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某人画的九宫八卦阵图
大队军将,急先涌来,占住中央,里面列成阵势。远观未实,近睹分明。
正南上这队人马,红旗中涌出一员大将。号旗上写的分明:“先锋大将霹雳火秦明。”左右两员副将:左手是圣水将单廷圭,右边是神火将魏定国
东壁一队人马,青旗中涌出一员大将。号旗上写得分明:“左军大将大刀关胜。”左右两员副将:左手是丑郡马宣赞,右手是井木犴郝思文
西壁一队人马,白旗中涌出一员大将。号旗上写的分明:“右军大将豹子头林冲。”左右两员副将:左手是镇三山黄信,右手是病尉迟孙立
后面一簇人马,黑旗中涌出一员大将。号旗上写得分明:“合后大将双鞭呼延灼。”左右两员副将:左手是百胜将韩滔,右手是天目将彭杞。
东南方门旗影里一队军马,捧出一员大将。号旗上写得分明:“虎军大将双枪将董平。”左右两员副将:左手是摩云金翅鸥鹏,右手是火眼狻猊邓飞
西南方门旗影里一队军马,捧出一员大将。号旗上写得分明:“骠骑大将急先锋索超。”左右两员副将:左手是锦毛虎燕顺,右手是铁笛仙马麟
东北方门旗影里一队军马,捧出一员大将。号旗上写得分明:“骠骑大将九纹龙史进。”左右两员副将:左手是跳涧虎陈达,右手是白花蛇杨春
西北方门旗影里一队军马,捧出一员大将。号旗上写得分明:“骠骑大将青面兽杨志。”左右两员副将:左手是锦豹子杨林,右手是小霸王周通。
八方摆布的铁桶相似,去那八阵中央,只见团团一遭,都是杏黄旗,亦分四门。南门都是马军,正南上黄旗影里,捧出两员上将,上首是美髯公朱仝,下首是插翅虎雷横,中央阵四门:东门是金眼彪施恩,西门是白面郎君郑天寿,南门是云里金刚宋万,北门是病大虫薛永。那黄旗中间,立着那面“替天行道”杏黄旗,中间马上,有那一个守旗的壮士,便是险道神郁保四。那簇黄旗后,便是一丛炮架,立着那个炮手轰天雷凌振,带着副手二十余人,都摆着挠钩套索,挠钩手后,又是一遭杂彩旗,团团便是七重围子手,中间立着一面鹅黄帅字旗。那一个守旗的壮士,便是没面目焦挺。去那帅字旗边,设立两个护旗的将士,一个是毛头星孔明,一个是独火星孔亮。后面两把领战绣旗,两边排着二十四枝方天画戟。左手十二枝画戟丛中,捧着一员骁将:“小温侯吕方。”那右手十二枝画戟丛中,也捧着一员骁将:“赛仁贵郭盛。”画戟中间,一簇钢叉,两员步军骁将,一个是两头蛇解珍,一个是双尾蝎解宝。随后两匹锦鞍马上,两员文士。左手那一个乃是梁山泊掌文案的秀士圣手书生萧让;右手那一个乃是梁山泊掌吏事的豪杰铁面孔目裴宣。这两个马后,立着两个锦衣三串行刑刽子。
上手是铁臂膊蔡福,下手是一枝花蔡庆。弟兄两个背后两边摆着二十四枝金枪银枪,每边设立一员大将领队。左边十二枝金枪队里,马上一员骁将,乃是梁山泊金枪手徐宁。右手十二枝银枪队里,马上一员骁将,乃是梁山泊小李广花荣。两势下都是风流威猛二将:金枪手,银枪手。背后中间一字儿三把销金伞盖,三匹绣鞍骏马,正中马前,立着两个英雄。左手那个壮士,便是梁山泊能行快走的头领神行太保戴宗,手持鹅黄令字绣旗,专管大军中往来飞报军情,调兵遣将,一应事务。右手那个对立的壮士,便是梁山泊风流子弟,能干机密的头领浪子燕青,专一护持中军。远望着中军,去那右边销金青罗伞盖底下,绣鞍马上,坐着便是入云龙公孙胜。去那左边销金青罗伞盖底下,锦鞍马上,坐着便是智多星吴学究。去那正中销金大红罗伞盖底下,那照夜玉狮子金鞍马上,坐着那个正是梁山泊主,山东及时雨呼保义宋公明,全身结束,自仗宝剑,坐骑金鞍白马,立于阵中监战,掌握中军。阵后又设两队游兵,伏于两侧,以为护持。中军羽翼,左是没遮拦穆弘,引兄弟小遮拦穆春;右是赤发鬼刘唐,引着九尾龟陶宗旺,伏在两胁。后阵又是一队阴兵,簇拥着马上三个女头领:中间是一丈青扈三娘,左边是母大虫顾大嫂,右边是母夜叉孙二娘;押阵后是他三个丈夫:中间矮脚虎王英,左是小尉迟孙新,右是菜园子张青,总管马步军兵三千。
版本二

第三版

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水浒传》对阵法的描写  曾瑞龙
  一、导论
  战争的本质能否从高度组织性和秩序去理解,还是受混沌逻辑(chaotic logic)所支配,可以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课题。战争是一种暴力的表现形式,本质上具有破坏秩序的特性。然而战争除了无秩序的一面之外,它还是一种经过高度组织的暴力。阵法作为高度划一化的战术部署,体现出战争的组织秩序。
