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宿白 | 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插11 龙门古阳洞景明四年造像铭记

第二,迁洛以后,对云冈开窟的实力,应作如实的估计。自昙曜开窟迄孝文南迁,云冈兴建大型窟室已有三十五年之久,可以推测,通过长期工程的锻炼,已培育出大量技艺力量和积累了大批各种佛教形象的设计资料。这批人才和资料,在迁洛初期,新都忙于经营宫殿衙署之不暇和孝文规定“都城制云,城内唯拟一永宁寺地,郭内唯拟尼寺一所,余悉城郭之外。欲令永遵此制,无敢逾矩”(《魏书·释老志》)的情况下,估计不会大量迁运洛阳,所以洛阳附近可以肯定开凿于孝文时的窟龛造像,只有龙门古阳一洞和其北侧的弥勒一龛。“逮景明之初,微有犯禁。故世宗仰修先志,爰发明旨,(洛阳)城内不造立浮图、僧尼寺舍,亦欲绝其希觊”(《魏书·释老志》)。此时,龙门工程虽有扩展,如《释老志》所记:“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初建之始,窟顶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505)中,始出斩山二十三丈。至大长秋卿王质谓斩山太高,费功难就,奏求下移就平,去地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尺。永平中(508-512年),中尹刘腾奏为世宗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从景明元年(500)至正光四年(523)六月已前,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凿窟数量只有三座。用工多,特别是正始中以前主要是斩山工程;即使到正光四年停工时,三座窟实际仅完成了一座,即今宾阳中洞,其他两座的雕像工艺并未进行多少。因此,可以推知至少在永平之前,伊阙工程并不需要太多的雕刻术艺。所以,平城技艺这时有可能还未显着削弱,云冈石窟此后仍有兴建。《续高僧传·魏释超达传附僧明传》记:“僧明道人为北台石窟寺主”,其时约当宣武、孝明之际(《续高僧传·魏释超达传附僧明传》记此事的全文是:“借明道人为台石窟寺主。魏氏之王天下也,每疑沙门为贼,收数百僧互系缚之。僧明为魁首,以绳急缠,从头至足,剋明斩决。明人怖,一心念观音,至半夜觉绳小宽,私心欣幸,精祷弥切,及晓,索然都断,既因得脱,逃逸奔山。明旦,狱监来觅,不见,唯有断绳在地,知为神力所加也。即以奏闻。帝信道人不反,遂一时释放。”按北魏沙门之变,据《魏书》所记孝文时三起:延兴三年(473),太和五年(481),太和十四年(490)。宣武时三起:永平二年(509),三年,延昌三年(514)。孝明时二起:延昌四年(515),熙平二年(517)。因知六世纪初,即宣武中期以后迄孝明之初这阶段次数最多,其中以延昌四年“六月外沙门法庆聚众反于冀州,杀阜城令,自称大乘”(《魏书·肃宗纪》),有“众五万余”(《北齐书·封隆之传》),影响最为广远。僧明故事,或与此有关),北台即指平城,北台石窟寺系与《魏书·肃宗纪》所记洛阳伊阙之“南石窟寺”相对而言,可见当时北魏朝野对云冈石窟犹甚重视,云冈之衰尚在其后。

第三,孝明以来洛阳佛寺工程急剧扩大与平城、云冈的衰落。《魏书·释老志》记:“神龟元年(518)冬,司空公、尚书令、任城王澄奏:……比日私造(寺舍),动盈百数。……都城之中及郭邑之内检括寺舍,数乘五百,空地表刹,未立塔宇不在其数。……今之僧寺,无处不有,或比满城邑之中,或造溢屠沽之肆。”洛阳佛寺之盛,始于孝明,《洛阳迦蓝记》所记规模较大的寺院,大都兴建于此时;龙门开凿窟龛之盛,也正出现于此时。《魏书·肃宗纪》记熙平二年(517)冬十月乙卯所下停止北京居民南迁之诏书中,特别标出:

