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幼儿期(6岁之前)——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玩

教育要走心,得摸清孩子心智的发展规律(二)

六岁以下的幼儿到底应该学什么呢?为什么孩子就是不配合你的说教呢?看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跟孩子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难怪在教育上会不得其法。

让我们先从学习的三种渠道聊起:

第一个渠道是摸索。所有动物都会这种学习方法。这个东西能不能吃,那个东西怎么用。一次做错了吸取教训再来一次,所有的亏都不会白吃。

第二个渠道是模仿。这个只有高等动物才会。比如大猩猩和某些聪明的乌鸦。人类儿童非常善于模仿。

第三个渠道是听讲。这个只有人类会。

1、玩是小孩子探索世界的最重要方式

中国家长对于玩情绪很复杂。有些家长认为玩是意志力薄弱甚至是堕落的表现。有些家长则把玩设计成是一种休息或者奖励的方式。

这两种观点都是把孩子的玩和成年人旅游、看电影、唱卡拉OK那种玩给混淆了。孩子的玩是必不可少的成长环节。玩不但能促进学习,而且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孩子的玩一共有三种:跟别的孩子玩、玩玩具和假装。

跟别的孩子玩

孩子们在一起经常“打闹”。打闹有点像打仗,孩子们就好像在演练各种攻防技术一样。但跟真打仗又很不一样,打闹都是用特别夸张的动作,表示这是开玩笑不是真打。打闹都是双方轮流进行,我打你一下,你也打我一下,大家都有演练机会。

打闹的价值在于学习社交互动。

科学家拿老鼠做“剥夺玩的权利”实验。如果一只老鼠从来没和别的老鼠玩过,它往往也会做各种技术动作。但是一旦跟别的老鼠互动,它不知道做各种动作的时机是什么。这就好比说步伐都会,但是不会跳舞。字都认识,但是不会连成一句话说。

可想而知,如果一个小孩从小都没有跟别的孩子打闹过,他到了社交场合就会表现得很笨拙,不知道怎么跟人互动。

玩玩具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作为科学家,如果你看到有数据不符合你的理论,你应该对这样的数据特别感兴趣。”所谓探索,就是要寻找各种意外。孩子玩玩具也是在探索意外。

哪怕是11个月大的婴儿都有这种探索精神。比如说看一个球打到墙上又弹回来,婴儿看多了就会觉得这没什么。但是如果他看见一个球居然能穿墙而过,他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所以孩子都喜欢新奇的玩具,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玩法。他们会用各种方法折腾玩具,这么摆弄一下那么摆弄一下。特别是如果玩具的行为跟孩子设想的不一样,他会特别感兴趣。这完全符合波普尔说的科学家标准。

所以孩子哪里是在玩玩具,他们简直就是在做科学实验。当成年人都陷入确认偏误不能自拔,只关注符合自己认知的信息的时候,孩子们保留了科学探索的火种。

玩玩具还有利于孩子掌握多方面的技能。

哲学家以塞亚·伯林有一个著名的比方,叫“狐狸和刺猬”。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狐狸知道很多事。类比到人生选择,像有些运动员和表演艺术家把一生押注在一门手艺上,就是刺猬、而有的人灵活性特别强,就相当于狐狸。

如果你想把孩子培养成狐狸,就得让他多玩玩具。事实上真实的狐狸跟刺猬的区别就是这样。刺猬出生六周后就离开父母,而狐狸要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六个月,而且还是被父母共同照顾。特别是母狐狸,经常把猎物带回家让小狐狸玩。

有人觉得想要培养狐狸可以多报几个兴趣班,效率不是更高吗?