  阵法富有实战意义,它是战争形态变化的标志。春秋时期出现的鱼丽之阵和崇卒之阵,代表步兵地位日渐提升为主要的兵种。排阵作为战术决策的关键也不断为个案战例所证实,如761年的邙山会战,唐军的失利是由于结阵的位置不当,宋军在满城会战(979)大破辽军,是由于没有遵从宋太宗(975-997年在位)所颁下的阵图。在某些情况下,排阵的方法虽属正确,但因未能贯彻执行,同样致败,如宋辽战争中的陈家谷(986)和君子馆之战(987)。虽然有些史家批评朝廷预先颁下阵图的做法,然而此项错误的本质在上级对下级战术指挥权的完整性加以干预,而不在阵法和阵图本身必属无效。
  在此顺便说明阵势、阵法,和阵图这三个意旨近而有别的概念。阵势、阵法,和阵图都指军队的战术队形,但重点又各有不同。阵势指一种在特定时空中客观的存在,具描述性,但并没有规范性。阵法则已成为规范性的军事素养(military doctrine),不论属于秘传或形于文字,都是可以依循及重复使用的。当这种规范形于图象,就成为阵图。因此阵势与阵法/阵图的关系相当于具体战术和军事素养的关系。基本上,三者都是战术名词,但也不排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作战役层次上的论述。
  在古代正式讨论阵法的著作中,笔者目前尚没有发现「九宫八卦阵」这名称,但它应该是将九军阵法进一步结合道教观念的产物。以九宫方位来诠释八卦阵,是中唐以后到宋代研究古代阵法的一条思路。这条思路传说是风后(传为黄帝时代的大臣,年代无考)所撰,实则是据在唐以后始日渐流传及增衍的《握机经》而展开,再受到李筌(八世纪后半)《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的影响,以及传为李靖(571-649)口述,复很可能因加上宋人阮逸(1023-1053)所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的附会方受重视。这种日益详尽而繁复的理论将古代八阵理解为根据井田形状,以八个小方阵,按纵横四行来组合为一个更大的方形,加上当中的中军,共为九军。此外,宋初许洞也自创八卦阵。以上理论的整合产生北宋中叶推行九军阵法的热潮。当熙宁九年(1076)宋和交趾的冲突升级,交趾攻陷邕州时,宋神宗便决意出兵。无独有偶,这次远征军的编制恰好是九军之数,反映出宋廷正在急求实践形成的军事信念。安南之役的相对成功激发对九军阵法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推动。尽管宋军并未达到直捣交州的目标,而是役的死伤人数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但纯粹从战役层次上而言,宋军仍算节节胜利。这对于九军阵法的推行来说不失为正面的信息。于是宋神宗下诏在若干重要的军区推行九军阵法。因此可以说在《水浒传》故事素材所处的宋徽宗宣和年间,以九宫八卦方位排列的阵法,不论从观念的模塑还是实质的军队编制上,可说已经存在。
  《水浒传》第七十六回〈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用整回来描写宋江抵御童贯时摆出的九宫八卦阵的阵容。就《水浒传》而言,这样的安排是一个相当令人触目的例外。作者详细逐一写出不同指挥岗位和兵种的将领,穿戴何种服饰及使用甚么装备,军容之壮,在整本书中无出其右。后来在征辽的战役,宋江仍一再排出此阵。当然,七十回后的作者和之前是否同一个人,及种种版本上的争辩,并非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关注的是尝试从现实观点来分析九宫八卦阵的兵力结构,并以此来突显《水浒传》整体对阵法描写的特色。至于考据不同时代的作者在个别细部的描写有何出入,仍可以作为下一步才解决的问题。

  二、阵法与《水浒传》战争场面描写的结构性
《水浒传》中的战争虽属虚构,但具有相当浓烈的现实政治,甚至强权政治的色彩。从祝家庄到大聚义之间的多次战役,其中如祝家庄、曾头市、东平、东昌之役本来都可以避免,但梁山在精通权术的宋江影响之下,不但没有避免战争的意图,反而力图透过战争扩大影响力。进行战争的对象,也辗转由庄园自卫武力、地方政府辖下的正规军、最后升级到中央政府的禁卫部队。虽然由于作者对历史的认识有限,书中经常出现地理和官制上的错乱,造成拟真度的不足,但《水浒传》中的战争具有一个激烈度逐渐增加的结构内容。
