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一)

绪论

西辽河地区的早期历史。是近百年来考古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

百年以前。人们对于西辽河地区的历史文化几乎是一无所知。这一地区一向被视为荒凉、偏远的不毛之地。

自上个世纪初叶开始。随着近代考古学的传入以及边疆史地学的深入发展。

本区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面貌才被渐次地揭露出来。至上个世纪后年。

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西辽河地区近万年以来深埋地下的历史文化终于重见天日。

通过一系列考古学和历史学的重大新发现。人们得以清楚地观察到历史上的西辽河地区。

曾经产生过次历史文化发展高峰。即红山文化主体年代约当公元前一前年、夏家店下层文化主体年代约当公元前一前年、夏家店上层文化约公元前一前年和契丹一辽朝文化约公元一年。

这次历史文化高峰立体交叉式地经历了中华国家、中华文明从形成到发展的基本过程。

在研究中华国家、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问题上。具有极其特殊的重要历史地位。

本文旨在系统地分析、研究西辽河地区的早期渔一农耕时代所取得的文明成果。

在具体篇章展开之前。有必要对本区的地理区位、气候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学术界以往的研究成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选题的目的及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作一交待。

  1. 地理区位西辽河是辽河的正源。它的上游是西拉木伦河。从语源学的角度分析。

“西拉木伦”。应出自古代的东胡系民族语言。“西拉”的汉语译义为“黄色”。

木伦”为“河”。魏晋之际的鲜卑时代。西拉木伦河在汉文典籍中作“弱洛水”。

又作“作乐水”。隋唐五代辽宋之际的契丹时代。称作“饶乐水”。

有时用汉文记录契丹语作“世里没里”。或者就直译为“演水”、“演河”。“黄”所以作“演”。

为的是不与中原的黄河相混。西辽河的主要支流北有查干木伦河、乌尔吉木伦河、黑哈尔河和新开河。

南侧有老哈河、教来河等。由于整个水系范围恰好处于大兴安岭东南麓和燕山北麓的夹角地带。

因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扇面形流域。同时也决定了西辽河水系范围的地势走向是西北高。东南低。依次递降。

呈现出多浅山丘陵和河岸台地的地貌特征。在中国地理上。西辽河地区是衔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

同时也是中原农耕区和北方游牧区的交错区域。就世界范围而言。西辽河地区属于欧亚大陆草原通道南缘东端。

濒临北太平洋西岸。这种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意味着古代的西辽河地区

处于连接中国南北和沟通世界东西的交通要冲。因此成为多种经济类型交错、多种民族成份杂居、多种文化因素荟萃的中心地带之一。

这就是历史上的西辽河地区所以能够产生出富有生机、极具创造伟力的优秀文化。

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重要策源地的基本原因。近年来。考古界在区系类型理论基础上。

提出了“辽西古文化区”这样一个考古学文化区域概念。关于这一文化区域范围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的意见尚不统一。张忠培认为是指医巫间山以西、北至西拉木伦河两侧、包括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小凌河及其支流地区。

这个范围接近于地理学意义上的辽西地区也有人认为文化区系意义上的辽西区。

其地域范围包括内蒙古东南部、吉林西南部、辽宁西部、河北东北部以及京津地区’。

这个范围又称“燕辽文化区”这个概念接近于苏秉琦所界定的“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代表的中国北方文化区”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文化区域的重心所在就是西辽河流域。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老哈河南侧的大凌河独自入海。不属西辽河水系。但大凌河与西辽河同处燕山与大兴安岭的夹角地带。

属于一个共同的古文化区。本文所及的西辽河地区。是一个人文地理学概念。所用材料。包括大凌河一带的古代历史文化。

  1. 气候环境与历史变迁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为基础。

总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不同的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征产生的物质基础。

由于斜贯东北西南方向的大兴安岭山体的影响。使西辽河地区出现了农牧林交错的文化景观。

大兴安岭西北的蒙古高原。是典型的牧区。大兴安岭东南的东北平原和燕山以南的华北平原。

是典型的农区。处于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三角地带的西辽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农、牧、林交错地带。这就是古代的西辽河地区在早期农耕文化时代。

社会经济含有明显的渔猎、牧业成份。在后起的游牧文化时代。社会经济生活又留有浓重的射猎、农耕印记的根本原因。

古代物候学和环境考古学资料表明。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气候环境往往出现不同的波动变化。

这种波动和变化。影响着古代文化的发展面貌。近万年以来。西辽河地区历史文化的兴衰更替。

与西辽河地区气候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孔昭哀、杜乃秋、刘观民、杨虎等先生依据考古抱粉学和古植物学材料

