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好的教子之道:不生气,不哭泣,不放弃




自古以来,古人就非常重视“家教”的作用。家庭教育的特点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历代先贤圣哲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教子经验。总结起来,他们留给我们最好的教子之道就是不生气,不哭泣,不放弃


一、不生气:父母的脾气是教育的最大死敌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父母脾气越大,孩子越顽劣;父母越气急败坏,孩子越难管;父母脾气升级,孩子的坏行为也跟着渐长。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孩子。爱发脾气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内心脆弱又好斗。孩子长大后,脾气也很暴躁、为人苛刻。


当这样的孩子长大,为人父母时,也会继承父母的坏脾气,出现“发泄伤害、复制暴力”的情况。这时,下一代幼小的孩子又成了坏脾气的牺牲品。



南北朝时期主管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名字叫祖昌。他的孙子五六岁的时侯,他儿子逼着孙子背经书,每次都手拿木尺,严加监督,背不会就用木尺打。


可经书枯燥难懂,孙子实在读不出口,背不下来。一直到了9岁,孙子对经书还是没有丝毫的兴趣。常常气得儿子用木尺敲打桌子,甚至有时还出手打孙子。可越是这样,孙子就越被吓得呆头呆脑,有时候读了半天,竟连一句也背不下来。儿子经常气急败坏地骂孙子“朽木不可雕”。


有一天,在儿子大骂孙子的时侯,祖昌走进屋来,他一边替孙子擦眼泪,一边对儿子说:“你成天这样打他骂他,他就会变聪明吗?”


“父亲,我也是为他好啊!他不读经书,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出息呢?”儿子辩解道。


“依我看,不见得只有读经书,才能有出息。有的人,满肚子的经书,却什么事也不会做!”祖昌说完,就把孙子给领走了。


后来,祖昌常常把孙子带去工程现场。孙儿对大山大河、田野村庄和各种建筑,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天文学知识,特别喜欢。


于是,祖昌带着孙子拜访了天文学家何承天,学习了很多天文知识。这个孩子后来的成就大大超过了祖辈和父辈,他就是后来的大科学家,祖冲之



教育中的“以情理教育”,比大发雷霆效果好的多。脾气不好,让孩子不敢亲近、不敢跟你敞开心扉、时刻处在担心受怕中,没安全感,成长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让家中充满感情和沟通,并根据孩子的实际出发,加以引导,比暴力和训斥的效果要强出许多。


当然,也不是说任何时候孩子做错了事情都不能发脾气。


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提出了“七不责”,可供父母们参考,即:“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意思是:年幼的孩子有过失,在责备的时候应该慎重,众人面前不责备,惭愧后悔不责备,夜晚不责备,吃饭不责备,正在欢庆时不责备,正在忧伤时不责备,正在患病时不责备。这“七不责”从健康育儿的角度来看,至今仍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二、不哭泣:立定脚跟做事,咬紧牙关做人


现在有不少孩子一不顺心就发脾气大哭一场,一语不合就离家出走,一有压力就选择自杀……这就是内心不够坚强的体现。


有人说“玻璃心”的孩子是没有未来的,可是“玻璃心”孩子也有变坚强的那一天,关键看父母怎么做。坚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父母把握机会、创造机会,去练就孩子优秀的品格,让孩子不再遇到挫折即哭泣。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明代的状元,曾是两代帝师。可王阳明却从小不爱读书,偏好舞枪弄棒,学习成绩从来都是中下游。经常被认为“不务正业”,他的科举之路也是一波三折。


到了正德元年,因权阉刘瑾专权,时任兵部武选司主事的王阳明,上书直斥刘瑾奸恶,结果引火烧身,被打得皮开肉绽不说,官职更一撸到底,科场的功名遭革除,发配到贵州龙场做驿丞。


发配的路上,恰好要路过南京,当时王华正在南京做官。王阳明因为丢了官,愧疚不想见父亲。但那天是中秋节,他又必须去。


结果王华并没有责备王阳明一句,还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个小节目:他聘来一位南京城有名的杂技演员,在家宴上表演戴头盔翻跟头。这可是个高难度动作,王阳明惊叹地问演员,你怎么做到的?


