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欣赏】青泥岭与青泥古道的文化内涵

青泥岭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青泥岭作为古代秦陇入蜀的必经之地,坐落于今徽县水阳乡、大河店乡、嘉陵镇、虞关乡之间。隐藏于青泥岭山脉中的青泥古道以其路径的艰险在历史上引起过许多文人墨客的深深嗟叹。诗仙李白在他的《蜀道难》中为后人留下了“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以手抚膺坐长叹”的感叹;诗圣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12月间“离陇入蜀”南下成都府时,也在《水会渡》诗中对于青泥古道留下了“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的纪实描写。

青泥岭更因为它是一处陇蜀之间遮挡南北的军事要冲,在秦汉以来演绎了许多历史故事,留下了若干让后人无限留恋的历史文化与遗迹。徽县现有的历史文献中以青泥岭为题材的古代诗文多达200余篇,青泥岭因为众多历史名人的光顾与历代军事故事的演绎而著称天下,名垂青史。

唐代以来的国家地理志和地方方志对于青泥岭有明确记载。唐代《元和郡县志》、宋代《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明代《盛郡国志》与嘉靖年间徽县人郭从道的《徽郡志》,清代康熙年间邓天栋《徽州志》,乾隆年间费廷珍的《直隶秦州新志》,嘉庆年间张伯魁《徽县志》,民国年间赵钟灵的《徽县新志》等均记载:“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接溪山东即今通路,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陷泥淖,故曰青泥岭。东南四十里巾子山,其山巅望之形似巾子,故名。其色如铁,又名铁山。唐谓之青泥,宋始称铁山。陡壁直上约五、六里至其巅,俯瞰城郭。西南倚山一角有虞关镇。”

柳宗元《兴州江运记》关于“自长举北至于青泥山,又西抵于成州,过栗亭川,逾宝井堡……绵三百里而馀”的记述,佐证了青泥道、木皮道、成州道官道的存在,也明确了青泥古道沟通兴州与成州之间的路程与走向。这篇散文更向世人阐述了青泥道、木皮道上“崖谷峻隘,若蹈利刃。深泥积水,血流栈道。粮藁填谷;马牛物故。运夫毕力,守卒延颈,其可哀也”的艰险实况。

唐代诗人元稹《青云驿》云“岧绕青云岭,下有千仞蹊。徘徊不能上,人倦马亦嘶”;北宋殿中侍御史赵抃,在景佑元年(1034)及以后的数年中数次自长安入蜀走青泥道,他在《过铁山》中写到“暂留山驿又晨兴,西望旌旄想旧朋……境上凭诗遂远意,青泥寒晓入云登”。又在《过青泥岭》中写到“老杜休嗟蜀道难,我闻天险不同山。青泥岭上青泥路,二十年来七往还。”

陇南成县石碑寨现存的南宋吴挺《世功保蜀忠德之碑》记载:“(绍熙)四年(公元1193)六月,(吴挺)公薨于(兴)州,及归葬,过青泥坂,泥淖陷胫。”这说明唐代乃至南宋中晚期青泥岭仍然是自兴州至成州之间的必经之路。

明代伍福《过铁山》诗曰“崎岖绕涧谷,鸟道多折盘。危桥架悬崖,深沟泻飞湍”。王云凤诗云“晓离李白青泥岭,暮度吴玠仙人关。入蜀大抵无坦途,此地令人胆生寒。”张伯魁有诗云“铁岭嵯峨高插天,整衣直上午云边”。

民国十一年(1922年)五月初,身为陕西“靖国军”总司令的于佑任为南下与孙中山会面,由关中绕道甘肃陇南,秘密从徽县过境。黎明时分到铁山脚下的武家坪看到农民晨耕情景,感触而作《徽县早发闻耕者叹息声》诗:“早起行铁山,月明似天明。田夫立垄畔,朦胧不能耕。但闻语太息,今日天又晴”。于佑任一行又经干树垭到虞关,雇乘小船顺江而下直达白水江镇,写下《白水江》七言诗一首。

