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知录丨王阳明:此心安处,才是“真乐”


日知录


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王阳明《传习录》

阳明先生对“乐”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觉得乐是心的本体,虽然这种乐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七情之乐”,也就是单纯感官上的快乐是不太一样的,但是却也是通过感官传递出来的。

人间的“快乐”其实是有很多层次的。如果说七情之乐指的是感性的、非常直接在感官上感受到的快乐,那么“真乐”就是道德上的精神快乐。

我们有时候会把“真乐”想得太过高深,觉得似乎只有圣贤才有这种真正的快乐,但平常人也一样有,只不过平常人有这种快乐却不自知,反而又给自己添加许多忧虑烦恼,再被烦恼的困扰之中,迷迷糊糊地放弃了这种真正的快乐。实际上,即使是在忧虑烦恼中,这种真正的快乐也是存在的。只要想通了这一点,实现与“心之本体”的统一,那就找到了这种真正的快乐了。

那么“真乐”究竟是什么呢?阳明先生提出,惟有“真乐”才能使人在俯仰行藏之际,“无人而不自得”。也就是感受到真乐的人,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够自得其乐。“真乐”实质上就是宋明儒者汲汲以求的孔颜之乐。是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也不改其乐的淡然与宁静。

阳明先生认为“真乐”并不是圣贤或者精英独有的,常人也同样可以拥有,这无疑是其平民化圣人观的一个方面。就像他在道德之乐和感性之乐中更加看重前者,却并未因此否定后者,恰恰相反,他倒是试图把二者结合起来。

他说:“常快活便是功夫。”“快活”一词用得多么通俗自然,但若能真正体会这“活泼泼”的感性乐趣,也就真地修炼有“真乐”的功夫了。所以“真乐”并不是死板地恪守道德,而是从道德的修炼中真正获得心中的快乐。若觉得学习枯燥又何必学习?但学习真的永远枯燥吗?当你发现你做的事情让你觉得有成就感、快乐无比的时候,真乐大概就到来了。

他也说:“须是大哭一番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学生问他,心是乐的本体,那么身体在大声哭泣的时候,这乐还在吗?他给出的便是上面的回答。“此心安处,即是乐”。如果说要大哭一场才会快乐,那么不哭反而不是快乐了。这里的 “真乐”也是通过感性之乐表现出来,无论是哭还是笑,只要心是感到舒适快乐的,便是“乐”。正如我们感动的时候,需要情感的出口,也许会痛哭流涕,但内心却是感到畅快的。

陶渊明的乐大概是最独特的,也正是阳明先生所提倡的“真乐”。据说他曾在一段时间做着自己设计的独特运动:早上把一百块砖从屋内搬到院子里,晚上又撤回屋内。邻居看了觉得可笑,觉得无用。于是有人好奇地问他为何要这样辛苦地来回?陶渊明回答:“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这也是他自行的修炼,是怕如果过分悠闲放逸的话,恐怕到时担任不了重大责任。别人看陶渊明的行为似乎是苦的、是一种折磨;其实对他来说,苦与乐、折磨与舒适,就在他心的一念之间。这样自行的“搬砖”,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修养身心,何乐而不为呢?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味人生须百悟
精妙话语:往高处立、朝平地坐、向阔处行
【悦读】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心即一切
不欺本觉,不问西东,只从我心,致良知的本质是保持感性的原动力,恢复感性的本体主体地位;窥见良知妙用后的苏秦张仪又为何走入了邪道?
同归于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