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课堂教学艺术镜头

    “着”“了”也在装点春天

                                刘秀银  河北省黄骅市教师发展中心

对“着”和“了”的关注,源于课文第一自然段。本是想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情感,没想到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师生有了新的“发现”。

师:凝聚了一个冬天的念想,对春天发自内心的那份情愫,怎样读出来?

生:两个“盼望着”,要加重语气。

生:“盼望着,盼望着”语气要低沉,“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再扬上去,表达出欣喜之情。

师:说得不错,请你读一读。(生读)

师:他读得好不好?

生:“盼望着”,我觉得重音落在“着”字上会更好。

师:“着”字上?说说看。

生:“着”字重读,表明“盼望”一直在进行着,很持久,更突出了对春天的渴望之情。

师:嗯,“着”作助词时,可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其实,这一段中还有一个助词,在表情达意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同学们有没有发现?

生:是“了”字,“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生:“了”,表明人们心中所盼成为现实,春天真得来了,让人格外欣喜。

师:助词“了”,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一般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所以这两个句子中的“来了”、“近了”重读更佳。好,同学们一起读读第一段,体会一下作者用词的讲究。(生读)

师:浏览一下全文,看看还有没有需要格外注意的“着”“了”的其他例子,尝试着品析一下。

生:“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起来了”,由山到水,再到太阳,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令人欣喜的景象。

生:“坐着,躺着,打两个滚……”“着”,写出人们正在享受大好春光。

生:“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是动词,“闹着”的意思是说蜜蜂一直在花间飞舞,不肯离开。

师:蜜蜂“闹着”不肯离开,说明春花之多之香,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齐):侧面描写。

生:“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天的风既温暖又柔和,作者把它比作了母亲的手。如果没有“着”字,春风给人的感觉是一带而过的;有了“着”字,会产生一种正被抚摸的真实感。

师:哦,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出被抚摸的真实感?

生:语气舒缓,慢一点,再慢一点,“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生鼓掌。

生:“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着”字带给人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春风和煦,鸟鸣婉转,水流淙淙。春天可真美!

生:春雨图中,“着”字也很多:“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斜织”、“笼”、“走”、“披”、“戴”、“静默”这些动词加上“着”字,全部变成了正在进行时。你看:撑伞的行人慢慢走着,是在享受雨景吧;披着蓑戴着笠的农夫应该是巴不得来这样一场雨吧;就连他们的房屋也在静静地享受春雨的洗礼呢。

师:人和大自然正处于一种和谐而美好的共生状态。

生:“天人合一”,人和大自然和谐共处才是最美的!

师:说得真好!虽置身于黑暗的旧中国,但朱先生的心灵世界一片清新澄澈。字里行间,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他对自由美好境界的追求。“着”和“了”足见作者精雕细琢的功夫啊。还有其他的例子吗?

生:“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我觉得这三个“了”字也是需要关注的,写出了春天到来后人们的可喜变化——冬天人们呆在家里,现在来到了户外,所有的人都在迎接春天享受春光了。

生:“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三段是在赞春,作者都用了“着”字:春天一直都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直都是美丽多姿的,春天一直都是活力无限的。

师:作者选用哪些词语,归根结底,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着”“了”作虚词时,尽管没有完整的意义,容易被人忽略,但它们却在朱先生的笔下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它们,也在装点着如诗如画的春天,也在传递着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反常”表达有妙处

                                     常福胜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反常”表达的词语或句子,分析其妙处。出示PPT:反常,出于表达的某种特殊需要,将词语或句子反常使用,或打破规范用法,或改变其功能意义。

(学生默读,圈点勾画。)

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是一处反常表达,是一个倒装句。“嫩嫩的、绿绿的”本来应该放在“小草”前面。

师:那这样倒装有什么作用呢?

生:抑扬顿挫了,而且句子变短了,读起来很欢快。

 生:将“嫩嫩的、绿绿的”单独从句子里拿出来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

生:强调了小草的质地与色泽。

生:我认为是正常语序,不是倒装句。

师:那你的意见怎样?说说看。

生:如果小草已经是“嫩嫩的、绿绿的”还有必要写“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吗?

