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魏洛阳城永宁寺塔-永远的伽蓝
本文总字数约8000+
阅读完成时间约10min

一,永宁寺塔营造历史回顾
二,塔院遗址发掘报告重读
三,北魏木塔参考遗存盘点
四,木塔建筑推测复原解读


魏晋南北朝是课本中常常一笔带过的历史,你可能知道它始于东汉三国,终于隋唐,但要仔细说出其中有多少故事,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这大乱世中,可能只有竹林七贤和魏晋名士被常常提及,他们的笔墨挥洒,成就了东方艺术一大高峰。

上海博物馆藏 唐 孙位 竹林七贤图

除了魏晋名士,还有一段历史在课本中被详细描述了,我们称之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即太和改制),这次改革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少数民族汉化。

美国纽约市艺术博物馆 《北魏孝文帝礼佛图》
浮雕原位于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

除了华夏内在民族融合,各大文明交流也不曾终止。佛教自外而来,在南北朝也逐渐有了起色。

也许正是对乱世动荡的无奈,南北朝时期的人民转而需要心灵归宿,崇佛修道之风盛行。

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文昭皇后礼佛图》
浮雕原位于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

因而北魏朝野无不推崇佛法,洛阳城佛寺林立。

但就体量和等级而言,洛阳“皇家首刹”,则必为拥有千寻高塔的永宁寺。

永宁寺遗址推测复原  底图:禹涵

殚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

它缘何修建?
因何誉名天下?
形貌如何?
存世几载?
又在身后留下了多少故事?

让我们回到一千五百年前,再次感受洛阳的天际线——那让国人魂牵梦萦的永宁浮屠。


土木神功


孝文帝从大同迁都洛阳,北魏沿用汉洛阳旧都,视为延续中原正统。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大规模兴建佛寺,洛阳城内佛寺遍布。

《洛阳伽蓝记》序载: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於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


洛阳伽蓝记中所载佛寺虽多,但卷一开篇就是永宁寺,足见永宁寺地位尊崇。

为什么永宁寺地位如此之高?

“永宁”二字似乎暗含着帝王对都城永远安宁的理想。

大同古城,原北魏平城  摄影:禹涵

洛阳永宁寺是对平城(大同)永宁寺礼法上的延续,都城虽变,但仍然需要“永宁”。

北魏对礼法的重视,从平城营建规模宏大的明堂就可见一斑。

大同北魏平城明堂遗址  摄影:禹涵

《魏书·释老志》载:“故都城制云,城内唯拟一永宁寺地,郭内唯拟尼寺一所,余悉城郭之外。”

孝文帝画下了永宁寺的蓝图,但真正建设永宁寺塔的却不是他。

- 始建缘由 -

孝文帝驾崩后,其次子宣武帝元恪继位,《石窟寺本末》记载,宣武帝身染“斑烂”,久治不愈,他赴巩义寺庙许愿,病愈将凿刻石佛。

许愿后三月病愈,故而武帝大兴土木增建寺院,但这位皇帝依然在位仅十六年也驾崩了。

河南巩县石窟藏 帝后礼佛图
即记载宣武帝为病祈福的事情

元恪仅五岁的儿子元诩不得不继位,史称孝明帝一个五岁的小童无法独理国家大事,朝中实权是由胡太后掌控。

胡太后笃信佛教,而这永宁寺,即为胡太后所筹建。

《洛阳伽蓝记》卷一载: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

永宁寺选址于汉魏洛阳城铜驼街(御道)一侧,毗邻都城中轴,位置得天独厚。

北魏洛阳城中轴线阊阖门复原
复原:丁雨佳  摄影:禹涵

永宁寺寺院体量更是惊人,伽蓝记中载寺中房舍有千余间,大殿更是与宫城太极殿相似。

《洛阳伽蓝记》卷一载:僧房楼观,一千馀间,雕梁粉壁,青璅绮疏,难得而言。......是以常景碑云:'须弥宝殿,兜率净宫,莫尚於斯也。'

单是楼宇众多,尚不足以让永宁寺从众多伽蓝中脱颖而出,真正让它名传千古的,是塔院中央的九级浮屠——永宁寺塔。

永宁寺塔复原  摄影:禹涵

- 机巧灵授 -

文献记载中叙述,永宁寺塔为工匠郭安兴营建。

《魏书·术艺列传》:“世宗、肃宗时,豫州人柳俭、殿中将军关文备、郭安兴并机巧。洛中制永宁寺九层佛图,安兴为匠也。” 

