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参考答案】
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如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常见题目类型: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如典例部分,明确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让考生从中任选一种加以赏析。
一般答题步骤和要领: 
(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和模板: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楚江怀古(其一)[注]
马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在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这首诗为其南渡湘江洞庭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微阳”“猿啼”“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
B.尾联写诗人想起了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于是感慨丛生。
C.尾联中“竟夕”写自己在傍晚时分竟然产生了悲秋之情,有出乎意料的意味。
D.全诗风格清丽婉约,感情细腻低徊,语言含蓄蕴藉,别具特色。
2.颈联被认为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联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小题。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给全诗定下了雄浑悲伤的基调。
B.颔联概写红军翻山越岭,“逶迤”形容绵延不断,“腾”字写出奔腾之势。
C.全诗首尾照应,在结构上十分完美,开篇定基调,结尾显出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D.尾联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二字,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精神。
4.本诗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找出两种作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5.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走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有日”“江阔”“浪生”的景象,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6.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1.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尾联中‘竟夕’写自己在傍晚时分竟然产生了悲秋之情,有出乎意料的意味”错误,选项对“竟夕”的理解不正确,“竟夕”的意思是“整个晚上”,意思是“通宵达旦独自悲秋”,诗中也并没有“出乎意料的意味”。故选C项。
2.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广泽生明月”,广阔的洞庭湖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的生命,写出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该句以动写静,表现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谧;“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的苍茫,江流的喧闹。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广阔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颈联被认为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联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然后理解颈联的意思,看写了什么内容,再看使用什么手法,有何效果。“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意思是“明月从广漠的湖上升起,两岸青山夹着滔滔乱流”,诗句中写到“广泽”“明月”“苍山”“乱流”,“广泽”和“苍山”都是静止之物,在这静态的画面中,诗人以“生”让“明月”有了活泼泼的生命力,仿佛让读者能够看到一轮圆月冉冉升起的画面,同时用“广”让人感受到洞庭湖的广大无边;“流水”本就是动的,诗人又以一“乱”字写出江流的喧闹,仿佛能够听到江水流动的声音,可以说这两句诗都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3.A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雄浑悲伤的基调”理解错误,应该是轻松豪迈的基调。故选A。
4.(1)比喻,将逶迤的五岭比喻成“细浪”,将磅礴的乌蒙山比喻成“泥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红军将士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对比,“远征难”与“只等闲”对比,“云崖暖”与“铁索寒”对比,突出了红军将士坚定的革命信念。   
【解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指出具体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和情感。回答本题可从描写手法:衬托、对比、白描;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逶迤的五岭比喻成“细浪”,将磅礴的乌蒙山比喻成“泥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红军将士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几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远征难”与“只等闲”对比,“云崖暖”与“铁索寒”对比,突出了红军将士坚定的革命信念。
5.B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
6.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得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
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抒情方式的题目,要求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注意从即事抒情和用典的手法,“忽得南来鲤”,“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恐有音书作急烹”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诗歌鉴赏|专题六: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汇编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核心素养探究 第三单元 1(语文)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题材之写景抒情诗
古诗鉴赏“表现手法题”常见失误及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