门才术艺应于时求者,自别征引,不在斯例。

这不仅说明当时洛阳兴建急需“门才术艺”,更重要的是明确表明一直到熙平末年平城还有较多可供征引的“门才术艺”。云冈工程衰微疑与此诏所记“自别征引”有关。

正光四年(523),柔然主阿那瓌“入塞寇抄”(《北史·蠕蠕传》),“南过至旧京”(《魏书·天武五王·临淮王谭传附孙孚传》),“驱掠良口”(《北史·蠕蠕传》)和“孝昌初(525),近镇扰乱,侵逼旧京”(《魏书·杨播传附弟津传》)两事,更使平城与云冈进一步衰落。孝昌二年(526)七月“魏仆射元纂以行台镇恒州。鲜于阿胡拥朔州流民寇恒州。戊申,陷平城。纂奔冀州”(《资治通鉴》梁普通七年),平城郭邑遂遭荒废。时“北镇纷乱,所在蜂起,六镇荡然,无复蕃捍”(《魏书·神元平文诸帝子孙·高凉王孤传附六世孙天穆传》),阿那瓌称雄漠南,“统率北方,颇为强盛”(《北史·蠕蠕传》),云冈第18窟窟口西侧 “大茹茹”造像铭约即刊刻于此时。此后云冈不见记载百有余年,直迄《金碑》所记“贞观十五年(641)守臣重建”前后,才又出现于唐初僧人撰述中(参看《<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注二七])

上述三个问题,大致说明了云冈第三期窟室出现的历史背景。迁洛后,皇室在云冈的大型窟室工程中辍,而大批留居和夏来的亲贵,中下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和资料,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窟室。云冈第一期无中小窟室,第二期为数也甚少,所以第三期盛行雕凿的大量中小窟室,即使起步于以前设计的基础上,也必然要有新的创造。同时,冬居洛阳的亲贵更深染华风,重视中原事物,所雕窟龛进一步汉化,亦是意中之事。因此,云冈第三期样式,自然又不同于第二期。值得注意的是,云冈第三期模式与洛阳地区北魏窟室的关系。

洛阳地区开始兴建石窟,主要参考云冈。孝文、宣武时期开凿的龙门古阳洞摹拟云冈第二期窟室。宣武以来开凿的宾阳洞,有明确记录的是“准代京灵岩寺石窟”(《魏书·释老志》),即云冈石窟,这都是一般所公认;但此后孝明时期开凿的大批中小窟室的渊源却少有论及。洛阳地区孝明时期开凿的中小窟室,主要有接近方形平面或方形平面的三壁设坛和三壁三龛两种形制;亦即云冈第三期的B型窟和C型c式窟(参看本书《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上《龙门北朝洞窟开凿次第》一节)。云冈这两种形制窟室的出现都比洛阳为早;而且在窟室形制、布局、佛像组合、形象造型以及细部装饰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云冈不仅早于洛阳,更重要的是,其演变程序完整、清楚,与洛阳颇多突然出现或消失的情况不同,这就更有力地说明了变化的来源,主要出自云冈,而不是云冈较多地接受了洛阳影响。关于这个问题,将另文详述,现略举几项较显著之例如下:

一、三壁设坛窟,在云冈可以看到它的出现与A型窟关系密切,如第23窟(22),又可以了解窟形向方形发展的趋势。在洛阳龙门这种窟形来源、发展俱不清楚,远离龙门的新安西沃第1窟似乎才提供了它的发展趋向(参看温玉成《河南新安县西沃石窟》,刊《考古》1986年2期)

二、分层布龛的壁面布局,在云冈的演变是从第二期的第7、8窟到第三期的C型窟。C型c式窟即三壁三龛窟,其来源虽亦有A型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属于C型。分层布龛的布局在洛阳龙门古阳洞、莲花洞之后,即不清楚;很难和洛阳地区盛行的三壁三龛窟联系起来,因而给人以洛阳的三壁三龛窟似乎是突然出现的感觉。

三、三壁设坛窟,三壁三龛窟的佛像组合,云冈第三期以释迦多宝为主像者尚多,三壁三龛窟在云冈第三期也还有以交脚弥勒为主像的。洛阳地区除龙门弥勒洞外已皆以释迦为主像(洛阳地区以交脚弥勒为窟室主像的只有龙门弥勒洞一例。该洞窟室形制是后壁设坛方形窟,参看《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洛阳三壁三龛窟的弥勒坐姿的交脚形式也有了改变(参看吕采芷《北魏后期的三壁三龛式窟》,刊《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二)

