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齐厍狄·迴洛木椁-1400年前的木构

本文整理修改自

辉煌序章,厍狄·迴洛墓北齐木椁再论(一)

辉煌序章,厍狄·迴洛墓北齐木椁再论(二)


作者:櫼栌落

责编:禹涵

本文总字数约7000+

阅读完成时间约12min

一,大墓主要历史背景简介

二,北齐木椁构件整理盘点

三,厍狄迴洛木椁推测复原

,隋唐早期木构形制源流

一个选择用“木”来做主要的建材的文明,是需要勇气的。木能给予建筑独特的质感,却也容糟朽。

在中国,撑过了一千年的木构数量屈指可数,更不用说战争对城市大规模的破坏,身处东亚怪物房的我们,早期建筑遗存确实不多。

地面现存的木构可以追溯至唐代,即我们常常说到的“三个半唐构”外加一个窟檐。

五台山南禅寺:公元782年重建,距今1240年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摄影:禹涵

广仁王庙大殿:公元831年始建,距今1192年

芮城广仁王庙大殿 摄影:禹涵

佛光寺东大殿:公元857年重建,距今1166年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摄影:禹涵

开元寺钟楼下层:推断为晚唐

正定开元寺钟楼 摄影:禹涵

敦煌196窟唐代窟檐:公元893年,距今1130年


寻访这几座唐构,成了众多古建筑爱好的朝圣。一生得见一次大唐盛容,也是一件幸事。

但我国的木构,真的只能上溯至这几座了吗?

隋唐之前的木构,是否还有留存于世?

当然还有啦!(大声)

地上确实仅有这几处珍馐,但地下不为人知处,依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喜。

其实出土的早期木制房舍还留有一些,不过因为体量太小,许多构件表达非常简略,故而无法对木作细节进行研究。

成都老观山汉墓出土 成都市博物馆藏 西汉木仓

这里列举一座展陈于成都博物馆的老观山汉墓出土西汉木仓,相对而言还是有不少细节,但体量还是较小,依然有构件简略化,且这一建筑并未出现早期斗拱的样式。

成都市博物馆藏 西汉木仓结构细节

距今为止,在出土的木构中,如果要找寻一座隋唐早期,相对而言结构概念完整,有着完整体系表达的“建筑”,确实非常困难。

若是对木情有独钟,我们需要前往山西省博物院“土木华章”展厅中,寻找一个来自南北朝的答案。

山西省博物院土木华章展厅中陈列
北齐厍狄迴洛木椁斗拱构件 摄影:禹涵

残碎的斗拱构件背后,似乎能听见那首来自北朝的悠扬旋律。


北朝之风


1973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山西寿阳县西南贾家庄(福禄庄)发掘了一座北齐大墓。


北齐库狄迴洛墓考古发掘报告 王克林

北齐(550-577),即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所历政权之一,经六帝,享国二十八年。

北齐此时距离东汉三国已过三百余年,而距离隋朝立国只有数年之隔,已到了南北朝末期。


这一时期的整体风格已近隋唐,所以一座北齐大墓被发现,可以说对隋代及初唐的历史研究意义非凡


这座北齐大墓土冢保存较好,当地人称“徐皇坟”,墓中出土三方墓志,厍狄回洛墓志及其两位妻妾斛律昭男墓志、尉娘娘墓志。

斛律昭男墓志正面

尉娘娘墓志正面

斛律昭男墓志背面

尉娘娘墓志背面


墓主人名为狄迴洛(506~562),他名厍狄洛,字迴洛,最初跟随尔朱荣先后为统军、别将、无极县伯、都督。

厍狄迴洛墓志铭正面

厍狄迴洛墓志铭背面

高欢起兵后,厍狄迴洛率领部众投奔高欢,因军功补任都督、后将军、太中大夫,封顺阳县子、右厢都督。他先后担任朔州刺史、夏州刺史、建州刺史。

北齐孝昭帝即位后,封厍狄洛顺阳郡王。他此后又任朔州刺史,转太子太师,最后患病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跌宕起伏的人生,却因活跃于乱世而很少受到后人关注。

