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匈战争第五章之他叫李牧(上篇)

狼烟呼啸北风烈,当年赵武灵王北击胡人,虽未与匈奴主力直接进行交战,但仍然威慑其多年不敢南下。然而,北方那只孤狼,却也并不是惧怕,只不过是在等待一个绝佳的时机罢了,无疑,只要那时机一到,便是群狼南下之际。

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尽杀之。《史记·秦本纪》


公元前260年,作为华夏地区的两个超级大国秦与赵,因为在接收韩国上党十七县时产生冲突,遂使二者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著名的长平之战便由此展开。此战,赵国因为首先占领上党十七县,固呈守势,同时在面对强秦的情况下,赵国只得以全国之力对之,先后共集结大军五十万于上党地区。而作为攻击方的秦国,更是先后投入达六十万的大军,并换任一代名将白起统帅。无疑,旷古大战,一触即发。本来二者是相持不下的,无奈,在军事上不落秦国下风的赵国,在国力上还是难以与之对抗,长期对峙下的赵国,实在已无力支撑,故而迫于无奈之下的赵孝成王只得换掉善于防守的名将廉颇,而改用青年将领赵括进行主动出击。于是,身负赵国速战求胜重责的赵括遂率领赵国主力大军全线出击,不料,却被一代军神白起以精锐部队切断赵军退路,同时压上全部兵力对赵军形成包围之势。而为避免赵军主力被秦军进行分割,赵军统帅赵括只得命令全军原地修筑堡垒,固守待援。消息传回,赵国全民震动,赵王遂重新组建援兵营救赵括,然而此时的秦国更狠,一代雄主秦昭襄王更是尽征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从军,死力切断赵国援兵。


四十六天后,赵军粮草完结,全军人心浮动,濒临崩溃。走入绝境的赵括,自知已无援兵,而继续固守则无异于坐以待毙,只得率领全军进行冲击,试图冲破秦军强大的包围圈。悲呼,天不佑赵,在冲击途中,身先士卒的赵括却身中数箭首先阵亡,失去统帅下的赵军只得放下武器投降,而后,为了能够彻底打击掉关东六国的抗秦之心,秦军遂将投降之赵军主力尽数坑杀。消息传回国内,绵延赵国全境之内,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室,号痛之声不绝。


然而,赵国的危机却还远未结束。战败之下的赵国只得与秦国签订割地条约,但是,又因为秦国提出的条件太过苛刻,赵国拒绝接受,遂秦军又一次起大军五十万直扑赵国首都邯郸。于是,秦赵之间的又一场大战邯郸战役便随之拉开。


因为长平的巨大伤亡,致使赵国家家有丧事。所以,同仇敌忾下的赵人,在老将廉颇的统帅下集结老弱病残四十万死守邯郸,整整四个月,无论是作为攻击方的秦军,还是作为防守方的赵人,都已经不能简单的用伤亡惨重来形容当时的战况了。终于,艰难的邯郸保卫战迎来了转机,在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外交沟通下,邯郸迎来了魏楚十八万援军,很快,在信陵君的带领下,大败秦军,并乘势帮助赵国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


连续进行的两场大战,无疑几乎将赵国这个曾经超级大国的元气,消耗殆尽。看上去,中原战事算是略有平息了,但是,赵国北方的风却又开始起了。草原上的那只孤狼蛰伏数十年,等的就是今天,于是,一场新的考验,又要降临这个历经磨难的赵国了,那么,还会有谁来拯救赵国呢?还会有谁去挡住群狼南下的步伐呢?


诚然,长平之战与邯郸战役之后的赵国,实力大损,其作为中原霸主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许是老天也在怜悯这个历经苦难的国家,就在这两场战役之后,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之后,一颗足以照耀华夏的将星,将从赵国的军界中再一次冉冉升起。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为史料的缺乏,对于李牧更加详细的资料,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查找到了,笔者只能根据一些现有的史料,大概的还原一代战神李牧的精彩故事。在经历巨大战争创伤后的赵国,虽然实力大损,但这不代表赵国的领袖孝成王就是一个无能之辈。清楚匈奴此次来势汹汹的孝成王,遂任命军中崛起的新兴将领李牧出镇代郡与雁门郡,以对镇匈奴。而孝成王财政困难的赵国中央已经无法再给予李牧更多的帮助,且赵国军力历经大战,早已消耗殆尽,所能交予李牧的军队,也绝对不会很多,故而,赵孝成王便答应李牧全权执掌北方边地的军政大权。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上纪苋反,下音牒。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手掌北方大权的李牧,到达雁门后,便开始了自己的精心部署。自知暂时还不是匈奴人对手的李牧,最初实行的三项方针就是,积蓄力量,构筑防线,固守自保。


