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晓勇 | 与未来共进的课程变革:统整项目课程

唐晓勇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第二实验小学常务副校长


本文根据唐晓勇老师4月22日在第二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发言整理


大家好,非常开心在台上跟大家分享。今天主题是我们团队如何借助“互联网+”的元素,进行与未来共进的跨学科的课程统整改革。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在迅猛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我们需要用共进的思维,与未来共进、与时代共进、与国际共进、与师生共进。我们团队共同的观点是构建统整项目课程,让学习和生活高度关联。其中,最核心的两个元素是“互联网+”的思维和“STEM+”,阅读成为我们整个课程的底层支撑。



我们的课程全国直播,共有17个省市,85所学校来共同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共同来研究,共同来成长。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课程?首先是源于儿童的认知,我们所有的教育要知道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如何认知世界的;同时要关注我们大脑,脑科学是如何学习的;也要看看国际趋势是什么,项目式学习是目前国际上主流的学习方式;我们也要进行混合学习。分科教学让人变得专业,跨学科让人变得完整,我们既要做一个专业的人,也要做一个完整的人。我们的课程内涵有三个关键词:统整、项目、技术。统整是学习内容的重组,以项目的方式推进,技术作为底层支持。我们看不见技术,但是技术就像空气一样浸润在我们的课程中。经过近三年的打造,目前有四个课程模型:学科内统整、跨学科教学、跨学科统整、超越学科的主题统整。


我们首先要设计,对学校课程改革需要进行设计,我们需要学习工具的设计、学习空间的设计、学习场景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课程的重新设计。我们是理性,我们叫“并行”——不避开传统的应试学习,同时我们给孩子更多的选择空间,跨学科统整和传统学习二者同时进行。


我们的课程设计遵循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流程再造,从现在的传统的线性课程到现在的统整项目课程,两种课程并行进行。第二,两个视角,从学科的角度进行,同时又从主题的角度进行。第三,推进机制,教师合作制和项目负责制。我们没有全科教师,不是一个老师又教语文又教数学,就教师结构来说是这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教师合作,打破传统的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同时,项目负责制,一个项目一个年级一位老师负责,目前经过两年多时间,我们已经培养出20多位项目负责人。


我们从课程超越课堂视角,让学生进行浸润式学习,不是单纯的某一节课学习,而是一个课程。我们基于学科,聚焦于学科素养的培养,我们基于主题,更多聚焦于综合素养,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统整一起来进行。


基于学科主要是学科内部横向与纵向统整,今天不仔细展开了。主要讲超越学科的项目统整。目前,1-6年级有12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一年级的职业日课程,我们用思维导图设置课程,让一线老师做项目负责人;一年级下学期是六大生态系统和世界文化课程,经过我们的实践,已经做了三次这样的课程,效果非常的好;二年级做多元智能课程,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是什么,自己最擅长什么,让老师了解多元智能,让家长让用多元智能的方式看待我们的孩子,这个课程我们已经做了三次了。


二年级的《美丽中国》课程,这个课程正在全国直播,感兴趣的可以到我们网上去看,每个星期一、星期二上午第一节课学习,每个星期五晚上七点到八点半进行教师解读。三年级一棵树的价值,用STEM思路,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各取所需,完成学科素养。三年级《水的世界》,四年级文字之道等。这些课程中间都是有关联的,比如茶文化,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切入进去,同时里面有科学的东西。最近孩子们研究用冷水泡茶,怎么泡?为什么这样泡?需要研究。六年级噪音污染探究,STEM思路在这个工程课程里面体现得非常好。

一年级职业日课程


二年级多元智能课程

三年级一棵树的价值


四年级汉字之道


五年级茶文化


在统整课程里,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社会各取所需,在这个过程当中,把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我们的课程形态是大课,系统学习、分组。比如六大生态系统与世界文化,我们是六个组,热带雨林、台湾、沙漠、海洋等等,孩子们喜欢分组。学科课,语文老师用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数学老师用数学课的方式理解,科学老师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去发现,这就是大课,分组课,学科课。

我们的课时安排,每个课程大致需要12-14个课时,跨度5-6周,每周一天或者半天进行。我们和传统的基于教材的学习是并行的。


工具设计,刚才张良先生讲了,用技术去完成技术该完成的事情。我们学立体几何、学数学,用三角板直尺圆规辅助解决问题。那么在数字时代,我们有很多数字工具,搭建支架,解决我们在没有工具支持下很难解决的问题。我们学校里是自带设备,孩子们把平板电脑随时放在书包里。


新工具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是互动性、可视化、信息源,特别是可视化,让我们的学习看得见。我们用技术的东西来分析孩子们学习的整个过程,老师更多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情感一对一的交流。但是技术并不等于变革。目前很多学校高大上的技术不少,但是学校并没有发生变革。所以我们要改变,思维要改变,学校的文化要改变。技术应用的境界是什么,就是我们眼里看到的是人和课程,技术就像空气一样自然的浸润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凸显人的发展。


学习空间的改变。如果我们的孩子永远在教室里排排坐,再大的改革也是打折的。要有学习空间的转变,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改变。我们的教室绝不用电子白板,我们的桌椅随时根据课程学习进行变换。


第一个是U字型,表演的时候用的多。我们老师研究发现五个人合作最有效,因此六个人变成五个人一桌。我们还有wifi群,这都是根据我们学习的改变而发生的改变。我们的学生阅读中心,大空间,让灯光照着书,上孩子们觉得书太美了,我要阅读,这样的空间,也让孩子们有安全感。


学习场景的设计。学习场景如果和我们的学习内容相关联,学生的学习理解度就会很好。因此我们要在学习场景设计的时候,与学习内容关联,浸润式地学习。比如我们一年级做六大生态和世界文化的探索,我们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等等,全部是这样的方式。


总结起来,我们统整项目课程关键策略是:整个课程我们以问题为导向,要让问题始终伴随学生学习;项目负责制;STEM视角;数字技术支持;阅读作为顶层支持;评价反馈。


最后留一个思考,面对未来,我们校长、教师、学生、课程、技术、管理都要发生改变。校长需要更开放的心态;教师的专业结构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学生是与我们出生不在同一个年代,他们是数字原住民,与我们这些数字移民,甚至还有数字难民的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仅仅运用传统的线性课程是不行的,必须要改变。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项目化学习引领学习方式变革
南科大二实验校长唐晓勇:新课标背景下,学校如何适应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
“新课标”全面施行首个学年,如何从零到一开启跨学科学习?丨实操指南
当一所学校决定实施全年级、全课程、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 头条
刘可钦:面向未来,我们如何推进真实的学习?| 头条
新学年如何做好“跨学科学习”?这5条实用建议请收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