  无可否认,书中的战争场面作为一种游戏文章,需要经常刻意转换旋律来加强娱乐成份。这和现实世界有很大的不同。在现实战争中,一支军队对于某个具有优势的军种和战技会重复而调整地使用,务求发挥得淋漓尽致,将效益最大化。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骑兵,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装甲军团,都不断使用类似战术和战役法,并建构出整套军事素养。相反,古典小说对于战争的描写和现实不相一致,一方面可能是作者欠缺背景认识,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它为读者提供多面向娱乐的特质所造成,因而智取、斗法、破阵,和斗将互相穿插,务求将类似的桥段错开,避免实时重现。如果将《水浒传》中的战争看成真实的景况,那么以花荣之神箭及公孙胜之道术应不断重新使用,以冀战无不胜。要是小说中每场战争都重复同样的指定动作的话,其娱乐性便会大为下降。为了保持娱乐元素,不同场次的战役所使用的制胜策略必须有别,如一打祝家庄是埋伏和遭遇战,二打祝家庄以斗将为主,三打祝家庄则靠智取。高唐州的战事围绕道术而展开,而连环马则是突出器用层次的特殊兵种。到三山聚义,又是斗将;闹华山,又是智取;收樊瑞,又是道术,展开另一个循环。此后三打大名府,二打曾头市,以及东平、东昌之役,都如此类推。虽然每次重用这些桥段的次序不必一致,但不外乎智取、斗法、破阵,和斗将四种为主,另外再穿插一些较小的场面,如劫寨、埋伏,和水战。有趣的是,刻意追求与《水浒传》构成对比的《荡寇志》也按照这种法子去写,如陈希真一打兖州城是埋伏和遭遇战,二打兖州城以斗将为主,三打兖州城则靠智取,完全和祝家庄事件相对应。宋江取莱芜、新泰分别用水攻和火攻之计,官军收复二城亦同样运用了水攻和火攻,这些安排很明显不是为了追求拟真度,而是为了平衡娱乐元素,甚至可能是追求格律的工整。
  如果拟真不是《水浒传》等小说所追求的境界,那么透过小说的文本来探索战阵又有何实质意义?如果说阵法的精义是寻求一种优化的战术队形,那么从本质上来说古典小说可能不具备作为再现这些战术的理想平台,因其提供多元化娱乐的特性及总是在移动的焦距,和战术作为相对稳定、可模塑及规范化的军事素养存在内在脉理的乖异。然而令从事战争研究者发生兴趣的,在于这些斗阵的场面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相当的真实性?考虑到听说书的社会大众当中可能也有一部分具有从军经验,要断定这些从口述传统形成的文学必定完全与军事脱节也有困难。
  目前尚不能假定作者对阵图做过非常细致深入的探研和熟知阵法的运作。事实上,作者在好几个地方暴露了其对阵法的所知有限,因而尽量回避直接描写阵势。如连环马一役,梁山方面以秦明、林冲、花荣、扈三娘和孙立作五阵,迎战韩滔、呼延灼和彭圮的三阵,「将前面五阵一队队战罢,如纺车般转作后军」。这本来可算是《水浒传》第一次以阵势为主体的战争场面,战斗的重心却显然放在斗将,遂出现扈三娘活捉彭圮的一幕。那所谓如纺车般的五阵只起得衬托声势的作用。次日再交锋,官军连环马一出,梁山兵便大败。此后重心转向为如何破解连环马的法门,引出了金枪手徐宁一段故事,而胜负的关键亦由战术运用一变而为军械的研制。诸如此类避重就轻的写法显示出作者很可能对阵法并没有深入认识,也无法写出战阵的真正面貌。
但随后书中大量正规战争场面的增加,直接描写军队的阵势因而变成不可避免。第七十六回,写到童贯作四门斗底阵,而宋江则排出九宫八卦阵,以前、后、左、右、中五军外加四角骠骑组成,军容甚壮。在很多时候,一回的篇幅已差不多足以完成一场战役,如第五十八回〈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甚至可以讲完两次会战,如第六十四回〈呼延灼月夜赚关胜、宋公明雪天擒索超〉。第七十六回以整整一回来描写九宫八卦阵军容之壮,所标志者为梁山好汉日趋正规化的作战方式。

  三、重构九宫八卦阵
  不管如何,第七十六回是了解九宫八卦阵最重要的文本。为了详细交代九宫八卦阵,《水浒传》的作者早就设定视角,从童贯的眼中看出阵势的全貌。本回由童贯从东京出师起,一路都用他的角度来出发,动态地描写进入战斗过程,步骤包括:(一)发现敌人,(二)将行军队形变成作战阵势,及(三)开始战斗。
  作者交代童贯正在向梁山进发的时候,大概在济州地面遇上敌军。当时童贯的十万人马是以纵队进军,以睢州兵马都监段鹏举为正先锋,郑州兵马都监陈翥为副先锋,陈州兵马都监吴秉彝为正合后,许州兵马都监李明为副合后,唐州兵马都监韩天麟、邓州兵马都监王义二人为左哨,洳州兵马都监马万里、嵩州兵马都监周信为右哨。这个军团以前、后、左、右、中五个小单位组成,而除中军以外每个单位又有一名副将,这已伏下演成九军的可能性。
