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建筑小学――《亭子》第二集:亭者停也














​ 据汉代刘熙撰写的《释名》中称:“亭,停也,人所亭集也。”在汉代应劭撰写的《风俗通义》中也说:“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所以,亭子的主要功能就是供人们在行途中休息、歇脚的地方。 路亭 在古代,除了朝廷官吏和有钱人家出门骑马或乘坐骡马大车之外,平民百姓尤其是农村乡民出门赶集或走亲访友都依靠双腿步行和肩挑货担、手推小车,往来于乡间大道之上,其速度多一小时步行十里,所以“十里一亭”正好能使乡民得一小歇。有的地方在这些亭中还备有茶水、草鞋,更有设置炉灶与柴木以供出门远行者可以在亭内做饭。这种路亭在如今的乡间仍能见到,例如在浙江永嘉县楠溪江流域的乡村之间多设有路亭。下烘头村外路亭设于道路一侧的山坡上,利用坡地设上下两层,以卵石垒墙,木梁柱为构架,下层临路三开间,左右开间上设月梁,下置美人靠座椅可供行人休息,整体造型简洁疏朗。
​浙江永嘉楠溪江下烘头村路亭平面图

​浙江永嘉楠溪江下烘头村路亭立面图

​浙江永嘉楠溪江下烘头村路亭剖面图 在埭头村到水云村的乡间大道上有一座“肃王殿”,实际上也是一座路亭,设在路侧的山脚下,也是随着山坡高低设前后两层,但它比下烘村外的路亭复杂,下层面阔三开间,侧面无栏杆,行人可以穿行;上层的前檐柱架在下层的横梁之上,后檐部分的横梁又直接架在后面的石墙之上,因此上下两层呈交错状,可以说小庙充分地应用地形扩大了使用的空间。下层柱间设靠椅供行人休息,上层原供有肃王像,因此称“肃王殿”。在楠溪江中流所见的路亭中,这是造型比较复杂的一座了。芙蓉村南寨门外大路一侧也有一路亭,呈方形,正面三开间,侧面双开间,柱间设美人靠座椅,背面为卵石墙,上覆歇山式屋顶,造型轻巧的路亭与原石砌造的寨墙形成鲜明对比。此亭利用背面墙,在墙前设台供奉着三官神位,三官为古代民间敬奉的三神: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危。过往乡民在这里休息,又顺便敬奉了三神,使路亭又多了一种敬神的功能。此外,芙蓉村南门外有溪流经过,水流长年不断,为村中妇女洗衣物的场所,每当烈日当头或阵雨突来,位于南门外的路亭又成了村中妇女、儿童避日晒、避雨的好去处。

