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上编(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考点】

一:基本概念

1.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这个思潮称为“光明观念”运动。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启蒙”一词,原意为“照明”和“照耀” (enlighten)。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国”,故有“启蒙”之称,也即“光明观念”的含义。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2.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百科全书》主编是狄德罗。百科全书派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旗帜,以无神论和人性论为武器,对封建的国家制度、伦理道德及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宗教神学,进行严厉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他们推崇机械工艺,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3.“狂飙突进”运动:“狂飚突进”运动是1770年至1785年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主要人物有赫尔德、歌德、席勒等。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与突进》。“狂飚突进”运动宣扬天才、力量,歌颂自由,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作品言辞激烈,热情洋溢,体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和领导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这一运动的重要作品。

4.哲理小说:哲理小说是德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了多方面的内容,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哲理小说是18世纪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的目的不在于全面的描写个性和细致的描写历史环境,而在于以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诲性的形式,使读者了解作者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它常常通过传奇的故事来影射、讽刺社会现实,反对封建专制制度,阐明哲理和宣传启蒙思想。其手法灵活多样,语言简洁,生动活泼;但由于忽视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描写,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成为作者哲学思想的代言人,因此作品也就缺乏艺术感染力。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狄德罗《拉摩的侄儿》、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等。

5.感伤主义文学:感伤主义文学是18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发生在英国的一股文学潮流。产业革命以后,现实矛盾加剧,人们开始对理性社会产生怀疑,但又无可奈何,只得寄希望于艺术和情感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感伤主义这一潮流在文学形式方面将欧洲带入一个新阶段。他不仅是19世纪初欧洲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而且可以说是现代派文学的源头。传统小说大都以情节为基础,遵循着因果规律重新组织现实生活,而感伤主义则开辟了一种以心理为载体掺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事方式。这种新方式的产生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感伤主义是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6.浮士德精神:见《浮士德》

7.正剧:正剧由法国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这种戏剧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其特点是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它采用散文的形式,描写现实社会斗争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戏剧的主人公,语言通俗易懂.如狄德罗的《私生子》、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等。

8.散文滑稽史诗”:在《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序言中,菲尔丁还把小说提到同史诗等高的地位,把自己的小说看成是“迄今为止在我们的语言中还不曾见到的一种写作”,并称之为“散文滑稽史诗”。他对这种新的小说有着多方面的考虑。他设想在更大范围内使用已有的人物、事件和用语,参照史诗,根据“滑稽”而不是“严肃”原则重新加工,进一步强调“可笑”在喜剧艺术中的位置,能够以笑而不是以说教驱走谬误。为此,菲尔丁进行了探索和试验,将史诗性和滑稽性熔于一部作品之中。《约瑟夫·安德鲁斯》和《汤姆·琼斯》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菲尔丁的小说创作对后来英国长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9.魏玛古典主义:18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盛行的德国古典时期的文学,因歌德和席勒在魏玛合作而得名。他们刻意追求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个人与集体、人与自然、主观瑟客观之间的和谐统一,推崇古典艺术中的和谐、宁静、纯朴的美,主张以此来改造人的个性,实现人道主义的理想。因此,魏玛古典主义是德国启蒙文学的继续和发展。

10.返回自然:18世纪法国作家卢梭提出的一个口号。卢梭认为,处在原始状态五的人是自然

的人,他们没有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一切恶习,因此变革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人返回自然。

这个口号有批判社会弊端的一面,也有否定社会文明和科学的一面。

11.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阴森神秘的古堡为背景,写其中的因恋情或因财产引起的凶杀复仇,充满神秘、怪诞、恐怖和刺激。代表作是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力芙的《渥尔多弗的秘密》。

基础知识:

英法德在18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比较

18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启蒙文学,它在英法德三国表现不同:

英国是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法国是启蒙运动文学、德国是民族文学。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到18世纪英国以完成“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的政权,所以英国启蒙文学的主要任务不是为革命做舆论准备,而是扫除封建残余,揭露现有社会弊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这个时候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出现了笛福、斯威夫特和菲尔丁等重要作家以及《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及《汤姆·琼斯》等重要作品。

