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米古街昙华林 一部武汉活历史

基督教英国伦敦会仁济医院旧址。本报记者 赵端摄

崇真堂,武昌第一座基督教堂。本报记者 赵端摄

长江商报消息 “武汉的历史宝贝旮旯”,昙华林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一条长1200多米的街区,有“活的武汉近代史书”之称。中国近代教育在这里发端,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科在这里诞生;武昌首义的火种在这里孕育;在抗战时期,这里更是全国的“文化首都”。

昙华林,名字可能与佛教有关

从螃蟹甲下车,沿湖北中医药大学(原湖北中医学院)右拐,即可进入昙华林。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城的东北角,在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和螃蟹甲之间,与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全长1220米。

现在通常所说的昙华林街区,比当初的昙华林大得多,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以及花园山和螃蟹甲两山在内的狭长地带。

为什么叫昙华林?几乎每一个第一次走进昙华林的人都会问到这个问题。

被问得最多的,可能要数昙华林最早的发现者、武汉市民俗专家刘谦定了。

刘谦定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就出生在昙华林。他说,昙华林的名字由来,主要有三个版本。

一种说法是附会而来。传说此处有很多小型庭院,住户喜欢种昙花,因为“花”与“华”在古代通用,人们就将花名附会成街名“昙华林”了。

也有人认为,昙华林的名字是音讹而来。传说此处人家喜欢种植花草,花开之时,将花坛放在户外,蔚然成林。由于“坛”字读音与 “昙”相近,由此音讹而流传至今。

第三种说法认为,“昙华”出自《妙法莲华经》中的如来语:“优昙钵花,时以现耳”。按梵文译音和古代文言文通用的说法,昙花即昙华。而“林”应该是“丛林”的简称。所谓丛林,意为众僧聚居一处,有如木相依为林;凡有佛寺的地方,必有郁郁葱葱的林木相回护,形成一片特殊的丛林。

刘谦定说,前两种说法流行于民间,佛语衍化之说出自一些学者。

郭沫若在其著作中,也提到这一街名可能与佛教有关,遗憾的是他没有就此进一步考证。

花园山,藏着武汉最早的天文台

走进昙华林,你会发现,一条老街区的深处竟藏有一小丘陵。这就是昙华林一带最有故事的花园山。

花园山看上去并无特别之处,有凉亭、石凳,供游客休憩。不过,山上却大有文章。

就在记者探访时,一位花白头发的老者从花园山上走下来。他叫陈新华,今年75岁,家住花园山对面。

老陈是土生土长的昙华林人,从祖父开始就住在昙华林。他说,来到花园山,一定要去山顶,武汉历史上最早的天文台就设在花园山。

天文台遗址位于花园山顶两个宗教建筑之间,一边是一座天主教堂(现中南神哲学院)的宿舍楼,另一边则是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现徐世鸣艺术馆)。

天文台的前身,本是天主教堂“气象站”,当时只是用来观测天气,到二十世纪初才渐成规模。天文台于1930年落成后,成为当时那一带海拔最高的建筑。它是武汉市最早的天文台。

1938年,日寇占领武昌,将天文台内的仪器洗劫一空,并且拆毁了这座只有八年的建筑。后来,天文台后面的中南神哲学院大楼建造,天文台再遭重创。

如今的天文台遗址,只留下半圆形的顶,断壁残柱,被默然地嵌在灰砖砌成的新墙体中。墙壁间长满杂草。

陈老说,小时候看到的天文台顶部还有个小圆球,据说就是靠它来观测天象。

经历这么多年,废墟还在。这让很多昙华林人都觉得是个奇迹。在陈老看来,与花园山上其他重新修葺的房屋相比,这座废墟的价值要高得多。

靠近贡院,曾是秀才租房备考之地

昙华林,曾经是秀才云集的地方,因此还有一个地名,叫太平试馆。

刘谦定解释,太平试馆是秀才们备考的地方,并不是考场。真正的考场位于现武昌实验中学所在地,即武昌贡院。

贡院是科举考试之所,武昌贡院专为“武昌府乡试”所设,为选拔举人之所。常规年份,每3年才选拔考试一次。它是由皇帝委任的主考官主持下举行的规格最高的一种考试。

明清年间,武昌贡院是全国比较大的贡院考场之一。很多武昌县周边的秀才都到这里参加考试。

刘谦定说,和现在中考、高考不同,那时交通不便,有些秀才乘船赶考,有的秀才坐马车赶考,路上要走很长时间,才能到武昌。有的考生甚至提前半年赶到武昌备考。

为何会选择住在昙华林?刘谦定说,一个原因是昙华林一带民房比较多,房租便宜;另外昙华林离司门口武昌贡院考点比较近,步行十来分钟即可到考场。

就像现在,每逢高考,高校周边的宾馆、家庭旅馆租房火爆。走在太平试馆附近,就会联想到当年科举考试的情景。

“一部武汉近现代教育卫生史”