关于这位郭安兴的记载不多,但他兄弟郭定的墓志铭上有关于郭安兴的记载:

君讳定兴,太原晋阳人也……弟强弩将军,永宁、景明都将,名安兴。智出天然,妙感灵授。所为经建,世莫能传。


墓志铭中说”弟“”永宁、景明都将“,这两个名词即洛阳永宁寺和景明寺。

“都将”毋庸置疑,就是建造匠人或监工一类了。

在他的营作下,这座九层浮屠甚至可以让登临者“下临云雨,信哉不虚。”

永宁寺遗址推测复原  底图:禹涵

《洛阳伽蓝记》卷一载:装饰毕功,明帝与太后共登之。视宫中如掌内,临京师若家庭。以其目见宫中,禁人不听升。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塔?在距今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这样的高塔是否真的能建造?

我们了解完文献记载,该去实地看看遗址了。


残基寻迹


永宁寺塔,作为北魏洛阳的绝对性地标,我们已在文献中得知它位于宫前阎阖门南一里御道西。

但这座古塔早已没于历史长河中,它的具体位置也在后世有过许多讹传。

- 位置确认 -

清乾隆年间,洛阳县令龚松林自捐俸禄为邙山许多古陵墓正名,他遍访洛阳周边帝陵,在这些陵墓前竖碑刻名。

永宁寺塔旁,清代立汉质帝“静陵”碑  摄影:鸿慈永祜

这次立碑之中,他误将永宁寺塔基当做汉质帝刘缵的“静陵”,并记录在县志之中。

北魏洛阳永宁寺1979-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

一座塔基为什么会被认成陵墓?因为永宁寺塔倒塌后形成了很高的残土堆积,把原本的塔基埋在其中形成了一个小土丘。

直到1963年春季对塔基进行钻探,才大致确定了塔基和塔院的面貌。


- 塔院遗址 -

永宁寺寺院南北长 301米,东西宽 212米,四周环绕院墙,院墙内外发现有涂朱白灰墙皮。


寺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宫墙也。四面各开一门。

寺院东西南北各有一门,四门正对中央塔基,以南门最大,东西门略小,而北门则受到了破坏无法探知形貌。 


院墙转角处有长方形夯土,疑为永宁寺院角楼。

- 南门遗址 -

南门夯土台基上础石无存,但“础痕”犹在。按础痕推测,柱础共有二十四个。

北魏洛阳永宁寺1979-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

据此复原,南门应是一座面阔七间、进深二间的建筑。

南门楼三重,通三阁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门......拱门有四力士、四师子,饰以金银,加之珠玉,庄严焕炳,世所未闻。


- 西门遗址 -

西门夯土西窄东宽,像“凸”字。台基上清出黄砂“础痕”三个,柱础一块。

从台基遗迹分析,可能为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建筑。

北魏洛阳永宁寺1979-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

东门破坏严重,只清理出一块未移动过的础石和许多瓦片朱白灰。推测东门应当与西门一致。


东西两门亦皆如之,所可异者,唯楼两重。北门一道,上不施屋,似乌头门。

- 大殿遗址 -

永宁寺佛殿基址,处塔基以北,陇海铁路建设取土,破坏极重。

大殿地基与柱础石都被破坏,只能大致看出殿基东西长 54、南北宽 25 米。


《洛阳伽蓝记》载: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绣珠像三躯、金织成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工奇巧,冠於当世。

由遗址可见这座大殿规模宏大,但因没有柱网,我们只能推测它的面貌了。

- 木塔地基 -

根据塔院布局可知,永宁寺塔在寺院中占据绝对中心位置。

木塔地基约为长宽100米左右的正方形,总厚度超过 2.5 米,与寺院地面大致持平,基座边比外缘高出约 0.5 米,便于排水。


塔基位于地基之上,塔基夯土每边长 36.8 米,高2.2米,四周包砌约0.7米厚的青石。


基座侧面装有石雕螭首,台四周原装有青石浮雕纹饰栏杆,座四面正中各设斜坡慢道。

台基青石包边

台基石雕螭首


- 塔心石础 -

木塔塔基有五圈共124 根木柱组成柱网。

北魏洛阳永宁寺1979-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
第四圈木柱以内,有土木混砌的塔心实体,实体内包含三圈48根木柱,有纵向及横向条木连相连接。这些土坯内的木柱均不存,只留有碳化后松木残迹。

