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寡欲”是儒家提倡的修身方法,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分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寡欲”并非儒家主流思想,最早提出“寡欲”概念的是道家的老子。

春秋时道家开山祖师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九章》提出“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三大治国措施。

之后,道家、道教“寡欲”思想一脉相承。

庄子认为“人欲不可饱,亦不可纵”,否则就会导致“失性”后果;西汉刘安“以道为归”的《淮南子》中把“除其嗜欲”、“寡其所求”提高到“至人之治”的高度;东晋著名道教人物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涤除嗜欲”;金代初年全真教创教祖师王重阳的“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对“寡欲”要求更为严苛;清代柳华阳真人把“断欲离爱”作为修仙成道的法则。

二,儒家提倡的修身方法,最早出现在孟子的《孟子·尽心章句下》里。其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修养身心,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人欲望很少,即使有失去的,失去的也少;人欲望很多,即使有保存的,保存的也少。”

这里的所谓“失去的”和“保存的”,指的是“本心”,也就是孟子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 的“善”。

儒学集大成者,宋代的朱熹对孟子的“寡欲”的“欲”有一个很浅近的说明:“欲望,比如口中想要尝到美味的,鼻子想要闻到好闻的,耳朵想要听到悦耳的,眼睛想看到美丽的,身体想要享受到幸福的,那些虽然都是人所不能没有的东西,但是想要的太多而没有节制,就没有不失去其本心的。”

朱熹理学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里说的“天理”就是天地之理。朱熹认为人因为被私欲遮蔽,看不到天地之理,所以要灭去私欲,从而“明心见性”。但朱熹说这是他的个人意见,并不强求人们遵从。

综上,儒家提倡的“寡欲”的修身方法,它的具体含义就是节制欲望,以明心见性,保存本心的善。

三,必须强调的是,无论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个人意见,还是朱熹“意在强调反对贪欲……以求达成更高道德修养”而故意矫枉过正,终究还是有失偏颇。

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有生存的欲望,有生理的欲望,还有享受的欲望。

欲望本身没有善恶,而且人类都是通过达到自身欲望而奋斗努力,借以改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假如人类没有了任何欲望,也就失去了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动力。

另外,没有生理的欲望,直白地说,没有了性欲,人类连自身的繁衍都成了问题,何谈“明心见性”?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以说是自然法则。“灭人欲”是完全行不通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王阳明心学认识
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强调本心作为道德主体的学说]
理学与心学的交锋——如何修身
儒家心学与理学之争,谁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