北齐库狄迴洛墓考古发掘报告 王克林

厍狄洛墓保存了大量北朝壁画、釉陶器、陶俑以及其他珍贵的随葬品。

其中有许多知名的北朝文物至今依然陈列于山西省博物院的展厅中。
山西省博物院陈列北朝人佣

然而墓室中最有价值的文物,却是主室中残碎的木椁。这位顺阳郡王或许不知道,千年之后,他栖身的木椁竟成为了解北朝木构的突破口。


出世无双


厍狄洛墓木椁与我们常见的木椁不同,是一座木构屋宇式棺椁,即一座北朝时期完整的木构建筑。

一座北齐晚期的木葬具,有着早于隋唐的构件,在我们确认了中国地面木构遗存仅能追溯至晚唐后,可想而知它的价值有多么重要。



但可惜的是由于墓室砖券跨度太大,黄泥填缝的砌砖不牢固,整个砖券顶已塌陷,随葬品大部分被砸碎。

这座木裹在整个墓室中部,券顶塌陷后被压毁,木构件受压大多脱节,倾轧杂乱,不仅散落无序,而且大多已经腐朽酥散成粉末状。

北齐库狄迴洛墓考古发掘报告 王克林

幸而封土堆的正中的盗洞因墓室券顶塌陷未通入室内,随葬器物大都没有被盗去。

也就是说,虽然木椁残损,但仍有木构件留存于世。复原厍狄回洛木椁就如同盲人摸象,只得见“象”的不同部位,但在“组装”上却有着悬念。


- 八角倚柱 -
(根据考古报告建模复原)

分布位置为四面各四根,共十二根。仅出有十根,都已残断腐朽。东山出土的一根较清晰。

柱面作八角形柱头,下端有八角榫头,上端腐朽已难辨认原来是否梭柱。倚柱直径11.1cm、残长 88.5cm。

- 插檐板 -
(根据考古报告建模复原)

已腐朽酥散,残件大致为四块宽约10厘米左右的木板嵌“银锭榫”组成。插檐板在前檐两根残缺八角倚柱间栿头上。板面中部两际的上端,各出一栿头和贴耳一斗三升泥道栱。

这一做法可以说明两点:

前后檐铺作层都作贴耳栱,所以这几块插檐板实际为前后檐贴耳斗栱后的背板,起到围护框架稳定,代替小木斗栱支撑屋顶的作用。


因为除转角半栱外,所有的一斗三升都未开卯口作耙头绞项,所以木椁梁架可能并未与斗拱层有太多交集。


且半栱为直卯,无斜面,所以结构非常松散,梁架可能架于斗栱之上,交正心桁。 
- 前檐柱头铺作 -

前檐柱头铺作尚存两朵可辨认在栌斗上置泥道栱,泥道栱中承齐心斗,两端托散斗。

柱头铺作均采用贴耳做法,贴合于上述插檐板上。

- 前檐补间铺作(贴耳人字栱) -
人字补间铺作尚存二朵可辨认,采用贴耳做法,贴合于上述插檐板上。
- 山面柱头铺作 -

东西两山的木构部件与正面铺作不同,不采用插檐板与“贴耳”做法,而是采用真实斗栱。可惜东山西山木构均酥散,尤以转角为甚。

出土的木构一斗三升几乎都有部分残缺,我们仍可以从天龙山石窟窟檐上看到几乎一致的斗拱造型。

天龙山西山一号窟窟檐一斗三升 摄影:禹涵

从轮廓较清楚的残件来看,斗栱仍为一斗三升,泥道栱中承齐心斗,两端托散斗,栱头卷杀三瓣,栱眼剔透。



- 山面补间铺作(人字栱) -
补间人字形,出于东西两山,多腐朽,仅残存两朵(每朵各两半,即四件

厚于正面贴耳人字形栱,栱头并合,上窄,有榫头,栱足外撇平直,栱身弧度较大,正中锯杀成三角形。

天龙山西山一号窟窟檐人字栱 摄影:禹涵

相对而言石窟上的人字栱显得更为粗壮一些,而且也明确了人字栱上半部分榫头如何与斗相连。

- 小人字栱(推测为勾栏使用) -
(根据考古报告建模复原)