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其直接负有教育群众的任务,使他们摆脱愚昧,学会理性思考,从而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所以,德国启蒙文学的革命性、战斗性更强,内容也特别丰富。除哲理小说风靡一时外,尚有大量的戏剧理论和创作,出现了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和博马舍等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们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波斯人信札》、《老实人》、《拉摩的侄儿》、《新爱洛绮丝》和《斐加罗的婚姻》。

德国在18世纪尚处于封建割据状态,这就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启蒙文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唤起民众觉醒,反对割裂,建立民族统一国家。其主要表现在民族戏剧和民族文学的建立,代表人物是莱辛,他的戏剧理论著作《汉堡剧评》强调戏剧的社会教育作用和民族特性,要求建立民族戏 剧和民族文学。他的戏剧代表作是《爱米莉娅·迦洛蒂》。70-80年代的德国狂飙突进运动,强调民族文学和民族风格,代表作家是席勒和歌德,代表作品是《强盗》、《阴谋与爱情》、《少年维特之烦恼》、《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

二:卢梭的创作、影响,与浪漫主义的关系

1.卢梭对文明的批判(此题目变换题型较多,常常出现在综合论述和美学题目中)

《论科学与艺术》(1549)是文化批判。《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返归自然”的理论。

作者从人性论出发,认为人性本善,处于“自然状态”的人类古朴善良,但是随着私有制“文明”的出现,“艺术与科学日益进步,可是人变得愈来愈坏了”。它们败坏人的灵魂,并且为少数人的统治服务。论著的深刻还在于通过对封建文明的批判,卢梭实际上发现了人的“异化”。人类创造艺术、科学和其它文明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也包含有退步,因为这种风尚、文明具有“邪恶而虚伪的共同性”,在它的束缚下,“我们不断地遵循着这些习俗,而永远不能遵循自己的天性。我们不敢再表现真正的自己”。于是源自人的天性的美德不能举步,出自虚伪文明的恶行畅行无阻。“自然”与“文明”对立,以及“返归自然”、寻求自我的卢梭主义开始形成。

2.哲理小说《新爱洛绮》和“新人”形象

卢梭的情感小说《新爱洛绮》是一部书信哲理小说。作品描写贵族小姐尤丽与平民家庭教师圣·普乐相爱,尤丽的父亲从中阻挡,终于迫使尤丽含恨而死。作者对男女主人公倾注了深切的同情,把他们初恋时的接触和热恋时如痴如迷的感情发展,描写的真挚感人,让读者从一封封公开的情书中得出结论:圣·普乐和尤丽的爱情是纯洁高尚的,没有金钱门第的霉臭,也不受邪恶淫乱的玷污;有的只是真心诚意、志同道合。他俩幸福的结合,但冷酷的社会现实摧残了这朵爱情之花。作品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妇女婚姻不自由的状况。与此同时,作者还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等级制度和贵族阶级,现实他那激进的反封建精神。

作品在否定旧世界的同时,有意识地把朱莉、圣普乐,以及克莱尔和爱德华都描写成心灵纯洁、行为高尚的“新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爱美德”,这是一种崭新的道德,与违反人性的旧道德相反,它源自自然人性,自爱,自尊而又爱他人,尊重他人。他们的友谊与爱情都是以爱这种美德为灵魂的。

3卢梭文学创作的特点及其对浪漫主义的影响

《忏悔录》的坦白:卢梭的“坦白”,表现了他傲视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的胆识。卢梭的坦白,表现了他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卢梭的坦白,当然也表现了他自我欣赏的个人主义情绪。 《忏悔录》的艺术特色:1.感情色彩浓烈:2.歌咏大自然的风光。3.自我品格的赞美。而以上这三 个艺术特色,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浪漫主义区别于现实主义的最大一点就