浙江楠溪江埭头村肃王殿近景

浙江楠溪江埭头村肃王殿立面图

浙江楠溪江埭头村肃王殿侧面图

浙江楠溪江埭头村肃王殿剖面图

浙江楠溪江芙蓉村南门外路亭近景
浙江楠溪江芙蓉村南门外路亭平面图

浙江楠溪江芙蓉村南门外路亭立面图

浙江楠溪江芙蓉村南门外路亭剖面图 村中亭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除了这类路亭之外,在村中也常见这种供村民休息的亭子。以浙江永嘉楠溪江流域的农村为例,楠溪江为浙江东南瓯江下流的一条支流,由北而南,江水经过群山间曲折向南,到顶端开口汇入瓯江,使楠溪江流域成为一处相对封闭的区域。在这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足,千百年来,这里的村民依靠山间农田和大片山林,过着自给自足的平静生活,使楠溪江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楠溪江流域两岸群山环绕,青山绿水,竹林连片,野花丛丛,风景如画,至今仍为国家自然风景区。中国古代第一代山水诗人谢灵运在南朝时被贬至永嘉县当县令,他在公务之余,遍游楠溪江,深为这里的山川之美所吸引,写下了大量赞誉诗篇,谢灵运虽不久离任,但他的子孙后裔仍留居永嘉,楠溪江中流鹤阳、蓬溪村还成了谢氏家族聚居的血缘村落,村中祠堂还供奉着谢氏先祖谢灵运的神牌。在谢灵运之后又有多位诗人曾来楠溪江观赏风景,咏诗作文,从而使楠溪江自然山川之美景得以升华,从而大大带动了生活在这里的广大乡民喜爱自然山水、好文好读的风习。因此,楠溪江流域不但为一独立的经济区域,而且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浓厚耕读风气的文化区域。这样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必然影响到这里的乡村物质环境的建设。表现在乡村布局上,就是十分注重村落与四周自然山水环境的融合与和谐;表现在建筑类型上,就是除了住宅与祠堂等礼制建筑之外,还有供村民读书的书院,供广大村民休息、娱乐的凉亭、戏台等;表现在建筑形态上,就是朴素无华。房屋多以原石为墙,顶覆青瓦,梁柱多保持木材本色,不施油彩,即使在祠堂、寺庙也少见雕梁画栋。

浙江楠溪江坦下村谯亭近景当我们了解了楠溪江流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特征之后,就不难理解在这里的村落中常见到亭子这种现象了,因为供人休息的亭子更便于村民接近自然,观赏四周山川之景。在楠溪江中流的数十座古村中所见的亭子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为谯亭。“谯”古义通“瞧”,古时城门上的望楼称“谯楼”,所以,建在城门上的亭子亦称“谯亭”。

楠溪江中流一些建于临江边的村落,如坦下、东皋、花坦、廊下、岺下诸村,为了防止江水在夏季上涨危及村落安全,所以,在沿江一边都用原石垒造厚厚的寨墙,上设寨门,在寨门附近的寨墙上多建有谯亭,平时村民在其中休息交谈。居于寨墙之上,可以远眺远近山水,江水泛滥时亦可起到监察水患的作用。

浙江楠溪江坦下村谯亭平面图



​浙江楠溪江坦下村谯亭立面图

​浙江楠溪江东皋村谯亭平面图
浙江楠溪江东皋村谯亭立面图

浙江楠溪江东皋村谯亭近景此类谯亭,平面多呈长方形,面阔三开间,柱间设靠椅,上覆歇山式瓦顶,在粗大原石砌造的寨墙之上,显得居高而凌空,往往成为该村的一个标志。 二为村中心亭。中心亭并非指亭子的位置一定处于村落的中心位置,而是指这类亭子在村落中成为村民休闲聚集的中心。楠溪江芙蓉村是一座保护得很完整的古村,整座村落略呈方形,四周有石造寨墙相围,村的入口朝东居中,进村门的北侧为陈氏大宗祠堂,一条村道直向西,至村中心有芙蓉书院和芙蓉池,在池中央建有一座芙蓉亭,可以说这座亭的位置正居全村中心。

浙江楠溪江芙蓉村芙蓉亭近景

浙江楠溪江芙蓉村芙蓉亭立面图祠堂为氏族族民的祭祖场所,每年都要在祠堂内举行隆重的祭祖礼仪,陈氏大宗祠内还设有戏台,每逢年节都要请戏班子来唱戏,村民齐集,借娱乐而增氏族之聚合力。此外,祠堂还是氏族长老议事之处,每遇续写族谱等大事也要在祠堂内举行仪式,所以,祠堂是一座村落的政治中心,但并非是供村民休闲的场所,为今看到有的村中老人平时在祠堂内聚会休息,那是近年来才新发生的现象。因此,村落中的亭子就成为村民,尤其是老人的休闲中心了。

芙蓉村的芙蓉亭尤其如此,它坐落在芙蓉池中央,方形平面,四面都是四柱三开间,亭中央还有四根立柱支架着上面的重檐歇山式屋顶,外檐柱间设靠椅,在亭的南北两面有石板桥通向池岸。如今,水池周边有村妇在洗衣,村民更在池边住房开设了小卖铺,连卖猪肉的商贩都跑到芙蓉亭中设案卖肉了,这里不但成为村中的休闲中心,同时也成为村民的生活中心。


