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墓分期初步研究

     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墓数量较多,但是经过科学发掘并发表发掘简报的可统计墓数量有限,本文统计49座汉画像石墓,出自34篇发掘报告和相关文章,其中茅村(凤凰山西麓)画像石墓由于发掘年代较早,简报内容有限,无法进行详细分析。

     墓葬年代信息来自发掘报告,判断墓葬时期的主要依据是出土铜镜、钱币信息和画像石图像及雕刻技法的分析,由此发现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墓的年代范围是从西汉早期到东汉末期。

     根据墓葬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西汉早期至王莽时期共10座,其中沛县栖山M2已毁,这一时期墓葬以椁墓为主。东汉早期墓葬仅3座,为曹山和东沿村和高庄汉画像石墓;东汉中晚期有36座,其中10座墓根据简报有较为详细的建造时间。墓葬的位置大多在有山的地方,山顶、山坡和山脚都有出现。

     与时期相对应的是这些墓葬的建筑结构和建材也呈现出规律性,在东汉以前仅出现竖穴洞室墓和土(石)坑墓,建筑材料均为石材。东汉时期出现椁墓和室墓,建筑材料也出现砖石混合。东汉早期结构简单,中期开始结构复杂化,晚期墓葬结构更为完整,出现前中后三主室,合葬墓出现两个后室,此外还出现耳室和侧室。一些地面建筑保留较好的墓葬还有祠堂和墓垣。




二、汉画像石墓的分期

     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墓以墓葬结构变化最为明显,因此墓葬的分期主要以墓葬结构的变化为基础,结合汉画图像和随葬品时代特征,依据铜镜和钱币对墓葬的年代进行推定,进而分为四个阶段:西汉景帝至武帝时期、元帝至王莽时期、东汉光武帝至安帝时期、顺帝至献帝时期。

第一阶段:西汉景帝至武帝时期。这一时期画像石开始出现于墓中,徐州地区已发掘的汉画像石墓年代最早为西汉早期的韩山西汉M1,墓主人“刘宰(女+宰)”为女性,是皇族成员,画像雕刻在墓门上。

第二阶段:元帝至王莽时期。这一时期的画像石土(石)坑墓开始增多,共同的特点是建材只用石材,墓葬面积较小,建筑结构简单,墓葬形制单一。这一时期的汉画像内容较少,造型较简单,几何图形比较常见,内容有生产生活、神仙瑞兽等,如沛县栖山M1中棺东西壁见狩猎、庖厨等内容(如图1、2所示),头、足挡见瑞兽等图案(如图3所示)。石椁内置棺及陪葬品,陪葬品主要有铁器、陶器、五铢钱,墓山石椁墓内出土灰陶器,檀山石椁墓内出土铜印一枚。

图1沛县栖山M1中棺背面狩猎图

图2沛县栖山M1中棺足挡背面

图3沛县栖山M1西壁正面

      第三阶段:东汉光武帝至安帝时期。此阶段墓葬形制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具有该阶段的特征,即建材出现砖石混合,墓顶出现券顶,墓葬面积有了一定的扩大。汉画像内容有墓门上的铺首衔环。陪葬品主要有铁器、陶器、铜器,该阶段陶器种类出现多样化,如陶楼、陶猪圈、陶鸭等。

第四阶段:顺帝至献帝时期。这一时期画像石大量出现于墓中,该阶段汉画像石墓葬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墓葬结构更加复杂,墓葬形制更为完整,面积也更大。一些汉画像石墓内有明确的纪年,可以作为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墓分期的标型墓,根据标型墓的墓葬结构、陪葬品和汉画像内容及雕刻技法,部分墓葬可以做出较详细的分期排列,例如缪宇墓内出土一块带有墓志铭的汉画像石(如图4所示),上刻有明确的纪年“元嘉元年”,茅村(凤凰山西)汉画像石墓内也出土一块画像石明确纪年为“熹平四年”,且这两座墓形制完整,可以作为标型墓。

