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3岁的他凭什么能当公安局长?从书店痴情男说起
墓志铭系列


最近,北京王府井书店经常有一个奇葩男子出没。他无所事事,守在书店只为寻找五十多天前一见钟情的女孩。五十多天以来,该男不工作,没有正当收入,向亲戚借钱生活,就这样还花钱印发寻人启事。12月10日,他甚至跑到法院起诉女孩,企图用诉讼手段迫使女孩现身,被法院劝退。面对舆论的质疑,该男振振有词:(大意)“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我连家都没有,还工作干嘛?”


对于他的行为,评论区风向如图:



其中画圈的两条评论令我想起以前读过的日本江户时代某案件,但因和本文关系不大,留待另文再写。本文首先想对书店男说一句:“要玩浪漫,自食其力是基本,最好具备让自己体面生活的能力。”


假设“书店痴情男”生在古代,一定会遭到更加严重的群嘲、群殴。虽然“成家立业”的成语是古人创造的,但除非你愿意凑合,否则, “立业”通常都是“成家”的前提。《儒林外史》范进在考中举人之前,不就只能和胡屠户“在家养到三十多岁”的“小女”凑合吗?反之,一旦考上进士,那就是开挂的人生挡不住。


例如宋朝周煇《清波杂志》记载的一个故事:福建人韩南中恩科进士,有媒人来议亲,问他年龄。韩写一首诗作答:“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原来他已经七十三岁了。不过,因为是进士,年龄不是问题,七旬老翁照样有“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机会。


从三岁启蒙算起,韩南在读书、考试的征程上艰苦跋涉七十年,终于大功告成,有条件迎娶如花美眷。这种百折不挠的毅力值得钦佩。不过,根据“书店痴情男”的言行推测,他也许会觉得韩南是个傻瓜。按他表露的人生观来看,他更有可能对下面这位名叫“高道悦”的北魏人羡慕嫉妒恨。



高道悦,字“文欣”,辽东新昌人。结合墓志铭和《魏书》、《北史》记载,他大约生于公元462年(北魏和平三年、南朝宋大明六年)。473年,高道悦升入北魏最高学府——中书学就读。这里划三个重点:


1.保送,免试入学。没有魔鬼高三,没有高考炼狱;

2.年仅十五岁,少年大学生。同龄学生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高道悦已经拿到硕士学位了;【高道悦墓志:年十五,除中书学生,拜侍御史,迁主文中散 ,转治书侍御史。】

3.升学同时步入仕途,直接坐上正处级干部的位子,享受相应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北魏中书学生是七品官。羡慕吗?



有这样高的起点,高道悦年纪轻轻就获授“侍御史”职务,和一位姓李的妙龄少女喜结良缘。


这位李氏比高道悦小五、六岁,也非泛泛之辈。她出身高门世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表妹。祖父李方叔官至征东大将军,仪同三司,封顿丘王,谥号“献”;父亲李携之,终官于使持节都督冀、青、定、相、济五州诸军事,征南将军、启府仪同三司,冀、青二州刺史,爵封爵彭城王,谥号“静”;兄长李平官至尚书右仆射,受封武邑郡公,食邑一千五百户。按古代社会的标准来看,李氏本人的素质也很高。据其墓志铭记载,李氏“天聪令淑,识亮渊高”,而且性格温柔,为人仁义,持家节俭,孝敬长辈,教子有方,还有一手针线女红的绝活,能做各种款式的漂亮衣服。如果生在现代,没准儿能发展为东方的Coco Chanel,哈哈!


【《魏故伏波将军司空中兵参军高辉之太夫人墓志铭并序》:夫人天聪令淑,识亮渊高,虑无不克,庆必如规……性柔顺而有妇功,敦人义而尚节俭,奉姑尽温清之养,事夫穷机敬之源……又能于妇工,妙善针缕,裁缣裂彩,皆有制法,衣裘轨仪,罔不由出。几诞两男一女……夫人抚训垂导,鞠养有方。】


高道悦凭什么小小年纪就成为人生赢家?很抱歉,并没有胎教秘诀或者成功学可以传授。他的优势是宋朝人韩南和现代普通人都羡慕不来的。


北魏尚未建立科举制,选官制度早期以论武功、重血缘、看特长为主,到小高成长的年代,逐步转变为重门阀、比资历。中书学也不是寒门学子能上的。


北魏壁画


据《魏书》记载,中书学生均为“京师大族贵游子弟”,入学年龄一般为十五岁。高道悦的家庭“世袭冠冕,著姓海右”,曾祖高策官至散骑常侍、封新昌侯;祖父高育,获授建忠将军,齐郡、建德二郡太守,封爵“肥如子”……虽然读起来有点怪怪的,但正经是贵族封号噢!父亲高立则是起家武邑太守。所以,高道悦和妻子李氏是强强联手、珠联璧合。人家的“佳偶天成”可不是靠借钱混日子、在书店“守株待兔”能换来的。