​浙江楠溪江水云村赤水亭平面图

​浙江楠溪江水云村赤水亭立面图

​浙江楠溪江水云村赤水亭剖面图

楠溪江流域的水云村有一座赤水亭,位置在离村口不远处,亭子正面面向村内,面阔五开间,进深两间,平面呈长方形,是村民平日休闲之处。在亭子的背面中央开间连着一座戏台,戏台面向村外,台前有卵石铺砌的广场,便于远近村民前来看戏。这座赤水亭平日供村民休息,唱戏时成了戏台的后台,一台两用,在别处少见。

岩头村为永嘉县岩头镇政府所在地,面积大,人口多,整座村呈长方形,在村的东南角设有塔湖庙和庙前的戏台,庙前两侧有进宦湖和镇南湖并列左右,再向北则是一片面积很大的丽水湖,沿着湖水之东有一条长达300余米的商业街。所以岩头村的东南部可以说是村中的风景区与商业区,而村中两座亭子则都建在这个区域东南沿边的寨墙之上。

两亭之一的乘风亭位于商业街的南端与丽水桥交界处的寨墙上,位置正好供往来行人与商业客户休息歇脚,亭中还备有茶水,所以,亭柱上有一楹联:“茶待多情客,饭留有义人”。

另一座接官亭位于乘风亭之西相距不远,亦建在寨墙之上,亭子平面呈方形,面向东朝向丽水街的一面为亭子正面。正面为四柱三开间,而其他三面却都为单开间,在亭子中央还有四根立柱支架着上面的重檐攒尖屋顶。此亭正面大梁呈弯曲之月梁,两层屋檐下均有斗拱支撑着出檐,屋顶铺设筒瓦,双重屋顶的四条屋脊上均有装饰,像接官亭这样的构架和装饰在楠溪江流域其他村的亭子中尚不多见,所以,亭子楹联上写道:“名师留奇迹,怪匠逗行人”,这自然是村民对匠师的赞美。此亭除供休息外,也是村官判断村民纠纷是非的场所,可见接官亭在岩头村的地位。


​浙江楠溪江岩头村乘风亭及接官亭剖面图

​浙江楠溪江岩头村接官亭立面图

​浙江楠溪江岩头村接官亭平面图

桥亭

全国各地有无数条江河、溪流,凡有往来于江河两岸的行人除乘坐渡船外,必须有桥。在古代所建桥中,除少量用铁索、绳索外,绝大部分为石桥与木桥。百姓出门远行,每过一桥往往标志着赶了一段路需要作暂短休息;如肩负重担,经过拱桥,拾级而登上桥面则必气喘吁吁,更需休歇片刻,因此,在桥上建亭应运而生。

浙江武义县有一座郭洞村,在村的北端出水口处有一石造回龙桥,石桥建于元代,在清乾隆时期在桥上加建了一座正方形的石亭,在村中何氏家族的族谱中有一篇《回龙桥石亭记》中说:“或以为古人桥必有屋,所以使桥益坚且足为往来者所休息。”可见当时村人已经认识到桥上建亭的两种功能,在拱形桥上建石亭,增加了荷重因而增强了石桥的稳定性,同时又是过往村民休息之所。


​浙江武义郭洞村回龙亭

还有一段话说得更明白:“吾族居民,以耕凿为务,其有戴笠负锄驱黄犊而过者,于此详菽麦之辨;月夕风晨,有连袂袖书于于而来者,即以此奇黄石一编,亦为不可也。”回龙桥与亭位居村口,为村民每日出村农耕必经之地,每当农耕归来,戴着斗笠,扛着农锄,牵着黄牛的村民都喜欢在亭中小歇,相互议论农耕之事。回龙桥与亭横跨村口溪河之上,形如飞虹,两山夹峙,山上层层树丛,将村口渲染成一片青绿,所以村中读书人也喜欢来此桥亭中坐而论道。