  此时官军遇上以张清、龚旺,和丁得孙所率领的哨马,虽然只有三十余骑,却连哨了三次。继而官军遇上李逵、樊瑞、项充,和李衮所组成的五百名步兵先头部队,以藤牌掩护。在官兵的冲击之下,这五百人分开两路绕过山脚便走。童贯大军赶出山嘴,见前面地势空旷,就先布成「四门斗底阵」,将行军队形变成作战阵势。据《武经总要》,北宋当时称方阵为四门斗底阵。故童贯的阵势应接近图一所示的方阵。
  在童贯排好阵势之后,梁山大队兵马随亦杀到。他们也经历了一个发现敌人,及将行军队形变成作战阵势的过程。前者由张清和李逵的哨路已交代过了,后者则在童贯眼中看出来。当时梁山兵马作东西两路排成纵队前来,东山第一队打红旗,第二队打杂彩旗,第三队打青旗,第四队又是打杂彩旗;西山第一队打杂彩旗,第二队打白旗,第三队又是打杂彩旗,第四队打皂旗。背后尽是黄旗兵马。排阵的过程没有具体交代,但从两列纵队旗色的次序和后来九宫八卦阵的旗色方位对比来看,这个过程并不复杂。两列纵队都以一队净色旗和一队杂色旗相错,而东山纵队第一队是净色旗,西山纵队第一队是杂色旗,这说明在纵队的排列中已预设了展开为九宫八卦阵的次序。东西两军大概是根据九宫八卦阵中的丑未线,类似现在所谓一点钟和七点钟方位来划分的,亦即李靖说的「状同丑未」。依此原则,东山四队依次于正南、东南、正东,和东北四个方向展开,西山四队依次于西南、正西、西北,和正北四个方向展开。后面的黄旗军怎样进入中间成为中军,文本没有交代,但很可能就在两列纵队如拱形地展开时,从他们的中间通过。若确按如图二所示的方法将行军队形演成作战阵势,好处在九个部队可以完全不需要交错,把发生混乱的可能性减至最低。
  变成作战阵势之后,如八卦状的阵形便完全呈露。正南方是前军,即原来东山第一队,红旗红甲,大旗绣南斗六星及朱雀之形,主将是霹雳火秦明,副将是单廷珪、魏定国。东南方阵上,即原来东山第二队,青旗红甲,大旗绣巽卦,主将是双枪将董平,副将是欧鹏、邓飞。正东方是左军,即原来东山第三队,青旗青甲,大旗绣东斗四星及青龙之形,主将是大刀关胜,副将是宣赞、郝思文。东北方阵上,即原来东山第四队,皂旗青甲,大旗绣艮卦,主将是九纹龙史进,副将是陈达、杨春。西南方阵上,即原来西山第一队,红旗白甲,大旗绣坤卦,主将是急先锋索超,副将是燕顺、马麟。正西方是右军,即原来西山第二队,白旗白甲,大旗绣西斗五星及白虎之形,主将是豹子头林冲,副将是黄信、孙立。西北方阵上,即原来西山第三队,白旗黑甲,大旗绣干卦,主将是青面兽杨志,副将是杨林、周通。正北方是后军,即原来西山第四队,皂旗黑甲,大旗绣北斗七星及玄武之形,主将是双鞭呼延灼,副将是韩滔、彭圮。
 这周遭八阵的结构很明显是以四正方为主力,四隅方为辅助,因四正方的主将都属于五虎上将,四隅方则只有董平是虎将,其余三位都是骠骑。据《握机经》所谓「天、地、风、云、龙、方位拉上关系。李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首先以九宫八卦方位来论述八阵,他将《握机经》中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代表八个方位,说「天阵居干,为天门。地阵居坤,为地门。风阵居巽,为风门。云阵居坎,为云门。飞龙居震,为飞龙门。虎翼居兑,为虎翼门。鸟翔居离,为鸟翔门。蛇蟠居艮,为蛇蟠门。天、地、风、云为四正,龙、虎、鸟、蛇为四奇」。《武经总要》亦继承这种说法。明代学者发现天、地、风、云位于四隅,龙、虎、鸟、蛇才是四正。其实古代八阵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的名称,是否必然与九宫八卦方位配套,还有探索空间,目前不必深文周内。无论怎样,秦明、关胜、林冲、呼延灼四路人马属于正兵,董平、索超、史进、杨志四路人马属于奇兵。如果以将领的战斗力来推测兵力布势,则九宫八卦阵的兵力布相当平均,将秦明、索超,和董平等擅于冲锋陷阵的猛将放在第一线,具有积极作用。
  上述九宫八卦阵的兵力分布与史实之间有很大的相应之处。北宋中叶军队战术变革的一个方向,就是从七军阵法过渡到九军阵法。七军是右虞候、右军、前军、中军、后军、左军,和左虞候军。九军的结构则比较复杂,除前、后、左、右、中五军外,删去了左右虞候军的名目而加上了左前、右前、左后,和右后军;在某些个别例子中,如在吕惠卿(1031-1126)的延安之役(1096)中,还加上东、西两游奕,共十一军。在梁山的九宫八卦阵的外围也有张清和李逵两支游奕,但他们的兵力都很微薄,不足构成独立的军。
  中军的情况比较复杂,具有三重结构,最外层以「替天行道」杏黄旗为中心,中间一层以帅旗为中心,最内一层是主帅的指挥部。构成最外层的保护网的是朱仝和雷横率领的中军,团团一遭,都打杏黄旗,间有六十四卦长脚旗。阵门亦分四个,各有专人把守,东门是施恩,南门是宋万,西门是郑天寿,北门是薛永,都属于武艺较平庸的头领。南阵门内是「替天行道」杏黄旗,由郁保四率领四个军士看守。后面是火炮,由轰天雷凌振指挥的二十余名炮手负责。其后是一层挠手,以备生擒敌将。