图4缪宇墓志铭

三、汉画的出现与发展

     汉画像石墓的建造需要大量的石材,而且需要能够在石材上进行雕刻的铁器。徐州地区山石以青色石灰岩为主,其硬度便于加工石料和修建墓葬,并且徐州地区的铁矿资源丰富,这为制造建墓工具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在第一阶段,汉画像石出现于竖穴洞室墓和土(石)坑墓,这两种形制也是汉画像石墓最早的形制。竖穴洞室墓的等级较高,最早出现画像石,土(石)坑墓的等级较低,出现画像石的时间晚于竖穴洞室墓。

     徐州地区第二阶段的汉画像石墓结构简单,在土(石)坑墓的基础上,于石椁上雕刻画像,石椁内置棺及陪葬品。这一时期汉画像石椁墓大量出现,画像内容以简单的几何图形为主。与竖穴洞室墓相比,土(石)坑墓的建造成本低,墓葬等级略低,一般多葬普通百姓。

     在第三阶段中,汉画像石出现于室墓,但汉画像石墓结构仍然很简单,墓顶仅由单层石板构成,墓室高度受室内的石壁高度限制,因此墓室内面积虽然比石椁墓大,但相对来说空间还是很有限。

     到了第四阶段,汉画像石室墓大量出现,并且出现了砖石混合结构,砖应用到墓顶的构建,出现了券顶。券顶的出现很好的扩大了墓室内部的空间,已发掘的韩山东汉M1墓葬内部高度可以达到1.6米。东汉晚期的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墓顶不仅有券顶,还出现叠涩顶,甚至出现同一墓葬内使用叠涩顶和券顶两种不同结构的墓顶。

     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墓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仅为石材,到第四阶段才出现砖,根据墓主人身份的不同,砖出现在墓葬中的位置也有局限。例如缪宇墓,根据墓中出土的墓志铭记载,缪宇为彭城国相长史,轶二千石,其社会地位较高,砖仅用于地面,墓顶仍旧使用条石叠涩。砖出现于西周,到西汉武帝以后制砖业迅速发展,并开始应用到墓葬建筑中,砖的烧制和运输成本远低于整块石料的采集雕刻成本。大量石料的使用也反应出墓主人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如表1所示,早期画像石出现于竖穴洞室墓和土(石)坑墓。汉画像石土(石)坑墓很快发展成为石椁墓的形制,在第三阶段大量出现,到第四阶段出现大量汉画像石椁墓。汉画像石竖穴洞室墓仅在第一阶段出现,到第三阶段时,出现大量汉画像石室墓,发展到第四阶段的时候出现大量汉画像砖石混合墓。

表1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墓形制分期表

打√为该时期出现对应形制的墓葬。


     综上所述,从时间顺序上,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墓的结构由西汉时期的土(石)坑墓和竖穴洞室墓两大系统发展而来,土(石)坑墓发展成为汉画像石椁墓,竖穴洞室墓演变成为汉画像石室墓与砖石混合墓。建筑材料由单一的使用石材,到混合使用砖、石。墓葬内部面积由小到大,墓葬形制由简单到复杂,墓室内主室逐渐扩大,顶部逐渐增高。室墓内部空间出现功能性划分,即祭祀空间和埋葬空间相对分割独立。这些和刘尊志对徐州汉墓形制发展规律的研究也都相符合,反应出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墓不断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也证明了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墓与其他汉代物质文化一样,经历了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落的全过程。有学者认为汉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生死信仰的变迁史基本同步,从而得出汉代生死信仰的变迁为汉画像石兴盛的根本动因,当然,生产力要素中的铁工具的普及是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墓发展、繁荣的前提。这一点也和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墓的发展规律相符合。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较,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墓产生的时代早,存在时间长,有完整的发展序列,并且数量较多,汉画像石内容题材包罗万象。对于徐州汉画像石墓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画像石墓这一汉代特有的墓葬形制,进而对其所包含的社会内容及思想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转引自汉画像石拓片博物馆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
徐州:溯洄两千年,寻迹大汉盛世风华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
中国古代石刻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考古:独具风格与价值的邳州汉画像石(作者:李军)
【枉言 | 徐州2023】走进汉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