是感情色彩浓烈。因而卢梭被称作“浪漫主义之父”。而受其影响最深的是法国的“狂飚运动”和诗

人歌德。

综观卢梭的文艺创作,其突出的思想艺术特色是: 1、站在“自然崇拜”哲学的高度,在批判旧世界的同时,努力谱写新生活,塑造新人,抒发新的思 想感情;

2、突破了古典主义乃至大多数启蒙作家的“理性”框架,把张扬主体感情置于创作的首位;

3、 尽情讴歌大自然,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情景交融地写进作品,大大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

4、他认为古希腊神庙前“你要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应是哲学家和文学家首要关注的问题,他的作品都强调坦诚描写和寻求“自我”。卢梭的文艺创作不只给贵族古典主义文学以致命打击,就是在同时代启蒙作家中,他也是独树一帜。他的作品的上述特点,以及他“返回自然”的口号,不只引发出法国新一代许 多作家,而且直接影响了德国的“狂飚突进”运动。19世纪欧洲年轻一代作家进一步把卢梭开辟的新倾向发展为汹涌澎湃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三:歌德的《浮士德》

1.《浮士德》的内容和思想

《浮士德》的内容极其博大精深。诚如郭沫若先生所言,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浮士德》最重要的思想价值在于,歌德运用艺术象征的方式,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表现了他所理解的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运动形式及其发展演进过程。在《浮士德》的天上赌赛、书斋赌赛和浮士德自身矛盾三个层次的描写中,歌德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系,显示出了他所理解的独特的世界矛盾运动过程:至善至恶(外化为具体的善恶体现物)的矛盾斗争作用于具体的矛盾体———人,而人又同时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追求着至善至美,以求最终达到向至善至美的回归。

《浮士德》的巨大思想价值还体现在,歌德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文艺复 兴至19世纪初300年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与总结。阴暗的书斋是中世纪精神牢笼的象征。浮士德人生探索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现实的根据和时代精神发展的依据,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欧洲和德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精神发展的某一个时期。(五大阶段的象征意义)

《浮士德》也反映出了此时德国及其欧洲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家的历史局限性。《浮士德》中所体现出来的用劳动来建立幸福乐园的理想,也只是一个空想的、抽象的纲领。歌德回避革命实践,仿佛可以不消灭现有的反动制度,不经过社会革命,就可以在旧基础上建立一个新世界,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政治幻想。

2.浮士德形象

作品主人公浮士德既是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也是当时欧洲先进知识分子的艺术反映。

它的内涵极为丰富:从哲学层面来看,浮士德是“肯定”精神的具体形态。从道德和伦理学的层面来看,浮士德又是“善”的代表。但浮士德所代表的善与天帝所代表的善又是有别的。更具体地说,浮士德是至善的体现物,只不过是在“精神上感受着至圣至神。”这是一种典型的人道主义的“泛神论”的自然观。从社会学的层面来说,浮士德又体现出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某些思想与行为特征:他不满现状,渴望追求美好的理想,并不断赋之于行动。特别是他从一生经历所得出的教训中,否定现实中一切具体的丑恶的东西,批判中世纪的僵死教条和精神束缚,批判市民社会的保守丑陋,揭露封建王朝的政治腐败等,都是现实中某些先进人物行为的反映。正是上述诸种因素融汇在一起,构成了浮士德作为人类积极精神象征的内涵。由于这些精神内涵集中表现了当时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精神特点,因此,也可以说,浮士德是新兴资产阶级积极精神的代表。

浮士德的性格也是充满矛盾的。而这种矛盾性又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浮士德解剖自己的内心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同另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附着这个尘世,另一个要猛烈地离去凡尘,向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这种灵与肉的矛盾,实际上是理智与情欲、进步与停滞、上升与沉沦的矛盾,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两重性的表现,也是歌德眼中至善至恶矛盾在具体事物运动中的反映。

(浮士德精神:浮士德身上永不满足,永不示弱,始终向上向善,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这正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些渴望摆脱蒙昧、获取真知而勇往直前的知识分子的写照。)