  构成外层和中层之间保安力量的是立在一圈杂彩旗下的七层围子手,四面树二十八宿旗,中间是帅旗。守旗的是没面目焦挺。帅旗两边的护旗勇士,《李靖兵法》中称为傔旗的,是孔明和孔亮,率领二十四个持狼牙棒的铁甲军士。这两队后面是二十四名持方天画戟的军士,分别由吕方和郭盛统领。
  构成中层和内层之间保安力量的是由解珍和解宝率领的一支步兵。进了这一层,开始有文职人士,一个是萧让,一个是裴宣,分别掌理文案和吏事。二人之后是二十四名紫衣持节者及二十四名麻札刀手,由掌管行刑的蔡福和蔡庆率领。在执法人员背后是最后一层保安防线,由花荣、徐宁率领的二十四名金枪手和银枪手组成。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名头领武艺绝高,但兵权不大,突显出唐宋军队中亲随系统的角色。过了这道最后防线就是指挥总部,有能快速传递信息的神行太保戴宗和能干机密要务的浪子燕青。里面一字排开三把罗伞,左面是吴用,右面是公孙胜,中间是主帅宋江。在宋江身后是三十五员牙将、二十四枝画角和金鼓等物,是全军的决策信息中心。
  指挥部后面负责保安的是两队游军,各一千五百马步军,左队由穆弘、穆春率领,右队的统领是刘唐、陶宗旺。在二阵之后又是一队二千马步军组成的「阴兵」,由扈三娘、顾大嫂,和孙二娘率领;押阵的是她们的丈夫王英、孙新,和张青  整个中军的人事构造充满一股任人唯亲的气氛。也许中军之所以为中军,就必须倚仗信得过而又服从纪律的人。中军内几个位置较重要的部队,如正门的朱仝、雷横,帅旗下的孔明、孔亮,中军帐后的穆弘、穆春、刘唐等,都在宋江还未上山前就结下私谊。然而只有私谊,却不服从命令的人,也不能在中军立足。即如好乱打乱闯的李逵,不要说中军,整个九宫八卦阵根本就不能用他。宋江只许他在外围带领区区五百游兵。
中军三十六名头领之中,只有四个是从官军和乡勇那边投降过来的,其余全是一向惯于落草为寇,或主动归附梁山的人。这四人包括徐宁、凌振、扈三娘,和郁保四,大都是由于具有特殊无法取代的才能和身份而产生的例外。徐宁和林一样本来出身于禁军教头,但他所教的不是一般禁军,是金枪班,而金枪班的职责是皇帝出巡时保护圣驾。因此护持中军是徐宁最适宜担任的位置。自上了梁山之后,他的立场改变了,但在九宫八卦阵中,其工作性质仍维持不变。凌振职司施放火炮,没有谁能代替。扈三娘在女将中武艺最为了得,成为「阴兵」的主将,责无旁贷。加上她已经是宋太公的义女,与宋江有兄妹之份,自然不能把她当外人。唯一未知何故的,是派因曾头市事件才投过来的郁保四看守「替天行道」杏黄旗,反而不用玉幡竿孟康,看不出有甚么特殊理由。
  九宫八卦阵正好包括了梁山一百零八名头领中的六十名,这个整数可能是刻意算出来的。但还应算上张清、龚旺,和丁得孙所组成的马哨队,以及李逵、樊瑞、项充,和李衮所组成的步兵先头部队。他们也参与战役,只是没有排入阵中。在古代讨论阵法的兵书中,他们被统称为游军或游奕,担任划定战场、观察敌势等重要任务。总的来说,参与第一次破童贯之役的头领共六十七位,其余四十一位或留守山寨,或另有岗位。
  留意一下这组成员的名单也是饶有意义的。此组用不少武艺高强的头领,如卢俊义、鲁智深、武松、李应、杨雄,和石秀来构成战略预备队。李俊、二张、三阮,和二童这八人因属水军头领,不能排在阵内,大概扼守各处河津要道去了。柴进、朱武、金大坚,和蒋敬属文职人员,安道全、皇甫端、侯健,和汤隆属后勤人员,也不需要冒矢石之险。唯一奇怪的是号称精通阵法的朱武,竟然不在阵内。此外没有出现的还有邹渊、邹润、杜迁、曹正等一众武艺平凡,也没有特殊才干的头领。这些占了总数三分之一以上,很可能是留守山寨或负责战略预备的工作。如此整体地安排说明《水浒传》的作者在写游戏文章之余,也顾全到现实战况。梁山泊不可能无人把守,而宋江、吴用也不会孤注一掷,不留下后备兵力。从卢俊义、鲁智深、武松、李应、杨雄,和石秀这几名善战头领所属的兵种来看,只有李应一人属于马军,也许显示梁山的预备兵力大部分都是步军。鲁智深和武松在再破童贯,即「十面埋伏」之役曾参与作战;卢俊义、杨雄,和石秀也在追杀童贯时担起深入敌后埋伏和追击的任务,都可能是没有排入阵中的原因。