玩跟上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是亲自面对真正的意外。吹拉弹唱等才艺学习,都是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这不是玩。我们关心的不是学会了多少技能,而是将来能不能应对新的环境。玩是让孩子摸爬滚打。一身伤痕换一份体会。

另外,跟其他孩子玩和玩玩具这两项活动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促进大脑发育。

脑神经科学里有个名词叫“大脑的可塑性”。大脑可塑性越高,学习新东西就越容易。小孩的大脑可塑性非常高,但是很多人长大之后大脑就变得很不可塑了。

孩子玩的时候,大脑前额叶中负责社交的区域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能让大脑变得更可塑。

有个老鼠实验是这样的,第一类老鼠吃喝管够但是不给玩具。第二类老鼠的笼子里有各种玩具,可以自由玩耍。结果有玩具的老鼠在大脑的各个方面,比如脑容量、神经的连接数、前额叶皮层的面积,都远远超过了没有玩具的老鼠。

假装

很多动物都会打闹和玩玩具,但是只有人类的孩子会假装。假装有两个重要作用:

一个是想象不同的可能性。

有个实验是这样的。先给孩子们玩一个带钥匙的音乐播放器。然后实验人员说,这个播放器必须得拿走了,这有个积木,我们能不能假装这个积木是播放器?

接着实验人员就拿假装的钥匙开启了这个假装的播放器。当然没有音乐播放出来,但是孩子们能够假装现在有音乐并且跟着音乐唱歌。下一步,老师说咱们假装这个钥匙不好使。于是孩子们又假装播放器无法播放音乐 ,假装沉默。

实验中有三分之一的小孩没有这个假装能力。你跟他说咱们假装这东西正在播放音乐,他会说不对啊,它没有播放音乐啊。这一个实验,就把孩子分成了会假装和不会假装的两类。

接下来继续做测试。让孩子们设想一个事物的各种不同可能性。结果就会发现,会假装的孩子能想象出很多可能性来,而不会假装的孩子没有这种能力。

而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高级能力。想象不存在的东西,这是创造力的起源。按赫拉利的说法这可是智人的超能力——永远都是想法先行,敢想才能敢干。

假装的第二个作用是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

这个能力在学术上叫做“心智理论”。就是说你要知道别人的情绪是什么样,他有什么意图,他是真的还是假装,他的信仰是什么……你能会判断别人的心理状态。

比如现在有个装创口贴的包装盒。老师把盒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的不是创口贴,是曲别针。现在老师把盒子合上,问五岁的小孩两个问题:

第一,你知不知道这个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第二,你猜,别人会认为这个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正确答案是我知道盒子里装的是曲别针,我认为别人会以为盒子里边装的是创口贴。

能答对这两道题,就说明孩子具备推测别人想法的能力。研究表明,越是平时爱玩假装游戏的孩子,越能通过这个测试。

我们一生都在琢磨别人怎么想,但心智理论学习的最关键窗口期是从18个月到五岁这段时间。

小孩子最应该学的东西就是两个:一个是世界上的东西都是怎么运行的;一个是人都是怎么回事儿。第二个项目就是心智理论,是最重要的技能。说白了就是孩子得学会理解人,能善解人意。而想要发展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玩假装。

2、模仿是有条件的

人类孩子的模仿非常高级。他不是什么动作都模仿,只有这个动作能够达到一定的目的,他才会模仿。通过模仿,孩子能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个平台的中间有个玩具小汽车,两端分别有障碍物。小汽车如果撞在左边的障碍物上就会发光;撞右边的就没反应。实验人员当着孩子的面操作小汽车,有时候往左边撞有时候往右边撞。

结果哪怕是两岁的小孩,当你把小汽车交给他的时候,他都会专门撞左边那个障碍物,好让车灯亮。他不是模仿你所有的动作,他只模仿你成功的动作。

还有个实验。实验人员把自己的手绑起来,走到一个电灯开关前面,用头去撞那个开关,把灯点亮。一个18个月大的孩子看到这种情况,他也想去开灯,但他不会用头撞,而是用手。孩子知道那个实验者之所以用头,是因为他的手不能动。

