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难度的写作就是一种创造

在那部著名的励志电影《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里,“船长”基廷的言传身教,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就是使他们能打破常规的束缚,解放禁锢的思想,拥有自由的思考和独立的意志。

当我们全部的生活都基于某种功利想法时,人生只会沿着“有用”而直奔终点,到头来我们可能会发现:

那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因为人生旅程中的很多美好与秘密,都在那“无用”的行进途中。

当年上大学时,我曾一门心思扑在小说创作上,总是幻想着能写出伟大的作品。

尤其是读了那么多经典之后,就想着自己的作品也应该位列其中,于是开始雄心勃勃地列出写作计划,结局当然可以预料到:

所有的小说几乎都是一气呵成,事隔几年,再拿出来看,不堪卒读,真是羞愧不已,怎么也不敢相信乃自己所写。

拥有理想主义精神,是写好作品的前提和保证。套用一句俗语,不想把作品写好的作家,不是好作家。要写好作品,进入的方式和路径则至关重要。

当年我之所以那么急着想要写出伟大的小说,无非是想通过释放自己的情感、转化自我的经验,达到一种“成功”。

然而,在写作中没有切入难度,没有在那种顺滑的“下笔千言”里投入一颗艺术之心,最后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而已,事实上,文字的肌体里潜藏着诸多的浅薄。

我写得太快了、太顺了,根本意识不到快和顺背后的平庸,甚至还显得自己有那么一点悲壮:原来我是可以写出千言万语的。

可这写作的危险性,早已暗藏在那无难度的倾泻里,它们因过于幼稚而遭到淘汰。

当然,我并不是说当初的小说训练是没有用的,它至少还曾给我的文学梦想带来了飞翔之感。只不过,它因缺少必要的超越而无法获得长久存在的可能。

后来,我开始了相对系统的阅读,这不是为了洗刷耻辱,报复自己,只是觉得写作成了兴趣、职业和爱好,继而更需要的是创造和阅读的自觉。

写作的自由、阅读的独立,对一个作家来说,不是被迫的,它应是笔随心至后的一种精神境界。

写作和阅读的独立性,首先就是不依赖于任何功利目的,它是一个人的精神王国,自由的空气在里面流动,于是,表达才有了底气,言说才有了立场。

当我在阅读中感悟到了小说、诗歌和散文的美与诗意时,我愿意去阐释它们,为它们赋予我新的理解和认知,这样的分析文字,同样是一种创造。

当作家的经验在作品中得以转化时,我能感同身受地找到自己人生的轨迹,也能捕捉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此时,文字与心灵的相通,就不在于写什么体裁了,小说可以,诗歌可以,散文可以,批评同样也能以入心的方式抵达我们的灵魂深处。

我从事文学批评,首先是出于一种兴趣。当一个人沉浸在阅读中,他有话要说,不吐不快,这种表达源于情感释放,并渴望找到内心的共鸣。

我愿意在守护意义与价值的层面上探寻文学的真相。只有挖掘真相的写作,才能说到每个人心里去。

所以,我不太喜欢那些掉书袋和搬概念的批评文字,总觉得那些缠绕和繁复像是虚伪的遮掩,欲以“高深”来寻求自我安慰和知识炫耀。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从来都不相信,自己都没搞清楚的东西,何以能写出来让别人理解和信任。

以前我也曾有过这样一个阶段,学术虚荣心导致狂妄、无知,如今再看那时的文字,晦涩沉滞,想不脸红,都难。

有些人忌讳读自己以前的文章,但没有勇气去面对过去的自己,又如何能真实地面对当下的自我?

我希望自己能够从故弄玄虚中走出来,以明晰的表达呈现批评的风度,那唯一的标准,就是入心。

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仅以知识套知识,最后只能陷入自欺欺人的困境,唯有入心之论,方可让他人走进。

我虽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试图去学习、靠近,以求缩短与干净、纯粹、朴素之间的距离。为此,我不断阅读,不仅读更多的作品,也在接近个体真实的灵魂。

灵魂的相通才是理解人世的密码,文学批评就给了我多次灵魂相通的机会。

我通过那些真实的灵魂诉说,来带出自己对话的活力,让批评接近思考的本原,接近文学的真相。

不知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动力,我还是倾向于去读那些厚重的文字,过于轻飘的东西,总是难以提起我的兴趣。

我并不否认我的偏好,毕竟,文学与写作之事,难以完全客观。但我相信,有价值的作品,它一定从某些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创造性美学,要么是文字之美,要么是思想之力;

二者兼有,则堪称完美。我从这些文学作品中获得了提升,当我再来为其写批评时,一方面是给作品以价值的延伸,另一方面更像是在进行自我启蒙。

从事文学批评十多年来,除了基本的语言创造外,思想性和力量感越来越成为我评判作品的标准。

当然,我也拿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写作:从文学层面来看,批评同样也是一种语言创造,它在诉诸理性的思考时,也应当给人带来精神和美的愉悦,这也是批评的职责。

我们的批评文字不仅要在解读作品的基础上联结个人的内心,也要在更高的爱的层面对接当下时代,此为批评富有现实感和历史感的前提。吾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从当年读大学时写小说与诗歌,到如今以批评和学术为业,这一路走来,始终未离开写作本身,虽然思维和表达不尽相同,但我从来不认为它们的性质有多么大的不同。

写小说时,真还领略过“下笔如有神”的感觉,但现在写批评文字,总感觉下笔艰难。这是一种倒退吗?我反而觉得是进步了。

内心的创造精神让自己不可太随意,难度是我们时刻都必须面对的“障碍”,

怎样准确地表达一个观点,怎样写好一个优雅的句子,甚至怎样搭配词语让它成为精彩的创造,

这些最根本的问题,在任何有美学和思想追求的写作中,都是不可回避的。

因为写作就是一种创造,小说、散文、诗歌和批评如此,我们平时写诗作文,当更是如此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将我的灵魂与他们的灵魂相容”——读《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甚解
既见君子——张定浩记| 文学青年·专号
副刊编辑教你如何写作和投稿
《马尔会客厅》|林敏:顺手写散文
宏灯诗话霍俊明论诗
刘醒龙:小说的难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