而这三点中,积蓄力量是根本,构筑防线是必要手段,而固守自保则是李牧的军事战略。李牧先是通过大量设置边区的官员和收缴地方赋税权,将权利统一在李牧的帅府之下。当然,李牧拿的这些钱,自然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更好有效的保障边军的后勤。长年军旅生涯的李牧很清楚,要想建立一支强大的边防军,莫过于两点,其一是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其二便是给予士卒充足上好的食物保障。说起来,这两点很简单,但是,在那长年战乱的年代里,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别说是吃饱饭,能吃上饭就不错了,更不要说李牧是准备给予士卒充足上好的食物,但,幸亏是李牧能将财政收入全部纳入自己麾下,所以,才能进行支撑士兵的食物供应。当然,也正是在这样的特殊供应下,强大的后勤供应不仅强壮了赵国驻边士卒的体魄,而且还让李牧更加受到士卒的爱戴。


尽管李牧的一系列计划在我们现人看来是非常正确的,然而,在那个时候的人们,可就没有多少人能理解了。当然,关于李牧施行的前两点,或许赵王还能理解,但是,关于这最后一点,一味的固守自保,就让赵孝成王有点受不了了,是,赵国是衰弱了,但是也没到这份上吧,尤其根据史书中记载的“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在这样的战略的执行下,别说是匈奴了,就算是士卒都觉得的是李牧太过于懦弱胆小了。面对此种情况,赵王自然不能置之不理,于是顺势拿掉李牧的官职,改任其他将领出镇边区,采取攻势。然而出现的局面,却让人大跌眼镜,史书中用“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的记载说明了局面的失控程度,无奈之下的赵王,只得再次启用李牧为将,重新镇守雁门。


但是,这次的李牧学聪明了,首先与赵王约法三章,那就是李牧重新出任以后,依然还使用以前的战略,但赵王不能进行任何干预。赵王知道,除了李牧,已经没有合适的人选了,所以只得同意李牧的要求。


于是,重新执掌边军的李牧,面对匈奴大军的不断来袭,依然使用从前的方法。匈奴一来,便命令全军躲入城内,拒绝出战,如此反复,经过了数年,整个赵国边防军,都仿佛积攒了一股怨气。那么,事实上,真的是李牧在惧怕匈奴吗?当然不是,从前李牧之所以那么做,就是因为李牧很清楚,既然要打匈奴,那就要真正把他打疼,打到他再也不敢南下为止,这样的话,就要求李牧必须能在一场战斗中全歼或者重创匈奴主力大军。然而,由于匈奴军队是骑兵作战,一旦李牧主力出塞攻击,匈奴必然远遁,而若是一直与匈奴进行对抗相持,只能陷入与匈奴作战的泥潭中,所以,李牧就是在等一个时机,等一个能够真正打疼匈奴人的战机。


根据史书的记载是,在李牧长期不断的对匈奴进行的麻痹之下,原本警惕性颇强的匈奴也逐渐丧失了其本该有的警戒之心。当然,或许,此时的匈奴也在寻找一个能真正重创李牧的机会,毕竟,作为崇尚狼图腾的匈奴人,伺机而动,大破敌军,也是匈奴人最常做的。但问题就是,匈奴军以前的每一次来袭,李牧几乎都以最快的速度率军躲入城中,而匈奴人本身就是不善于城战的,这样就造成了匈奴人始终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战略目的。而如果说,匈奴人舍弃城池,直接率军南下,那无异于找死,如果匈奴派兵少了,那自然也就起不到什么效果,而如果是匈奴单于率主力南下,一旦李牧出城,再结合赵国南方军团的力量,匈奴大军就绝对有全军覆没的威胁,长期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成长起来的匈奴人自然是很清楚这个道理的。当然,由此处也可以看到,当年赵武灵王修筑长城的英明所在。所以,事实上,匈奴人也一直在寻找机会,希望能真正的拔掉李牧这颗挡在他们前面的钉子。


综上所述,李牧在设计,而匈奴人也在设计,问题的关键就是,看谁能真正把对方给玩死,看谁终究会进入谁的圈套。当然,此战最终也将直接影响赵国与匈奴人的整体战略,若赵国能赢,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彻底解决北方战事,使得赵国可以腾出手来对付西方那个更大的敌人秦;而若匈奴人胜,无疑,则将会为成功侵入华夏世界,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纵然此时的匈奴,还没有足够强的实力去真正攻击整个华夏世界,但,这将会是一个好的开始,而且,吞并了这块土地,也会大力增强匈奴人的实力,无论是以后要统一草原,还是继续南下,都具有非常大的好处。


那么,究竟会是谁赢呢?这次的交战,应该算是匈奴人与华夏民族的第一次正面战场的交锋。究竟是那只北方孤狼的利爪更锋利呢?还是华夏这头巨龙的拳头更硬呢?


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 — 战国时期赵国
追忆曾经强悍的赵国
李牧之死:君子完败于小人的经典案例
长平之战后,损失了45万大军,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
李牧:善打大兵团歼灭战的百胜名将
强者被弱者打败,离不开两个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