青泥岭山脉横亘在徽县东南,绵延20多公里。从徽县城朝东南眺望,海拔1746米的青泥山脉最高峰——青泥岭铁山高耸于群山之巅。清代乾隆、嘉庆两朝的翰林国史纂修、文渊阁校理,徽县人张绶《铁山铸钟记》对铁山环境描述到:“铁山在城南四十里,双峰卓起,时出云雨……刘子羽谓蜀口有铁山栈道之隘,即此焉。自下而上约十里,路仅容足,步步险绝。其下为太平庵,虞关、青泥岭、嘉陵江。林壑奇峭,我徽一大观也……”张绶《登铁山》“环徽皆山也,山高何险绝!当南峙双峰,望之色如铁。鸟道与羊肠,层层势盘折。危梯架悬崖,飞湍声幽咽。其西曰虞关,嘉陵江派别。”

由史志与前人的文献记载可知,青泥岭铁山西北接木皮岭,东南临嘉陵江,介于古兴州长举县、成州同谷县、凤州河池县之间。蜿蜒其上的青泥道开辟于秦汉时期,至唐代成为秦陇通往汉中、蜀川的官道之一。

杜甫与青泥岭之间有一段历史文化的关系。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杜甫一家流寓陇右。十二月初一日,从成州同谷县出发“一岁四行役”远赴成都。经店村、横川一线前往栗亭镇,在今徽县栗亭乡杜公村一带短暂的几日停留后,向南沿徽县境内的木皮古道攀越了木皮岭,道经庙山瓦房村(杜诗里的当房村)、小地坝、小河村官桥坝(古白沙渡)、到达大河店子(今大河店乡政府所在地)。再转登青泥古道,至武家坪太和庵、绕青泥岭铁山南侧栈道,沿穆家沟一线下山,于夜半时分在位于今虞关乡的许坝老虞关渡(杜甫诗里的水会渡)处横渡嘉陵江。进入大八渡沟,沿十八盘、庙坪、山关、三官殿、九股树、金池院路到达略阳县境。

青泥岭位于白沙渡、水会渡两地之间。从杜甫《发同谷》、《木皮岭》二诗来看,杜甫赴蜀的首次上路时间在十二月初一日,地点在成县飞龙峡凤凰村,再次上路地点在栗亭镇。由《白沙渡》诗里的“日暮中流半”句说明杜甫一家从栗亭出发到达徽县大河店乡白沙渡时已是日暮时分;《水会渡》诗里的“山行有长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的记述,从行程上、内容上判断描写的是青泥岭。当诗人翻越青泥岭赶往水会渡时,时辰已过了微月早已落下的半夜。诗人一家自栗亭至虞关,依次经过了木皮岭、白沙渡、青泥岭、水会渡,推算行程是在一日之内。假若杜甫发同谷后连日行走在入蜀道上,同谷至栗亭间的50余里距离仅为一日行程,则到达虞关乡水会渡夜渡嘉陵江时,就在十二月初二日中夜。但初一、初二日整夜不会有月光,“中夜微月没已久”所反映的月相与初七日之前的情况相似(初七日的月落理论推算时刻在23时40分)。依据杜甫《白沙渡》、《水会渡》二诗中的月相及景观描写及与《发同谷》间隐含的行程上的时间差可判断出,杜甫当年没有沿白水峡下达嘉陵江边,而是在十二月初七日之前的某日夜半时分翻越青泥岭才到达嘉陵江上的水会渡的。

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唐僖宗为躲避黄巢之乱,也曾越徽县境内的青泥岭南下入蜀,在凤州白石镇留下了父子谷童叟为唐僖宗送酒食的故事,为徽县留下了宣灵王庙的历史记载。

徽县境内围绕青泥岭有“南达略阳,北通天水;东往两当,西接成县”的四条官家驿道与马帮驮道,这四条古驿道与马帮驮道分别对应徽县历史上的四条古道,即“县南境通略阳之青泥古道,县北境通秦州之高桥古道,县东境通关中之秦蜀故道,县西境通成州之木皮古道”。比如:若欲自成州入蜀,需先经历青泥岭西侧的木皮道,向东于大河店子处接青泥道。木皮道西接穿成县西峡而来的礼县祁山道,西起唐代成州同谷县,向东经宝井堡、栗亭川、元观峡、木皮岭、小地坝、官桥坝、大河店一线至武家坪青泥驿站; 若欲自凤州故道、河池入蜀,必得在河池县(今徽县)城南行而逶迤上山至青泥店,环绕铁山而下达虞关嘉陵江边; 宋代至和二年(1056年)白水路修通之前,青泥道从位于今徽县城西15里的银杏镇河池驿出发,东经固镇(今徽县城区)南过牟家坝(水阳乡)入石家峡、典华山、深沟河至南山顶达青泥店; 白水路修通之后,东接通往两当县的秦故道、北接通往秦州、天水的高桥关古道都经改道后的白水峡新路至嘉陵江,即沿固镇、西寺沟、文家池、马黄坝、十里墩、照碑崖一线至大河店子,再经白水峡、王家河、大石碑,最后抵达白水江镇、嘉陵江。白水路修通前的这三条路线在位于青泥岭主峰铁山山麓的太和庵(古铁山驿,今武家坪村)处交汇,尔后沿栈道向西南行,翻越马家梁抵达鱼关渡(今嘉陵江边虞关乡许坝老鱼关处)。