内三圈木柱之下,有上下三叠方形青石柱础,可见其承压之重。


塔芯外,四圈和五圈木柱则为环塔心回廊间架柱。

第四圈木柱无存,但根据础位推测也是上下三叠础。第五圈木柱无存,柱下只铺一块础石。

- 塔基柱网 -

由内向外:

塔芯夯土内,第一圈柱共 16 个,四个为一组,密集排列成“田”字形。

第二圈柱共12个,每面4个;第三圈柱共 20 个,每面6个。

正是这个方形实心体连同包砌其中的木柱,共同承担了塔体的巨大垂直压力。这48根木柱就如同混凝土中的钢筋一样,加固塔体核心,提高韧性。


塔芯夯土外,第四圈柱共 28 个,每面8个。(由于不是暗柱,这圈柱础已被全部挖走,形成一条环绕塔心的破坏沟)

第五圈柱共 48个,每面10个,在四个转角处内外角各多增1个柱础。(这48个柱础石尚存2块,其余已全被挖走)

- 塔芯夯土 -

塔心夯土,每边残长 19.8、残高 3.7 米。从遗基可以知,塔芯夯土的东、南、西三侧壁上,各有五个弧形壁龛遗迹,处于两柱之间,供奉佛像。


北面壁上无壁龛,有四个竖状柱槽,分布于东段,两两并列。伽蓝记中已知永宁寺塔塔可以登临,北面遗迹应为登塔木梯。

- 外墙残迹 -

塔外前檐墙大多被破坏,墙厚1.1米,由檐墙及白灰地面推断,塔基每面为九开间,每面有三门六窗。

《洛阳伽蓝记》载: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


自此,我们对永宁寺整体结构已经有了了解,不妨在遗址上做合理推测,结合许多北魏遗存,复原这座千年前的“摩天大楼”。


千年回望


中国的佛塔不计其数,但我们要复原一座北魏时期的古塔,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国现存推测兴建于北魏的古塔,体量较大的地面建筑,有一座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太室山下

登封太室山嵩岳寺塔  摄影:禹涵

嵩岳寺塔为密檐砖塔,形制和永宁寺塔地基样式完全不同,与一座记载中近百米的木构还是有着差距。


文献记载中,永宁寺塔为可登临的九层浮屠,且遗址中我们已经得知它有着密集的木柱排布,不能等同于砖塔结构。

现存古塔中不能类比,那北魏时期的古塔是否还有其他遗存可以参考呢?

首先要提到一座小型石塔。

- 曹天度九级石塔 -

石塔为北魏天安元年(466年)曹天度为亡父、亡子所造,初造于平城。


塔高约两米,为仿木结构,楼阁式九层佛塔。曹天度石塔分为基座、塔身和塔顶三部分:


塔座高24.5厘米,边长63厘米。正面为比丘供养像,背面为祝愿文,两侧雕有男女供养人。

塔身高128. 6厘米,九层四面,一层转角处有支撑上檐的小型塔样立柱,每层各面均出小龛,满雕佛像,总计1342尊。

曹天度石塔塔基、塔身

曹天度石塔塔刹


塔刹则高约50厘米。塔刹下部呈方形,每侧各有一个佛龛,内雕小佛两尊。

佛龛上檐出山花樵叶,每面山花中雕有佛像一尊,最上则为九重相轮。


石塔原存于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内,1937年日军攻陷朔州城,侵入寺中拆解石塔,想运回日本。

