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求优雅而有趣的学习

 追求优雅而有趣的学习

 

 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能让学生立于人世,有尊严地活,创造并享受生活。优雅而有趣味的生活,在于人的发展有良好的精神基础与稳定的社会环境。人因对世界的正确认识而感受到精神愉悦,在于能认识到生活之美、生命之美;他不会因为职业的不同而扭曲对劳动的认识,他能发现自己从事的劳动之美,他并不十分在意物质享受,而更专注于劳动品质和思维品质,并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生活的本质,如此,方是最好的人生状态,或可称为“和谐的人”。

如果把问题简化,所谓“优雅而有趣的生活”,就是“有文化”。早先,人们称识字者为“有文化”,以后,识字的人多了,人们开始称有文凭者为“有文化”,现今,为了生存,人们用各种粗俗的方法追逐文凭,文凭已经不代表“有文化”,“文化”被扭曲到极致,也终于要回归它的本质,“有文化”将意味着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教育所要做的,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种下“文化”的种子,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在当今学校,如果倡言教育要关注人和人的幸福,主张培育优雅趣味,总有犬儒出来讥讽“优雅能当饭吃吗?”“凭趣味能上大学吗?”——的确,“优雅”和“趣味”这些内在品格不是为换饭吃而生成的,在我们中国,“吃饭”进而做“人上人”向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也因此成为读书的目的,“吃饭论”更能诱发民粹情绪,论者会搬出一大堆因为能忍受非人道教育或自虐式励志而“成功”的人物,以他们把握权力和占有财富的数字告诉你:不把学生当人,逼使他们“吃得苦中苦”,才能实现“最成功的教育”。也因为这个“成功教育”的泛滥,教师和学生只能把“优雅而有趣的生活”当作白日梦了。

何为“优雅”何为“趣味”,也许难以说清(且有“越来越说不清”的可能),但说不清也得说说。在教师,能把教育教学当作有意思的工作,能从这个过程中领略前所未有的惊喜,总是期待有新鲜事物出现,启示自己往前探究,获得愉悦;这项工作带给我们强烈的生命意识,让人们懂得享受并珍惜生活;在和学生相处的时光,保持了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教育教学的同时,自己也成为善于学习的人。他淡泊,能在喧嚣的环境中保持自我,他没有什么名利心,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信,他追求精神品质,与庸众孜孜以求名利场绝缘,赢得空间与时间,简朴的生活和高尚的追求让他的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他个人从有意义的工作中享受愉悦。

目前在学校,流行的是“争分夺秒”、“学习竞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类语言,如果学校工作节奏按部就班,教师从容,能做到“不急”,学生的性情也就有可能得到陶冶。按规律应当“慢”的事,加速度必然适得其反,一味求快只会留下粗糙疏漏。追求品质的人会“慢”,那些至今屹立的伟大建筑当年可是慢慢建成的,并没“赶工期”;那些绝代艺术品,往往精雕细琢,耗费艺术家的一生,他们终日思考,偶尔画出一笔,刻下一刀,而他们同时代的人中,肯定也有如当今一年制造三五百件作品的“快手”。教育要教会学生生存意识,更应当引导他们认识人生价值,看到遥远的未来。教育有品质意识,学校便会有另一套话语系统,如“安静”“宁静”“静穆”“沉潜”“辽阔”“悠久”“大陆”“地平线”“星空”……

趣味不是配给的,要靠寻找和发现,人们一旦发现劳动生存的全部意义,精神渴求会变为巨大的动力,寻找并建立职业趣味,培育智慧,享受人生的一切,任何困厄都不能埋没他高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在成长过程中被漠视过的,即使之后努力寻找,那意义和作用已经不一样;而有些东西,则是永远找不回来的。比如,儿童时代的好奇心,会让一个人睁大眼睛去看世界,并在观察中开始思考;这种可贵的好奇心甚至一直可以保持到中年、老年。对此,也有人完全不能理解,有教授撰文认为好奇心是“低级”“庸俗”的心理状态,“好奇心无非张家长李家短”,这就让人无话可说了,——童年所受的教育不一样,对世界的观察思考与体验也就不一样,这种差异,与职业并无关联,也与年龄无关,有些人即使受了教育,除却名利,终生对世界万事万物没有任何兴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学生佳作210】学习之趣味
迫在眉睫—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陈果:谈生活趣味,好奇心以及哲学
【转载】活在最美好的阶段
培养幼儿自主学习
学校应开设劳动课 ——右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