演员答:我翻跟头的时候,脚跟要站定,牙齿咬紧,让太阳穴膨胀,然后头盔就戴住了,翻跟头的时候不会掉下来。


王华,是用这个方式,告诉他一个简单的信念:立定脚跟做事,咬紧牙关做人。



这一幕,在王阳明光辉的一生中,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节点,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之后的王阳明,流放到贵州龙场,期间矢志不移,探究学问真谛,终于在龙场黑漆漆的夜空下,发出了“纵皆阴影,吾心光明”的呐喊,开创了震古烁今的阳明心学,立下赫赫伟业。


傅雷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到:


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


唯有让孩子明白,精神的成长、意志的坚强,以及勇气的磨练,任何时候都拒绝无用的哭泣,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不 放 弃


在一些普通学校师生和家长眼中,最头疼的是那些迷恋网络、离家出走、逃学、早恋、打架屡教不改的“问题孩子”。


面对别人眼中的“坏孩子”,尤其是屡教不改的孩子,许多老师和家长采取了听之任之、不管不问的态度。而越缺乏关爱,这些令人头痛的孩子们越是叛逆和抵触。


其实,每个“坏孩子”身上都有他们的闪光点,只要细心加以引导,用爱心感化,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去教育帮助他们,“问题孩子”也能成才。


魏晋年间的皇甫谧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皇甫谧的本名叫皇甫静。但年轻的他不但不“静”,反而小时候的他是一个异常顽劣的孩子。


皇甫谧自小就被过继到了叔叔家,他身边有一帮铁哥们儿,基本都属于不良少年,整天厮混在一起游手好闲吃喝玩乐,闲来没事就招猫逗狗。但凡他走过的地方,都被搞得鸡飞狗跳一片混乱。


一次,他摘同学家的枣子被人责骂,他就偷偷将人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使得枣树不久就枯死了,皇甫谧的淘气程度可见一斑。


亲戚和邻居对他,或嗤之以鼻,或视而不见,或连连摇头,孩子见了他都躲着走不敢招惹他。到了十七岁,皇甫谧还不通文墨,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二流子。


人们对皇甫谧的叔母说,这孩子是不是缺心眼儿弱智啊?但他叔母坚持用自己的爱心能感化这个成熟得有些晚的孩子。她把母亲教育孩子能使用的一切手段都试过了,却毫无效果,皇甫谧就是不开窍。


直到二十岁,同龄人都娶妻生子了,皇甫谧还像个不成熟的孩子。叔母一直在思虑着如何匡正他的行为。



一次,皇甫谧和狐朋狗友胡吃海喝一通后,优哉游哉地拎着一包瓜果回家。


“叔母,瓜果是孝敬……”结果话未说完,叔母一把夺过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


她边哭边说道:“《孝经》说过,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二十多岁,眼中没有学习,心思不入正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安慰我的!”


“从前,孟母三迁,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父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据《晋书·皇甫谧传》记载,听完叔母的话后,“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


皇甫谧的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被誉为“针灸鼻祖”。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其实,越是顽劣调皮的孩子,要是用心于学业,他越会比一般的孩子更出色,这就是所谓的“浪子回头更优秀”,只是他们没有将精力用对地方而已。


所以,每个孩子都是天赐的礼物,不要放弃别人眼中的“坏孩子”,如果能帮孩子把聪明能干用在正路,孩子可能会前途无量。


本文系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原创文章

转载须注明来源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弋人博客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孩子的开窍可能就在一瞬间
“父母修养”之五十二:《开明的爷爷》
[父母规]教育的最大死敌,是父母的脾气
这两位母亲不简单:有大格局,培养孩子成大器
让孩子失望的13件事,脾气越大的父母越会犯!超过一半就要注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