小人字栱的尺寸小于人字栱和贴耳人字栱,小人字栱非贴耳人字栱厚度,为实体斗栱。仅在《北齐库狄迴洛墓出土木构建筑复原的初探》中出现。



- 转角半栱 -

一件,已残损,出于屋宇西山偏南处,为泥道栱一半。

栱头卷杀约三瓣,栱眼剔透呈椭圆形,上部未完全剔透,与一散斗和四分之一齐心斗连接。

类似这样的半拱也可以在天龙山东山第一窟檐看到类似的石仿木。

天龙山西山一号窟窟檐半拱 摄影:禹涵

这种半拱应当常用于北朝建筑转角或前檐两侧。

- 散斗 -

有散斗和贴耳散斗,贴耳散斗分布正面柱头、正面人字栱补间、转角半栱,贴耳散斗较薄。

散斗则分布于山面泥道栱,山面人字栱,转角半斗,尺寸基本一致。



- 扶壁斗三升大斗 -

栌斗多腐朽,残存五件,散乱两山间。栌斗略大于齐心斗和散斗。斗口较宽,斗底方形正中有卯口,推测为泥道栱下置的栌斗。


- 十字形转角栌斗 -

出土于西南角,已残,体积大于上述栌斗,斗口为十字形,推测为小额枋下置栌斗。

- 雀替 -

雀替,出于东西两山,残存四件,一件保存较好。


出土时置于斗一侧,雀替榫头一端插接于斗口内,条状翼形,两端略上翘,一端雕刻内外卷的卷叶四片。

- 驼峰 -

驼峰两件,出于东西两山,东山一件保存较完整,作浅浮雕覆斗式梯形。两端雕刻卷叶三片,上片内卷,下二片外翻,斗底平齐。


驼峰无法在外檐表现出来,所以应该是内檐四椽栿上所置,间接说明木椁内部有完整屋架。


- 替木 -

替木甚短,复原长度约为 37.4 厘米,横断面略成方形,两端微有卷刹。

- 彩绘木柱础 -
(根据考古报告建模复原,未上色)

发现于东山木构地栿,一在地栿的北端,一在地栿南端,形制大小相同。南端外形尚完整。形制为圆形覆盆状,通高12cm。

下部方形础盘,厚 3.5cm、边长 25cm、础面覆盆为8.5cm,中心圆卵口直径为8cm、深4cm,覆盆上平,面径20cm。

通体彩绘红、黄、绿、白四色的莲瓣花纹,出土时仍极鲜艳,后已风化褪色。


飞甍再现


木椁出土后就一直为学界重视,傅熹年先生在发布于2001年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南北朝部分,就对木椁材份进行了分析与复原。


本文中复原取自中国古代史中傅熹年先生复原的木椁,并依据出土构件实际情况修正部分推测。


由于出土前的塌毁叠压以及出土后的风化,木椁绝大部分构件已酥散难寻,依照早期木构样貌,我们大致推测了除出土构件外的其余部分。

- 平面柱网 -

就残存木构地栿位置,椁室下木基座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3.82、南北宽3.04,木椁堆积残高约1.20米

这个应该是指木椁下面木基座的尺寸,非以柱心距丈量的面阔/进深尺寸。


按八角倚柱所在位置推断,木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总面阔大于进深,呈两山略短,正面较宽的情况。

后檐“发现四根排列整齐向南倾斜的八角倚柱”,坐实了面阔三间。

- 叉手 -

从报告中知其仅出土了两件补间人字形栱,并未出土所谓“人字叉手”。

叉手等比丈量后可知,其顶端正好与散斗斗底长度相当,所以为扶壁补间人字栱无误,而没有曲脚人字叉手。

- 平槫 -

出土两件,一件出于屋宇西南角,一件出于东南,两件皆残断。构件为一圆形木椽。残长15cm、斜面长11cm、径7cm。

构件前端加工作劈竹昂嘴状,倾斜面墨书正楷“西南”二字,而此构件也恰好正在木椁西南角发现。


如果是角梁头,檐椽难以在如此斜面依附,其实这件可能是平槫交点外的出头的部分,因为要避让椽子和望板,故出头部分斫为斜面。

木椁为在外做好后运到墓内组装,横竖平槫长短不一,榫卯不一致,在交点出头处写上“西南”以便现场安装,借此可知平槫出头在15cm左右。

- 门窗、铺首 -

北朝时期门窗还是有许多出土实例可以参考的。云冈石窟中雕刻有北魏门楣形象。

云冈石窟北魏石雕门楣  摄影:刘江

九原岗壁画墓中有带铺首的铁钉板门形象,宋绍祖墓椁的石椁也雕刻有类似的门和铺首。

山西省博物院藏  宋绍祖墓石椁  摄影:刘江岭

只是出土遗物中并未发现板门用的铁钉,故而推测可能全用木作完成。

- 勾栏 -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中国考古网发表的《厍狄回洛墓木椁复原的再探讨》一文中,明确描述了关于小人字栱的内容,上文中也说明了小号人字栱是实体斗