  九宫八卦阵的总兵力有多少?作者没有正面说明,只能从侧面推敲。第七十七回〈梁山泊十面埋伏,宋公明两赢童贯〉提及一些兵力数字。由于两场会战相隔仅得三天,梁山泊只能投入预备队,而不可能大量增兵,故这些数字可供参考。这次梁山兵马作后缩的袋形阵,诱敌深入,以朱仝和雷横的五千黄旗军首先接战,继而是秦明的红旗军和关胜的青旗军,合五千人;加上林冲的白旗军及呼延灼的皂旗军,亦合共五千人,分两次冲击敌军。童贯开始败走后,又受到鲁智深和武松、解珍和解宝两路步军的冲击。童贯随后又遇到董平和索超、杨志和史进四批人马先后夹击,损兵折将,是为「十面埋伏」。到童贯以为杀出重围后,又遇到外围埋伏的卢俊义、杨雄,和石秀共三千人,后来还遇上李逵的步军和张清的三百名游骑。童贯大败之余,连济州也不敢进,便径直回京师去了。
  透过这次「十面埋伏」的兵力结构,可以推知三天前排九宫八卦阵的大概兵力。朱仝和雷横的中军有五千人,而秦明和关胜合起来才五千人,林及呼延灼也如此。由此可知,中军人数比四正方任何一军都多一倍,是居重驭轻的构想。换言之,中军加上四正军是一万五千人。四隅方的兵马每路应少于四正方,但每两路加起来的兵力不应低于卢俊义的三千人,故这些单位的兵力应在一千五百至二千五百之间,似乎二千人是一个折衷的估计。卢俊义虽是副寨主,但他的总兵力不应超过两路四隅方的兵力总和,因为大部队很难迂回到敌军纵深。如果鲁智深和武松、解珍和解宝两路步军亦各有两千,而李逵的兵力维持在五百,加上张清的三百名游骑,那么梁山泊「十面埋伏」之役的总兵力就可以推算出来,即:
中军(5000)+四正(4×2500)+四隅(4×2000)+步军(2×2000)+远程伏兵(3000)+步哨(500)+游骑(300)=30,800
  由于两场会战相隔只有三天,以上兵力的规模很可能就与九宫八卦阵非常接近。宋江仅有三万余众,要对抗童贯的十万大军,自然很不容易。如果以北宋一个标准的九军阵来说,应有十万人。据郭逵(1021-1088)在熙宁九年(1076)四月的上言,就提到「契勘(李)平一所奏,约兵十万人,马一万匹,月日口食,马草料,计度般运脚夫四十余万。……可减省来及脚乘,并将九军轻重不急之物权留。……如此擘画,可于平一所奏合用般粮人夫内减一半外,只以二十万人节次般运,供军食用」。熙宁十年(1077)八月,朝廷赐河北「知定州薛向及都总管刘永年筝奖谕敕书,特减磨勘年及赐绢有差。以修完准备九军十万人甲仗了毕故也」。当然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战役中,九军阵法仅指军队分为九个战术单位,而不必硬性规定要有十万之众。例如元丰三年(1080)韩存宝(?-1081)攻略泸州蛮的作战行动中,只出动正兵一万五千人,但仍依九军阵法排列。因此宋江排出的九宫八卦阵,虽然没有按照官方的标准,但并非完全背离现实。

  四、实战功能的贫乏
  以上对九宫八卦阵的重构足以说明《水浒传》对阵势的描写基本上是现实的。这个阵结构完整,各个单位有明显的分工,也能从行军队形变化出来。可是能不能说它是以实战为导向的呢?关键就在于其战术特征。
  从战争史的角度来说,一个成功的阵势能带来战术上的决定性。古希腊名将意派米隆达斯(Epaminondas,公元前三世纪)在勒齐亚(Leuctra, 371 B.C.)之战创出斜行战斗序列(Oblique Order),以压倒性的强大左翼突破斯巴达(Sparta)的横阵。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 1712-1786)在鲁腾会战 (The Battle of Leuthen, 1757) 也运用类似的战术。汉尼拔(Hannibal Barca, 247-182 B.C.)在坎尼会战(The Battle of Cannae, 216 B.C.)背水列阵,透过前卫逐渐向后收缩而让罗马大军逐渐陷入其袋形阵地,结果歼灭其七万之众。中国的阵法能否从这种意义上来分析呢?可以肯定,例子大量存在,如李宪(?-1092)六逋宗之战(1077),在右翼失利的情况下,命种谔(1026-1083)在左翼突破,就构成类似勒齐亚之战的阵势。
  可惜中国古典小说中讲到的阵法,甚至阵法研究的著作本身,往往予人脱离现实的感觉。其中的关键,在于他们只能描述和讨论阵势的初始形态,而不能描述和讨论其后的战术变化。固然,历史上有一些著名战役的阵势,其初始形态就是其达致战术决定性的形态,如勒齐亚之战中底比斯的斜行战斗序列。然而随瞭望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军队组织能力和机动力的提高,战术日趋精密和复杂,阵势的初始形态和它达致战术决定性的形态会因此而有很大的不同,如汉尼拔在坎尼会战的列阵就是如此。由于阵势在初始的形态时锋芒未露,其目的也在于隐藏真正的战术意图,并适应敌情作机动的调整,因此最能适应各种变量的阵势,应该在表面上看不出其任何战术意图。它的兵力分布很平均,但能很迅速地集结在战术的决定点。九宫八卦阵应该就是这种初始形态的阵势。