崇福寺弥陀殿,石塔原存于殿中  摄影:禹涵

当时一位装箱工人把塔刹藏了起来,日军迫于时间紧,只把塔身掠走。

日本投降后中国追索文物,
曹天度石塔被运往台北保存。

目前塔刹依然完好的保存在朔州,塔身则被编入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


这座石塔不论从年代还是造型上,都与永宁寺塔基表现非常相似。

杨鸿勋先生在永宁寺复原文章中,就基本参考了这座小石塔的形象,先生的复原几乎为国人留下了这座古塔的初印象。


然而石塔又是否能作为木塔参考呢?显然还是有待商榷。让我们再进一步,从洛阳回到平城。

- 云冈石窟 -

大同云冈石窟作为北魏皇家迁都前开凿的皇家工程,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

云冈昙曜五窟  摄影:禹涵

令人惊喜的是,云冈石窟中出现了大量中心塔柱窟,即在石窟中心保留石柱并雕凿成古塔形象或上下相叠的佛龛,就像是在石窟中央立起一座佛塔。

图片来源:《中国石窟·云冈石窟》插图

这无意中让人想到永宁寺塔基中央的巨大夯土,夯土侧面也出现了佛龛痕迹,与云冈石窟如出一辙。

北魏洛阳永宁寺1979-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

如果中心塔柱窟比较抽象,那我们还能在云冈石窟找到更具体的。

不少塔的形象出现于石窟壁上。这些古塔形象出于洞穴石壁,仍然可以反应北魏木塔的外立面。

图片来源:《中国石窟·云冈石窟》插图

且石窟留存了大量的北魏建筑构件形象,诸如斗拱、屋檐、阑额、鸱吻等等,它们是刻意仿木雕凿的。

图片来源:《中国石窟·云冈石窟》插图

这说明北魏时期的人认同这种木构建筑美学,并将它融汇于石窟中。

- 身高之论 -

宝塔究竟有多高?

《洛阳伽蓝记》卷一: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有相关记录:

《水经注·谷水》载:“水西有永宁寺,熙平中始创也。作九层浮图,浮图下基方十四丈,自金露盘下至地四十九丈,取法代都七级而又高广之,虽二京之盛,五都之富,利刹灵图,未有若斯之构。”

结合云冈石窟中北魏时期古塔造型,金露盘可能指代塔刹部分。伽蓝记中也说到“上有金刹”,金露盘与金刹或许所指相同。


魏书中的记载,则与水经注又有类似,其中还提及灵太后对这座九层高塔做过“表基立刹”的事:

《魏书》载:“肃宗熙平中,于城内太社西,起永宁寺。灵太后亲率百僚,表基立刹。图九层,高四十余丈,其诸费用,不可胜计。”

永宁寺高度与院落对比  底图:禹涵

不管是“去地一千尺”还是“高四十九丈”,都足以说明这座佛塔之高无与伦比。甚至塔刹被风刮落时候,都能入地丈馀。

至孝昌二年中,大风发屋拔树,刹上宝瓶,随风而落,入地丈馀。复命工匠,更铸新瓶。

如果折合北魏尺度进行考量,去地一千尺接近两百多米,显然是难以实现的。

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描述,浮屠下基方十四丈,结合考古发现的地基边长38.2米,这与北魏后期尺度几乎吻合,可见郦道元描述较为准确。


如果按水经注中所言49丈,这座塔依然有着百米之高。

假设它真有着一百米多的高度,那承重上是否能实现呢?北魏时期如何实现高塔建设?


宝铎重鸣


结合永宁寺塔基遗址和诸多北魏建筑参考,我们从郦道元的角度出发,尝试还原这座古塔。

本文对永宁寺塔的还原,主要参考钟晓青女士在永宁寺塔复原一文中对柱网及收分高度的设计,而内部结构则参考杨鸿勋先生对曹天度石塔的论述与张驭寰先生对内部夯土及塔刹的复原。

