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渔猎、采集和家畜饲养
渔猎、采集和家畜饲养
河姆渡文化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河姆渡村落的经济是以栽培水稻的农业经济为主,兼营家畜饲养、渔猎、采集,农业在河姆渡大的经济活动中已占居主导地位。这一地位的确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它的产生、发展都经历了相当漫长的阶段。尽管河姆渡人使用骨耜翻土耕地,把农业从原始的刀耕火种推进到了耜耕生产阶段,还使用木杵、石磨盘、骨镰等农具,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稻作农业系列,然而,河姆渡时期的农业是一种极不成熟的农业形态,虽然其收成相对稳定,但农业的丰收还要完全仰赖大自然的恩赐,还得“靠天吃饭”。那时候,人们认识自然、战胜自然的能力还很弱,老天爷又“性情怪癖” ,常与人类开玩笑,连续的阴雨、干旱或狂风暴雨或虫害都会摧毁人们的劳动成果,一些野兽也常来趁火打劫,糟蹋粮食,天灾人(兽)祸常把人们辛勤劳动而即将到手的稻谷毁于一旦。而人类自旧石器时代早期起,便以渔猎、采集活动为生,在如此漫长的时间中,河姆渡人在渔猎、采集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由于农业的产生这些活动才退居到辅助地位,但河姆渡时期传统的渔猎、采集活动仍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经济生活来源。
一、渔猎
考古发掘及其它地质资料告诉我们,河姆渡村落周围既有山地、平原、森林,又有江河湖泊、海洋和草原,多种地貌相间的地理环境为各种生态习性的动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它犹如一个天然的动物王国,吸引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前来安家落户,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出土的多达61种、属的动物遗骸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一切为河姆渡人提供了丰富的肉食资源,使人获得生长所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还可获得做衣服的皮毛。更为重要的是,河姆渡人猎食这些动物以后,常用各种动物身上的骨骸来加工相应的生产工具,既省时又省力,这也是河姆渡遗址有别于其它遗址的一大特点,因此赋予了河姆渡人的渔猎活动以非同寻常的意义。
1.狩猎
根据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河姆渡村落常备的狩猎工具有:弓箭、骨箭头、木矛、弹丸、骨哨等。
弓箭:弓箭是河姆渡人最常使用的狩猎工具之一,遗址虽然尚未发现弓,但出土的1000多件骨箭头就表明了这一点。弓箭是一种复合工具,弓和箭必须配合起来才能使用,河姆渡的弓一般由木头制成,弓弦取用动物的筋或植物的藤,箭则由箭头和箭杆组成。弓箭比起其它的原始工具具有射程远、射力强、速度快的优点,它的发明和使用,延长了人类的手臂,使远在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处的猎物变得可望而又可及。
骨箭头:由于骨箭头易消耗,河姆渡人制作最多的工具就是它,而且大多都经过精细的磨制。一般长10厘米左右,少数只有5~6厘米,个别长达15厘米。根据不同的需要,河姆渡人大致按照三种不同的类型进行制作。
第一类柳叶形。因平面呈柳叶形而得名。制作简单,数量最多,居三类骨箭头之首。它的锋、铤分化不明显,两端一般都细而尖,使用的时候直接将箭头的后端插入箭杆,它的特点是锐利异常,能穿皮肉入筋骨。
第二类斜铤形。箭身锋部粗壮、细磨,可分长锋和短锋两种。它有一个宽斜面的铤部,斜面外侧常刻有数道浅槽,与它相配合的箭杆一侧的前端也加工成与铤部一样大小的斜面,便于捆绑。它的特点是重心正,使用起来阻力小、速度快。
第三类圆锥形。这种箭头器表磨制不甚光滑,其前锋又有锐、钝之分。一般为了射杀野兽,箭头总是做得越尖越好,为什么有些箭头要有意识的将前锋做得又圆又钝呢?原来,它有可致猎获对象以“肉伤而皮不伤”的优点,因为有些动物有非常美丽的羽毛或皮毛,捕捉它们在获取肉食的同时还可获得皮毛以做装饰和衣物,所以在射杀它们的时候得保证皮毛完好而无血污。据说现今我国华南地区一些地方的猎民为了同样的目的,也有采用这种方法的习惯。
