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蔡敏莉老师讲解《如何让孩子远离“蓝鲸”游戏》学习感受

     放下自我,做到平等与尊重!

     

     

——蔡敏莉老师讲解《如何让孩子远离“蓝鲸”游戏》学习感受
     

     
很有幸曾经在2016年圣诞节现场听了蔡老师的课,平平和和的语言中,道出沉甸甸的道理,让人茅塞顿开。这次在群里看到可以收听老师在线的微课,我很开心,并且认真的听了几遍。
     

     
听到这个游戏居然这么恐怖,我内心不禁感叹,我想没有父母愿意让孩子走入这样的游戏,看到己经走入游戏的孩子们自残甚至自杀也不禁的心痛。是的,的确没有人愿意看到父母和孩子各自伤心。但这个是一个值得我们为人父母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事情。蔡老师的讲解更是透彻的讲清一个道理,父母要关注自己的孩子,真正走入孩子内心,不要让孩子心里太孤单了。我想,到此很多人会有以下几种想法,当然这里指的是一部分家长:1.有些父母认为这些说的都是国外的或是大城市的孩子,我们这个城市相对较小,孩子较单纯,不会有这样的事的。也不会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我

们称其为“隔壁邻居家的事”心态)。2.认为孩子长大一些就好了,不会有那么严重。(我们称为“树大自然直”心态)。3.认为自己不是那样的父母,不会像那些糟糕的父母一样对待孩子,所以自我感觉良好,不反省自己,自然也没有成长空间。在这几种心态下,父母也许不能真的体会孩子的内心,不能真的走进孩子的内心。

     

     
其实我们每个父母都称自己爱孩子,甚至用生命去爱,可是这份爱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一点点就变了,变成了有条件的了,变的有局限了。之所以说爱孩子是有条件的,那是因为我们爱孩子并且发自内心的开心的时侯大多是在孩子听话的时候,成绩好的时候,是在按照您的意愿做事情的时候。之所以说我们的爱变的有局限了,是因为伴随孩子成长我们父母自以为是的认为给予爱的方式只在衣食住行,认为给孩子好吃好喝,替他做一些家务事,不让孩子受累,只让孩子学习,认为这是爱孩子,我们自我觉察一下,是不是这样?殊不知,这只是我们一箱情愿的自以为是,我们在自己设计的美好想象中自以为是的付出。我们的局限在于只把孩子当动物养了,而没有关注孩子的心,没有关注真正的内在成长和内在需求,而人与动物的区别恰恰在于这个“心”。再者即便是关注身体,其实也没有做到真正的关注,孩子成长的身体究竟需要什么,究意怎么样才是真正的“育其身”其实也并没有真正的去了解过。简单的认为不要让孩子受累,不要让孩子做太多的事,给孩子吃好吃的,吃他们爱吃的,玩他们爱玩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对孩子身体好啊,到此我们看到了,很多父母其实就是自以为是的在养育孩子,在自以为是的付出,在自以为是的期待孩子优秀,在自以为是的批评和指责孩子的错误和问题,同时也在自以为是的等待孩子给予自己回报。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和孩子之间就会少了平等,少了尊重,少了认可,少了沟通,少了真诚,少了一种真实的情感流动。小一点的孩子处于弱势会承受、忍受,会听从安排,但并不代表真的意愿,当大一些的孩子会体现出来这么多年来内心的渴望。即便孩子不会加入这个蓝鲸游戏,内心的这份缺失,孩子也会在自己无意识间去下意识的寻找,这种寻找有时会伴随孩子长大进入婚姻,或者一直到老。
     