解放前,昙华林曾有“租界”之称。自近代汉口开埠,美国圣公会、英国伦敦会、瑞典行道会、意大利圣方济各会等宗教组织,都曾在昙华林修建教堂。

戈甲营44号,基督教崇真堂,是英国伦敦会的杨格非牧师于1865年主持兴建的,它是武昌第一座基督教堂。

穿过昙华林街一个完全中式的门牌坊,可见一组北欧风情的建筑,这就是基督教瑞典行道会于1890年建在武昌的传教基地。武昌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外国领事馆——瑞典领事馆仍得以保存。

伴随教堂的,还有教会创办的学校。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文华书院。

现今昙华林东头的湖北中医药大学所在地,就是基督教美国圣公会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它是外国教会在武汉最早开办的学校。1903年,文华书院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三部。1924年,在文华大学的基础上,这里建成了华中大学,文华中学单独建制。1952年院系调整后,华中大学成为现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文华中学迁到粮道街演变为武汉市第33中学。

在文华书院的老校园中,美国友人韦棣华女士创办的“文华图专”,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韦棣华女士被黎元洪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

在昙华林东头南侧的武汉市第14中学校园,原是湖广总督林则徐兴建的丰备仓遗址。1903年,张之洞在这里兴办了东路高等小学堂。1906年,湖北军医学堂在这里创办。

刘谦定说,张之洞创办东路小学堂两年后,科举考试才正式废除。新式学堂的创办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发端。

现位于花园山脚下的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始建于1924年,就是基督教英国伦敦会仁济医院和意大利圣方济各会圣约瑟夫医院合并而成。当初合并时称为湖北医院,是当时湖北规模最大、医疗条件最好的医院。

“一条古街,集中了众多的学校、完整的近代早期医院,在全国都很罕见。”谈到昙华林对武昌、乃至武汉的影响,刘谦定赞叹说,它就是一部武汉近现代教育卫生史。

受当时的教会医院影响,不少昙华林人走上了从医之路。今年70岁的王惠民,就是其中的一位。

王老先生来自医生世家,从小就受爷爷影响,经常去昙华林一带的教会医院。其中仁济医院和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是他常去的地方。他听祖辈们说,仁济医院在辛亥革命时救死扶伤,救治了不少伤员。1931年武汉水灾,仁济医院成为武昌赈灾指挥机构。

受家族影响,王惠民读完初中就开始学医,医生也成为他一生的职业。这位老人说:“在昙华林生活一辈子,可以不出昙华林。”

·手记

因为被遗忘所以幸存

第一次听到昙华林的名字,缘于方方的小说《春天来到昙华林》。

此后,多次经过昙华林,但每一次都是走马观花。

再次走进昙华林,让我很惊异,在繁华的街道附近,有这样一条静谧的小巷。此时,我才明白,“武汉的历史宝贝旮旯”是有道理的。

昙华林像是一个熟睡的老者,表面颓败内心宁静,藏着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梦境。“当人睡了的时候,所有的生物都会醒过来。黑暗中有许多的波澜壮阔,甚至惊天动地,只是睡着的人不晓得罢了。”

她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撒满了历史的尘埃。正是这种被遗忘,反倒减少了破坏。

直到今天,我们漫步在昙华林老街,百年老建筑随处可见。

歌特式的基督教堂,希腊神庙式的圣诞堂,完全中式的门牌坊,北欧式的住宅建筑……都珍藏着老武昌的城市记忆。

与很多古街一样,昙华林街区也面临着抢救、保护与开发的难题。

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单调的,有了历史却不懂得去保护是悲哀的。保护昙华林,就是保护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

本版稿件 本报记者 王荣海

【昙华林】

特别文史顾问:徐明庭

昙华林形成于明清两代,从光绪九年(1883年)绘制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标注来看,它位于武昌城东北部;地处城墙内的崇府山(花园山旧名)和螃蟹甲之间,呈东西走向,东起鼓架坡,西接正卫街。

——据《武昌区志》

百年日晷,今天依然很准

在昙华林,还有很多宝贝,深藏不露,不为外人所知。

位于花园山上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大门花窗上的垂直式日晷,就是其中一件“古董”。

日晷是古代用来观测日影认定时刻的仪器。根据天文学家考证,天主教堂的垂直式日晷在国外特别是欧洲地区比较常见,在我国很少。

垂直式日晷如何计时?刘谦定介绍,与时钟不同,日晷上的指针是固定不动的,但日光照射指针留下的影子指向哪个罗马数字就是几点。

刘谦定说,自1862年教堂建成后至今,百年来日晷都很准,每次拿它与手表对照,时间都是吻合的。

下期寻城:司门口

责编:ZB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昌的历史文化老街——昙华林【上】
没爬过山,别说懂武汉
武汉最早的天文台遗址,拥有134年历史的昙华林花园山天文台遗址
武昌区为何有汉阳门?武昌区汉阳门正对着汉阳古城
武汉家庭电子垃圾如何处理?
得胜桥,冇得桥,打卡凑热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