得和别人有点不一样,他经过和其他人对比,发现潘安长得很英俊、很漂亮,虽然他从没看过自己的脸,也没法和自己对比,但他不得不承认潘安确实长得帅,长得英俊,左思这时似乎明白了那些女子为什么会给潘安果品,而给他砖头瓦块的原因,那就是潘安长得帅,和会不会写文章没有半毛钱关系,发现了事情的原委后,他就在想,你不就是长得帅嘛,可是帅能顶饭吃吗?帅能顶文章吗?于是在潘安都不知怎么回事的情况下,左思就和他较上了劲。

就这样,本来左思写《三都赋》与潘安并没有什么关系,就因为有男版东施效颦的那一次阴影,受到了刺激,于是他们俩也就扯上了关系,才让他下定决心写出好文章,出人头地,来还击以貌取人的那些女子们。

一鸣惊人

左思想好了写作方向,并为了写好《三都赋》笔笔有依据、字字有文采,他开始大量收集历史、地理、物产、民俗、人物、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料;为了锤炼优美的词句,为了随时随地能把想到的句子都记起来,左思在室内、庭院、厕所的墙上都挂上了纸笔,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想到了词语和句子,随时就可以写在纸上。

当他要写《三都赋》的消息传开后,立刻受到了许多人的讥讽,质疑,人们不相信他能取得成功,因为人们把他的学识和容貌放到了一起,认为那么差的容貌,学识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再说当时的大文豪陆机,早就有写《三都赋》的计划,现在听说左思要写这个题目,就挖苦道:“这小子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竟想超过班固和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一个狂妄的家伙,居然要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拿来盖我的酒坛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左思经过十余年磨一剑,恒心凝剑心,《三都赋》终于出炉了!它由《蜀都赋》、《魏都赋》、《吴都赋》三篇独立又相连接的赋组成。赋中有三个假设人物:东吴王孙,西蜀公子,魏国先生。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倾诉,从而写出三个名都的概况,他们囊括了历史、物产、民俗风情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等。

《三都赋》虽然完稿了,但想要书卖得好就必须要有名人的评论和推荐,这点他还是明白的,(那个时候已经有了文艺评论)他要找人给写个序,给文章做个推荐,左思就把《三都赋》送给当时的一些文人看一看,让他们给推荐一下,但那些人一看是个无名小卒,根本就不予细看,而且还胡乱议论一番,议论来议论去,到最后把《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感到很惊讶,也很委屈,左思把自己关在在家里好多天,他不禁心灰意冷,失望之极,难道自己十年心血就这样付之东流了吗?他不甘心,最后他想到了当时的著名文学家张华,于是找上门去,让他给评价一下。

张华拿到《三都赋》后,刚开始时也没看出啥门道,只是觉得这篇文章平实而大气,就详细询问左思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经过,然后再回过头来体察文章的内涵和韵味。读到最后,张华兴奋了,他看出这是一篇绝世的好文章,最后越读越来劲,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

“文章写得非常好!可叹的是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张华对文章大力称赞后,又安慰左思道:“他们的评论不值得一提!不值得一提!”随后又郑重地对左思说:“这样吧,我的朋友皇甫谧先生,是个很有影响力的学者,而且为人正直,我将和他一起将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决不让此赋埋没!”左思听后,一颗心终于放到了肚里,他的心里终于乐开了花。

皇甫谧认真看过《三都赋》后,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张载为《三都赋》中的《魏都赋》作注,请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作注。张、刘都是当时的大学者,治学态度严谨,不够格的文章,他们不会附和与支持。刘逵最后感叹道:“世人往往重视古人的东西,轻视新生事物,这就是《三都赋》刚开始不传于世的原因啊!”

名人作了序,就等于做了广告,由此《三都赋》很快风靡京城。这时候,不管是王孙公子还是千金小姐等,只要是个识文断字的,都把能读到《三都赋》看作是一种时尚,一种时髦,和现代那些fans追逐时尚的作家一样,成为一道亮丽的追星风景线。所有人看过书后,才知道《三都赋》真的是篇好文章,纷纷称赞不已。以前讥笑过左思的人,这时候也都有转过身来附和,连声说好。但曾经讽刺过左思的陆机还是有些不相信,心想:那些说《三都赋》好的人都是普通人,他们说好恐怕是附和的多。于是他悄悄找来《三都赋》细细品读,当他悄悄看完后不禁拍案叫绝,连声说:“写得太好了!写得太好了!”这时的他已经忘记了曾经对左思的讽刺挖苦,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绝不会超过左思,于是干脆取消了写作计划。

《三都赋》一经发行,立马轰动洛阳城,瞬间风靡全国,从此丑男作家终于一鸣惊人,扬眉吐气了!当时人人为了读到三都赋,都纷纷买来纸张传抄,这样抄来抄去,就该文房店的商人发财了。(雕版印刷在那个时代还没有,只能靠手工抄写)。因为洛阳城人人竞相传抄《三都赋》,一下子使得文房店的纸张成了紧俏商品,也使得纸张涨了一倍又一倍,原来每刀纸只需千文就行了,可现在得两千文甚至三千文才能买到,顿时“洛阳纸贵”。但是,不管纸价如何满天飞,它也阻挡不了洛阳人民竞相传抄《三都赋》的热情,甚至到最后洛阳城的纸张都出现了断货。