     
 当蔡老师说孩子内心是很孤单的,我有感触,曾经批评孩子时,看到孩子眼球晃动了几下,我当即感受到了孩子的内心是,担心、害怕、无助、怀疑、不安,孩子定是感受到在她生命中最爱的妈妈怎么会这样?和他心目中的妈妈形象不符了,她一定认为她最爱的人居然这样严厉的训斥她,到底是不是爱我,世界上最信赖和依靠的人此时离自己那么远,这时,孩子是孤单、不安的。而我后来学习之后才渐渐的觉察到,我们发脾气时的父母,在暴发脾气时对于孩子哪有爱,哪有对孩子的帮助,甚至与引发的事件都没有关系,只是在发泄情绪,只是在控制对方,只是在表达在控制不到后的不安和愤怒,只是在表达期待没有达成时的气愤,只是在理想与现实有极大差距时,以强悍的方式表达恐惧,而这一系列背后,是一个大大的“我”。我们不能接纳我们孩子不好,我们甚至不能接纳自己的教育成果,这个大大的我,接受不了“这是我们自己干的”这个事实,这个“我”是我们自己的固执和自以为是。请问此时有对于孩子的爱吗?我们只是在自我纠缠。请问此时有教育吗?当然有,教育是一种选择,积极性的和破坏性的都是选择,当我们面对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发飙时,孩子就学会了,遇到问题发脾气发飙,而我们常提醒孩子平和一点,这点小事值得发脾气吗?此时,这句话应该送给我们自己。因为事情的大小不是绝对的,在成人眼中的小事,可能在孩子眼中是大事,而面对事情的处理方式是我们用“身教”教给他的,他没有见过平和的处理方式,所以只有发飙,而这也是我们教给孩子处理事情的方式。所以时时处处都在教育,我们要很谨慎哦。当然谨慎也只是一种外在约束,真正的改变是我们的认知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改变,我们心态改变,我们真的平和时,一切才会自然,一切才会真情流露。同时,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当我们在这样破坏性的高情绪的状况下对孩子进行教育或者指责孩子的错误时,孩子多是记住了父母发飙时的恐怖的样子,而很少记住事情,所以以为发大脾气可以使孩子屈服于威严而从此改正错误的想法,也是我们自以为是的想法,是我们成人以成人的眼光和思维去思考事情的方式,不是孩子的。
     

     
蔡老师的讲解,我总结是说了三点,第一点是多关注孩子,以平等的方式和孩子有真正的沟通,这沟通指我们父母放下自我,真正的听听孩子说什么,真正的体会孩子的内心,走进孩子的心。第二是在走进孩子的心以后,要在孩子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定,价值感方面给予培养和认可,让孩子活出自我。第三是父母眼光要长远,不要纠结于当下的得失,而要站在人的一生的长度和高度去教育和陪伴孩子,让孩子可以去探索,可以去尝试性的学习,而不是处于不允许犯错的状态,让孩子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这三点,在过去的我看来,就是三个愿景,就是三个梦想,就是三定义、三个概念,认为不可能在生活中实现,经过学习,现在的我认为老师说的很对,这三个是高屋建瓴的方向和方法,是可以指导我们在亲子关系中如何去做的。在这个过程中,平等

、接纳、尊重、换位思考,很重要,当然也不要矫枉过正,换位思考不是要让体会孩子的心然后让孩子为所欲为,而是有原则,有方向、有教育目标的指引和体会。而这个过程中我们父母也要不断的觉察和学习,如何发现自我的缺点,如何与孩子沟通,采用何种方式,如何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这些都会在平日里用到。这一切的核心是为人父母的我们,我们如何去做,孩子就会跟着去做,我们改变,孩子也会改变,因为我们自觉不自觉的为孩子创造着成长环境,我们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想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让我们先成为那样的人,因为我们才是孩子的榜样。有这样一段话,我认为很好,也常用来自勉,今天也写在这里共勉:“当我们只关注孩子的行为时,我们根本没有看见孩子;当我们开始关注孩子背后的意图时,已经开始看见孩子;当我们开始了解孩子意图背后的感受和需求时,我们已经看见孩子。”

     
最后,感谢杨姐姐为大家转播这次课程,并督促我分享感受,成为自我学习的动力!祝愿大家都能收获幸福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蓝鲸游戏敲响的警钟 :救救孩子
蓝鲸游戏再现、缠上12岁女孩!如何解救陷入危险的孩子?
父母该如何走进孩子心里
如何用心理学解决孩子问题?
蔡敏莉:伤害你的人,是你自己
卓越父母研究院专家访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