木矛:制作数量不多,遗址仅出土12件。由硬木制成,器身修长,矛锋锐利,为了便于捆绑,有的器身后端刻有凹槽。使用的时候一种方法是经捆绑后直接投射,另一种是配合弓箭一起使用。
弹丸:是河姆渡人常用的狩猎工具之一。那时候,从四明山上流下来的芝岭溪贯穿了整个村落,拣取溪底的鹅卵石稍加磨制或在制作陶器的时候随手搓捏几个小球与做好的陶器一起烧制,都可成为很好的弹丸。弹丸有大有小,它在狩猎活动中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若来到郊外或农村,常能看到三、两顽童手持自制的弹弓,随意捡取地上的小石子便能射杀麻雀之类的小鸟,想必河姆渡人的弓箭有时候也用来发射弹丸。另外,河姆渡人在制作这些弹丸特别是陶弹丸的时候,常在表面戳上许多小圆孔,以便在栓系绳索的时候增加摩擦力,使用时,绳索的一端系着弹丸,另一端握在手中,投掷前先挥动手臂使弹丸快速旋转,看准目标后,快速抛出,弹丸引索而出,速度快、力量也不小,捕猎那些停在树上的小鸟或在湖沼、草丛间觅食、休息的鹭鹚、鹈鹕等是再适宜不过了。
骨哨:出土数量很多,仅次于骨箭头,两次考古发掘共出土160多件。骨哨发明不易,制作却简单,只要截取雁、鸭等禽鸟类肢骨一段,而后在石器上磨几个小孔即成。这些骨哨一般长1.5~5厘米,绝大多数两端各有1孔,也有单孔和3孔、4孔的。为了能使吹出的声音更富有变化,一位特别聪明的河姆渡人还在哨腔中又插入一根骨棒,吹奏时只要有节奏地拉动骨棒,就能使骨哨发出不同的音律。哨子,按我们现代人的经验判断,应该是人们的娱乐用具,是一种乐器,但河姆渡人却让它在狞猎活动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我们知道,河姆渡时期,尽管环境优越,物产丰盛,但人们不可能时时都能享受大自然的恩宠,他们的生活也远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般丰衣足食。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他们还得为生存而奋斗,因此他们制作的每一件器物的最初动机绝不会是、至少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生产或生活的需要。骨哨也毫不例外。
聪明、智慧的河姆渡人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不但掌握了各种动物不同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还听懂并且学会了它们的语言。因为动物与动物之间为了相互交流也有各自独特的“语言”。失群的动物鸣叫着寻找自己的同伴;发情期的动物用“动人的歌喉”招诱配偶;它们还凭借自己灵敏的听觉来辨别其它动物的“语言”,或躲避自己的天敌、或追杀自己的猎物……河姆渡人充分认识了这一点,狩猎时为了引诱一些动物出来靠近自己,便使用骨哨模仿其叫声,一旦靠近,立即见机行事。如果说利用弓箭、木矛是“力胜”的话,那么使用骨哨则是“智取”了。
每当猎获归来,辛苦了一天、甚至几天的猎手们,疲倦地躺在草垛旁、坐在屋檐下,幸福地看着老人、妇女、还有孩子们偷快地忙碌着,剥皮、去毛、剖膛……不一会儿,村落里便升起几处袅袅的炊烟,传来阵阵烤肉的香味,这是何等惬意的时光啊。猎手们抚摸着心爱的骨哨,情不自禁的将它移到唇边,一阵悠扬的哨声便悄然响起。于是骨哨就不仅仅是为了狩猎,还成了人们表达情感的工具,最后成为我们今天笛子的鼻祖。
由于狩猎活动有较大的危险性,且运动量大,流血也是常事,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一般都由成年男子担任。每当猎获归来,全村的男女老幼如同欢迎凯旋的英雄,聚集在村口,然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立了大功的猎手在平均获得食物分配以外,还将得到动物身上的皮、毛或角或者其它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作为最高的褒奖。