生:就是,小草出来后,人们才能看到它的嫩和绿,所以,要先写“钻”出来,再写看到的嫩和绿的情状。

生:“嫩嫩的、绿绿的”描写了“钻”出来的状态。“偷偷地”和“钻”,采用拟人手法,使小草也有了人的动作和情感。

生:这个“偷偷地”表现的不仅仅是草一下子冒出来,而且是一种突然的发现:没有注意,一下子就长出来了。

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不经意间破土而出的动感,读起来很有惊喜感。

师:有道理,这种惊喜的感觉,这种美的感觉不是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作者微妙的感觉传达出来的。在我们眼里,草是很快长起来的,而在他笔下,草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这样的描写与哪些诗句的描写相近呢?

生:草色遥看近却无。

生:我记得李白有一句“燕草如碧丝”。

生:才出土的小草如细丝,不知不觉中“嫩嫩的、绿绿的”,后来“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在你眼前立即展现出一幅绿草如茵的画面。

师:同学们能有如此的思维碰撞、思想交流、思辨表达更是难能可贵。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觉得“酝酿”一词有反常,原来是指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生:说明这混合的气味是慢慢地越来越浓,有醉人清香的感觉。

生:还有“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来得及,指的是赶紧的结果,作者活用指的是赶的过程,争先恐后之意,也就是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PPT原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改句:桃树、杏树、梨树,都竞相开满了花,争奇斗艳。

师:朗读这两句,然后比较一下,体会其表达效果。

生:原句写出了更为具体可感的细节,更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采用拟人手法和口语化的词语。

师:这样就使得这细节更为形象,使整句描写的热闹情景以及春花斗艳的动态过程如在眼前。

生:还有“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的“逼”字一般不与“眼”搭配,也反常。

师:怎么理解呢?

生:我觉得“逼”字准确地描绘出春雨滋润下的小草及其青绿的色彩。

生:“逼”字用来说明“青”的程度,形容草色的耀眼,很生动。

生:一个“逼”字把细雨滋润后草色的耀眼很有力度地表现出来了。

师:这肯定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果,足见语言大师雕琢语言的功夫。

生:结尾那个比喻句反常,从全文看不到春天“健壮”的特点,也找不到春天“铁一般胳膊和腰脚”。

生:但是,春草图中的“钻”不是写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吗?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

生:通过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过程,非常生动形象,达到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春天的“新”“美”“力”的目的。

师: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为他编撰的中学课本而写的,在结束的时候应该点一下主题,升华一下。春天不仅“有意思”,而且还有“有意义”。因此这个主题就不应该停留在诗情画意之中,而应该有一点积极的、健康的精神。于是,就有了这三个比喻句,这种苦心是可以理解的,就是为了给孩子们更加积极的、更加昂扬的精神诱导。

 

腹有诗书气自华

安徽省临泉县杨桥中心校  牛玉峰

生:老师,我读了这篇散文,感觉它的语言真美,就像一首诗。

师:你的感觉真好,朱自清原名朱自华,自华,是朱自清的父亲从苏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中选取的。他的散文语言具有诗歌味,我们就从这篇散文中找一找哪些语句具有诗歌的味道好吗?

学生阅读,讨论。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相似。

生:我不同意,春眠不觉晓,指的是诗人自己在春天里睡得太沉了,不知不觉中天已大亮,而文中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不是作者,而是描写春天里所有的景物。

师:你分析得很好,我们不能只看其中的一个词,一个字,就牵强地用某首诗来照应,我们要尽量从语言和内容等方面思考。

生: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较恰当,多像啊!山变青了,水变绿了,太阳的脸变红了,不就是万紫千红吗?(掌声)

师:刚才同学们的掌声表达了对你的认可,下文描写的春草、春花、春雨、春风等,又能让大家想到哪些诗歌呢?

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让我想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生:我觉得那个字,描写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让我联想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你抓住了文中动词“钻”的内涵,进而联想到古诗词的相应的诗句,很好!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这句诗和文中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不相称,因为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的只是一枝红杏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更合适,很可能受这个字的影响,朱自清才写出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掌声)

师:猜想有道理,朱自清是否受字的启发,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从朱自清的语句中读出了诗的味道。那桃花和梨花呢?

很快,学生说出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等诗句。

师:我们同学选择的诗句都抓住了它们的色彩,积累丰富,厚积薄发。

生:“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让我想起“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让我想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朱自清先生在描写春风时,已经用了古诗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出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谁能把整首诗背诵一下?(生背诵)

师(笑):从春风这一段文字中,你会想到那些古诗?

学生说出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诗句。

师:那春雨呢?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师:我以为大家只背前四句,为什么还背诵后四句呢?