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的出现,在云冈较早是弟子列在菩萨之次,如第13:10(13F)、33等窟;然后才出现菩萨列在弟子之次,如第 5:39、35、40:4(39E)等窟(云冈一佛二菩萨的造像组合之后,曾一度出现不规则的情况,第6窟最为典型:该窟塔柱南西两面下层龛内,两弟自位于胁侍菩萨内侧;西东两壁上层中室,菩萨位于龛内,弟子立于龛外(第9窟前室后壁中层西侧释迦多宝龛外两侧各立一弟子,但与其相对的中层东侧释迦多宝龛外两侧又各立菩萨);西壁下层南龛和南壁下层西龛外侧,弟子又与蓄发供养者相对置。可见其时造像组合尚未定型,故有此多种多样的安排。其后不久,始多见先菩萨后弟子的序列;再后该序列又逐渐为菩萨列于弟子之次的布置所代替)。洛阳没有这个发展过程。

五、窟室前壁窟口两侧各雕一立佛,云冈渊源于阿输迦输土因缘(西)与立佛(东)并列,如第19窟之例。第三期尚多仍此制,如第5:11(5A)窟;亦有儒童本生(西)与立佛(东)并列者,如第35窟。单纯的并列立佛如第5:10(5B)者,数量甚少;此外属于A型窟室的第12:3(12F)、13:29(13a)窟东西两壁外侧各置一立佛,应是其变例。而洛阳地区三壁三龛窟前壁的立佛,都是单纯的立佛形式。

六、云冈石窟造像形象从雄健而丰满,演变到第三期的清秀,服饰的发展变化和衣襞的日益繁杂等,先后次第脉络清晰。洛阳初则杂然并陈,继则变化骤然。

七、装饰纹样可以龛面为例,云冈的华绳、兽面和宝帐龛饰,都从第二期起逐渐发展到第三期。洛阳则缺乏早期形式。

以上情况可以表明,从窟室形制到细部装饰,凡云冈、洛阳所共同具有的,主要应源于云冈。当然也不排除在云冈第二期窟室进一步汉化时,吸取了某些中原因素,但从窟室整体观察,应该考虑洛阳地区北魏窟室式样,无论孝明以前,抑孝明以后,其主要来源应是云冈,而洛阳孝明以后的北魏窟室的主要特征,应属于云冈石窟的第三期样式。至于洛阳地区窟龛雕艺精湛,表现细腻,这是由于两地石质的差别,云冈砂岩是不能产生洛阳坚致的石灰岩的效果的;况且这种今天看到的雕刻的精粗,在当时绘饰敷彩的情况下,应是无关紧要的。

云冈石窟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又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兴造,即使从第二期开始不完全是皇室工程,但大型窟室的开凿者除皇室外,也还多出自北魏亲贵。因此,它所创造和不断发展的新模式,自然成为魏国领域内兴凿石窟所参考的典型。所以,东自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西迄陕、甘、宁各地的北魏石窟,无不有云冈模式的踪迹,甚至远处河西走廊西端、开窟历史早于云冈的敦煌莫高窟亦不例外(参看《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杂考》四《从新发现的绣佛估计现存最早洞窟的年代》,此文已收入本论文集)。云冈石窟影响范围之广及其影响延续时间之长,都是任何其他石窟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情况,恰好给我们石窟研究者提供了对我国淮河以北的早期石窟(5世纪后半叶到7世纪前半叶)进行排年分期的标准尺度。因此,云冈石窟在东方早期石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它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研究东方早期石窟的关键;对它研究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一大批石窟的研究工作。所以,我们应在总结过去成绩的基础上,踏踏实实地对云冈石窟进行细致的分析、综合和比较研究,这样才能使进一步探索东方石窟的工作出现一个新的开端。

1987年10月5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云冈石窟历史文化、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
龙门石窟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相遇
【山河旧梦】羊头山石窟:向南龙门,以北云冈
邀您“在家云游”北魏时期的秀骨清像
王银田: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
拓跋鲜卑的弘雅|云冈石窟佛装,为何“褒衣博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