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脂肪泻
脂肪泻(steatorrhea)是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一种表现。指由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不良引起的腹泻。可见于多种疾病。脂肪泻主要表现为腹泻、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发育落后,身材瘦小,营养不良,不同疾病引起的脂肪泻预后不同,大多数消除病因后脂肪泻可以缓解。

1发病原因

①肝胆疾病:较多见于肝内外胆管阻塞,如:先天性胆道闭锁、感染性中毒性肝炎等。由于此类患儿胆汁淤积,胆汁成份改变,致使肠腔内的胆酸浓度显著降低,影响脂肪的消化,使脂肪从大便排出、发生脂肪泻。②肠道疾病:如各种肠道感染、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麦胶肠病、肠瘘、肠管大部切除以及肠道淋巴系统梗阻(如霍奇金病、淋巴肉瘤、肠结核及“渗出性肠病”等),所谓渗出性肠病以腹泻、脂肪泻、水肿及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系肠道淋巴组织异常,使血清蛋白倒流入肠道,可以碘【131】标记的白蛋白示踪检查粪便等方法证明;
③胰腺疾病:因缺乏胰酶所致的脂肪泻,见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及先天性囊性纤维性变;
④某些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甚至在少数甲亢病人中也会发生脂肪泻。多由于内分泌失调而引发脂代谢障碍,从而出现脂肪泻。
⑤其他:β脂蛋白血症、γ球蛋白血症、胃大部分切除后,以及硬皮病也容易引起脂肪代谢功能降低而出现脂肪泻。
⑥因小儿消化吸收能力较弱,有时一次性进食含脂肪的食物过度,超过了本身的消化吸收能力,也会引起脂肪性腹泻,但多为一过性,与病理性脂肪泻有一定差别。

2发病机制

脂肪吸收生理:食物中的脂肪多为甘油三脂,当其与蛋白质等一起进入十二指肠后,可促使消化道激素胆囊收缩素释放,后者促进胰腺分泌、胆囊收缩及Dddi括约肌开放,脂肪经胆盐乳化后,易于被水溶性胰脂肪酶所催化使其分解为甘油一脂及游离脂肪酸。胆盐分子具有亲水及亲脂两个极,数个胆盐分子围在一起,亲水段向外,亲脂端向内,可将甘油一脂及游离脂肪酸包围,形成 水溶性,直径约5nm的微粒,借水溶性特性,微粒可透入小肠黏膜表面的不移动液层,微粒中的脂肪通过被动扩散,被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所吸收,进入肠肝循环,可重新被利用。
进入上皮细胞的甘油一酯,在细胞内分解为脂肪酸,脂肪酸在内质网内又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并与细胞合成的磷脂胆固醇及蛋白质一起,组成较稳定的乳糜粒,进入乳糜淋巴管及血循环.
上述脂肪吸收过程中的任一环节发生障碍,均可引起吸收不良导致脂肪泻。

3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

腹泻

粪便量及次数增多,典型粪便色淡、臭味重、灰白色,含脂肪能漂浮于水面,伴腹胀、腹痛,精神倦怠好哭;

腹部胀满

由于肠内贮存不消化的食物,同时肠肌软弱使肠腔内积气所致;

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发育落后,身材瘦小,营养不良

维生素缺乏

病程迁延常引起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缺乏性眼病、维生素D缺乏所致佝偻病、维生素K缺乏致出血倾向。

