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必读】文化教育很重要,雍正爷也提倡“科教兴邦”


清西陵景区欢迎您!

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他们的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很大差距,靠武力建立的统治,终究不会长久,所以清朝皇帝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必须了解、学习汉文化,尤其是学习汉族的儒家学说。

努力与汉文化接轨才能保持政权的稳固,才不会重蹈元朝的覆辙,事实上大清开国皇帝从顺治开始就非常重视,到了雍正朝,雍正皇帝更是把文化教育提升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雍正重视文化在他当皇子时就体现出来了,雍亲王资助书生的故事曾广为流传。

据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他微服出行到杭州,看到一个书生在卖字,笔法颇为娴熟,雍正便让他写了一副对联。其中有个“秋”字,书生却将“火”字写在左边。雍正便问书生“秋”字是不是写错了。书生说没写错,解释道:“秋”乃是丰收季节,麦秋、大秋、收秋人人都渴望。可是(火禾)这个字乃是多事之秋、存亡危机之时,人人都厌恶。雍正便问他,既然如此博学,为何不去博取个功名。书生说他家里穷,连老婆孩子都养不起,只能靠卖字为生。雍正于是慷慨解囊,说可以资助他,书生万分感谢,后来还真就考取功名,入了翰林。

雍正登基后,对儒学思想非常信奉,对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尊崇备至。清朝入关以后,给孔子尊号“大成至圣文宣先师。”雍正帝认为已脱离了人臣的封号,没有办法尊称了。因此于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他决定追封孔子五世先人为王,把他们由前代封的公爵,改封为王爵。雍正皇帝为了尊重教育,国子监开学的时候,他亲临开学大典时把以往“幸学”(幸学是指历代帝王巡视太学,称幸学)改为“诣学”,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雍正对孔氏一族的礼遇超越前朝。首先要求敬避孔子的名讳。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曲阜孔庙发生火灾,雍正急命工部堂官赶去兴修。雍正为曲阜孔庙书写“德冠生民,道隆群圣”对联及大成殿榜额。在祭孔子的时候,破帝王不下跪的前例,表现了其鲜明的个性。雍正五年(1727年)定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圣诞,其典礼规格同于康熙圣诞节。这一天禁止屠杀,命天下虔诚斋素。雍正八年,雍正觉得孔庙的执事人员没有爵秩,不足以光祀典,因此特设了执事官,三品的二员,四品的四员,并由衍圣公从孔氏子孙内拣选。同年十月,孔庙的大成殿修复完工。雍正命皇五子弘昼前往参加落成告祭典礼,以示重视。

雍正认为宣传儒家思想,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和科举。科举是读书人的仕进之路,雍正为了得到更多的人才,采取了增加科目、科次和扩大录取范围的有效做法。在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二十七日进行科举考试时,时值严冬,雍正怕砚水结冰,便把原在户外举行的考试改在了太和殿内举行,又让太监多放了些火炉,以便书写。雍正五年(1727年)会试,原来定在二月考试,因天寒改在三月,天仍冷,若再延期,怕举子的盘费不够,遂按期举行,特许携带手炉和穿皮衣、厚棉衣入场,并由官家供给木炭、姜汤。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皇帝下令“拣选下第举人,分发直省,以州县用”。挑选出的举人分为两等,一等者分发各省以知县试用,二等者以学正、教谕等教职铨补。不仅扩大了读书人的就业门路,还鼓励了天下人读书的积极性,也为地方学堂充实了教师队伍。雍正八年正月,雍正皇帝批准拨给国子监(国子监就是当时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膏火银六千两,并规定每年如此,成为定例。在当时这应该是一笔比较充足的教育经费了。

科教兴邦,在雍正皇帝重视教育的背景下,国人掀起了学习文化的热潮,为以后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谒北京孔庙
皇帝书法比赛现场
左庙右学之孔庙(图文)
清“圣协时中”匾
2018您有一份来自国庙的祝福,请注意查收。每人限领一份!
【学府】一起涨姿势,我们来看看古代的最高学府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