北魏木作细节参考主要来源云冈石窟、宋绍祖墓构件、薛怀吉墓构件等等。

当然复原见仁见智,唯希望通过复原,可以为大家介绍许多北魏建筑意象。

- 塔心夯土 -

我们先从遗址中解读一个重要信息:塔基第四圈柱网以内是大规模的夯土堆积。

这实际反应了永宁寺塔的内部空间利用率是很低的,几乎进门就是一座巨大的夯土堆。


永宁寺塔倒塌后的残土堆积甚至像一座小型陵墓,考古报告中推测塔心夯土几乎可以到达五六层之高。


这样的塔芯与我们所见后世砖塔木塔不同,反而更接近秦汉建筑中采用大规模夯土的做法,和早期高台建筑有着异曲同工。

- 塔芯柱、四天柱意象 -

当然只有夯土也是不够的,就像水泥里不能没有钢筋。夯土内的三圈柱网就作为“钢筋”存在。

塔芯最内侧的柱网由16根柱子组成,4根为一组,组成的4个巨大的木柱。这一意象与常见于日本的早期木塔“四天柱”含义类似。


这究竟是否按照四天柱意象排列,已不得而知,但笃信佛法的北魏,也有理由在宗教建筑中加入这一意象。

日本平城药师寺东塔

日本本药师寺东塔遗迹

图片来源:飞鸟寺文管所

在塔基中央,并未发现塔心柱,但史料中明确有“表基立刹”的事件发生。

永宁寺这种高度的古塔,似乎难以找到一根通达百米的立柱,根据后世古塔结构猜测,塔心柱可能是利于塔芯夯土顶端的。


我们熟知的杭州六和塔、湖州飞英塔,都可以清晰看到塔心柱是从五六层往上才开始添加。

湖州飞英塔塔刹  摄影:禹涵

- 檐层、平座层 -

若按照遗址柱网进行复原,我们可以将塔心夯土内外柱串联,五层柱网被横向结构互相牵引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作为一层。


而木塔结合文献中可攀登的记载,必然有平座层。

檐层与平座层相互交叉叠加至九层,每层铺作和柱网均与塔心夯土相连。


由夯土与内部“钢筋”承担重力,而外侧由4、5层柱网构成环塔回廊。

5层柱网外侧设置檐墙,檐墙外则设置勾栏与平座,内外构成整体。

被夯土挤压下的狭小室内空间,反映出南北朝时建造高层建筑的技术尚不成熟。

不过夯土塔芯立面上会雕凿大量泥塑和影塑,在夯土的塔芯外围都有木构回廊,倒也便于信徒绕塔礼佛时膜拜。

云冈石窟中心塔柱窟,塑造了回廊与佛龛相对应的空间格局  摄影:禹涵

直到今天,我们在寺庙中看见古塔,依然有着绕塔的习惯。

- 柱网转角问题 -

塔基最外圈柱网,每个转角处布置有四根距离很近的柱子,十分耐人寻味。

常见古建筑中,转角基本都只布有一根柱子,而永宁寺塔转角有四根,可见工匠对木塔转角处受力十分重视。


结合北魏时期建筑技术的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我们可以合理推测,或许以当时的建筑技术,转角处受力无法载于一根角柱,而需要由四个柱子共同完成。

永宁寺塔柱网转角  摄影:鸿慈永祜

外侧三根柱子作为出檐的三个方向受力,而内侧一根则是作为角柱补强,用以承托上层压力。

这种做法实际也反应出技术的迭代,在早期木作不成熟时,建筑转角中有着比较冗杂的处理方式。

- 木柱 -

北魏时期的柱式做法仍显高古,仍保留有方柱、八棱柱以及借鉴西洋风格的柱式。

北魏亭阁式造像塔

宋绍祖墓石椁


八棱柱多见于北魏墓葬,如山西万荣北魏薛怀吉墓,山西省博物馆藏北魏宋绍祖墓石椁等等。

- 斗拱 -

北魏中后期,斗拱的形态也在石窟和墓室中有着体现。

云冈石窟中心塔柱窟  摄影:禹涵

山西宋绍祖墓石椁与云冈石窟等北魏遗存中,则为石仿木斗拱。

多为一枓三升与人字拱样式,拱呈上弯曲线,不分瓣,而人字补间铺作的两边作直线形。

山西省博物院藏  宋绍祖墓石椁  摄影:刘江岭

薛怀吉墓中也有石质一枓三升与人字拱,但拱非曲线,而是羁直的削面,但墓中人字拱反而有了曲线弧度。

薛怀吉墓斗拱素材拍摄:闫鑫

至北齐,栱头则每瓣均有䫜度。厍狄回洛墓中,置一椁一棺,椁为屋宇式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其中出土的木构件则直观反映了北朝建筑特征。

厍狄回洛墓斗拱素材拍摄:洛卡奇

北魏时期还常在栌斗上施额枋,额枋上施铺作,栌斗下则多使用皿板,并非直接下叠。

山西省博物院藏  宋绍祖墓石椁  摄影:刘江岭

斗拱转角处,西安礼泉寺出土北魏亭阁式造像塔有出挑样式。石塔在栌斗一角出四十五度华栱,上承垂直令栱,做法十分奇特。

西安礼泉寺出土北魏亭阁式造像塔  摄影:刘江

但接近北魏晚期的永宁寺塔是否使用这种转角处理则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的斗拱组合是非常简约的。


斗拱形式多种多样,可选的做法很多,可见北魏在木作上处理比较灵活。

- 门户 -

伽蓝记中记载:

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锋。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其十二门二十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鐶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