贫血等

因肠道广泛吸收不良,常继发所多种微量元素缺乏、营养不良性水肿及贫血。

4诊断及鉴别诊断

粪脂的测定及脂肪吸收试验

实用儿科学中的诊断方法
1、显微镜下检查粪便脂肪
⑴将少量粪便放在玻片上与苏丹Ⅲ饱和溶液1-2滴混匀镜检,可见中性脂肪呈朱红色圆形油滴状;游离脂肪酸呈深黄红色束状针形、或短细的弯针形结晶;而结合脂肪酸不着色,呈堆状针形或排列成扇状。
⑵取生理盐水和猩红染料的饱和酒精溶液各一滴,加粪便少许在玻片上混匀,覆以盖玻片镜检,可见圆泡形中性脂肪和晶状的脂肪酸。如标本¼以上染成红色,为试验强阳性,为重型脂肪泻。
碘油耐量试验:给予患儿口服碘油(用罂粟子油加氢碘酸,使含碘量达40%),碘与植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紧密结合,至消化道吸收才离解,从尿中排出,服用12-18小时后收集尿液,以7个试管做尿的倍比稀释,每管各0.5ml,各加3滴新配置的1%淀粉悬液作半定量碘试验。如第4管(1:8稀释)或以上显示蓝色者为阳性,说明消化道脂肪吸收正常。有碘过敏史者禁用。
2、血清胡萝卜素测定
在轻度脂肪泻时,胡萝卜素不易被吸收,如饮食中连日吃胡萝卜或其他富于胡萝卜素的食物,正常儿童血清胡萝卜素为4-15ug/L。如脂肪吸收不良常降至1-2ug/L,此结果不受维生素A入量的影响。
3、 如上述简单方法不能解决,可测食物及粪便中的脂肪含量,计算其吸收系数:
患儿每日摄入含一定脂肪的正常饮食,脂肪热卡至少占总热卡的35%,共5天,后3天每日收集全部粪便,进行粪脂定量测定,计算脂肪吸收率。
脂肪吸收系数=摄入总脂肪(g)-排出总脂肪(g)/摄入总脂肪(g)*100
1岁以上这个正常儿的系数为95%或更高
实用内科学中的诊断方法
1、最简单的方法是粪便中脂肪滴的检查,将一新鲜标本涂在载玻片上,滴一滴冰醋酸后,微微加热数秒钟后即形成脂肪小滴,用苏丹Ⅲ染色后可再光镜下观察着色的脂肪滴,大于5滴/高倍视野认为阳性,存在严重的脂肪吸收不良。
2、Van de kamer测定法更能全面的评价脂肪吸收不良。试验方法:连续进食标准式餐(含脂肪60-100g/天)3天,同时测定其粪脂量3天。取其每日平均值,如粪脂量>6g每天,或脂肪吸收率<95%,均可认为有脂肪吸收不良。
3、【14】C甘油三油酸酯呼气试验:三油酸酯是甘油三酯的一种,正常在小肠内被胰酶水解,吸收后进一步代谢变为C02,从肺中呼出。脂肪吸收不良的患者口服【14】C标记的甘油三油酸酯后,6小时内由肺部呼出的【14】C标记的C02减少。

胰腺功能试验、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

可协助诊断引起脂肪泻的胰腺及胃肠道的原发疾病。

5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①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
②肌注补充足量的维生素A、D及K等脂溶性维生素防止其缺乏;
③因单糖类较易吸收,可给香蕉等含大量单糖的食物;
④对较重的患儿疗效不好时应用全静脉营养,使肠道休息并保证足够的营养及热量。
⑤病因治疗:如胰腺功能不足,可给胰酶片(内含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及胰淀粉酶);胆盐缺乏除治疗原发病外,宜在饮食中加用中链甘油三酯以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中链脂肪不需通过胆盐作用,能直接被小肠吸收。营养不良的患儿引起的脂肪泻,可先采用静脉营养,情况改善后,逐步增加饮食,乳糜泻应限制进食麦类食物。有些脂肪吸收不良与细菌作用有关,如小肠上部细菌过度繁殖,可使胆盐分解,从而影响脂肪吸收。需采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1]

6疾病预后

不同疾病引起的脂肪泻预后不同,大多数消除病因后脂肪泻可以缓解。

7疾病预防

该病的预防在于预防原发病及避免过量进食脂肪类食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肠道重要菌属——Dorea菌,减肥过敏要重视它?
食物消化分泌列表
考研西综20171031
吃三七能通血管?哈佛教授:大错特错,真正能通血管的是这1件事
全科医生必读系列(27)
炸鸡奶茶虽好,当心高脂血症性胰腺炎“赖上”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