如小号人字栱出现在木椁本体上,就必须有两组结构兼容大小人字栱同时出现,然而现存建筑实例中几乎没有关于上下人字栱相叠两层的情况出现。

云冈石窟表现出的每层人字栱分布  摄影:禹涵

故而作者认为,这个小人字栱用于木椁外侧的栏杆上。

至今我们依然可以在四川唐代石窟中看见使用了人字栱的勾栏形象出现,日本现存最早的法隆寺金堂平座(同期中国隋唐)也明确有使用人字栱的勾栏出现。

龙泉寺五重宝函鎏金铜椁

日本法隆寺金堂勾栏

邛崃石笋山石窟第20窟

邛崃盘陀寺石窟第3窟


由于勾栏本体矮小,可能在墓室塌陷时被叠压在下层,早已松散不存,仅留下这一个小号人字栱出现。

- 牙床式壶门 -
考古报告中所示有类似雀替部件,较薄长,长50.1、两端宽7.7、厚0.9厘米。若按照片中所示,应为壶门残片,像虞弘墓石椁基座一样用于台基的壶门装修。

山西省博物院藏 虞弘墓石椁 摄影:禹涵

唐及之前牙床式壶门“底座”的意向较强,常用于家具下部,或殿基压阑石下。

- 套兽及装饰 -

木雕贴金龙首(脊饰件),残长10cm,宽6cm,龙首出土于屋宇四角,又有蝙蝠、猪肾形和环形铜薄片穿系,应该是角梁头的套兽及其装饰。

由于未公布实物的照片信息,这里不做复原。

- 木棺 -

位于墓椁中间东西向,长方形木匣状。木棺外表满涂黑漆一层,无纹饰。长 2.30m、宽 1.28m、高 0.73m。

结构均为榫卯,由几块木板拼合,中间加嵌“银锭榫”木楔。盖为五块木板组成,各板宽约25cm左右。中间嵌三排“银锭榫”距离相等。


两侧板也是由五块宽约15cm的木板拼合的,板缝同样镶入十二个分三行并列的“银锭榫”木楔。

两端的档板由三块木板拼成,木板各宽24cm,拼缝两行加六块“银锭榫”

- 综合复原 -

结合上述推断及上篇尺度推测,木椁面阔13.5尺,进深9尺,柱高4.5尺。


由于不作耙头绞项,结合天龙山、麦积山石窟北朝建筑形象,梁架很可能落在正心承椽枋之上,一如佛光寺东大殿草乳栿落在牛脊枋上。


举高四举一,四架架道俱匀,每架2.25尺,驼峰令栱抬梁,人字大叉手承脊槫。

由于平槫交点位于次间之一半,而建筑可能无递角栿,要在次间一半位置增设山架以承平槫交点,山面收半间,出际为6寸左右。


不论如何,得见北朝木构件,就像是云冈和天龙山石窟的窟檐式样有了真实存在的木作为之印证。

那穿越一千年而来真实存在的木作,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那风云际会的南北朝。

由此盛唐


虽然早期木构难存,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许多保留下来的早期石窟中探寻北朝建筑的风貌,而这些遗存无不反映了一个现象。

