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出版业最有情怀的那批人正在远去丨再见2015

当罗永浩用情怀来卖手机时,我其实也是嘲笑大军中的一员,尤其是情怀售卖失败时:情怀就是情怀,还能当钱卖?

但是,当我看到华文天下的杨文轩那一篇铺满情怀的不得已时,当我回头去看看这几年或退休或离开的那些优秀又不乏情怀的人时,当那种复杂的情绪在胸中堆积并蔓延开来的时候,我明白,情怀,对于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行业,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就像这几年,传统纸媒行业的老人每一次离开,都引发一阵唏嘘。与其说大家唏嘘的是传媒行业的不景气,不如说是感慨那些心中对传媒的情怀正在淡去。

情怀到底是什么?

我想起很久以前网络上流传的一个帖子:

“一出就出全集的,那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引进外国作家,必和诺贝尔奖要沾点边的,那是原漓江社著名编辑刘硕良老爷子的喜好;出本新书,不久就被小资津津乐道的,那是三联书店;老书翻新再版还配了插图,那是呼延华爱干的,早先在广西师大搭起一个“贝贝特”,后来又在人大出版社做了“朗朗书房”;某个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巨大的文化大腕出本回忆录,八成还是三联书店的事儿……”

这个帖子其实是在调侃出版业,但对于这段话,我宁愿理解为一种情怀。一种需要几十年的沉淀,最后才在出版社与读者之间形成的默契。这种默契,追求的就是一种情怀。

我应该还没到谈情怀的时候,毕竟对于这个行业,我没有什么大的贡献,更谈不上有多么热爱。但这丝毫不妨碍我对于这个行业应有的敬畏。

2001年的夏天,我用一个选择,进入了这个行业。我那时看到的是编辑两个字。那个时候对此理解并不深刻,在我的心里,出版、编辑这些与铅字有关的工作都是那么的神圣与崇高,仅此而已。记得开学时,老师说,你们很幸运进入了出版行业,这是一个如朝阳初升的行业。但不幸的是,当我们毕业的时候,这个行业居然短短几年就变成了夕阳产业。

当我开始工作的时候,我非常幸运抓住了那些有情怀的出版人远去的尾巴,在我职业生涯的早期,看到过他们的手法,聆听过他们的思想。这些人不胜枚举:陈昕、周立伟、程三国、周百义、王建辉、聂震宁、孙庆国、张佩清、董秀玉、薛野、孙池、钱晓华、杨文轩(排名不分先后,纯粹想到谁是谁。还有更多的有情怀的优秀的出版人,我无法一一列举)……这个名单在未来的几年可能还会越来越长。我至今认为,他们才是出版业应有的形象。

当这些名单里的人物与这个行业渐行渐远时,其实也就意味着出版这个行业一个时代的结束。对于任何一个行业,不同的阶段都需要不同的人,引领发展,开拓进取。

出版业正在进入新的变革时代。

出版业的每一次变革都引领着社会经济的变革:从甲骨文到钟鼎文,从锦帛到纸张的出现,从手抄本到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这些变革都推动了文化生活的改变,在这些变革中,出版业都是推动者和促进者,至少不曾落后。但这一次的变革,出版业显得那么被动和无奈。

技术革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与出版业无关,因为这是一个略显封闭且技术革新非常缓慢的行业。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数字阅读业态的出现、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从技术到内容再到渠道,俨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出版新模式。遗憾的是,我们的出版业依然还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愿醒来:一个几十年来依靠教材出版和发行活着的行业,一个市场化程度极其低下的行业,还有一群满是情怀的文化人固守的行业。

行业的变革总是会有阵痛。我理解那些不愿醒来的出版人:新的业态并没有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行业还靠着传统的业务在坚持,如果这个时候贸然全情投入到新的变革中去,谁来弥补亏损的黑洞?各领风骚几十年的一代人,你不能指望他们把自己送进一个新的时代去革掉自己的命。

所以,这或许是属于我们的时代。

我们并没有赶上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版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那是一个把钱装进麻袋到处买书的时代,那是一个人人抢书看的时代,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出版行业有自己的专有名词形容:买书难。

但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变成了卖书难。

出版业面临新的技术和市场时已经落后,但我们这一代人不能落后。我们没有经历传统出版的辉煌,我们也没有浸染过传统出版的大染缸,我们理应用新的技术和市场将自己武装。

过去的几十年,“纸书 印刷 实体书店”成为标配,成就了传统出版业。未来的几十年,“数字阅读 移动互联网传播”应该成为出版业新的趋势和方向。对我们这些从业者,错过了上一个时代,如果还不能抓住这一次的变革,那就意味着继续的失败。

过去的出版业有很多的问题和弊端,但那是因为其特殊的体制所决定的。现在的出版业也有很多问题,这是由市场所决定的。新技术给出版业带来了新机会,但也带来了很多不好的现象和问题。

资本市场对出版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出版其实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行业,一本好书的出现往往需要编辑字斟句酌的完善。但资本的出现,或者说市场化的推进,打破了这种缓慢且看似没有效率的节奏:过去那种几年磨一书的情景不可能再出现,资本市场要求的是利润和回报。一本书如果不能在短期内达到资本市场的要求,小则项目放弃,大则团队解散。资本决定了一切。我想,这或许也是杨文轩离开的原因之一。事实上,他已经比我当初预想的要晚几年了。我本来以为盛大文学控股华文天下时他就会离开。看来,他为了自己的情怀坚持了几年,却依然不得不放弃。从中也可以看出个人在面对资本市场时的无奈和无能为力。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对出版业是一件好事情,但同时也如噩梦一般。出版业甚至还没有习惯面对电脑的业务飞来飞去,就不得不接受BAT、京东亚马逊们杀进来,对既有规则的冲击和改变。这些跨界而来的引领当下技术和时代发展的公司,本应该为出版业带来革新所需要的技术和服务。但他们拿出来的却是秋风扫落叶般强有力的破坏。这种破坏集中地体现在他们对于出版这个行业自身发展的无视和无情。出版业正在成为他们的一个项目、一种手段、一样工具。他们需要时,可以大手笔投资无所谓成败;他们不需要时,可以优雅地转身,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只留下一地鸡毛……

这是一个没有情怀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情怀换不来尊重的行业,我们将要投入的是一个需要情怀却又必须隐藏情怀的事业。尤其这样,才显得情怀是那么珍贵和让人唏嘘。

当出版业那些优秀且满心情怀的老出版人纷纷离去,当浮躁和急功近利完全笼罩出版业,当我们每天背着KPI披星戴月,当我们深夜看着手机刷着微博朋友圈却忘记了沉睡在书架上的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市场是“致命毒药”,商业畅销书需要情怀
独家深度|今日上市的中信出版有何种独特的样本价值?
资深出版人的8大金句丨活动干货
杨全强:现在谈出版还有人关心吗?| 单读访谈
透过现象看本质,泼几滴冷水——我的出版杂话
世事难测的时代,三五年后还有机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