浮士德的悲剧,说到底是一个追求者的有限能力与终极善不可穷尽性之间矛盾的悲剧。浮士德的探索又是以悲剧而告终的。因为终极的善是难以穷尽的,而人的追求能力则是有限的。浮士德虽然厌恶那些已有生活,不断追求更高远的目标,但最终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表明着此时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局限性,因为当时歌德还不能对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得出科学的结论。

3.梅非斯特形象

靡非斯特是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消极、否定精神的象征。他以恶的面目出现,对世界万物和人类生活持否定态度。公然宣称“我是否定的精神!”“‘恶’,这便是我的本质”。这一形象的内涵也是极为丰富的。

一是象征了歌德哲学思想中的“否定”。他既是天帝所代表的至极肯定的对立面,也是浮士德所代表的具体肯定的对立面。同样,他也代表了社会历史观上的“虚无”态度。从人生的意义上说,靡非斯特代表了消极与停滞。靡非斯特是至恶与具体的恶之统一体,体现着“恶”的观念的概括性与广泛性。

这个形象又是极其复杂的,在歌德的笔下,他与过去传说中的魔鬼有着显著的不同。他非常机智灵活,观察事物极其敏锐。对宫廷的荒淫、教会的贪婪、金钱的罪恶的批判一针见血。具体体现在:靡非斯特首先与天帝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作为至善的对立面,他与天帝一起,将浮士德作为赌赛的对象,在肯定与否定、至善与至恶的矛盾运动中,推动着浮士德一生不断前进。其次,浮士德执著地追求人生的真理,肯定实践的意义;而靡非斯特则嘲笑一切,否定人生的价值。他同浮士德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解释了恶的力量在人类社会和个人自身发展中的作用。魔鬼两次打赌为的是证明人类必然堕落,可正是因为他的这个“恶”的刺激,才把浮士德推出了书斋。每当浮士德沉溺于尘世时,是靡非斯特的“恶”使他奋进。所以,浮士德的追求如果没有靡非斯特的帮助是无法实现的。再次,他的恶并不等于“坏”,他本身对社会丑恶现象一针见血的讽刺和揭露,也起到了让浮士德明是非、近真理的作用。这样,歌德笔下的靡非斯特正如黑格尔哲学观念中的“恶”一样,是历史发展的运动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

四:莱辛《拉奥孔》和《汉堡剧评》(此题常常出现在相关的文艺理论试题中)

莱辛是德国民族戏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美学理论和戏剧理论著作主要有《拉奥孔》和《汉堡剧评》。《拉奥孔》探求的是诗与画的界限。作者一反“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传统观点,从两种艺术的媒介、目的、效果方面进行比较,认为诗表现的是连续的动作,是性格形成过程;而画、雕塑则只是性格的完成或那富有包孕性的片刻,因此,诗比画更有表现力。作者还借古代拉奥孔父子被毒蛇缠死这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探讨了古代艺术审美特征。

五:《鲁滨逊漂流记》

是一曲原始积累时期资产者的颂歌。主人公鲁滨逊是笛福时代英国商业资产者的典型。他不安于天命,不愿意过舒适平凡的家庭生活,三次追求冒险,矢志离家。他在荒岛上为了活下去与大自然顽强搏斗,在改造荒岛的自然面貌和生活环境中经历了各种困难和考验,最后以坚强的毅力取得成功。鲁滨逊的经历十分生动形象的向读者揭示了一条人生哲理:只要有志气,有毅力,不怕艰难困苦,通过顽强的拼搏,通过辛勤的劳动,就可以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人间奇迹。鲁滨逊的奋斗史乃是人类文明史的寓言和缩影,正是鲁滨逊的这种精神才促进人类的文明和进步。鲁滨逊的形象是欧洲小说史上的一个创举,他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国文学史讲稿-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 | 第5章:18世纪文学(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外国文学史:十八世纪文学
欧洲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精心整理的】外国文学史课后习题答案__第一到第六单元[1] 21
人生必读之二十七——《浮士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