三户六窗可以根据遗址判定位置,而户上金钉与金环铺首,则在北魏墓葬中多见。

宋绍祖墓石椁上则铺手略显夸张,但基本为我们提供了门户样式。

山西省博物院藏  宋绍祖墓石椁  摄影:刘江岭

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室正上方的一副“门楼图”,图中所绘门上铺首与金钉非常具象。

且画中同样细致描绘了许多建筑构件,诸如斗拱、勾栏、鸱尾等等。

九原岗壁画墓素材拍摄:洛卡奇
云冈石窟洞窟的窟檐上则有出现了石雕门楣,与许多明清官式建筑上的门楣有异曲同工。

云冈石窟北魏石雕门楣  摄影:刘江

而北魏常见的佛龛上,则有火焰型和梯形两种。

图片来源:《中国石窟·云冈石窟》插图


- 瓦当与屋檐 -

在永宁寺出土有莲花化生瓦当与忍冬纹瓦,或为佛寺专用,在如今出土的北魏瓦当中较为罕见。同瓦当一起出土的还有许多金属饰件,同样做工十分精美。

莲花化生瓦当

忍冬纹瓦当

椽当

铜莲花饰件


我们所熟知的佛光寺东大殿为则我们展现了唐代建筑出檐平缓的样式,在许多北遗存中也有这样的屋檐形象,云冈塔窟则更细致的雕刻出塔檐。

图片来源:《中国石窟·云冈石窟》插图

至此,我们已将遗存的北魏建筑形象进行了盘点,可知早于隋唐之前,建筑仍处于较为自由的发挥阶段。

北魏建筑体态更为多样,结构较为简单,在这样一个文明发展阶段,能够建造如此高度的建筑,不由感慨古人对土木施工的领悟,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其宁惟永


不论如何探索永宁寺塔,它也仅仅存在了十六年,因雷火而倒坍。


永熙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帝登凌云台望火,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事长孙稚,将羽林一千救赴火所,莫不悲惜,垂泪而去。

火初从第八级中平旦大发,当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

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

木塔毁后不久,偌大的北魏王朝也走向了终点,享国祚148年。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朝代更迭频繁,气候多变,大规模战事频发,早期木构鲜少留存。

时至如今,真正可以被认为“木塔”的,也仅仅只有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与敦煌老君堂慈氏塔。

敦煌慈氏塔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二塔所造年代相近,距今一千年左右,慈氏塔体量较小,而应县木塔塔身倾斜严重,木构岌岌可危。

偌大一个中国,想找寻一座唐代木塔而不得,更何况北魏。

有时只能感慨世殊时异,难以一睹曾经华夏的繁盛。不论北魏或盛唐,都给予人们无限的遐思。

永宁寺遗址  摄影:禹涵

永宁寺塔遗址出土的构件大多被保存在洛阳博物馆中。造像精美,虽然大多数残缺,但至今依然让人动容。

洛阳博物馆其宁惟永展览佛造像  摄影:鸿慈永

其中有一尊面部半残的佛像,带着来自北魏的神秘微笑,成为了大众最熟悉的,北魏王朝的面孔

洛阳博物馆其宁惟永展览佛造像  摄影:鸿慈永祜

古塔已没,随它而去的有永宁寺投火自尽的弟子,有无数极尽精妙的佛像,有皇家首刹的盛名,有目睹者对古塔永远的怀念。

它带着整个北魏王朝走入历史,留下无尽的追思与怀想。

从它的身影中,南北朝乱世也快走到了尽头,那饱经风霜的汉魏洛阳城终也毁于兵荒马乱,荒烟衰草,不复繁华。

烟悉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广厦万千
这一系列古建筑科普文章悉数华夏珍馐,
我们将把你忽略的宝藏,呈现到你眼前。


-参考文献-

北魏洛阳永宁寺1979-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魏永宁寺塔基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
汉魏洛阳城初步勘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络阳工作队
关于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复原草图的说明-杨鸿勋
对北魏洛阳永宁寺塔的复原研究-张驭寰
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复原探讨-钟晓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朝寺塔概述
1600年前中国最高建筑,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可惜毁于一场火灾
永宁寺遗址发现塔基,专家在塔基发现秘密,怪不得它修得如此之高
营造构法:斗栱、铺作与铺作层(上)
张金龙|北魏的信仰、艺术与科学
洛阳永宁寺宝铎重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