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剖析“别人家的孩子”心理
当孩子入学后,就会有这样一个知书达理、才思敏捷、善解人意、自觉自律、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的“别人家的孩子”萦绕在家长的心头,与其对比,就如同贫富差距一般让家长挥之不去。下面李老师来分析下这一产生的心理过程,以及如何正确应对。
首先我们承认,是存在人生轨迹“高开高走”的孩子,也就是说,“别人家的孩子”是一种客观现实。但造成困扰的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家长的心态,叫做“相对剥夺感”(Relativedeprivation)。WalterRunciman在 1966 年指出相对剥夺感的存在有四个前提条件:
1.某人没有某样东西;
2.某人知道自己周围其他人拥有这样东西;
3.某人想要这样东西;
4.某人相信拥有这样东西对自己来说是可实现的。
这四个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觉得被剥夺了自己应该享有的东西”(Iain Walker&HeatherJ.Smith,2001)。我们来对照下对于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是出色的,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基因有问题,然而面对摆在面前的事实,比照别人家的孩子,相对剥夺感就出现了,最终就变成了指责自己孩子的来源。
这种相对剥夺感影响下,对外反映就是“参与暴乱”(Caplan&Paige,1968),在教育方面就是将自己孩子的问题对外归因,例如是社会带坏自己孩子、是学校没有教育好自己孩子,同时向他人宣泄自己的而不满,甚至恶语相向。
对内则是产生心理压力,自我评价就会降低,进而感到无力和绝望。就教育孩子而言,就会选择放弃“四个条件”中的一些,来消除相对剥夺感。比如对孩子破罐子破摔、任其自生自灭,同时冠以“不干预孩子、让他坚强走自己的路”这种自我心理安慰;也有采用酸葡萄心理假设自己“不想要”——那些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失败,因为他们没有快乐的童年。
为什么这种“别人家的孩子”在近些年感觉越来越明显了呢?我们借用经济学看待这一问题。
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家Robert H. Frank说,这个社会是一个“胜出者获得一切”的社会,只有极少数金字塔尖端的人正在过得越来越好,大部分其他人都只是在勉励维持——而这本身也就意味着大部分人和极富裕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从相对的意义上来说,除了极富裕阶层的人之外,所有的人都在不断变得更穷(COHEN,2015)。
在二十年之前,大家信息相对闭塞,社会发展速度也相对较慢,所以大家无法明显感觉到差距,基本上就是高中甚至高二开始竞争;另一方面,在低层聚集的区域,人们眼界有限,因而无法感知自己与高层的差距。但随着中产阶级崛起,他们能近距离看到与高层的差距,这种“相对剥夺感”也就变得强烈。例如,在城乡结合部学校或者打工子弟学校,大家眼中的“好学生”就是不逃学去网吧、不抽烟喝酒、不打架的;而在市重点学校,孩子的多方面素质都达到了“上一辈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最后,说说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这一心理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事情,对自己成长是有利的。同样,面对“别人家的孩子”,如果选择屈服于相对剥夺感而自暴自弃或自我麻痹,那么不仅自己会痛苦,孩子成长也会受影响,甚至走入歧途。我们积极地看待,可以认为是一种“竞争”。说到“竞争”,就要选择合适的比赛项目。孩子不要去追那个根本不可能的目标,也就是不要总拿“别人家的孩子”衡量自己的孩子,要找和自己孩子旗鼓相当的目标,这样孩子才有赶超的动力。
更为重要的就是,家长保持良好心态,“结果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但努力是我们可以掌控的”,引导孩子注重过程、注重努力,帮助孩子培养良好习惯,这样有助于孩子养成内归因意识。一个有上进心、勤奋的孩子,即使学习一时落后,或者在学习方面不擅长,走入社会也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从操作层面讲,不要让孩子小时候养成贪图安逸的态度,不是孩子怕累着,从体力与脑力上讲,家长是拼不过孩子的,累的感觉肯定是源自家长,所以最先放弃的一定是家长。因而家长要尽量给孩子多搭建平台,多给孩子锻炼机会,辅助孩子“由不会到会”,最终在孩子上中学时能够进入“自动化”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为什么别的孩子有,而我却没有”,父母可别忽略了孩子的攀比心
班主任致广大家长的复课倡议书
尖子生深夜纵火,都是自卑惹的祸?(下)
刘校:致高一高二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教师不敢批评孩子的原因
《家长中国说》完整版全集,家庭教育的精华都在这里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