即厍狄迴洛墓木椁可能体现了一种唐以前常见,唐以后再难觅的建筑形式。

山西省博物院藏 宋绍祖墓石椁 摄影:刘江岭

这种形制从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的遗存建筑样式中表现出一种独有的韵律感。

- 原始松散型厅堂 -

三面厚墙围护,扶壁及檐柱仅作前脸,扶壁栱先行,扶壁人字栱和单栱可以不和柱子对位。

天龙山西山16号窟窟檐 摄影:禹涵

这种建筑比较单薄,无出跳结构,在南北朝非常流行。

这种建筑的特点是扶壁结构极有韵律感,但忽视出跳以及与梁架的有机结合,承载力较差,不适用于大型建筑。

天龙山东山第1窟前廊仿木构窟檐  摄影:禹

如天龙山石窟窟檐、响堂山石窟窟檐等,均不作耙头绞项,即使偶尔像宋绍祖石椁一样作耙头绞项,不过是尾端斜抵墙的斜梁,非叠斗抬梁。

山西省博物院藏 宋绍祖墓石椁 摄影:禹涵

虽然独具南北朝建筑的节律,但的确不能完成大型建筑的结构承重功能。大多用于建筑门脸,石窟前檐,墓葬券门之上等等。


发展到北朝后期,原来的扶壁前脸变成了厍狄·迴洛墓木椁这种独立框架的建筑。

但梁栿依旧停留在正心枋以上,不与单栱发生太多关系,可将其称之为“原始松散型厅堂”。

- 出挑结构 -

后世出跳斗栱的真实原型,明显可以看出,
其脱胎于汉代的“井干楼”。国家博物馆藏的东汉宅院画像砖右侧就使用了出头明显的横向枋。

国家博物馆藏 东汉代宅院画像砖 摄影:禹涵

铺作形成之初就强调梁架与出跳结构的密切组织,这时栱头大多都是垂直截断的枋头,枋头留有向外探出的部分,其实就是出跳。

大同博物馆藏 大同市区出土云波里房形石椁
梁头均用作华拱出跳承檐槫 摄影:禹涵

早期出跳其实就是枋头向外探出的部分有了向上出斗承拱的部分,开始研究如何与上檐形成承托的有效交互。洛阳出土的一件陶屋,就有叠枋出头的意味。

河南省博物院藏 隋代(存疑)洛阳陶屋 摄影:禹涵

在匠作技术更加先进的北魏洛阳及邺城平城,已经率先实现了出跳斗栱与扶壁栱、人字栱的有机结合。而这种多样化的建筑审美特征已经出现在了许多墓室壁画之中。


北方唐辽建筑对扶壁结构韵律的重视从此而来。

随后的北周,已经明确出现了后世明、草栿分离,拥有独立天花梁的殿堂的雏形,为隋唐北派殿厅的成熟打下基础。

- 低等级厅堂的发展 -

厍狄迴洛墓木椁代表的松散型厅堂,在石棺上也有所体现,除了木椁上的一斗三升,耙头绞项同样是北朝时期石棺所采用的前檐设计。

大同博物馆藏 尉迟定州墓房形石椁耙头绞项 摄影:禹涵

耙头绞项即斗拱没有出跳,伸出的梁栿端部伸出栌斗外并砍削截断,与泥道栱直接相交于柱顶的栌斗上,而在其后直接施搭牵以连接屋身本体。

山西省博物院藏 宋绍祖墓石椁 摄影:刘江岭

可以只有栌斗,或泥道栱上再置两个散斗和一个齐心斗,然后直接承撩檐枋、檐檩等。

作为承托上层结构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汉代“干楼”留下的早期形式。

大同博物馆藏 尉迟定州墓房形石椁 摄影:禹涵

松散型厅堂在唐时尚未完全消失,而是改进结构,在后世广泛采用耙头绞项,作为低等级厅堂使用。

如建于天宝五年的净藏禅师塔,虽然作为砖仿木建筑形式,但明显由石构体现出耙头绞项。

登封净藏禅师塔

耙头绞项细节

摄影:莎萝曼蛇

而晚唐僖宗时所作的法门寺地宫鎏金铜浮屠结构也类似,改进了转角,作角乳栿角华栱,但没有真实承跳结构。

法门寺出土唐代铜浮屠

铜浮屠细节

摄影:黑敀

扶壁结构的韵律感,虽然难以成为大型厅堂承重的首选,但很有可能广泛运用在当时的地面民宅建筑之上。

陵川西溪二仙庙梳妆楼一层耙头绞项 摄影:禹涵

这座北朝的木椁,无疑为我们展现了隋唐之前厅堂建筑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时的审美与营造逻辑。

- 盛唐之始 -

或许很多人在疑惑一个问题,汉代陶楼所反映的汉代建筑结构非常的简单,而隋唐建筑的复杂程度可以说和汉代建筑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建筑怎么就从结构简单的汉代建筑转向斗栱梁架严整的隋唐建筑?

其实汉末到隋代,也不过三四百年而已,但建筑的发展变化之大却超过了中国历史的任何时期。

汉魏洛阳城 永宁寺塔复原 禹涵

一个庞大的唐王朝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这三四百年的征伐与融合,没有这三四百年建筑技术的探索发展,哪来的盛唐呢?

大明宫丹凤门至含元殿轴线 摄影:李文博

那千年前的营造之风,依然将来自北朝的稚气与风骨一股脑送给千年后的我们,那是一个庞大王朝诞生的前奏,那股气息,不是大唐,胜似大唐。

广厦万千
这一系列古建筑科普文章悉数华夏珍馐,
我们将把你忽略的宝藏,呈现到你眼前。


-参考文献-
1. 《考古学报》北齐库狄迴洛墓发掘简报 王克林 1979年
2. 北齐库狄迴洛墓出土木构建筑复原的初探 孟凡兴 1981年
3.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
4.厍狄回洛墓木椁复原的再探讨 李思洋 安瑞军 何乐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白学习日记|奈良唐招提寺金堂
一分钟让你搞懂欧洲那些建筑风格,啥是巴洛克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
建筑风格分类有哪些?
欧洲的那些建筑
漫谈欧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下)
震撼人心的欧洲建筑(中)——罗曼式、哥特式、巴洛克和洛可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