对赤峰所在的西辽河地区距今一年前的气候环境进行研究'。结论是现为典型草原亚地带的赤峰一带。

在距今一年前。气候温暖潮湿。地表覆盖有大面积的胡桃揪、白腊树、松树混合组成的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和针叶混交林

由杜鹃等组成的灌木丛分布其下。在森林区及森林草原带的岩石上。则生长着性喜温干的中华卷柏。

由禾本科的篙、寥组成的草原也占有一定面积。当时的年平均气温为一℃。

最冷月月均温为一一一℃。最热一个共同的古文化区。本文所及的西辽河地区。是一个人文地理学概念。所用材料。包括大凌河一带的古代历史文化。

  1. 气候环境与历史变迁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为基础。

总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不同的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征产生的物质基础。

由于斜贯东北西南方向的大兴安岭山体的影响。使西辽河地区出现了农牧林交错的文化景观。大兴安岭西北的蒙古高原。是典型的牧区。大兴安岭东南的东北平原和燕山以南的华北平原。

是典型的农区。处于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三角地带的西辽河地区。

形成了典型的农、牧、林交错地带。这就是古代的西辽河地区在早期农耕文化时代。

社会经济含有明显的渔猎、牧业成份。在后起的游牧文化时代。社会经济生活又留有浓重的射猎、农耕印记的根本原因。

古代物候学和环境考古学资料表明。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气候环境往往出现不同的波动变化。这种波动和变化。影响着古代文化的发展面貌。近万年以来。西辽河地区历史文化的兴衰更替。

与西辽河地区气候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孔昭哀、杜乃秋、刘观民、杨虎等先生依据考古抱粉学和古植物学材料。

对赤峰所在的西辽河地区距今一年前的气候环境进行研究'。结论是现为典型草原亚地带的赤峰一带。

在距今一年前。气候温暖潮湿。地表覆盖有大面积的胡桃揪、白腊树、松树混合组成的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和针叶混交林。

由杜鹃等组成的灌木丛分布其下。在森林区及森林草原带的岩石上。则生长着性喜温干的中华卷柏。由禾本科的篙、寥组成的草原也占有一定面积。当时的年平均气温为一℃。最冷月月均温为一℃。

最热低温干燥过程。考古家曾在距今年前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周家地墓地墓主残存的腹部取样进行抱粉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当时西辽河一带由于气候变得凉干而不利于森林生长和谷物的种植。

生态环境的明显变化。导致西辽河地区两种青铜文化的更迭。即以农耕为主要经济基础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南徙。

代之而起的是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降低。畜牧业发达的夏家店上层文化。

夏家店上层文化所代表的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社会共同体。是西周、春秋之际。

以西辽河地区为统治中心的强大方国。从这个时候起。中国逐渐形成了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互存并立局面。

据竺可祯先生研究。近年以来。我国的气温曾经出现了一系列上下摆动的变化。

在公元前年、公元年、公元年和年。曾经出现四次温度最低期。温度的摆动范围为℃一℃。在此期间。

在每一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一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摆动范围是℃一℃。从世纪至世纪。即唐、辽、五代、北宋之际。我国的气候环境出现了一个新的温暖期。

在此期间。西辽河地区崛起了契丹族。并在世纪初。创建了强盛的辽朝。

早在辽朝建立之前的唐代。由于重新变暖的气候环境。西辽河地区逐渐出现了草原上日益扩大的插花式农田。

雄风万里。不可一势的辽王朝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便是日益发展壮大的农业和根深蒂固的畜牧业。

以往的主要研究成果辽朝灭亡以后。西辽河地区最后一次历史文化发展高峰随即降下帷幕。往日喧嚣繁富的社会场面成为历史。社会开始趋于寂静。随着时光的推移。

这一带的历史逐渐为人们所遗忘。在浩若烟海的典籍中。有关西辽河地区的历史文化。

除了辽金元三朝正史和《契丹国志》以外。只是在《松漠纪闻》、《文献通考》、《大元一统志》、《读史方舆记要》、《承德府志》等少数文献中有所提及。

但零零散散。远远谈不上系统。至清朝晚期。由于边患的日益深重。

一批爱国的仁人志士开始把主要精力投放到边疆史地的研究之上。

在这种背景下。张穆通过艰辛的实地踏察。著《蒙古游牧记》。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指出。西辽河一带。

春秋时代为山戎故地。汉魏之际为乌桓、鲜卑领地。隋唐时期为库莫奚、契丹驻牧地。辽代为上京、中京地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小凌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与历史文化
煮酒论史十二解_十二星座的爱情备胎(图)
辽河上游史前文化交流研究3
辽西大凌河,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文化地域
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前3000年)(5)
迁安远古文明的地理环境基础初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