在春暖花开的那一年,整个洛阳城也不搞城市基本建设了,人们只管传抄《三都赋》,学习三都赋了,这样抄来抄去,到后来,几乎全京城每人手捧一本《三都赋》。我们不知道左思挣没挣到钱,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文房店的纸商赚了个大肚溜圆,不但卖纸的,就连卖笔墨的也跟着发了财,京城处处都充满着读书、抄书的欢快气氛,都荡漾在知识的海洋中。

尾曲

阴差阳错,正是因为这两个人的刺激而成全了其貌不扬的左思。

可是这热闹的背后,是十足的荒诞:同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然当经过名人推荐后,一发不可收拾,使之名噪一时,固然这其中有鉴别力高低之区别,可是最重要的还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后来潘安与左思已不是两个人的较量,可以说整个社会都参与了进来,古代人和现代人在外貌认知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唯美的世界,(美丽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这个世界主体)。譬如潘安的美,就常有人拿左思的丑来反衬:“左太冲(左思)绝丑,亦复效岳(潘岳)游邀,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看,那时的人在写美与丑的时候,也总是拿人家左思开涮。

潘岳出身士族,享受着门第的庇荫,这是他的造化,与左思何干?同样也有人拿两人的出身、资历胡乱比较一番。譬如《文心雕龙·神思篇》评论左思时说:“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而评论潘安时则说:“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意思是说左思“钝”而潘安“敏”。在那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时代,等级观念是无法打破的坚冰,处于劣势的左思,知道自己的立足之道只能是奔跑,奔跑,再奔跑,只有不停地奔跑才能走在文学的前列,才能不被文学所抛弃。

然而潘安的“轻敏”,决定了他的浮躁、趋利。潘安的官场生涯并不顺利,经历了几起几落,后来也许他想明白了,光靠着正直廉洁在官场是待不长的,于是他学会了钻营,学会了趋炎附势。有了想法,就开始行动,很快靠着他漂亮的脸蛋和文章就和上层接上了关系,他加入了贾谧的文学沙龙“二十四友”小团体中,贾谧是丑八怪皇后贾南风的外孙,这个团体的最终目的是为贾氏集团做文字蛊惑,而潘安就是其中最卖力的一位。到晋惠帝时期,他紧跟丑皇后贾南风身后,为贾南风出谋划策,用自己的笔为外戚效力。他人生中最“精彩之笔”同时也是最大的败笔,就是搞垮太子的阴谋:贾南风让潘安写了一篇狂草,然后找机会将太子灌醉,哄他抄写。太子醉眼模糊,根本看不清纸上写的啥内容,就胡乱描画了一遍。然后潘安就再模仿太子的笔迹,在太子的“文章”上添一些笔画,使之成为有造反内容的逆书,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用一篇文字就把太子送上了断头台,这个美男子,以笔为刀,真是杀人不见血啊!

八王之乱之时晋朝的政治一塌糊涂,而潘安却偏要凑热闹,就这样卷入宫廷斗争中。太子死后,赵王司马伦借口为太子报仇,兵变入宫除尽贾氏一党,也就牵扯出了潘安,可怜他被拉往洛阳马市,在当年斩杀嵇康的地方被赴死了。不过他比嵇康更惨,他被满门抄斩,还诛连三族,连老母也被杀了,还落了个为虎作伥的恶名。

潘安在做官之出,也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好官,一个很有建树、很有抱负的官员,然而当他抱上贾南风的“大腿“后,一切都改变了,他为了巴结这个丑皇后,完全丢掉了自己的准则,丢掉了自己曾经的信念与抱负,只管跟在贾南风屁股后面溜须拍马往上爬。曾经潘安也是一位孝子,他的母亲是一位大义的母亲,在朝廷内部勾心斗角激烈之时,她经常劝诫潘安不要趋炎附势。但这个时候的潘安已经是名利熏心,对于母亲的话他只是口头答应,过后依然我行我素。当时能和实际掌权人物皇后扯上关系,他觉得自己的明天充满阳光,感觉高官厚禄就在前方。在功名利禄面前,母亲简短的几句话岂能让他放弃这大好时机,所以母亲的话就成为过眼烟云。就这样他越陷越深,不但忠实于贾南风还直接参与了残害太子的事件,导致后来不但他的人头落地,还连累老母跟着他身首异处。

出现这样的结局,真的是一件很悲痛的事情,从正直转变为为虎作伥,成为那些阴谋家、野心家的帮凶,这是他个人的悲哀,也让那些曾经追捧过他爱过他的fans们情何以堪,用一句简单的惋惜岂能诠释潘安的人生经历。

而人家左思呢?不但因《三都赋》名扬天下,而且到晋惠帝朝,八王开始作乱时期,左思看透时局就退隐林下,泰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两年后病逝,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是难得的善终。

“洛阳纸贵”背后的故事到此就全部讲完了——可见美与丑、钝与敏,都是暂时的、相对的,是可以转换的,美与丑并不能左右人的一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都知潘安是第一美男子,姑娘见了拉手围着不让走,悲惨结局了解吗
掷水果或吐唾沫,妹妹你看着办
潘岳貌美
【才情 痴情 姿容 孝母】掷果盈车是潘安
比颜值更高级的东西是什么? |「诗意的人」
古代第一美男子为何作死?潘岳一生作茧自缚,却赚取我的眼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