  《水浒传》对阵法描写的局限性就在这里充分显露。作者的视角是现实的,但他仅能写出九宫八卦阵的初始形态,以后怎样变化则避而不谈,或所述完全与实战脱节。如第七十六回第一次排九宫八卦阵,虽然用了差不多整回篇幅,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凭阵势的优劣来决定胜负。相反,它只是让梁山泊在大聚义之后作一次大型的军容展示,让不同指挥岗位和兵种的将领逐一登场,详尽地描写其装备、服饰。这样的安排目的不过在提供一个斗将的场景。作者详尽地铺陈九宫八卦阵的各种曲折细微之处,但阵势排好之后,他似乎无法想象其如何达致战术决定性,于是重点亦变成斗将,写不出阵法的真正威力。第七十七回童贯作长蛇阵,而梁山则以十面埋伏应战,作者又一次转移视线,将本来可以力写战阵的笔锋一转变成伏击战,让梁山步骑头领依次登场冲杀,而避免用宏观的视角来描写全盘阵势。
 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都有的征辽之役,对阵法有较多的构写。在此之前,作者对阵法的描写主要根据一些既定程序,以壮盛的军容作为斗将前烘托气氛之用。然而征辽之役则不同,较以前的战争更具有国与国之间大型军事冲突的格局。阵势除了作为斗将之前展示军威的作用之外,其本身亦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出现了比试阵法和破阵的情节。这项转变可能显示作者自己也警觉到战争的性质已经起了变化,也可能单纯地由于前后两段并非出于同一人之手。至此,破阵已成为智取、斗法,和斗将之外的重要情节。
  阵法是研究历史上宋辽军事互动的主要线索。除了大量战役如满城、陈家谷,和君子馆等涉及入大型阵势调动之外,大臣的奏章亦不乏以阵法为重点,如冯拯(十一世纪初)曾建议:「宜于唐河增屯兵至六万,控定武以北为大阵,邢州置都总管为中阵,天雄军置钤辖为后阵」。宋初名将呼延赞、石普(?-约1100)等亦曾撰阵图献给朝廷。《武经总要》所载相信反映出宋真宗时代的一组纵深梯次的方阵包含步骑十余万人,大阵「常满十万人」,前后分别有约三万骑组成的前阵和约两万人组成的后阵,加以掩护,左右两翼各有拐子马阵,以防契丹骑兵偏攻一面。
  在小说中出现的宋辽战争,斗阵亦成为主要脉胳,其中著名的有「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故事。《水浒传》亦不例外,在「征四寇」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对手比辽军更擅于运用阵法。无可否认,在这一类中外民族的军队比试阵法的叙述中,大汉族中心主义的色彩相当浓厚。最后中原王朝军队的必定破阵成功正反映这样的一种世界观。
  除了谁胜谁负之外,《水浒传》的大汉族中心主义还表现在其如何描绘阵法流传的谱系上。第八十七回宋江进攻幽州,遇上从父亲「习得阵法,深知玄妙」的兀颜小统军。兀颜依次排出太乙三才阵、河洛四象阵、循环八卦阵,和内藏六十四卦的八阵图。朱武看完对宋江说:「休欺负他辽兵,这等阵图皆得传授。此四阵皆从一派上传流下来,并无走移。先是太乙三才,生出河洛四象。四象生出循环八卦。八卦生出八八六十四卦,已变为八阵图。此是循环无比,绝高的阵法」。朱武的说话虽然强调辽兵不可轻视,但从那四阵无一不出乎中国传统的命名体系,而他又强调这些阵法是如何流传有绪,那么中原军队在未交锋之前,就已在知识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上占了很大的赢面。中原文化能覆盖契丹,契丹人虽然精通阵法,但其传统毕竟是中原来的,这是作者暗示,而没有说出来的潜台词。
  与此作为对照,作者力写九宫八卦阵之微不足道。与童贯看见九宫八卦阵时的惊讶之状截然相反,兀颜小统军看了阵后,下云梯来,冷笑不止,说:「量他这个九宫八卦阵,谁不省得!他将此等阵势瞒人不过,俺却惊他则个。」这样写的目的可能意在突出兀颜的自负。宋江后来亦承认「只俺这九宫八卦阵势,虽是浅薄,你敢打么?」小将军大笑道:「量这等小阵,有何难哉!你军中休放冷箭,看咱打你这个小阵」。作者提供的背后信息是,中原军队用非常浅薄的小阵已足以击败大辽名将,突显出中原文化的优势,也暗示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原文化。