在北魏的选官制度下,高道悦成功的第一步似乎较多依靠家庭背景,自身才干并没有留下鲜明的印迹。而在科举制日臻完善的唐朝,有一位出仕年龄比高道悦还要小的少年,在现代人的眼里,也是不折不扣的神童、天才。


天才少年大名“卢庄道”,出身范阳卢氏。贞观某年,卢庄道独自进京游玩,时年仅十三岁。想想他的父母为什么放心这个中二少年只身远行?首要原因当然是卢庄道独立生活能力强,头脑并不“中二”;其次,京城长安有父亲的好友——长孙皇后的舅舅兼养父高士廉(名“高俭”、字“士廉”,以字行)照顾,这座靠山相当靠得住。


卢庄道以看望高士廉的名义进京,高士廉待他也很亲切。某天,高家举行宴会,卢庄道应邀出席。宴会过程中,有人向高士廉推荐一篇文章。卢庄道偷偷把这篇文章看了一遍,出来禀告高士廉:“此文是庄道写的。”高士廉不信,心想:“这孩子跟我玩过家家呢?”卢庄道当即把那篇文章一字不差地背诵一遍。高士廉大吃一惊,命他倒着背。他竟然真的倒、背、如、流!


众人不得不相信文章是他写的,正在感叹“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事情突然反转。卢庄道主动坦白:“这篇文章其实不是我写的。只不过我看一遍就牢牢记住了。”


“唉呀,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调皮……”——且慢,看一遍就倒背如流,那也不得了啊!高士廉按捺住内心的激动,拿别的文章考察卢庄道,小卢同样过目成诵。随后,他又呈上自己写的文章——这回是真的。高士廉看过他的作文,认定卢庄道天赋异禀,就把他的情况详细奏闻外甥女婿——唐太宗李世民。

卢庄道的机会来了。



在小卢生长的年代,选官主要有门荫、科举两种制度并行。简单来讲,门荫是拼爹,本质与前述北魏的“重门阀”相同;科举则是为刻苦学习、有真才实学的人开辟的上升通道。和北魏相比,唐朝庶民获得了较多公平竞争的机会。其中,科举制又分为常举、制举两大类。


“常举”类似于现代一年一度的公务员考试。学子必须取得事先考试资格,才能参加“常举”。而考试资格通过下列三种途径获得:


1.进入京城八所国立学校中的任一所学习并修完学业。但入学之难,是现代千军万马考名校也不能相比的。据《新唐书》记载,包括隶属于国子监的六所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以及隶属于门下省的弘文馆、隶属于东宫的崇文馆。八校学员总名额2160人,约有910个名额向优秀的庶民子弟开放,集中在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四校,算学的30个名额由庶民子弟和八品(含)以下官员子弟共享。

其余1250名学生占据近60%的学位,起码是七品(含)以上官员子弟或血缘关系符合要求的皇亲国戚。在这里,学区房、择校费、入学测试……统统没有用,只看两个字——“血统”。


2.进入地方州县官学读书并完成学业。州县学对学生的门第不设要求,也没有明确的名额限制,是广大庶人学子最为务实的选择。


3.自学成才,参加地方州县举行的考试并合格,取得“乡贡”资格。这条路灵活自主,但需要具备过人的自学能力或家庭教育环境。


经由上述三种方式拿到“常举”准考证之后,考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不同内容的科举考试。在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唐代,“进士”只是“常举”科目之一,此外还有有秀才(注意和后世的“秀才”不是一码事)、明经、俊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科。


【《新唐书》: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此岁举之常选也。】


譬如文科不好的,可以学数学、法律,进“算学”、“律学”深造,考“明算科”、“明法科”,在唐朝都有前途,出路比其他朝代多。然而,“登科及第”者仍然是少数。


最后,有幸在这场万里挑一的马拉松长跑中撞线的人并不能立即授官出仕,而是获得做官的资格。接着进入短则一年、长则十几年的候选期,再通过吏部“释褐试”考试获授官职,以控制官员人数,尽量杜绝高分低能者尸位素餐。这是唐代科举和后世科举的一大区别。等不及的可以尝试参加或“博学宏词科”等“科目选”考试,如果有本事考中,将显著缩短候选期。科举及第者一朝通过“释褐试”或“科目选”,即宣告正式“解巾”、“释褐”,跻身官员行列。


综上所述,“常举”这条路艰辛而漫长,充满了苦与痛。大部分人奋斗半生,依然难免“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不第人”。相形之下,唐代科举制的另一种形式——“制举”要利索得多。