生:“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与文中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有点相似。

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生:“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所戴着笠的”让我想到了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其实就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再现。

师:我真的佩服我们同学的古诗文的储备,我们拥有了文化的底蕴,自然就能写出诗一样的语言,你看文章的最后三句,不就是诗吗?我们来齐背一下。

生齐背最后三句。

师: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篇散文,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每一段都蕴含着诗词的美。朱自清先生能化古典为散文,我们能否将这篇散文改写成现代诗歌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画面,或几个画面,将其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歌。

 

人与自然和谐的赞歌

                            江苏省宜兴市范道中学   陈其明

 

师: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春早人勤”。现在,请仔细读读前四幅画面中写人的句子,想一想,和第五幅画中的春早人勤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春草图中写人“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主要是写人们在玩耍、做游戏。

师:好好品读一下这句话,后面四个活动为什么不直接写成“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这样语言似乎更简练,也和前面的“坐着,躺着”对应起来。

生:“打滚”让人感觉在地上滚来滚去,形象一点不美好,而“打两个滚”让人有很轻松的感觉。

生:“打滚”通常是小孩耍赖,或者人痛苦、难受时的一些表现,而在草地“打两个滚”让人感觉到对草地的喜爱之情,因为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很可爱,人也好像完全融入了这片草地。

生:“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让人感觉是人们在草地上很随意的、情不自禁的活动一下,而“打滚,踢球”就会让人感觉是人们特意来做这些事的,不能突出人们因为看到这小草而心情特别好。

生:改成“赛跑”,就变成了比赛,让人感觉到一种紧张的气氛,打破了“嫩嫩的,绿绿的”草地上的这种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

生:用“捉迷藏”只写出孩子们在草地上玩一种游戏,而“捉几回迷藏”写出了小伙伴们在草地上玩得非常投入,非常尽兴,喜爱在草这片地上玩。

师:所以作者巧妙地运用“两个”“几脚”等数量词,美化了人们不雅的动作,淡化了人们比赛的心理。人们不仅仅是在草地上玩耍、游戏,而是完全融入了这片草地。在这里,人的行为不仅没有打破自然的宁静,还融入了动态的活力,人与自然是如此和谐。

师:再品析一下其它画面中写人的句子呢。

生:春花图中,“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写人们在花下想象丰收的情景。

生:“闭了眼”写出了人们已完全沉醉在这美丽的花海中了。

生:用“仿佛”这个词语,是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生:“仿佛”由春景联想到秋实,写出了春天的美好能给人希望,使人憧憬未来。

师:草地上的人们是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花下的人们则是完全融入自然了。我们再来看看春风中的人们呢!

生:春风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牧童无忧无虑,在春风里吹着短笛,一副悠闲自得又调皮可爱的样子。

师: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也”字?

生:因为春风里已经有各种声音了,有风声,流水声,还有鸟叫声。所以写笛声用“也”。

生:因为鸟在春风里很高兴,很得意,在“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牧童有和鸟比一比的想法,所以“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生:鸟“唱出婉转的曲子”,是“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牧童同样是想用笛声“跟清风流水应和着”,所以用“也”。

师:是的,牧童用笛声应和着鸟鸣声、轻风流水的声,是人与自然共同为春谱曲,谱的是一首春的赞歌。

师:这三幅画都是晴天春光明媚时人们对春的喜爱和赞美,那雨中的人们又怎样呢?

生:“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慢慢的”写出了雨中的人心情放松,正慢慢地体会着初春的细雨“斜织”的美好。

生:雨中是“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所以人们也是安静平和的,在雨中慢慢的走着,充满了诗情画意。

生: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中的人正感受着春雨滋润万物的美好,所以“慢慢的”走着,“慢慢的”感受着,融入了这美好的春雨中。

生:春雨中“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正在地里忙着。

师:这句话运用了倒装,有什么用意呢?

生:把“披着蓑,戴着笠”放到后面去,是为了强调一下雨中的人特有的那种穿着,强调一下雨中的这份美好吧。

生:雨中这样美好,劳作也似乎不觉得那么辛苦了。

师:春雨中,静谧、安详、平和,人们融入其中,感受着这份美好。所以,上述四幅图,草、花、风、雨和谐、美好,每幅画都写到人,人又融入景中,人与自然显得如此和谐,是一首人与自然和谐的赞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朱自清《春》课堂实录
第206季 文本解读:朱自清《春》
我这样教《春》
初中语文《朱自清·春》教学教案设计模板
朱自清《春》原文及赏析
书评: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