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桨

河姆渡地处江南滨海平原,这里背山面水,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周围湖泊沼泽遍布,河流纵横交错,有着辽阔的水域,因此河姆渡人也早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河姆渡遗址中曾出土大量的龟鱼类的骨骼、蚌壳和菱角等水生动植物,有的陶釜底部至出土时还残存着鱼骨,显然水生动植物正是河姆渡人的重要食物来源。甚至连海龟、鲸鱼、鲨鱼和生活在滨海河口地带的鲻鱼和裸顶鲷等海生鱼类也是河姆渡先民的盘中餐。在近岸浅水区域,人们可以捕鱼捞蚌,但在深水或滨海地带就须借助原始舟楫了。舟楫的出现不仅促进了渔业的迅速发展,而且还扩大了河姆渡人的活动范围和同周围原始文化交流。已有的考古发现及研究证实,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南岸两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而又平行发展的原始文化,滔滔钱塘江水和波涛汹涌的杭州湾并没有阻碍这两支近邻文化间的文化交流,这中间舟楫等水上交通工具是功不可没的。

河姆渡遗址共出土8支木桨,都是用整块硬木为材料加工而成的。木桨柄部粗细适中,可容手握,大多数加工成圆形,也有少数方形,桨叶多呈扁平的柳叶状,且自上而下逐渐减薄,制作都比较精细,外形和现在江南水乡农村小船上用的木桨基本相近。其中有一支木桨,木质坚硬,出土时呈赫红色,桨柄上部略残,但在柄与叶的连结处,还刻划直线和斜线构成的几何图案花纹,既美观又实用。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桨制作都比较讲究,桨叶轻薄,在制作上属于比较成熟的类型。尽管如此,它们仍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桨。

一般认为,船的发明比桨的出现要早,因此有桨必定有船。根据民族学材料,制造独木舟的方法比较简单,先把选好的粗大木头对剖或一面砍平,接着在平面的中间部位用火烧烤,然后用锛、凿等工具挖凿,这样边烧边挖,逐渐把船舱扩大、加深,直到全部挖好,再稍加修整即成。河姆渡人既能用火和石器制作木器和加工先进的榫卯木构件,想来用石锛、石凿及火挖制独木舟也并非难事。然而由于河姆渡遗址两期发掘位置都在村落中间,而不是停泊舟船的河湖岸边,故至今没有发现独木舟之类的水上交通工具实物。弥足珍贵的是,擅长陶塑艺术的河姆渡人,为我们遗留下两件以当时独木舟为原型捏塑的艺术品。其中一件外形如长方槽形,一侧稍残,长8.7厘米、宽2.6厘米、高3厘米,是一种方头的长方形独木舟的模拟品;另一件舟体侧视如半月形,俯视略呈梭形,中间挖空,两头稍尖而微上翘,头部之下还附一穿孔的扁平小耳,用以穿系缆绳之用,表现的是一种两头削尖的梭形独木舟。

《世本》云:“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易经》也说:“利涉大川,乘木有功”。可见远古时代的筏和舟之类是受落叶,树木等浮水的自然现象启迪而发明的。又据《物原》“伏羲始乘桴,轩辕作舟”和《拾遗记》:轩辕氏“变乘桴以造舟楫”的记载,舟是由桴发展而成的。桴今称筏,是用一定数量竹或木编扎而成的水上交通工具。由于竹木筏取材容易,加工方法简单,故早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就可能已经出现。绕在浅水中可用树杆或竹竿作撑篙,在近海中也可用桨推进。筏由于制作简单,行驶稳定安全,载重量大,故一经出现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历经近万年而长盛不衰,直到10万吨、20万吨巨轮远航大洋的今日,在一些山区的江河、溪流中,仍时常见到竹、木筏的踪影。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桨、藤条、绳索以及木构件所反映出高超木作技术看,尽管至今未见筏的实物,但河姆渡人使用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此外,河姆渡人还可能用兽皮缝制的皮筏等工具渡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船舶博物馆(1)
水路交通工具的发明
独木舟
远古至三代的舟船制作与利用
【他山之石】回到八千年前:原始人的独木舟可不只是一根木头⑵
农耕星火系列:跨湖桥独木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