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耕星火系列:瑶山玉纺轮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在著名的浙江余杭瑶山祭坛中,在众多精美的玉器中,有一件并不起眼的玉器——纺轮,但它却是史前时期唯一的一件与拈杆共出的纺轮,弥足珍贵。据《瑶山》报告:该器编号为M11:16,由纺轮和杆两件单件组合而成,纺轮白玉,杆为青玉。纺轮作圆饼状,断面呈梯形,中间对钻一孔,器表经过打磨。圆杆长条形,头端细尖,对钻一小孔;尾端粗钝,有断失的对钻孔痕迹。纺轮直径4.3、孔径0.6、厚0.9厘米,杆长16.4厘米。出土时,杆穿于轮的中孔,细端在上,粗端在下;轮的大底朝上,小底朝下。(参见图一)

图一、瑶山M11:16玉纺轮及出土情境

史前时期的纺轮多为陶制的,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的彩绘陶纺轮最具特色。彩绘纺轮都是泥质陶的,胎色大多是白黄的,器形有大有小。彩绘的颜色大多是红褐的,多绘在纺轮的一面,图案虽多彩多姿,但多是与旋转相关的图案,有旋涡纹、线团纹、太阳纹、阴阳鱼纹等,还有一些是在旋转中便于识别的二分式或四分式图案,有十字纹、阴阳三角纹等(参见图二)。这些绘满彩色图案的纺轮,旋转起来变幻炫目,为人们单调平凡的纺织劳动平添了乐趣。

二、屈家岭文化彩绘纺轮

纺织是与农业和定居相联系的。德国人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中讲:“人们开始定居,纺锤便出现在重要的工具之中。我们能够确定,农业的发明和纺锤作为一种文化因素的出现,两者是有密切关系的。史前人最古老遗物表明,最早定居部落每个房屋中,都存在纺织的设备。”在中国距今7000年前的前仰韶时代,陶纺轮就已经普遍出现了。在黄河流域有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和河南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在长江流域有浙江跨湖桥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在古史传说中,把结绳记做是伏羲氏的发明,先秦文献《易传·系辞下》曰:古者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意思是说,伏羲(庖牺氏)结绳而织网,用于种田和捕鱼。把养蚕缫丝记做是黄帝元妃嫘祖的事迹,北宋刘恕《通鉴外纪》曰:“西陵氏之女,为黄帝元妃,始教民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民族学的调查资料表明,纺轮一直沿用到当代。在西南地区的彝族、独龙族、苦聪人、基诺族、哈尼族、布朗族、佤族、怒族、崩龙族、普米族、摩梭人、纳西族、藏族等等,均以纺轮纺纱。而且其纺轮的样式,与史前时期的纺轮完全一致(参见图三)。

图三、彝族纺轮

在中国的农耕社会中,纺织业和纺织工具都是与女性相联系的,即所谓的男耕女织。山东曲阜西夏侯大汶口文化墓葬的成人墓中,石箭头只见于男性墓,纺轮则只见于女性墓。《诗·小雅·斯干》这样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意思是说,如生女子,就睡地上,盖条薄被,玩弄纺轮。这里的“瓦”指纺轮,是据《毛传》的解释: “瓦,纺专也。” 郑玄《笺》进一步解释:“纺专,习其所有事也。”专,繁体作“專”,甲骨文作、,为象形字,象征用手拨捻纺锤,使之转动,纺锤中间有一立杆,上部有三股线,中下部有一、二纺轮或纺锤,这工具就是纺专。考古学上的“纺轮”一词,是约定俗成的叫法,应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狭义的纺轮专指纺专下部的纺锤,广义的纺轮则与纺专相同,包括纺锤和拈杆两部分。

甲骨文象形的纺轮使用方法,与现存民族中的纺轮使用方法是一样的。先把丝、麻纤维捻一段缠绕在拈杆上,一手提线,一手转动纺轮,纺轮旋转,带动拈杆,给丝、麻纤维加捻。将加过捻的纱缠绕到拈杆上,继续添加纤维并牵伸拉长,再加捻,再缠绕,直到绕满拈杆为止。较大的纺轮用于纺制麻线,较小的纺轮用于纺制丝纱。从考古发现看,史前时期被驯化栽培的纤维植物有葛、大麻和苎麻。距今约7 000年的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遗存中,发现3块炭化的绞纱葛织物;距今约5000年的河南荥阳青台仰韶晚期遗址,有儿童瓮棺葬的陶瓮内壁上黏附有炭化大麻布。距今约4700年前的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过一些苎麻的细麻绳、麻线和麻布,还有令世人刮目的丝绸残片。

史前时期的纺轮一般整体做车轮状或饼状,截面长方形,但是也有一些整体做球状或馒头状,截面为圆形或凸字形的。有人认为前者用于纺纱,后者用于并线。也有人反对这种用途上的区分,而认为无论哪一种纺轮都可以既纺纱又并线。大概是因为球状和馒头状的纺轮体重更大一些,转动的速度和纺纱捻线的效果更好一些,所以历史时期的纺轮多为球状或馒头状的,如四川宝兴东汉墓出土的球式纺轮;湖南资兴东汉墓出土的算珠式纺轮等。于是有人结合新大陆的民族志材料认为,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称为“纺轮”的东西,也有着和纺纱毫不相关的多种用途,诸如猎物系挂扣、器盖、刮削器、塞子、棋子、弓钻垫片、玩具、纽扣等等。

图四、宝兴东汉墓球式纺轮 


图五、资兴东汉墓算珠式纺轮

【说明】本文摘自许永杰著:《农耕星火》,故宫出版社2020年。欢迎个人转发,机构或媒体转载请与本公号联系。所有转载或引用,务请注明原出处。若有出入,请以原书为准。

考古侦探

 ·考古侦探 · 

想和我们交流或想投稿的朋友可以发邮件至:

KAOGUZHENTAN@126.com

感谢你们的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人怎样把棉花变成线和布
中华上下五千年之瑰宝——良渚文化
中华龙起源之我见——读《马家窑蛙纹:中华龙起源》有感
中国灿烂玉文化—山东史前玉器及良渚玉器赏析(一)
这就是良渚
又到瑶山春耕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