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风盎然赋闲归隐的长山桥
图1:长山桥薜荔掩盖,古风盎然。
拱桥虹影
[地址]
位于北仑区小港街道长山村的小浃江上。
[简介]
长山桥旧名永济桥,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建,现存的三孔石拱桥建成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全长45米,中心桥孔跨度10米,拱矢的高度为5米,两个边孔跨度为7.2米,高4米。为北仑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浃江与大浃江(即甬江),自古以来都是浙东平原入海的大江。小浃江流经鄞东和北仑,全长130公里,其迂回曲折,与甬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江上桥梁自然不少。今次我们要探访的便是其中一座长山桥。
与尽享繁华的甬江相比,现今的小浃江就似一位隐者,藏身于田野村落间。我们一路追寻着小浃江的清流,眼看着似乎没了踪迹,转过一个路口,又见那滔滔的江水。车子驶入长山村,一排民居将路和江隔开,犬吠声此起彼伏,路尽头一个转弯,长山桥便赫然眼前了。
长山桥的身姿依旧高大、古朴、壮美,桥的两侧被密匝匝的薜荔掩盖,添了一份苍凉和寂寥。
小浃江风暴不绝
据《镇海县志》记述,小浃江建桥的历史可追溯到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在长山山麓的小浃江口建造过一座木结构浮梁,然而一场暴风雨过后,浮梁被吹得无影无踪。此后的小浃江数百年间再无建桥之举,海船直通鄞东五乡, “东滨沧溟,世苦潮患”。
据成书于1227年的《宝庆四明志》记载,当小浃江口的咸潮渐渐退去,沿江的滩涂成了陆地,处于长山山麓的这块土地上人口逐渐多起来,长山村形成了“江南市”,成为南接鄞州、东连穿山、西通镇海的路上通道,并建有驿站和渡口。平时人们用渡船往返两岸,但一遇风暴,江渡受阻,往来旅人只好望江兴叹。而小浃江风暴不绝,在那里建桥成了百姓和过往客商的强烈愿望。
长山桥屡毁屡建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鄞人谢复荣等发起在长山村小浃江上建桥,但小浃江的浪潮实在太急太大,木桥屡建屡毁,过往行人依然苦不堪言。到了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朱绅和杨暄两人率众建造了石桥,但由于江中风暴肆虐,石桥常需修补,在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的一场风雨中,这座石桥又毁于一旦,后由镇海知县丁鸿明、朱一鹗等出资先后修建完工。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于海寇登陆,烧杀抢掠中,此桥又遭破坏。
直到康熙七年(1668),镇海知县王元士考虑到长山桥的重要性,由他出面主持,贡生谢泰履等捐钱、集资,召集各路能工巧匠重建长山桥。到康熙九年(1670年)工程结束,这才算真正“永济”,并在桥边修庵建亭立碑。到了嘉庆十年(1805年),此桥又作了一次修缮。两年之后,在上游一公里左右处建造了燕山碶\闸,此后小浃江上游免除了咸潮之苦。又过了8年,在下游也建造了一座义成碶\,小浃江就此成为内陆淡水江,长山桥下也再没有了潮涨潮落,长山桥就此屹立不倒。如今的长山桥,披满薜荔野藤,古风盎然,成为北仑最大的三孔石拱桥。
人车船宵旦不绝
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山桥就是那时所建的石梁式条石拱桥,以山麓的岩基为桥基,桥台坚实,长45米。中心桥孔的跨度为10米,拱矢的高度为5米,当年可以畅通大船。桥的两个边孔的跨度为7.2米,高4米,也可以通行中小舟楫。可见长山桥在建造时既考虑了基础的稳固,又关注往来船舶的频繁,其设计和建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长山桥的块石桥基上满铺石板,桥面中心宽度为4米,而近桥台处宽达8米,坡度平缓,不设台阶,便于车马通行。桥面左右设莲花望柱和栏板,确保行人安全。
据《重建长山永济桥碑记》中记载:“长山水道,内则四乡,外则三戌,游徼铺驿,官军商贾,辐辏往来,宵旦不绝。”可见其历史上的辉煌。桥南端建有一个永济庵凉亭,壁上嵌着明万历和清嘉庆年间修桥碑记各一块,但如今已难辨字迹。
清诗人胡儋在《小浃雄潮》一诗写道:“潮音时入耳,带水亦盈盈。夜月声初寂,晨光势早迎。巫山穿滟滪,海沧接蓬瀛。”沧桑巨变,小浃江口崛起大港新城,交通新线开拓,长山桥受冷落“退休”,桥下不闻潮音,只有村民摇着小船偶尔经过。喧闹300多年的长山桥,就像一位操劳太久的老人,卸甲归田,却另有一番安宁闲适。毛艳艳杨古城王介堂/文毛艳艳/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甬江赋
江蘇常熟的古橋【圖文】
常熟古桥知多少
夜幕下的宁波三江口
宁波城市诞生史
若无唐朝它山堰,不存今日宁波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