在我国贵州、湖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交界处是侗族的聚居地区,其中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还是侗族自治县。在这里山脉纵横,河流穿行,一座座侗族村落建立在丛山之间的平坝地或在山坡之上。这些侗族村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个特征就是除喜欢用吊脚楼形式的住房之外,村村都有一座或多座鼓楼,鼓楼为村中政治与文化中心,外形如密檐式佛塔,高高地屹立在村中;另一个特征是遇有江河即建风雨桥。所谓风雨桥就是在桥上建亭可以避风遮雨供过往行人休息。风雨桥驾在江河之上,用石料筑桥墩,桥墩多少视江面宽窄而定,在每个桥墩上建一座木结构的亭,亭子下方排列着多层木梁,木梁一层层向前挑出从而使桥墩相连,再在这相连的木梁上建造廊屋,这些廓屋与众桥墩上的亭子连接成桥上的通道。从外形上看,亭比廊高,亭子的顶比廓屋顶复杂,使风雨桥造型极富变化,成为侗族风雨桥具有代表性的外形。

广西三江县程阳八寨是建立在山区八座相距不远的侗族村寨的总称。在八寨的入口处有一座驾设在江河上的程阳桥,这是一座十分典型的侗族风雨桥。河道不宽,河中建有三座石桥墩,连同两岸的两座共有五座石礅,在每座石礅上都建有一座方形亭子,大小相同,屋顶都用了三层出檐,在朝向河道的两面,于下层屋檐下和亭子立柱与底层木梁交接处又各加了一层腰檐,所以从侧面望去,五座亭子都有五层出檐。为了避免这五座大小相同的亭子在外形上的雷同,工匠特别将它们的屋顶做成不同的式样:靠两岸的两座为歇山式,中央的一座为六角攒尖式,二者中间的两座为四方攒尖式。五座亭子三种屋顶的形式,每一层屋顶的四角都有微微的起翘,屋脊顶端尖尖地朝向天空。中央三亭的攒尖顶都用五层相叠的宝珠作刹顶。这样庞大的桥体驾设在高高的石礅子上,但由于用了简洁而清晰的木结构,多层起翘的屋顶,灰黑色的瓦顶配以白色的封檐板和覆瓦瓦头,从而使风雨桥显得端庄而轻巧,在四周青山绿水的衬映下,成为程阳八寨的标志。


​广西三江程阳八寨风雨桥

在这个地区的其他侗族村落中也能见到类似的风雨桥,都是在桥墩上建亭,亭子之间连以廊座,在这类风雨桥上,亭子和廊屋的柱子之间都设有栏杆与坐凳供行人休息。有的在桥上亭子里还供有土地神、财神这类的神仙像供路人祀拜。每逢雨雪天,桥上还摆满了小商小贩的货摊,使风雨桥成为临时的集市。


​风雨桥下部结构

对于风雨桥的外形,工匠也十分注意,他们多将桥上亭子的屋顶精心建造。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侗族鼓楼上见过的屋顶形象,无论是攒尖顶还是歇山顶,几乎都被工匠搬移到桥上亭子的屋顶上。遥望侗族古村,村内的鼓楼和村外的风雨桥,一里一外,在青山绿水中遥相呼应,组成一幅侗族古村特有的景观。在这里,通过工匠灵巧的手艺,使小小的亭子不但发挥了提供行人休息的物质功能,同时也将亭子在景观上的艺术功能发挥到极致。

​广西三江程阳八寨风雨桥近景

​广西三江程阳八寨风雨桥内景

广西三江程阳八寨风雨桥屋顶内部结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合济桥、打素风雨桥
闻名桂北的桥乡,有个石观音寺你去看过吗
侗乡鼓楼 夜色风雨桥
芙蓉村里芙蓉池,芙蓉池里芙蓉亭,它是最老的温州古亭之一
从楠溪江到乌镇
大宅与古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