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教学: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细目表(Ⅱ)
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细目表
(一)高考语文命题细目表还原与仿制
(一)2017年全国语文Ⅱ卷细目表
题号
(答案)
分值
题型
考点指向
能力立意
能力层级
错项分析
难度
1
A
3
单选
选文第1、2、3段中的重要语句
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B
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有误,因为选文中说“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说明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有关系。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说法有误,选文中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明初在选项中被说成明代。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强调的是青花瓷只是社会转型的一个例子,并没有推动社会转型。
2
A
3
单选
段落结构和大意以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
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有误。选文第一段句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强调了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贸易之后给青花瓷带来的巨大变化。它的结论句也即论证的内容是第一段的: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3
B
3
单选
从文中重要的观点作出推理
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
B项“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无根据,文中关于成化年间的信息只有一句,即第二段句“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它只是说成华年间的瓷器生产实现了原料的本土化,并不能证明成华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4
B
3
单选
选文的内容和开头的作用
考查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D
B项中“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有误,说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真挚。
5
5
简答
选文中的重要概念
考查分析概括作品重要概念的能力
B、C
6
6
简答
选文中人称的变化使用
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F
7
D
3
单选
文本材料一中的图表和材料二中的重要语句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阅读图表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
B、C
D项“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低是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分析不准确,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8
A
E
5
多选
文本材料一、二的重要语句
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
B项“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和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说法错误,且“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于文无据。C项“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原文表述“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使得行为”不一致。D选项“《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于文无据。
9
4
简答
材料一、二中有关信息
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C
10
A
3
单选
文段中的某些语句
考查根据文言文句意和句式特点断句的能力
11
B
3
单选
文段中重要词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
考查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言文常见实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收考”解释错误,意为拘捕拷问。
12
C
3
单选
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综合
考查从对重要实词的理解到文中部分内容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B、C
赵憙没有教导他们弃恶从善
13
10
翻译
文段中重要语句
考查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综合运用能力
14
BD
5
多选
对尾联典故的赏析
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D项错误,这里既不是自夸,也不是自谦,而是为弟弟出使契丹的安危着想。
15
6
简答
古诗中的开头语句
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的能力
16
5
默写
全国卷所规定的初高中背诵篇目
考查在对古诗文理解的基础上默写的能力
17
A
3
单选
对一些常见成语的使用
考查辨析成语词义和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能力
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望尘莫及:比喻远远地落在后面;温尔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止斯文。
18
C
3
单选
辨析语病
考查运用语言知识辨析语句的结构性或语义性语病的能力
A项缺主语“今年”;B项应去掉“在……下”,突出主语“教育部门的大力扶持”;D项“最后”位置不当,“录取”和“名额”不搭配
19
B
3
单选
语言表达的得体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A项“失陪”不当;C项“寒舍”有误;D项应把“千金”不当。
20
6
补写
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
考查在理解语境的基础上进行简明、连贯表述的能力
21
5
简答
文段中的推理内容
考查对语段中推理内容进行分析,并指出其错误的能力
E、F
22
60
写作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和范围作文
考查选择所给关键词,进行构思,并限时成文的
(二)高考命题规律解读
1.考查内容
(1)基本知识
2017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全国卷共分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个部分,其中现代文阅读又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又分为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三部分,每个部分都要求考生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论述类文本中主要是有关论点、论据、论证和逻辑推理的有关知识;小说阅读主要是人物、情节、环境和语言特色的有关知识;散文主要是有关结构、线索、写作手法的主要知识;实用类文本主要是各种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点知识。文言文阅读主要是有关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有关知识;古诗词阅读主要是意象、表现手法的有关知识。语言文字运用主要是成语、病句和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有关知识。写作主要是记叙文、议论文、实用类文章等文体知识和叙述、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相关知识。
(2)基本能力
高考语文的命题形式可能会千变万化,但对考生基本能力的考查相对稳定。高考语文主要考查考生在六个方面的能力:即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表达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2017年高考全国语文卷考查最多的能力依次是:
首先,对理解能力的要求贯穿始终,理解是基础,考生必须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的意思,才能对相应问题做更加深入地思考。
其次是分析综合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考生要能够从因到果、由表及里地剖析材料,然后进行归纳整合或高度概括。
然后是表达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运用部分试题和作文,均是对表达能力的考查,考生是否能够做到文从字顺、层次分明的表述,直接显现出表达能力的高下。
另外三个能力涉及较少。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下面出现少量的鉴赏题目,也是在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中相关内容进行鉴别、赏析和评说。对识记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最少。
(3)学科素养
全国卷语文试题并不会单纯体现为对某个知识点的考查,而是把相关知识与相关能力结合起来,综合表现为对考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过程的考查,即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考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并在考题所提供的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它们。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考生必须能够从语言和文学形象中获得直觉体验,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表现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审美欣赏与创造。考生必须能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文化传承与理解。考生必须能够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
2.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命题规律
(1)稳定性
高考语文全国卷归根结底主要是从读和写两个方面对考生的基本能力进行考查,所以今年的全国语文卷的题目设置还是以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的内容为主。
阅读方面依然是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又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而古诗文阅读分为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言名句默写。阅读之外是语言应用与表达和写作。考查形式相对稳定,使考生在复习的时候有规律可循。
(2)综合性
今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在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方面都表现出综合性。它几乎所有的题目都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解答,即使是名篇名句默写也不再是简单地对古诗文上下句的填空默写,而是在正确理解古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填空。阅读中简答题和写作题目只有在理解了试卷文字所提供的信息之后,才能进行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或探究,所形成的答案又是考生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如全国卷第15题要求赏析“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考生需要对“衔枚疾走”这个成语有所了解,还必须理解这句诗写的是作者在礼部贡院观看进士就试时的感受,才能去分析作者所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而感知诗中所寄寓的感情、赏析评价诗歌的表现手法,所以这个题是对考生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欣赏能力、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而要真正体会作者的愉悦心理,还需要一定的探究能力。
(3)应用性
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另一个特点表现在对语文知识的应用方面。语文学习必须为生活服务,考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只有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才会显出它的价值。2017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这方面体现出灵活性,特别是语言文字应用题目,突出考查考生在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和得体等能力方面,均提供特定的语言场景;三份试卷的作文题目更是要求考生针对自己所经历的社会生活或学习生活,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很好地制止了往年考试中所出现的利用现成论据宿构和套作的现象。
(4)创新性
近几年高考试题虽然结构框架大致固定,但考查内容千变万化。今年全国、、卷从论述类文本阅读到写作均有重大调整,取消了选考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同时作为必考内容出现。文学类文本阅读由小说一统天下的局面改为小说、散文并列的情况;实用类文本阅读把原来多年考查的人物传记换成了学术报告,而且采用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又把原来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图文转换渗透其中,灵活多变,真实地考查了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是看上去没什么变化的必考部分在内容上也有很大变化,这一点在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上非常明显。写作方面也改变了过去的一事一议,侧重于宏大叙述和传统文化,引导考生正确认识社会和生活,体现出对考生综合素养的考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学: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细目表(一)
阅读题失分分析
2011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现状与改革
2011上海高考语文卷评析20110613
新高考论述类文本提分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