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廖昌永:建立好口咽腔状态,气息不要松开,保持一定的紧张度




听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教授谈歌唱。


声音的共鸣问题,声乐发展史上有许多解答,综合起来大致是这样的:“我在歌唱的前一刹那,全身就像一把即将要演奏的乐器。我像半打哈欠似的压下喉头,横膈膜的‘声柱’上来,通过喉咙声带,稍拐弯到面部。面部声音共鸣部位我感觉像一个盒子。盒子的范围在眉、眼以下,上牙床以上,两腭的小窦腔以内。”


有人认为头腔不能起什么作用,或者说作用不大,在歌唱时头腔有时只是有些麻木感。


我认为声音共鸣主要在口腔、咽腔。如果声音超过面部这个共鸣盒子范围往上冲,就很危险了,声音一定就没力量。声音也不能穿过鼻腔往上冲,歌唱时鼻腔要关死(指的是软腭要积极抬起,堵住鼻腔通道)。但鼻孔要兴奋扩张,为口、鼻同时吸气作好准备。同时,往往根据不同情况,感觉要在后面打开形成一定的空间感,但这是发声前已都打开的,发声时只注意把声音集中在面部盒子。


唱到#f2、g2的音高,共鸣盒子要明显缩小范围(尝试用a母音唱两组练习,一是开放往上,二是到井f2、g2加o母音的色彩,并用五个手指按着面部盒子示意缩小范围,试着体会一下)。这样过渡到井b2后,声音要开放,唱c3的感觉就像“林中狮吼”,有多少气力都顶上,这时面部盒子又恢复比较大的空间。当然,这个面部盒子我不可能说出太准确的范围,只能根据当时情况来调整。咽部并不会有什么特殊感觉,只是大致感觉下面上来的“声柱”通过这个部位。歌唱是这部位是有力量的,到高音适当加点劲。三个声区所有的声音共鸣位置主要都在面部盒子里,低音稍加胸腔共鸣,但不是整个胸腔,而只是喉下三角区,胸腔共鸣不能过多。


口形应该是自然的,开始训练时对着镜子练一段时间,目的是松开两腭关节,而逐步让口形自然形成。


上课时,通常在训练声音阶段,我就会告诉学生,嘴上说i,脑子想e,因为母音不能改变,但是发音的意识要有所倾向,才能完成特殊应该的咬字。

或许有些人会很惊奇,以上说的这些是不是就是备受争议的“面罩”唱法?

意大利著名声乐理论家凯沙雷在他所著的《心的歌声》一书中称这种发声法是“致命的靠前法”。很多伟大的歌唱家、理论家对头腔共鸣做了大量描绘,诸如“声音往后往上”“后脑共鸣点”“头腔全面开花”……如今学院派的教学却会采用“面罩唱法”呢?


首先,对声音共鸣的见解应该建立在全面的眼光之上,所阐述的观点更应该符合生理科学的基本原理。我们知道,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和前辈卡罗索、基里和多明哥在发声方法上都有些差别。后三位大师可能不像帕瓦罗蒂那样注重面部“共鸣盒子”共鸣,但有谁能说他们的声音不是卓越辉煌的?我认为初学者或喉头不稳定的歌唱者先感觉声音往后咽壁上去,甚至往后脑上去会更容易使喉头稳定。等喉头稳定后再寻找面部“共鸣盒子”是较保险的办法。


当然,每个人对声音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生理条件、不同感觉和不同的审美观,因此也应该允许每个歌唱者在遵循生理科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以自己的审美观、自己特有的感觉,唱出自己的声音。所以,课上,我在讲解某种感觉时应该强调一点“这只是我个人感觉而言”,学生应该有所自我体会,然后根据音色判断声音的科学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帕瓦罗蒂谈歌唱的方法——口咽共鸣是人声共鸣的扩大器
关闭唱法
唱歌技巧和发声方法
也谈哼鸣及其在声乐训练中的运用
【转载】浅谈女高音的换声区训练
【引用】弱声演唱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