“制举”由唐朝皇帝下诏举办,以选拔有特殊才干者为宗旨,考试内容多种多样,考中者无需等待,径直授予官职。唐初武德、贞观年间,“制举”主要采取问对口试的形式,皇帝亲自担任考官。【《新唐书》: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卢庄道运气很好。唐太宗听了高舅舅的上奏,马上召卢庄道参加“制举”,考试内容为“策试”,亦即对政策方针提出自己的见解,注重解决实际问题。鉴于“制举”考试的方式,这场测试对于考生的实务才能、眼界高度、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乃至心理素质,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先不说肚子里有多少真货,如果看见皇帝就紧张,大脑一片空白,说话语无伦次,那就得“next”。何况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是出了名的“神采英毅”,不怒自威,即位之初曾经吓得“群臣进见者”手足无措。


十三岁的小卢经受住了唐太宗的现场口试,选拔为本场制举第十六名,授予河池县尉之职。于是,在同龄人还是中二的年纪,卢庄道就到河池县担任公安局长,为人民服务了。【《大唐新语》:太宗召见,策试,擢第十六,授河池尉。】


小卢局长两年任期届满,唐太宗又举行制举考试。卢庄道参加了这次考试。注意,这不是唐朝吏部针对在职官员的常规晋级考试,而是一次由唐太宗亲任主考的科举考试。据后人推测,这场制举的登科者获得“进士”头衔。


按常理,小卢其实不用自讨苦吃。科考目的也无非是做官,他的官已经做上了,加上高舅舅那层关系……范阳卢氏“五姓七望”的名头多多少少也能发挥点作用,只要不犯错,估计不会混得太差。您如果不信,可以翻翻本系列其他文章,数一数“范阳卢氏”的出现频率就明白了。


临摹的唐朝壁画


因此,小卢的做法应该是受外因和内因共同驱动的结果。


先谈外因。唐朝科举虽然科目多,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最受尊敬的还属“进士科”。例如唐太宗的侄女婿、河东薛氏公子薛元超就因为自己不是进士出身而终身抱憾。


可是,决定性因素仍然是内因,亦即个人因素。薛元超遗憾归遗憾,但也不见他回锅重考。毕竟、万一,考试成绩不好看,作为大唐干部、天子侄女婿,还是蛮丢脸的。而小卢就不同了。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更重要的是高度自信。他在本场考试的成绩是:甲科。


所以说啊!年轻真好、青春真美,因为输得起,因为不怕摔,因为好像永远可以从头再来。


十五岁的卢庄道二度金榜题名,荣登进士甲科。唐太宗又惊又喜,第二次召见他,当面提出口头表扬:“真是我的聪明小盆友啊!”【《大唐新语》:此是朕聪明小儿耶!】


在陛下的亲切关怀下,卢庄道调进京城,担任长安县尉,挑起半个首都的治安重担。


不久,唐太宗将要亲自复审京城囚徒。首都实质上的最高行政官员——雍州治中担心年幼的小卢捅篓子,打算用其他县尉代替他的工作。卢庄道居然拒不从命。那你总得加几个班,认真准备吧?他又不,每天准点下班,回家就玩手机,吃鸡什么的。众人忧心忡忡,做好了给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娃娃局长开检讨会暨送别会的准备。


结果,唐太宗驾到,卢庄道一边从容不迫地引导囚徒觐见,一边头头是道地做口头汇报,根本不打草稿,把每一个囚犯的刑期、罪行轻重讲得清清楚楚,全程有条不紊。唐太宗大喜过望,提拔他做了监察御史。


【《大唐新语》:太宗将录囚徒,京宰以庄道幼年,惧不举,欲以他尉代之。庄道不从,但闲瑕不之省也。】【《大唐新语》:翌日,太宗召囚,庄道乃徐状以进,引诸囚入。庄道评其轻重,留系月日,应对如神。太宗惊异,即日拜监察御史。】



讲了这么多,言而总之,“梦”不是“想”出来的。要么拼爹,要么拼搏,古今同理。


卢庄道智商高、有背景,但他也在努力,没有浪费自己的智商,没有让高舅舅扫脸。否则,同样是神童,为什么有人怎么就留下“伤仲永”的负面典故呢?

当看到拼爹起步的高道悦出仕后,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尽职尽责,做治书侍御史勇于弹劾违反纪律的兵使和徇情包庇违纪者的尚书右仆射任城王拓跋澄、尚书右丞公孙良;做谏议大夫“献纳风规,朝野耸听”;做人力资源工作“革易官第,妙简才英”;做太子中庶子“缉正储闱,徽音独韵”;尤其是,当看到高道悦在太子拓跋恂(后改姓元,更名“元恂”)反对孝文帝迁都洛阳、阴谋潜回旧京平城的危急关头“厉声作色,抗其凶计”,坚决阻止,被元恂杀害于金墉宫,以身殉职的时候,某人还好意思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何曾高士叹途穷——品德高尚的司空图连寇盗也敬畏
枕中记·沈既济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襄汾进士卢秉纯为官履历
初一(下)历史复习重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