勇敢的河姆渡人利用弓箭、木矛、弹丸、骨哨等工具外出狩猎,并不能够保证每次都能有所收获,每次都能满载而归。有的动物(如老虎、熊、犀牛等)凶猛、善跑,而且躯体庞大,打击不易致命,要捕获它们着实不易。那么河姆渡人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专家们在分析鉴定了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骸标本后,作出肯定的回答。一是选择反抗力弱、数量多、行动成群的动物,鹿正是这样的兽类。河姆渡村落周围湖沼密布,常有鹿群出没,而且追捕鹿群,弓箭、弹丸、棍棒易击中致伤,甚至徒手也能抓获,遗址出土的鹿类动物骨骸在数量上最多就说明了这一点。据不完全统计,较完整和破损的鹿下锁骨标本有700余件,角的件数达1400余件,仅次于水生动物。第二是强中捕弱。在众多的动物中,河姆渡人首先选择性情温顺的鹿类作为主要捕猎对象,另外在袭击猛兽时则选择老弱病残者。专家们在鉴定中发现,犀牛都是乳齿没有全部换下或者还未开始替换的,说明还是幼年期的动物,这种动物活动量必定比成年者弱,应付追捕的经验也差一些,容易被捕捉;另外,有些犀牛的牙齿严重病态,这必然导致它们体弱,老弱病残者就成为捕捉对象。第三是利用地形的优势和群体的力量。村落周围广阔的水域和湖沼是天然的陷阱,只要大伙儿团结协力,将野兽驱逐入湖沼区便能逼使就范。另外到了冬季,有些动物行动变得迟缓,有些进入冬眠,易于袭击,正是狩猎的最好时机。
2.捕捞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61种动物残骸中,水生动物的数量达19种之多,既有生活在淡水里的,又有生活在海洋、滨海河口的。据当年参加发掘的专家回忆,鱼类、龟、鳖类等水生动物的遗骸之多,不胜细数,个体遗骸更无法统计。古生物学家们只清理了很少一部分龟的遗骸,显著可分的龟类个体就有1570多个。遗址中许多煮食用的陶釜中都装有龟、鳖、蚌、鱼等水生动物遗骸,其中有一陶罐内竟存有满满一罐完整的龟、鳖甲壳,蚌壳更是成堆的发现,甚至在狗粪中还发现许多鱼骨。由此看来,捕捞比狩猎在河姆渡先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它比狩猎活动更加容易进行,收获更有保障。
然而,遗址出土的工具中,捕捞工具与狗猎工具在数量上的比例与骨骸数量上的比例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即出土的野兽骨骸少而工具数量多;相反,水生动物的残骸多而专用的工具却除了几件骨鱼镖外,在其它同类遗址中常见的渔网等均未发现。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己能用芦苇杆编结席子,且能用动物身上的绒毛或植物纤维“纺纱织布”,按理说,编结渔网是根本不成问题的,但能做的事情却不做,说明并非捕捞活动之必需,河姆渡人自有一套捕鱼捉鳖的好本领。
首先就是制作带有倒钩的骨鱼镖。骨鱼镖长约6~9厘米,取材于大、中兽类的管状骨片制作而成,叉厚、锋尖、有单钩,这是一种专用的渔具,与木柄绑合起来就能使用。由于有倒钩,一旦扎入鱼身上,鱼儿便很难逃脱,即使几斤、十几斤重的鱼也只得乖乖地俯首。但是这种骨鱼镖在两次考古发掘中仅出土很少的几件,远不是当时人们常用的工具。
河姆渡时期,气候温暖,年平均温度高出现在3~4℃,一月份平均气温可达10℃,下水徒手捕捞应该是河姆渡人最常用的捕鱼方法,况且大量的龟、鳖、河蚌、蟹等也只有徒手捕捞才最合适。另外,那时候,村落附近多的是湖泊、沼泽,水位不深,他们常选择鱼儿较多的局部水域,围堰放水,待水放干以后,“竭泽而渔”,什么龟呀、鳖呀、鱼呀、虾呀统统一网打尽。
曾有资料介绍说,在日本绳纹时代的遗址中发现,原始人往往先去山上砍来很多树枝捆成束,放入水中,过不多久,柴束下面就钻了小鱼、小虾,人们毫不费劲就能捉到很多。河姆渡人是否也用类似的方法捕鱼,还得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来证实。
我们在研究民族学的资料时发现,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鄂温克人,有着非常古老的捕鱼历史,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们不用渔网。那么,河姆渡遗址发现如此众多的水生动物残骸,而几乎不见捕捞专用工具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长期的捕捞活动中,河姆渡人也有碰到好运的时候。由于河姆渡村落离海岸不远,生活在海洋里的体形庞大的鲸、鲨鱼有时候顺着潮水而来,退潮时又被搁浅在海滩上,人们发现后,使用石器、骨刀等工具将它们切割开来,带回住处,自然也成了河姆渡人的“盘中美餐”。
