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南益阳新塘坡战国墓发现自名铜戟

  新塘坡墓群位于益阳市赫山区上新桥村和黄茅岭村,分布面积达3万平方米,墓葬大都分布于山坡及山顶。为配合益阳东500千伏变电站及其31处配套塔基工程建设,2022年10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益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赫山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等单位一起对该墓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到目前为止已发掘墓葬8座,出土随葬器物40件。其中陶器以鼎、敦、壶和罐、盂、豆两种组合为主。其中编号M1的墓葬出土了自名铜戟。

新塘坡一号墓

  M1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74°。墓上部已被毁。墓口长2.56、宽1.44—1.5米;墓底长2.56—2.62、宽1.46—1.5米,残深3.7米。墓壁先微内收呈斜坡状,近墓底外撇,墓底略大于墓口。南、北两侧墓壁各有两道枕木槽,枕木槽底宽0.32—0.38、高0.48—0.76、进深0.1—0.19米。未发现棺椁痕迹。墓内填原坑浅红褐色网纹红土。随葬器物置于墓底南侧。包括陶鼎2件、陶敦2件、陶壶2件、陶豆3件、陶盘1件、陶勺1件、铜剑1件、铜戈1件、铜砝码1套。葬具及人骨架不存。这座墓规模不大,随葬品也只有两套鼎、敦、壶、豆,墓主身份应属于最低等的贵族(下士)。

M1出土铜剑、铜戟

  铜戟出土时与铜剑、砝码在一起。铜剑断为三截,剑身直立。从其出土状况来看,可能为椁室腐朽塌陷时椁顶板砸下所致。铜戟长26,援长15,胡长13厘米。援略为上扬,前部稍宽,隆脊,两刃前聚成锋,长胡,胡上有两个长方形穿和一个半圆形小穿,长内,内上有一长方形横穿,且方内三边出刃。掾上阴刻有铭文5字,释文作“陈慨一耑
”。
  铭文为典型的战国楚文字,第一字从陈从土,即“陈”。第二字从既从心,即“慨”。“陈慨”为器主之名,第三字“一”疑为“之”字漏刻笔划。第四字“耑”是古“端”字,“端”可读为“彫”“鵰”,指雕饰。[1]另外,“耑”也可以读为“短”,“耑”“短”音近古通,战国文字多有“耑”读为“短”之例。第五字为“
”,从丯从戈,戈是义符,丯是声符,“戟”在古代亦名“孑”,“孑”“丯”古音相同,故而
”当释作“戟”。[2]东周时期南方流行“多戈戟”形状与“丯”更为接近。
  “耑戟”读作“彫戟”,指雕饰之戟,而新塘坡1号墓所出土的铜戟并无雕饰痕迹。“短戟”一说或更为可行,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遣册载有“一耑(短)戈”疑是便厢出土的一木戈,有学者根据戈的长度对比,指出“短”疑指戈的形制,指铜戈长度。[3]“短戟”疑也是指戟的形制。
  戟是一种复合兵器,一般由戈、矛组合而成,而新塘坡M1出土的青铜兵器仅存戈,未见矛刺,然此兵器自名“戟”,即确当为“戟”。在楚文化区域,还流行一种多戈戟,考古发现有不少双戈戟、三戈戟是不带矛的情况,如曾侯乙墓出土自名为“戟”的三戈戟不带矛刺。此墓保存完整,排除了铜矛和无内戈被盗的可能。因此我们大胆猜测这件铜戟最初应当是有配套组合的铜矛或铜戈,后来因为某种我们不知道的原因在这座墓中被当成了铜戈来使用。
    注释:
  [1] 参阅宫肇南:《两周兵器自名“戟”字汇释》,《文献语言学》第七辑。
  [2] 参阅裘锡圭:《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文物》1979年第7期。
  [3] 参阅蒋鲁敬:《战国楚墓出土遣策所记的兵器“戈”》,《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七辑。
图文转自:湖南考古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国历史文物之二
论‘我’ - 兵器车马器
商代的成套兵器:远射、近格与护体
青铜器:殷商文明的象征,传承着文化历
城史| 蜀地青铜器与中原文明
吕布寻找的兵器铜铍,2009年在汉墓中找到,专家:现代科技难复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