  可是这种文化上的优势怎样形于事实,达致战术决定性呢?由于作者难以写出布阵完成之后的战术变化,他的描写重点于是走入道术及阴阳家五行相胜理论的熟套中。兀颜小统军结果在九宫八卦阵中被公孙胜的道术所惑而为呼延灼生擒。这事惊动了他的父亲,排下混天象阵。在大破混天象阵一役,作者将五行相生相克扩充成为一种具普遍意义的原理,不但是九宫八卦阵所依据的基本规律,连辽军布阵也不出乎依太阳星、太阴星、金、木、水、火、土等五行星来结阵。这显示出《水浒传》作者似乎预设了世界上存在某一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原理,而中华文化的五行相生相克是解开这套规律的锁钥。即如九天玄女所说,「此阵之法聚阳象也,只此攻打,永不能破。若欲要破,须取相生相克之理」。
 然而这仅是一种象征意义,和实质的战斗层次是完全脱节的。作者似乎没有想过,如果辽军根据一种起源于游牧民族方能理解的体系来排阵,那么五行相生相克之理能否奏效,自然不言而喻。混天象阵被攻破的伏笔,其实在于它所根据的五行七政二十八宿,本身和中国人的宇宙观是处于同一个平台之故。
  《水浒传》第八十九回大破混天象阵一役,严格而言只是运用一种厌胜手段,而非战术上的互相克制。即如九天玄女所言,以象征土的黄旗军攻其水星,以象征金的白旗军攻其木星,以象征火的红旗军攻其金星,以象征水的皂旗军攻其火星,以象征木的青旗军攻其土星。另外,再选两枝军马分别扮作罗喉、计都,攻其太阳星和太阴星。这些调动所关注的不是战术要素诸如兵力集结、兵种、机动力,和战斗力,而只是讲军队的旗色和袍甲的颜色。若论其效果,极其量只不过是一种厌胜,而非具有实质意义上的战术。
  以上具批判意味的看法,尚不致于完全把分析《水浒传》所透露出的阵法看成缘木求鱼。如果不根究其五行相胜的随俗性格,及撇除了娱乐元素的循环再用等问题,那么九宫八卦阵仍不失为北宋九军阵法在民间的一点遗痕。九宫八卦阵的名称虽属杜撰,且加上很浓的道教意味,但历史上以九支部队配合九宫方位来组成方阵,并非全属子虚乌有。这些队形的具体战术运作在朝代更替中可能已逐渐数典忘祖,但其象征意义则遗留后世。到《水浒传》成书的年代,由于已无法追溯这些队形的具体战术运作,及作者和军队的关系未必很密切,因此遂将九军的空壳套入了五行相克乃至厌胜等民间较为熟悉的内容。

  五、结论
  《水浒传》对阵法的描写虽然受到提供多元化娱乐的性质及作者的知识水准限制而不能高度拟真,但其描写阵法的视角基本上是现实的。作者描写排阵能动态地写出进入战斗的过程,从发现敌人,到将行军队形变成作战阵势,最后才开始战斗,步骤齐备。作者并没有把阵势写成仅如机关陷阱一般预先设好,和行军程序不相关涉,也不能变化的硬件。九宫八卦阵的编制和兵力结构上不出乎北宋九军阵法的规模,以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展开兵力。虽然梁山兵力的规模较历史上的九军阵为少,也没有详细透露各兵种的比例,但其描述的导向仍是实战的。
  当然,作者只能写出阵势的初始形态,对其后的战术变化并无交代,于是叙述的笔调仍然归纳到斗将和五行相胜的道教内容中去。道教对古典小说中阵法的描写,甚至是阵法理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然而它之所以能渗进这些空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文本的作者受实战经验所限,仅能理解阵势的初始形态,而不能讨论其后续变化如何达致战术决定性。这并不能怪责小说的作者,近世学者研究阵法也都差不多整体犯上这通病。

  幼垣按:
  我在自序里提到曾瑞龙兄未及论析《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杂剧是难以弥补之事。这部杂剧颇冷僻,短期内难期望有专研之作出现。岂料随后在《中华文史论丛》,74期(2004年1月)里看到王强,〈从《九宫八卦阵》说开去〉,页235-246,真是喜出外望。此文不谈阵法,但利用一般学者不具备的历法知识,试图论定此剧的年代。所用资料及所采角度均有新意,值得一读。至于此剧与《水浒》述事的异同和关系,则尚待考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八十七回 宋公明大战幽州 呼延灼力擒番将
《水浒传》第76回 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
【资料精品】阵法讲解
九宫八卦阵、十面埋伏阵到底长啥样?古代战争中阵法有用吗?
诸葛亮的八阵图来源于奇门遁甲
中华智慧经典《握机经》:风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