在另一个场景中,实验者的手是自由的,但是故意不用手,用头把开关给撞开。这时孩子就不用手了,也是用头。这是因为孩子一看你有手不用,他能分析出来,也许用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所以人类儿童的模仿是把动物界的模仿行为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能够识别一件事的目的性,能做复杂的推理。

但是这里面有个关键——模仿对象必须得是人。

还是前面那个撞小汽车的实验。如果没有实验人员,而是弄成一个小汽车自动运行的短片,那孩子就不会模仿。哪怕你是让一个机器人去做,孩子也不会模仿。孩子只模仿真正的人。

而且模仿对象最好是关系亲近、跟他相似的人。两个实验人员在一个美国小孩面前做动作,一个说英语,另一个说法语。孩子会模仿说英语的那个人的动作。

所以你跟孩子关系越好,他越愿意模仿你。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随时都在观察你,他不只是模仿你想让他模仿的事情。你是孩子的榜样。

3、为什么孩子不听你的话

现代教育最常用的办法是对话。对话也是少数几个能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干预方法。我们希望能传达给孩子一些知识,但是孩子非常挑人。不是什么人跟他说什么他都信。

心理学家很早以来就把小孩跟大人的关系分成三类。要想知道你属于哪一类,最简单的办法是做个幼儿园接送测试。假设你是妈妈,早上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下班再接回来。

“安全型”:你离开他时,他会对你依依不舍,但是你走了也就走了。你去接他时,他看到你会非常高兴。

“回避型”:你走他无所谓,你来他也没表现出很高兴。心理学家做过测试,发现回避型孩子每次离开家长和见到家长的时候,心跳都在剧烈加速。孩子实际上有强烈的感情变化,但是因为他跟家长关系很疏远,克制了自己的感情。

“焦虑型”:离开妈妈时难舍难分、强烈哭闹。见到妈妈也哭闹,根本没法哄。就好像极度地需要爱一样。

孩子是哪种类型取决于家长。事实上有的孩子可以跟这个人是一种类型,跟那个人是另一种类型。

对于不同类型的孩子,家长通过对话教育时,孩子的接受程度非常不一样。

比如拿四岁小孩做实验。拿一个孩子从来没见过的东西给他看。妈妈跟孩子说,这东西叫“存储器”。而一个陌生人说,这东西叫“软盘”。你猜孩子会听谁的?

安全型的孩子听妈妈的。他跟妈妈关系好,他相信妈妈的话。

但在另外一个测试中。有个玩具既像鸟又像鱼,总体更像是一只鸟。妈妈说这是鱼,陌生人说这是鸟。安全型孩子在这个情况下会选择听陌生人的。

他爱妈妈,但是他更爱真理。他能看出来这个东西更像鸟,他不会盲目听妈妈的话。安全型孩子的学习模式非常健康。

回避型孩子会怎么做呢?面对第一个问题,他有同样大的可能性听妈妈的或者听陌生人的。妈妈在他心目中并没有更大的权威。那可想而知,面对第二个问题他就更不相信妈妈了。

焦虑型孩子在两个实验里都相信妈妈。妈妈说啥都是对的,他不顾客观事实。

所以当你指责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先要问问自己跟孩子是个什么类型的关系。所谓“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行动。

实验表明两三岁的小孩就已经善于判断一个人靠不靠谱。如果一个人讲述时很自信,表现出很擅长做这件事,小孩就会倾向于听他的话。小孩对自信的敏感度比大人还强烈。如果这个人不自信,小孩根本不信他。

这就是为什么假模假样地向孩子灌输知识没用。孩子能分辨出来你的矫揉造作虚张声势。要让他相信你、听你的话,首先要问你跟他的关系好不好,其次要问你自己行不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孩子玩的时候孩子在学什么
妈妈必读 | 孩子的鞋最好不超过3双?心理学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
郭延庆孤独症家长培训资料汇编(四)
“我,高一,做实验把家点了”:孩子犯错后,你的第一反应决定他的一生
成长
各种好看的小汽车玩具编织,妈妈请抱走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