二、采集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许多植物的果实,酸枣、橡子、菱角在发掘现场都成堆成堆地发现,满筐满筐地出土,还有葫芦、芡实、薏仁等。河姆渡村落背山面水,四明山上常年树林茂盛,湖泊、沼泽水丰草盛,遍地的野菜和植物块根(茎)等都为村落居民提供了另一类食物来源,特别是对淀粉类食物获取。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先生曾称河姆渡遗址是“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这种情况也为日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学者索尔先生也曾提出,“农业并不起源于食物的长期匮乏,在饥荒的阴影之下生活的人们没有办法、也没有时间来从事那种漫长而悠闲的试验,以便在相当遥远的未来,发展出一种较好的而不同的食物来源……以选择的方法改进植物以对人类更为有用,只有在饥馑的水平线上有相当大的余地来生活的人们才能达到的。河姆渡人正是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熟悉并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尝试着将它栽培,稻作农业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由于日常的采集活动范围小,体力消耗不大,因此挖野菜、采蘑菇、掘地下块根(茎)等一般都由妇女、儿童来担任。然而当我们再来考察出土的这些植物果实时便会发现,橡子、酸枣、菱角,还有人工栽培的水稻几乎都在同一时期成熟,而且有的果实收获期很短,如菱角成熟以后,在水里最多只能呆十天左右,若再不采摘,则会沉入水底;人工栽培的水稻,特别是籼稻,成熟以后没多久也会自动脱落。而且在那个时期,许多动物也在为准备过冬的食物而忙碌,它们与人类一起争夺成熟的果实。这时若与平时一样只靠妇女、儿童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往往要发动全村落的成员一起参加。浩浩荡荡的采摘队伍,有的手提用芦苇杆编结的袋子,有的拎着穿上绳索的陶罐……分成几路,一路上山,另一路则赶往稻田收获水稻。丰收的果实源源不断地被送回住处,大家忘记了疲劳,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神情,孩子们更是欢腾雀跃。为了能使这些果实长时间的保存,天气晴朗的日子,人们又将它们放在苇席上或向阳的屋檐下晾晒,使之干燥,然后,储存在陶器内,或者选择地势较为高而干燥的地方挖坑,底下铺以干草、苇席等存放果实,上面再以苇席覆盖,功能类似于今天的窖藏。
三、家畜的饲养
随着耜耕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的食物来源不断地增加,而且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人们的狞猎经验不断积累,捕猎到的动物数量也越来越多。有时候,一下子吃不了那么多食物,就将一部分轻伤或没有受伤的动物圈养起来,渐渐地发现有些动物跟人类比较亲近,容易驯服,饲养着它们,既作为“储备粮”储存,有时候还能在狩猎和农业活动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遗址出士的61种动物骨骸的鉴定中发现,猪、狗、水牛三种动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已经开始人工饲养。
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在考古发掘现场,多处发现狗粪的遗迹,而且在狗粪中还发现鱼骨,这不但说明狗已被人类饲养,而且河姆渡人对狗还十分珍惜。当时的人们充分认识到,狗不但行动敏捷,而且嗅觉灵敏,经过驯化,在狩猎活动中常能做到人类无法做到的事情。
水牛体形庞大,却性情温顺,河姆渡人将它稍加驯化后便能驱入农田,践踩烂地,以达到除草、翻土的效果。水牛是人们农业生产上的好帮手。
遗址中猪的骨骸发现较多,专家们对可辨认的猪的骨骸进行鉴定后发现,几乎都是成年猪和幼年猪的个体,老年猪的个体发现极少,充分说明猪已经被人类饲养。猪具有相当强的繁殖能力,饲养猪能经常性地补充食物的不足,真正起到“储备粮”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文明:磁山文化探源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
家猪起源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宁绍平原的经济发展
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武安市磁山遗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