由于青泥古道是秦汉以来秦陇入蜀的通道之一,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的作用重大,所以历代对于徽县境内的古道都进行过一定的维修管护。在今徽县大河店乡、虞关乡境内沿线遗留下了好几处官方与民间修路的记事碑刻碑文。这几处碑刻是:大河店乡王家河行政村瓦泉自然村宋代嘉佑二年(1056)“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虞关乡老虞关街道口明代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虞关巡检许清的“修路摩崖碑记”; 大河店乡王家河村瓦泉自然村明代万历十七年(公元1588年)御史钟文陆(钟化民)“白水石路记”;大河店乡青泥村辛家吊沟社的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玄天神路”摩崖石刻;明代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虞关乡八渡沟修路摩崖石刻;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远通吴楚碑”与“修路碑记”;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年)兵部尚书、总督秦陇使者、湘乡杨昌濬撰书“大河店修路碑”; 虞关乡老虞关渡口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国民军胡宗南陆军师第一旅旅长李铁军撰“虞关义渡记”。

除此之外,围绕青泥岭有若干历史文化古迹,如汉代以来的嘉陵江沿江双龙崖栈道、八渡沟通略古栈道、王家河瓦泉山栈道、月亮峡通勉、略栈道;有唐代的水会渡遗址,宋代吴玠抗金的仙人关、吴王城遗址、何家寨与马军寨胜金坪遗址,罗汉洞、长丰寺遗址、四川宣抚使总领钱所、黄沙驿新仓遗址,有太合庵、兴隆庵、莲花洞、佛爷崖、火焰山、五徴窑、鹁鸽崖、泰山庙、宣灵王庙、北禅寺等魏晋以来的宗教遗址,有郇庄白塔、吴玠墓、文庙大殿、城隍庙大殿、田家河古银杏树群落等文化遗迹。

围绕青泥岭,可以挖掘出若干厚重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如以青泥岭为写作题材的诗词、散文文学文化,以“新修白水路记”为主的青泥古道历史研究文化,以吴玠抗金、曹友闻抗蒙为主的宋代军事研究文化,以古道沿线石像建筑为主的宗教雕塑建筑文化,以“新修白水路记”和仙人关大战为历史线索的金徽酒溯源文化,以考察古道与古道沿线文物古迹为目的的人文旅游文化。

总之,青泥岭与青泥古道是徽县乃至陇右历史文化中的一面旗帜,徽县的各种历史文化与青泥岭和青泥古道总有或多或少的关联性。在当前甘肃省进行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建设活动中,在陇南市围绕陇蜀道申遗开展的各县区特色文化研究活动中,青泥岭与青泥古道研究可被定为徽县的特色文化研究项目。青泥岭与青泥古道文化的内涵与武都高山戏文化、文县白马文化、宕昌氐羌文化、康县茶马古道文化、成县西峡文化、西和乞巧文化、礼县秦文华、两当王羲之家谱文化,可以平分秋色。

围绕青泥岭这一核心,挖掘历史文化与发展旅游业,大有文章可作。(稿件来源:徽县旅游局微信公众平台)



监制:骞飞龙

编辑:马文辉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花】古道之上,一架山岭的传奇(报告文学)——秦岭,蜀道(陈仓道),甘肃省徽县县城东南的青泥岭
探寻青泥古道
秦州雁:青泥岭与仙人关
杜 锋丨相伴诗圣杜甫走进徽县严坪林场
杜甫在徽县的行程与纪行诗
行走在青泥古道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